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

用户3708573353


房颤近几年来被炒得滚烫,确实现今社会发现房颤的人越来越多是事实,究其原因:人口增多、长寿和老龄化、老年人左心房心肌退行性变易产生形成电生理紊乱、微折返增多而产生房颤。其次长期高血压病、舒张功能减退的冠心病、主动脉扩张引起返流、办膜钙化性心脏病都会引起老年人左心房扩大而形成心房内的微折返触发房颤,随着心房越来越大,间隙性房颤最终成为持续性房颤,这些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应称为器质性心脏病产生的病理性房颤。

功能性的房颤即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不大的特发性房颤,可偶而发作一次也可一段时间内频繁发作多次,但很少发展成持续性房颤。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竞爭、快节奏、贫富差距拉大、大城市40%的高离婚率等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发上率越来越多见,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逐渐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随着心脏电生理的发展终于揭开了特发性房颤这个谜:原来有些人在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起始部位周围或左心房内不同部位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微折返通道、平时这些通道从不开放,一旦开放微折返形成了,特发性房颤就来了,这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先天性房室之间的旁道在交感神经分泌的肾上腺素激活一样道理,有的人甚至不能喝咖啡和浓茶,喝了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兴奋是先天性折返通道激活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就是情绪因素,就如人一紧张心率加快、血压也会升高道理一样。偶而一次激动、暴怒、郁闷、可能只发一次,如果某阶段持续存在不能摆脱不愉快的社会心理因素就会反复发作。如果一次发作持续几小时以上或近期内多次发作的人都应做射频消融术,制定这种指南的专家们可能根本不懂或不想搞明白特发性房颤的触发机制,只是头痛治头。

我是一个心血管医生,为什么会对医学心理学感兴趣去研究它,因为刚当医生从来学过医学心理学,我的第一个医学心理学“老师”确是医院放射科医生,和老婆都是二婚、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值夜班时他常来推西地兰0.4mg,推完就走,心电图都不用做,那时转律最常用的就是西地兰。一次他的邻居正好在,后告诉我:他和老婆大吵后必发房颤,哦这可是书本上没有的,原来生气也会发房颤。

过度宣染引起房颤患者个个害怕随时随地可能发生脑栓塞,于是比拼哪家医院房颤射频消融做得多、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很大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他们知道做了也白做,肯定会复发,风险也大,于是对准了那些特发性房颤“患者”,可成功率低,复发率高,重复几次治疗后仍有不少人会复发,这就是个体差异,因为你更本不知道还有多少微折返?在哪里?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器质性心脏病左房明显扩大的忠者,左心耳因血流产生渦流容易发生血栓,有了血栓一旦碎落肯定会引起脑血管栓塞,以前根本无法判断左心房扩大的患者究竟有没有血栓,为了防止脑拴塞一概建议用华法令来预防血栓栓塞,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否每一个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不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都100%必须防栓治疗呢?我个人不赞同,也许心血管医生会说我说的不付合指南,正因为有人不断责疑指南,才会有一版又一版新的指南诞生,否则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只会按指南和共识看病,将来离开指南根本不会看病了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我现在说特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不出十年会淘汰你会相信吗?其实要不要抗凝治疗只需做一个食道超声检查就行,哪怕左心耳内几耗米的血栓也能发现,检查方法又简单又快,至少没有血栓的人不必抗凝治疗。为什么医生从不让做?反正有房颤就用达比加群或沙斑类抗栓。血栓形成和左心耳血液渦流有关,这也是个体差异,也有些老房颤患者一辈子不抗凝也没发生过脑栓塞。

新一代贵得出奇自称出血风险不比华法令多(当然也不比华法令少)目前仍无法找到预估出血风险方法而说成不需监察、出血事件发生后无药无控制(除非凝血酶原)不像华法令用维生素K可以治疗,华法令抗凝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因子,还能通过INR来监察出血风险,自称脑出血风险比华法令少,却又无任何理由可解释同样抑制II因子X因子的抗栓药却无法监察其出血风险,(至少目前国内外还未找到方法)而不须抽血检查,这是天大的谎话,相比华法令出血风险相同,但大出血指脑出血风险减少,理由呢?谁也编不出来,因为抗凝机制都是最后都是抑制凝血酶(II因子X因子)来阻止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既然都有风险那么做一个进食道心超来决定是否要抗凝治疗不是更合理嗎?试问特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和器质性心脏病产生的大心房发生的脑栓塞的比例各有多少?接着左心耳封堵术又开始活跃起来,一个房颤衍生出如此之大的医疗市场,并打着和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最先进的抗凝药物打着降低房颤患者的脑栓塞和心衰的旗号究竟为谁获利,患者?所以不断有人在炒作房颤是廿一世纪心脏病最大的威胁,房颤=脑梗,要知道脑栓塞在缺心性中风比率只占22.4%,(还不包括几耗米大小的腔隙性脑梗塞)而且大部分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大心房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而斑块破裂引起的脑血栓形成成后的缺血性中风远还比它高得多。

