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以其政治水平执政,历史可能是怎样的走向?

Fny丶樂兮


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称帝,那么他就是“中国华盛顿”,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不能假设,假设就有很多种可能。从表面上来看,袁世凯称帝是民国动荡的一个导火索,因为正是他的称帝行为导致了同盟会和他决裂,孙文和黄兴等人掀起了护国战争,各地军阀都蠢蠢欲动,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服他的管辖,但这都是表面现象,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暗流涌动之下各种势力和袁世凯本人思维促成的结果,这个时候的每一种势力都在琢磨获取自己的利益壮大自己的势力,比如一些政党、军阀、清朝遗留势力、地方政府等在当时无不蠢蠢欲动,也正是在各种形式的逼迫下,让袁世凯认为或能以称帝的形式去扭转局势,而且这样做对他自己也有极大的利好。


袁世凯刚接替孙文任大总统之后,国内有着太多的人想学习西方的共和制议会制联邦制,导致袁世凯大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至于很多事情相互扯皮纠缠不清,很多不利于统一的势力都有坐大的趋势,于是袁世凯想着或可以用皇帝的权威来镇住形势,这样也可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发号施令让地方军阀以及中央等各方臣服,如果地方有反对者他还用军队去讨伐,所以如果称帝的话好像好多事情就都好办了,更何况当时的日本和英国等帝国也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也都发展的很好;而对袁世凯自己而言,做皇帝不但可以无限期做下去,还可以传给子孙后代,但是大总统却是有任期的,到期就得下台,或者参加选举,这也是袁世凯受不了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袁世凯就走了称帝这样一步棋。


这在当时的袁世凯看来,称帝不单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也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妙棋,但是袁世凯没想到他其实忽视了当时废除帝制的人心所向,忽视了反对者的势力,忽视了媒体舆论的作用,忽视了一些政党和地方军阀的野心,所以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做法激化了矛盾,并且给予了他人反对和讨伐他的口实,结果他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于是护国战争爆发,他的一些拥护者也成了反对者,众叛亲离之下,袁世凯急火攻心竟一命呜呼,民国初年的大动荡开始了。


但比袁世凯称帝更不利于当时形势发展的其实是袁世凯的死亡,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他的死亡导致当时的全中国失去了一位可以镇住局面的权威,而且他也没有来得及扶植出继承人,于是这个时候各种势力的领导者都站出来自己做了老大,而且相互之间为了地盘儿和资源等利益明争暗斗,很多都是打得不可开交,而这种形式也就给了日本以侵略中国的机会。

那么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会怎样呢?那么政治形势或许不至于突然激化,各方也拿不出足以撕破脸反对他的借口,而且他可以逐步解除地方武装,动用军队平叛促统,使国家走向共和。所以如果他不急于求成,在任职大总统期间不断改变局势,并且积极争取连任,这样做是有利于民国初年的发展的。



然而袁世凯是不可能这么做的,因为他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封建社会,皇权思想在他思维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没有放眼全世界的眼光,更没有什么共和民主的思想,他甚至是看不上这些,认为那些是异端邪说,他有着自己解决问题的一套办法,那就是他深信不疑的权力和圆滑的处事之道,而且他也是个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他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要选择称帝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传统思维和自私之心,导致民国建立之初就使国家陷入了大动荡,并且引来了外族入侵,因此从他的本性来看,他也当不了“中国华盛顿”。



科普大世界


袁世凯如果不称帝,历史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走向呢?

