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吃貨在歷史中的地位 天下何人不識君

曾經我們一直對“吃貨”這個名詞有一些偏見,但是現在隨著各路明星炒人設“吃貨”也成了一種可愛的代表。但是“吃貨”真的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嗎?不,其實吃貨早已稱霸歷史。許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詩句、成語都是由那些“吃貨”創造出來的。

【食指大動】——春秋公子宋

論吃貨在歷史中的地位 天下何人不識君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子家。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嚐到什麼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時,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隻大鱉,鄭靈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嚐。"

兩人聽到這番話,不禁笑了起來。鄭靈公問他們什麼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向鄭靈公說明公子宋食指挑動果然靈驗之事。

鄭靈公聽完後,也笑了笑說:"公子宋的食指靈不靈,還得通過我這一關呢!"

後來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

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裡,沾湯來嘗一下,並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嚐到美食了嗎?"

後來公子宋一想,覺得大王很可能會因為這件事治他的罪於是先下手為強,把鄭靈公給殺了。

為了口吃的居然弒君,這“吃貨”也是沒誰了。

《食豬肉詩》——北宋蘇軾(東坡居士)

論吃貨在歷史中的地位 天下何人不識君

輪吃貨我們的蘇大文豪——蘇軾(東坡居士)也是不曾多讓,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不清楚我們蘇大文豪的吃貨功底的吧。一首《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成就了在中國備受歡迎的美食——東坡肉。或許他的一些詩句不是很和現代人的口味,但是隻要你用心去讀你會發現他的詩句中含有太多對於食物的描述什麼“野菜此出珍又珍,送與西鄰病酒人。便須起來和熱吃,不消洗面裹頭巾。”什麼“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佔禾半是薯。”還有“小摘飯山僧,清安寄真賞。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等等等等,能讓自己對於美食的理解流傳千古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

論吃貨在歷史中的地位 天下何人不識君

傳世精品【清明上河圖】被譽為國寶集的文物,專家們都說【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但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一個吃貨為了留住各地美食所畫出來望梅止渴的,挑夫挑著的魚肉、各家的家畜、田裡的禾苗鱗次櫛比的酒店茶樓……哪一樣不是吃貨的心頭好?

古代的吃貨何其多,這只是後世出名的幾個。現代社會吃貨也是強大得可以的。

2015年一個武漢市30多歲的男子欲跳樓被勸6個小時依舊堅持,可是最後卻敗給了同租一件房子的朋友買的大閘蟹。

在我開來這才是真正的吃貨,一個為了吃可以戰勝一切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