我的结论是对左房明显扩大的患者应广泛开展进食道心超检查,如左心耳有血栓存在的患者应该用抗凝治疗,首选还是华法令,今后几年你可以看到加群和沙斑类越来越多的出血等毒付作用。左心耳封堵要慎而慎之,利大于敞还是敞大于利。左心房不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首先从心理医学模式,从发生特发性房颤的源头上去解决。

2018.8.17


我想说点真话


我是来自星星的萌医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房颤,以及房颤到底是怎么导致脑栓塞(中风)的。

房颤,全名叫做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也是心房最严重的一种心律失常,导致房颤的原因包括持续的房性早搏、甲亢、心脏肥大等等。近几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也是一直在增加,最近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十,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了。

因此,对房颤的治疗就显得十分紧迫了。

临床上,对于房颤的治疗主要就是通过两块展开的,控制心率和抗凝。

1.控制心率:如果是新发房颤,或者是阵发性房颤,我们一般会选择使用胺碘酮使其复律,如果房颤合并心率加快,也可以选择使用西地兰;如果是持续性房颤,我们在排除快慢综合征之后,一般建议长期使用倍他乐克控制盒减慢心率。

2.抗凝:这一块是房颤最重要的内容!房颤时,由于心房快速的、无节律的跳动,导致心脏血管的血流明显加快,血流加快时,便有可能形成涡流(与快速流动的水中形成漩涡是一个原理),随即会在心房附近的左心耳处形成血栓,左心耳与外界血管相通,左心耳内的血栓一旦脱落,最有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并且堵塞脑动脉,从而发生脑栓塞。

对抗凝的治疗,我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选择使用抗凝剂。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就是华法林!

华法林,曾经的老鼠药,由于其抗凝作用,现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抗凝治疗中,不进房颤,静脉血栓、颈动脉斑块等都可以使用华法林。但是,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的时候,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尤其是INR的指标。普通人需要将INR维持在2.0-3.0之间,7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要维持在1.6-2.0之间。

欢迎关注我的悟空号:来自星星的萌医生


阿卡酱医生


脑卒中的防治有一个新的办法,就是左心耳封堵术。这种新的技术能够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的风险,现在的植入成功率非常高的,整体来说安全性非常高的,并发症也是非常的低的。

房颤治疗中可以用药物来控制心脏的节律,可以用抗凝药物处理血栓。传统的抗凝药物就是华法林,它是一个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抑制剂,如果有血栓,的确能够血栓给化掉。但是华法林也有缺点,它与食物还有其它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太多,有效性会受到影响。另外,抗凝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抗凝过了度,就容易引起出血,而目前的医疗水平也不能完全排除华法林抗凝引起的出血,尤其脑出血。那有没有一种不跟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呢?近几年有发展很迅速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但是发展时间相对短,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验证。同样,它也可以降低卒中风险,可以不用频繁地抽血监测INR,不易与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但是仍然有出血风险,且花费较贵。

因此,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上文提到的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控制血栓,预防中风。


海上名医


我们平常所说的中风,即是脑卒中。由房颤形成的血栓进入体循环,在脑部形成栓塞,造成中风,严重者危急生命。所以预防很重要,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治疗房颤;防治血栓;预防中风。

1、治疗房颤。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规则的心室律。心律变得规则后,心房的收缩功能提高,泵血能力上升,则不会有血流瘀滞,不易形成血栓,大大降低了中风的风险。房颤的转复临床上一般首选药物治疗,胺碘酮是常用药物。二线治疗可以采取手术房颤消融治疗。

2、防治血栓。服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通过CHADS评分,1分的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超过1分的需服用华法林进行防治。使得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可以有效的预防中风的发生。也可以配合其他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的药物,如辛伐他丁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脂必泰胶囊等。

3、预防中风。预防中风需要从生活中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调理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方面:应该均衡饮食,肉蛋奶等比例低,五谷类比例高,适当吃蔬菜水果,不可过度。生活习惯方面:不抽烟,不喝酒,少熬夜,规律起居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心肌细胞的代谢能力。个人方面:应当修身养性,保持情绪的愉悦平和。情绪对于中风有很大的影响,临床上可以见到很多由情绪过怒或者过于悲伤所导致的中风。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使情绪保持平和愉悦,这对防止中风的发生很有好处。

本期答主:郭继臻,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房颤即心房颤动,本身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可能导致心脏上方腔室的血流不畅并形成血栓。如果血栓流入大脑,就会阻断脑部的血液循环,导致中风。