历史不能随便假设,因为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如果。但是,基于历史的结果,辅之以必要的历史想象,我们还是可以对其进行假设的。如果袁世凯不称帝,继续做总统的话,大致可以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其一,北洋系不会那么早就走向分裂,因为仍然有袁世凯这样一个权威在,只要袁世凯在,不管是东北的张作霖,还是西北的阎锡山,都不敢有所造次。不过,袁世凯在其任内为了要推动所谓的国家统一,也采取了一些去北洋化的措施,比如统一货币、统一军制等等,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北洋系内部的离心离德。

再者,如果袁世凯还活着的话,日本也不敢那么快就对中国进行侵略。袁世凯在的时候,虽然中日签订了“二十一条”的修订版“民四条约”,但是日本并不敢贸然对中国进行再进一步的侵略。

但是袁世凯一死,日本人就开始变得明目张胆起来,所以1918年,严重损害中国内政和主权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签署了,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好感也就此终结了。


青年史学家




首先,袁世凯不是个省油的灯,其即使想通了不称帝,他也是个军阀式的大总统,最大的变局估计就是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嫡系绝不会在其生前敢有二心。而孙在南方的国民政府与北洋思想上差异太多,铁定是貌合神离。妄图通过政党体制夺权的宋教仁要么被排挤要么还得被暗算,不隶属北洋的南方军阀(如蔡锷等)八成依旧会团结在孙周围。所以袁如果不称帝,中国最大可能是直接进入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这时孙反而面临袁世凯的抉择,我们姑且认为中山先生会为民族大义先苟且北洋治下,但袁这种独裁军政府式共和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孙必然要讨袁,但讨袁的理由就没那么正当,更严重的是讨袁就得分裂中国,所以这锅孙是背定了,若无第三方参与,孙的胜率很低。因而我窃以为袁世凯不称帝后触发第一个大事件:孙和袁爆发“两京之争”甚至是“南北战争”,孙一方处于相对劣势。
但有意思的是,时间线已经走到了一战时期,英法德等西欧列强此时陷入战争泥潭无暇东顾,我们的倒霉邻居日本竟成了决定中国姓民还是姓袁的关键。不夸张地说,日本支持谁,谁基本就得到中国,且两方又都希望得到日本支持。作为明治维新元老级人物,久经政治考验的大隈重信首相会支持谁呢?这里触发转折事件:日本介入南北之争。

第一次分支:日本支持袁,和日本支持孙。


“再造共和”支线:
大隈首相认为袁不易控制,难以从其手中攫取更多利益,故赌一把支持孙。国民政府为讨袁,触发事件:含恨签订“中日广州二十一条”,约定收复北方后日本接管山东权益与东北权益。最终北洋和日本联合北伐军血站后失利,北方中国一片狼藉。日本接管北方大部分权益后,爆发更大规模五四运动。南方军阀逐渐各自为政,中国进入北方被日本控制,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

“北洋支线:
大隈首相不是赌徒,权衡后看中了北洋一方对东北、山东与中国北方的控制力,为了保障日本在东北山东的利益,并制衡即将继承俄国衣钵的苏联,倒向了袁世凯一方,作为回报,袁世凯触发事件:秘密签订了“中日天津十一条”(之所以比二十一条少是因为袁面临孙的威胁更小,日本可要挟的不多),将德国在山东一半权益转让日本,青岛港中日共管。在日本的支持和北洋军围攻下,国民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此时一战结束,战后日本作为战胜国依照十一条接收德国一半权益,国内爆发小规模五四运动不了了之。北洋开始作为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余孽的混合体主导国家建设。



此后历史最大问题就是袁世凯的寿命,我们姑且认为袁是因为妄图称帝操心太多英年早逝的,所以不称帝的袁世凯可以活到六七十。假设跟孙大炮南北之争耗去五六年光阴,袁建设个七八年国家,也快差不多了。大总统之位的归属就成了问题,这个暂且不论。

综上,可以看出除非神迹般的北洋分支3出现,否中国的命运基本都会走上军阀混杂帝国列强揩油的状态。而不称帝的袁大总统,除了在历史上留下个“首倡共和”的美名,以及一段令人怀念的“北洋黄金八年”大发展之外,并不能挽救中国最终走上军阀混战的洗牌局面。这是袁世凯所领导的北洋政府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江雪寒


