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糖麻葉,因為地域的不同又叫灌糖麻葉、大頭麻葉;因口感相差較大,製作方法也有很大的區別。今天要說的就是灌糖麻葉,是很多地方常見的一種甜麵食,尤其以前幾天熱播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中提到的山西省右玉縣和內蒙古地區的臨河地區的紅糖灌糖麻葉極具代表性。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其他地區也有叫做“麻葉”的特色小吃,比如滿族地區,寧夏的回族地區,南方某些省區都有各自的麻葉做法,風格口味與晉蒙一帶麻葉區別較大。有的地方糖麻葉炸出來有點像糖油餅和油條的結合體,麵皮要比油餅硬,又像麻花,外形齊整,四頭均勻,黃中帶紅吃起來筋道耐嚼,外脆裡軟,鹹甜適宜。而臨河地區的糖麻葉才用的是包餡做法,口感酥香軟甜。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原料需要低筋麵粉、胡麻油、紅糖、發酵粉。

製作糖麻葉,精髓就是在熬製糖漿上,因為之後製作糖麻葉,糖漿的使用頻率很高。

熬糖漿時,起鍋燒水,水開後,按照水量1/3的量將紅糖倒入鍋內,大火熬製10分鐘左右,出鍋備用。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取1000克麵粉,放入面盆,將適量胡麻油在炒瓢中加熱熟油,注意不能太大火造成冒煙,不然容易發苦。油涼下來後,熟油和熬製的糖漿按照1:2混合後倒入面盆,加發酵粉,用水拌起面絮。將面絮揉成麵糰,蓋上蓋子發麵約一小時,麵糰體積膨脹到兩倍左右即可開始製作。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取適量麵粉在鍋內中慢火炒熟(勤翻炒,變色即可),倒入盆中加入此前熬製好的糖漿水,攪拌到軟面絮狀(盆底儘量不留乾麵),然後用手揉勻。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將發好的麵糰倒在案上(案上抹適量的油,防止粘連)擀成約1釐米厚的長方大片,再將糖瓤也擀成2毫米厚、同樣大的片,兩塊發麵中間夾一塊糖瓤片,抹適量油防止幹皮,略餳20分鐘備用。(由於有紅糖,先在面板上抹些花生油或色拉油)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將麵皮切開,成偶數條,每條寬度約5~6釐米,然後糖瓤對糖瓤疊起來,用刀切成4釐米寬,然後在中間用刀扎穿一個口子,用拇指在劑子中間順條壓成凹形,凹形最薄不得低於1釐米,在凹形的正中間開孔。兩手捏住兩個長邊往中間切孔處翻轉,或者兩手各捏住兩個短邊從中間切孔處掏過去,呈打結狀。

這兩天吃正應季,冬季儲能全靠它,不吃怎能對得起外面的寒風?

鍋內倒入胡麻油或者色拉油,加熱到六七分熱就關小火,放入面劑炸制,至面劑漂起顏色變棗紅色,撈起控油,趁熱放入熬製的糖漿中均勻裹上糖漿,糖麻葉就做好了。

在兒時,糖麻葉就是心心念唸的美食,你吃過的什麼做法的糖麻葉,歡迎關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