治疗房颤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正是控制中风风险,重点在于预防血液凝结成血栓。除改善生活方式防血栓外,可根据中风风险大小选用一些预防药物,如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凝血(华法林)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又有会提高出血及血流不止风险之类的副作用。所以服药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需定期做凝血功能检查、时刻注意出血迹象及避免某些药品等可能引起的副反应。

下面我具体回答一下“如何通过用药预防房颤导致中风”及“如何应对房颤药物易导致出血的副作用”这两个问题。


如何用药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

1.医生会通过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中风风险的大小,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血液稀释药物及使用哪种药物。

最常用的评分系统之一叫做CHADS(中风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如下:

比对自己是否有表中所述危险因素,如果有就按照分值计分,没有该项就是0分,5个因素得分相加为总分。

总分为0意味着中风风险较低,2分及以上的分数被认为中风风险较高。

2.根据中风风险大小选择用药

房颤患者常用的预防中风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香豆素)和达比加群酯,按照CHADS计算出风险后,可按照以下方案用药:

  • 如果中风风险较低,可能只需服用阿司匹林,就足以将中风风险降低约20%;

  • 如果中风风险中等,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华法林可以将中风风险降低近70%但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反复抽血检测INR值;

  • 如果中风风险较高,就需要使用达比加群酯,这种药物相对更安全,无需监测 INR 值,缺点是价格较高。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最低成本的最佳生存率)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0的人来说,阿司匹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1或2的人来说,华法林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个CHADS得分为3或更高的人来说,新的抗凝血剂——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如何应对房颤药物华法林易导致出血的副作用?

前面我回答过关于阿司匹林副作用的问题,有需要可翻看之前的回答。这里重点说明另一种常用药华法林的作用和应对办法。

华法林会增加出血及出血后不容易止血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法应对。

(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常用的是INR)。

INR,也叫作国际标准化比值,是反映目前凝血状态的一个指标。一般华法林的 INR 目标值会维持在 2~3(具体咨询医生)。

  • INR 升高:代表出血的风险较高。
  • INR 降低:代表血栓的风险较高。

(2)一些药物和食物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华法林的作用,在开始用药前与医生谈论这些问题。

  • 避免一次过多摄入富含大量维生素 K 的食物,如肝脏、花椰菜和西蓝花,因为这会干扰华法林的效果。华法林的作用机理主要就是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
  • 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最好远离酒精。酒精会损伤消化道粘膜,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 切勿擅自服用中药、保健品。中药和保健品中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会增强或降低华法林的效果,因此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向医生说明目前正在服用哪种抗凝药物,不要擅自服用。
  • 切勿将阿司匹林与华法林一起服用。

(3)服用任何抗凝药物都必须时刻注意出血情况,发现有出血症状,请咨询医生。

容易淤伤、牙龈出血、鼻出血、尿中带血、黑便、伤口出血不易停的情况都是出血的迹象,头晕或晕厥可能是脑部出血导致的。

华法林导致严重出血的风险最高,每年约为1%,首次用药时可能需要有医生监护


(4)使用血液稀释剂期间,防止出血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避免可能导致出血的活动。


    总之,选择能够预防中风的最佳房颤药物很复杂,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中风风险因素,并综合考虑用药的风险和好处,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应对房颤药物易导致的出血的副作用,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及“房颤药物的副作用该如何应对”问题的回答,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阿司匹林不能预防房颤卒中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也就是说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通常抗凝药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其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价格低廉,但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且出血风险较大。服用期间需随时调整剂量,监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

    重度房颤更应根治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心律平、索他洛尔等,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如:胺碘酮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不能消除房颤,目前证明仅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而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


    中国家庭报


    第一、运用药物预防,平时一定要根据正规医院心内科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口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一)、按时按量口服抗击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二)按时按量口服具有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能够软化血管的药物,比如: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银杏叶分散片、双嘧达莫、脂必泰胶囊等。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并加强体育锻炼,(一)在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方面做到不抽烟、少喝酒、不熬夜、早睡早起、清淡饮食(比如小米粥、蔬菜粥、南瓜粥、银耳莲子粥、皮蛋瘦肉粥、鸡汤、鱼汤、排骨汤等)、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葡萄、苹果、梨、香蕉、橘子、火龙果、橙子、西红柿、紫甘蓝、黄瓜、青菜、芹菜、胡萝卜、冬瓜等),不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比如烧鸡、烤全羊、烤肉、火锅、羊排、关东煮、麻辣鱼、辣子鸡、油泼面、冰镇啤酒、冰镇可乐、冰镇雪碧等),因为经常抽烟喝酒、熬夜(使心脏及血管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容易导致血液里的毒素和垃圾不能得到及时的清除)、吃生冷油腻的东西容易导致身体的内环境呈酸性,而酸性的身体内环境容易出现血液粘稠、血管狭窄、血管硬化,容易形成房颤及血栓,而导致中风;而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不熬夜早睡早起(使心脏及血管得到充分的休息,使血液里的垃圾和毒素能够得到及时的清除),不抽烟,少喝酒(每天可以适当的喝一点红葡萄酒对于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作用)就可以使体内形成碱性的内环境,如果身体内环境呈碱性就会延缓血管硬化及血管管腔变窄、预防血栓及房颤的的形成,进而起到预防房颤及血栓导致的中风。(二)经医学研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其身体的新陈代谢比平常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要快,心肌细胞的耗氧量比不锻炼的人要低,其心肌细胞的的抗缺氧能力要比不锻炼的人要高,而且新陈代谢较快的人能够及时将心脏及血管代谢所产生的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能够起到预防心脏房颤及血栓的形成,进而防止房颤导致的中风!