袁世凯不称帝,历史会走向何方呢?这个问题虽然是假设,但是很有思考的价值。

首先,袁世凯不称帝,中国全国各地的城市就不会有一条“中山路”,而会有一条“世凯路”了。


袁世凯不称帝,国父无论如何轮不到孙中山来做。

客观来讲,孙中山对于推翻清朝的贡献,还真不一定比袁世凯大。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是“首举义旗”,第一个打出了反清共和的旗号。但是孙中山的实践能力实在一般,几十次起义,没有一次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在美国端盘子,在报纸上看到了起义的消息,买船票回国,结果下船就成了大总统。

如果没有袁世凯,起义军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1911年推翻清朝的统治的。因为起义军的军队东拼西凑,无粮无饷。相比于袁世凯手下的十万北洋军,被打败是分分钟的事,两军在武昌的交手已经证明了这点。



不过孙中山仍然是伟大的,在袁世凯要求当总统的条件下,孙中山不贪恋名分,让出了大总统的位子。袁世凯的实力,推翻清朝轻而易举。最终,清朝体面下台,民国成功建立,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同盟会高兴了,袁世凯高兴了,清朝皇室嘛,,,虽然不高兴,但是这个下场也还算可以,皆大欢喜。

没有袁世凯的一推,中国的封建史,恐怕还要长些年。

但是孙中山等人在民国建立之后的动作就有点没水平了,具体来说,就是拆台。

首先是孙中山进京,跟袁世凯把酒言欢,说他以后要致力于修铁路,要给中国修二十万里(十万公里)的铁路。什么概念呢?2008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这个数字,您就知道“孙大炮”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了吧?

其次是同盟会等人要求袁世凯进南京,两方拉锯。宋教仁等人跟袁世凯争内阁席位,搞宪政,成立国民党,并一心一意的要搞国会政治。袁世凯呢?袁世凯也很忙,既忙着阳奉阴违的对付国民党,更主要的是忙着对付地方实力派。



民国建立之后,虽然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可是这个大总统,有点像是三国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个“伪中央”。刘备、孙权、袁绍等人虽然也认你的名分,但是也仅仅是认个名分而已,谁也别当真。上税?征兵?想都别想。当时的中国,有十几个省对袁世凯都是听调不听宣的。如何解决他们,也是袁世凯的大问题。

尤其是财政,由于地方财政不上缴,民国的财政状况远远不如清朝。袁世凯不得不推动向外国借款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

这么吵吵闹闹,国家体制的初创,一切都还没有个模样的时候,历史出现了转折点。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党魁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关于杀宋教仁的凶手是谁,到现在也没有个结论。孙中山坚定的说是袁世凯,袁世凯坚定的说不是自己。现在凶手身份有四种说法——袁世凯,孙中山,陈其美,赵秉钧。

不过凶手无论是谁,结果是很明确的。

宋教仁本来是要当总理的,他一死,孙中山直接毛了,要跟袁世凯玩命。号召国民党全体党员起来,搞“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对于这个倡议,国民党很多人都是不支持的。连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都不支持,他们认为凶手还没确定就仓促起事,实在太过莽撞,而且国民党实力不足,不足以跟袁世凯对抗。

结果就是——二次革命应着寥寥,仅仅两个多月就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黄兴、孙中山、宋教仁)

不过二次革命倒是给了袁世凯一次机会。

二十年后,国民党蒋介石,是怎样从一个名义上的元首变成真正的元首,把手伸到各省军阀的地盘里的呢?

答:通过红军长征,以围剿的名义将部队开进各省。

二次革命一样的效果,二次革命以后,北洋军开进各省。各省的地头蛇们一看,连国民党都跪了,自己才几斤分量?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地方军阀噤若寒蝉,袁世凯才真正成为了大总统。

历史的转折点,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但1916年袁世凯称帝,这短短的三年,是民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全国统一归于一个政权指挥的时间。

这个时候,地方各省唯袁世凯马首是瞻,什么张作霖阎锡山,这时候还都没有一个军阀的模样。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他的威望就会一直延续下去,1916年之后的军阀内战,是肯定可以避免的。

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被认为是他“卖国”的铁证。实际上,历史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公平的,袁世凯在签订二十一条时愤怒之极,他在事后的演讲中这样说:

此次日人乘欧战方殷,欺中国积弱之时,提出苟刻条款。经外部与日使交涉,历时三月有余,会议至二十余次,始终委曲求全,即冀达和平解决之目的。但日本不谅,强词夺理,终以最后通牒,迫我承认。 中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中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

……则朱使(英国公使朱尔典)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托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

袁世凯与日本人的梁子,从他年轻的时候在朝鲜就结下了。他的心愿,一直是攒足实力和日本人真刀真枪的干一仗。

可惜,他自己没有给自己这个机会。

袁世凯死的时候年龄并不大,才五十多岁。他的死与他的称帝是息息相关的,死于急火攻心。如果袁世凯不称帝,民国的内政绝不会糜烂到那个地步,百姓会免于内战之苦。

更重要的是,东三省不会被作为一个军阀的领地被日本人侵占。918事变时,日本侵占的并不是“中华民国的三个省”,而是“张氏军阀的自留地”,这两者有质的区别。

更或者说,袁世凯不死,张作霖当不了大元帅。张作霖不当大元帅,也就没有北伐战争,他也就不会从北京往沈阳撤,也就不会有皇姑屯。张作霖不死,你猜日本人能不能占领东三省?

再或者说,给袁世凯二十年时间,到了1937年,大家觉得日本人有没有胆量侵略中国?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小约翰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历经清末民初,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1916年6月6日去世后历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清末中兴重臣,一手埋葬大清王朝,减少生灵涂炭也算为民造福!

任民国首任总统权倾天下,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儒家文化熏陶下馋涎九五之尊,逆天称皇,把国看得太轻,家看得太重!

在以蔡锷为首的护国战争中忧愤而死!一切尽在不言中!成亦王侯,败也枭雄,从代总统冯国章为其举行国葬可见一斑!

历史没有如果,要是不称帝,也就一大军阀,和张作霖一般,因为在那风起云涌,多事之秋!宏图大志之人几人能够免俗?只不过历史又会重新书写,有谁能预见未来?谁能知晓身前身后?

人生似白驹过隙,转瞬既逝,功过千秋!留待后人论述!


岑旭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以其政治水平执政,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

首先,就不会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另外,日本人也没有能力以东北为跳板,而侵略全国。毕竟袁世凯对各个军阀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这样我国只要不断的发展经济、教育、科技、军事等。不敢说成为列强之一,但是也绝不会成为后来的被侵略国家和受损最严重的国家。

其次,就是我国会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绝佳发展机遇。而作为战胜国,必然也会令列强改变对我国的看法。重新调整对我国的战略。从而能够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当初能走了这一步,那么后来的世界局势就会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是因为袁世凯称帝,最终造成了军阀割据,造成了各帝国主义强国,纷纷在国内找代理人,从而使我国沦为各帝国主义宰割的对象!


地震博士


历史没有如果!袁世凯也被反复拿出来说事了,你们是想开历史的倒车吗?

袁世凯其人,百度百科上的评价已经非常客观公正了。一个被历史“淘汰”了的人物,史实已经证明了他“政治水平”的局限性。

1、袁世凯是不支持“共和”的,他解散国会、终身大总统等都是在破坏共和。梁启超的评价非常到位:袁不失为一个大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2、袁世凯虽然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推动者,但他是一个思想守旧者,这也许就是他会倒向慈禧守旧派、会称帝等的根源吧!他的革新也只是在旧体制上去除弊端而改良的。凭他的思想局限性他也不可能成为东方华盛顿。

3、说得最多的,袁称帝是被他儿子忽悠的。这种白痴的理由也只有白痴才会相信!袁如果愿意走民主共和路线,他会被忽悠?是他自己要这么做的(就像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样)。

4、还有人说,袁称帝是被孙中山逼得,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理由,还有很多人赞同这个说法。我就纳闷了,袁当时已经是民国终身大总统了,又实权在握,孙能斗得过袁?孙还能逼着袁去当皇帝唯一这一条路?