    第三、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过于狂喜,不过于发怒,因为有基础性心脏病的人(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心房纤颤、心室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等),这些人如果情绪突然过于激动(比如遇到噩耗过于悲伤、遇到喜事过于高兴)就会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进而引起血栓的形成,导致中风!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正常规律跳动的心房失去正常节律,取而代之的是心房无规则的快速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2、房颤为何会导致中风?

    因为房颤患者的心房失去正常收缩活动,心房左心耳内血流缓慢,血液淤积、湍流,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栓脱出随心脏泵入血液循环,栓子随血流流向远端,当栓子到达管径较小的血管时便可阻塞此处动脉,导致此动脉远端失去血供而发生栓塞事件,若栓塞脾脏则导致脾梗死,若栓塞肠系膜则导致肠梗死,若栓塞脑动脉则引起中风(中风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

    3、如何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呢?

    中风是由血栓栓塞导致的,那么治疗重点就在放在对心房血栓的治疗上。

    ①、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血栓是由血小板、凝血因子组成 ,符合服药条件的患者,服用上诉药物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药物转复、电转复、射频消融) 既然栓子是因房颤而引起,那么针对可转复的患者,可以通过转复房颤至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而治疗血栓。

    ③、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内栓子90%形成的地方在左心房的左心耳内,医学上可以通过左心耳封堵术,防止90%的血栓形成,降低90%中风发生。

    具体防治方案的选择请就诊心内科专科,专科医生会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


    刘医生谈健康


    还记得前天心血管王医生通过微头条介绍的73岁大娘,因房颤自行停药后突发脑梗死吗?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房颤是什么病呢?简单说就是心跳跳乱了,不能正常收缩,不能保证每一次把血排干净,就会有一部分遗留,遗留的血液就可能形成血块,即血栓。这些血栓如果掉下来,就会随着血管跑到脑子里去,堵死脑血管,发生脑中风。

    我们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有一定的顺序,人们能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毫无规律,乱跳。


    一、我们先看看数据:据预测,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70岁以上发生率10%,从侧面反应,房颤也是心脏老化的变现。

    房颤的危害巨大,可使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带来一定负担。

    中风患者中约20%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地收缩舒张,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如果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在脑血管的几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死亡。有研究显示,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二、房颤是怎么引起的呢?

    其实好多原因可以引起房颤,常见原因就是:风心病,冠心病,年龄大了,慢性肺病,所有引起心脏结果变化的疾病,还有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当然如果找不到原因,那就是特发性房颤,也就是原发性的。

    三、一旦发生房颤,我们要积极的治疗,避免中风

    1、维持窦律——转复房颤,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因为维持窦性心律,自然没有血栓风险了。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非药物。

    目前我们常用转复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但这些药物一方面有副作用,一方面不能保证长期有效。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

    现有的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能完全预防房颤,更不能消除房颤。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房颤,即使转复了,但迟早还会再来,

    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但一方面费用较高,疗效一般,成功率50-60%左右,复发率较高。

    2、抗凝治疗——预防房颤的脑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常用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

    华法林,应用已久,个体差异比较大,受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药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INR,调整剂量,我们的目标INR2.0~3.0之间,这样的数值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也正因为华法林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会导致出血,而且需要经常抽血,所以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很多人不愿意服用。这也是王医生讲的那个73岁大娘停药的原因,吃药太麻烦。

    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逐渐被大家接受,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后补充一句: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房颤就像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一样,一旦粘上,就很难去除,一直缠着你,不仅如此,它还会突袭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给你来一下,就中风了。

    所以,我们要么预防房颤,先用药物;要么射频消融;如果发展成永久性房颤,我们临床常用CHA2DS2-VASc积分,指导抗凝治疗。心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抗凝。

    当然还有一种左心耳封堵术可以预防血栓脱落!

    预防房颤本身的预防,只能从原发病去预防,主要预防冠心病、高血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