5、可以肯定一点,袁世凯不是卖国贼,他反而致力于统一!如果延续袁世凯的执政,不管他是否称帝,我们走的基本都是“君主立宪制模式”。凭袁世凯的强硬,也许就不会有八年抗日战争的惨剧发生,但我们国家会军阀割据、内部纷争不断,民众生活贫富悬殊会更大!

醒醒吧,不要再为一个被历史唾弃的人物“翻案”了。不管怎么比较,现在的社会执政体制也优于君主立宪制!请记住,是谁彻底打破旧制?给了我们尊严、自由和稳定的生活……


今生最爱214203532




辛亥革命后,按照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的协议,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有袁世凯接替。

表面上看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阶段,实质上受2000多年中国帝制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希望自己头顶上有一个皇帝。对于民主共和制度,没有几个人了解,更不要谈实施。

表面上袁世凯是大总统,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首先来看国民党,孙中山从来就不是一个讲信誉的人。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时,实行的是总统制,也就是说总统说了算。

孙中山卸任后,又修改成了总理制,也就是说由总理说了算。这样袁世凯的总统就成了名义的国家领袖,还是没有实权。说白了,孙中山就是在玩弄袁世凯,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



再转过头来看当时的中国政治格局。

大部分省份的督军都有袁世凯的北洋系担任,南方有几个省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其他一些省份的实权掌握在地方军头手中。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当时中国的情况就是,大家都早已适应了有皇帝的社会。现在皇帝没了,我就是皇帝。

地方各省的督军都不把袁世凯的中央放在眼里,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财政也收不上来,为了维持国家运转,袁世凯不得不向国外借款。

再加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四处捣乱,当时的袁世凯差不多就是被架在火上烤。孙中山则躲在一边看笑话,1912年宋教仁更是命令所有国民党员退出政府,全力参加1913年的国会选举。



孙中山拿自己制定的《临时约法》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把它当作了一种政治斗争工具。对于民主政治而言,更重要的是各派之间的政治互信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中国人第一次的民主试验芨芨可危。

后来宋教仁的被刺杀直接造成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的对立。对于宋教仁的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袁世凯干的,也有人说是孙中山干的,更有人说是陈其美干的。



孙中山要求国民党迅速发起二次革命,黄兴等人则认为,建立民主制度不容易,国民党人不能破坏国家制度,应该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来解决这个问题。孙中山坚决不答应,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到了日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人无条件效忠自己,要建立一个独裁体制。

当时在国内的袁世凯日子同样不好过,各省的督军自立山头,各成一派,不服从中央调遣。日本人又在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孙中山更是在日本遥控南方各省与袁世凯作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民主共和制度还不如清政府独裁,于是那些搞君主立宪的人就跳了出来,比如康有为和杨度。

他们认为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制,君主立宪制,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这方面的榜样就是日本,他们拉拢更多人进来,为君主立宪摇旗呐喊。

这时袁世凯身边的一些幕僚也建议袁世凯称帝,他们认为帝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在当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把国家的所有资源集中起来,一方面搞建设,一方面与国外强敌作斗争。一盘散沙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不少人都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否则社会秩序将会崩溃,接下来的中国社会会更加不稳定。

袁世凯的儿子们也搅了进来,他们甚至印刷了一些假的报纸。在报纸上宣称,外国人也支持袁世凯称帝,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

在所有人的导演和配合下,袁世凯就开始称帝。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梁启超的弟子蔡锷在云南发起反帝运动,各省的督军们纷纷响应。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在郁闷中死去。



袁世凯在临死前这么说: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那么在当时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北洋军阀之间就不会相互混战,南北也不会那么剧烈对抗,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也没有办法名正言顺的到处活动。

首先在军事方面,袁世凯的威信可以保证中国在名义上是统一的。他可以在军事高压之下,对各省地方官员的人选进行控制。派出税务人员进驻各省,为中央提供财政收入。

其次在经济方面,很多战争都不会爆发,就能节省下大笔的军费,各省的经济也不会受到大的破坏,还有可能取得大的发展。只要调整了财税体制,中央的财务状况很有可能就有好转。

然后看政治方面,中华革命党就只能在日本老老实实呆着,没有重新回国活动的名义。中国的社会将会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稳定,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我们来看外交方面,只要孙中山不在日本活动,并且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日本人就没有机会要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更没有机会沾染中国事务。

最终其实还是一句话,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他很有可能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被写进历史,还有可能成为国父。


新知传习阁


袁公 清末第一人才 做实事救国 敢于革新 以不流血完成社会制度转型 虽然称帝 但是是君主立宪制 符合当时社会条件 西方制度也是反反复复寻找才找到合适道路 多方妥协 协调发展 袁公虽然不对,但是袁公没有出卖领土 屠杀同胞 毁灭文化 袁公外内忧外患德环境下管理国家何其艰难 瑕不掩瑜 而孙拿着日本资助金钱把祖国引入内乱 ,破坏约法,破坏和平谈判,进行军事对抗,把祖国引入军阀混战时代。孙热衷的是权力罢了,救国不过是口号!!袁公兴教育 商业 实业救国......袁公为了统一 稳定发展 积极妥协各方势力 这才是为国为民啊 袁公乃是一代伟人!!!国父 称之!!!


旭日东升天佑华夏


说老实话,袁世凯要是不称帝的话,或许中国不会进入民国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是,袁世凯是一定要称帝的,民国时期的那种动荡,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

(袁世凯旧照)

辛亥革命后,大清朝完了。大清朝的死亡方式,和历史上所有朝代的死亡方式都不一样。它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不是哪个权臣把皇帝的皇位给夺了;不是地方上哪个诸侯起义,围攻京城,把皇帝逼死了;也不是外国入侵,把国家给占领了。清朝是全身溃烂而死的。一小部分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接着全国都在起义,都在闹独立。可以说,当时完全是乱成了一锅粥。

乱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当领袖。但是当时却没有恰当的领袖。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抓出来当总统,就可以看出,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人。

这个领袖,不可能在革命党人中去找,因为革命党人不能让那些旧官僚旧军阀心服。只能在旧官僚旧军阀中去找。而作为本身掌控着清朝军队,作为清末重臣,同时头脑比较清醒,做事又不激进的袁世凯,就是当时领袖的不二人选。

袁世凯最后被选为大总统,他可以说是得到了旧官僚旧军阀,得到清末皇室,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革命党人一致认可的。

(袁世凯称帝旧照)

因此,假设袁世凯不称帝的话,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按照共和的方式,是可以逐步解除各省地方武装,进入共和体制的。

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从袁世凯一生的情况来看,袁世凯称帝,又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从认知层面来看,袁世凯的所有思想储备,都是皇权社会的。

他对革命党人所做的那一套,是不理解,也不赞同的。“戊戌变法”的时候,袁世凯之所以最后倒向了慈禧,当然有他权衡利弊的表现,但也是他不认同新思想,只认同皇权的表现。

其二,袁世凯认为皇权政治,是解决当下矛盾的最好办法。

当时确实非常乱,军阀拥兵作乱,割据一方。革命党人暗潮涌动,四处闹事。袁世凯肯定认为,只有通过皇权政治,用高压政策,才是解决当时乱局的根本办法。

(袁世凯任大总统旧照)

历史上,当出现乱世的时候,总有一个人通过称帝的方式,来竖起大旗,招揽人才。袁世凯认为,如果他是皇帝,他就是一面大旗,就可以解决那时候的问题。

其三,袁世凯要是不称帝,他就无法保住手中的权力。

大家都知道,总统是有任期的。任期一到,你就必须下台。袁世凯从一个武将做起,最后坐到万人之上的宝座,他当然不愿意轻易地放下手中的权力。而要不放下手中的权力,他又没有办法说服大家,让他继续担任总统。所以,为了让他的权力能够延续下去,甚至让他那些没用的子孙也能够享受权力,他只能选择称帝。

既然袁世凯最终必然是会选择称帝的,那么,袁世凯就不会认真是履行大总统的职责,不会想办法,和革命党人以及各地的军阀合作,组建共和政府,因此,那时候的乱局依然会往下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