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時,為何偏偏要讓四個人在門前掃地?

D-wish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的十五萬兵馬,諸葛亮僅有兩千餘人,實力懸殊,難以致勝,諸葛亮成功以“空城計”戰勝了固守了城池。

回顧一下“空城計”,城門大開,諸葛亮在城樓上神情自若,焚香撫琴,又安排了四個士兵扮成老百姓在門前掃地,就是這麼一個場景,嚇得司馬懿自動退兵。

為什麼偏偏安排四個人在門前掃地呢,有書君認為原因如下:

1、 諸葛亮對司馬懿性格的瞭解

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諸葛亮足智多謀,智慧超人。

司馬懿是諸葛亮最大的知音、對手。

司馬懿與諸葛亮多次交手,各有特長,有速戰速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打持久戰,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說法。

諸葛亮在設計“空城計”時,特意設計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

讓司馬懿以為他不會出如此險招,因為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把所有的想象都留給了司馬懿,諸葛亮正是利用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這個心理特點,引司馬懿上當。

2、營造生活常態的場景

諸葛亮在城樓上若無其事,微笑彈琴,一副輕鬆自若的樣子,城門大開,如果門前空無一人不太自然。

所以安排四個人在門口掃地。讓司馬懿以為這種輕鬆愉快的場景後面一定有埋伏,有更大的陰謀,所以不敢冒進,不寒而慄,自動退兵。

3、 起畫龍點眼的作用

四個人在城門口掃地,不慌不忙,與諸葛亮城樓上撫琴遙相呼應,點綴了諸葛亮的鎮定與泰。

烘托出不怕司馬懿大軍的必勝心理和定力,讓司馬懿自己遐想萬千,放大司馬懿的假象敵。

“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安排四個人掃地更多的是為製造假象、麻痺敵人,也是諸葛亮對細節的一個戰略設計,證明了“細節決定成敗”的謀略。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更正一個錯誤,在三國志是沒有這個情節的,在三國演義中也不是這樣描寫的 。

三國演義中這樣寫:諸葛亮命令城內1500軍士守住城內所有店鋪,嚴禁人員外出和高聲喧譁。同時下令打開四門,每個門內各有20軍士扮作百姓在掃地。這時諸葛亮,風含情,水含笑,焚香彈琴,穩坐在城門之上。司馬懿看到這一幕,就認定城中必有埋伏,直接退兵了。

因此,標題中的描寫是虛假性前提,諸葛亮用的80個士兵在掃地,而不是隻有四個人在掃地。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老對手,兩個人相互和對方都知根知底,基本上相互之間沒有秘密可言了。

有人說,派出人掃地是為了製造煙塵,讓司馬懿認為城內真有埋伏,因此不敢向前,只能後退。

這個觀點我是不大支持的。


蜀國總人口九十萬左右,士兵十萬人上下。諸葛亮每次出征只能率領五萬左右,再多是不可能的。

就這麼一座小城,連一萬軍士也裝不下,哪會有什麼埋伏?

不要忘記了司馬懿領的是十五萬大軍,實在不行,圍而不攻,也能困死諸葛亮,又怎麼會被嚇跑呢?



諸葛亮派人掃地的本質是一種禮節,表示自己在歡迎朋友前來,這是貴族的待客之道,也在表示自己從內心深處是把司馬懿當朋友的。

在城門之上,焚香彈琴也是如此,在表示對司馬懿的尊敬。

尤其是彈琴,其中大有深意。在春秋時期,鍾子期和俞伯牙彈高山流水,終成知音。

諸葛亮在此彈琴,也是在表達這層意思。

真正的高手是相互成就對方,而不單純是對抗和敵視。諸葛亮在琴聲中,告訴司馬懿:咱們兩個人是相互依存的,有我在你就是安全的,有你在我也可以控制蜀中大權。如果一旦有一個人不在了,對方的位置就會比較尷尬,甚至有性命之憂。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你要殺我就直接進來;但殺死了我,你的下場也不美妙;何去何從,悉聽君便。

司馬懿顯然是聽懂了,也明白當下的處境,於是假裝害怕,全軍撤退了。


新知傳習閣


掃地掃地掃心地,其實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一定能看出他的空城計,也是要他知道空城中的人對司馬懿而言多麼重要,讓司馬懿心靈感應而退兵,所以擺四個人掃地。

其實司馬懿是故意放走諸葛亮的,不然他為何下令後撤三十里,不許一兵一卒追趕,你想想看三十萬大軍,就地駐紮孔明也逃不了,為何他要後撤呢?這叫惺惺相惜,英雄愛英雄。

因此次司馬懿是被動掛帥的,曹操並不信任他,也沒重用他的打算,而諸葛亮一死,他剛出山,回去帥印一收,就沒他什麼事了,又得裝病去了,所以他故意放走諸葛亮是合他心意的。

他放走諸葛亮,讓曹操不敢小視自己,畢竟魏國沒有人能掛帥與諸葛亮抗衡,而正好司馬懿可以依此擴展自己的勢力。


茅廬晨曦


大家好,我是牛耳歷史,今天我來為你們解析這個歷史問題,歡迎閱讀、關注。請大家看以下我的想法:


諸葛亮街亭剛剛失守,此時兵力才2500人,只能智取司馬懿15萬大軍!

正在此時,探馬飛速來,司馬懿領著15萬大軍殺氣騰騰,直奔西城而來!此時諸葛亮手中只剩下了2500人馬,而且除了一幫文職參謀,身邊沒有一個得力大將!眾人嚇得臉上變色。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立即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拋開一切的複雜情緒,全神貫注地思考對策。

(西城,掃地的百姓)

安排士兵掃地,佯裝一種平靜的氣氛,即便魏兵來到,也必須灑掃自如,不得諒慌失措。

諸葛亮隨即下令,將城內所有的旌旗藏匿起來,並讓軍士們分守街巷上各處商鋪,嚴令一切人等出入行走,也不得高聲言語。然後,諸葛亮再令大開四座城門,每一城門派二十名膽大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諸葛亮安排好了這一切, 自己隨即也打扮了一番,帶著兩個小童,在城樓上,憑欄而坐,鎮定地撫琴。(城樓上的諸葛亮)

這是一場超高智商的遊戲!這也是諸葛亮確保全身而退的唯一選擇!諸葛亮賭的是司馬懿能夠分毫不爽地明白自己的用意,否則諸葛亮就只能是全盤皆輸,束手待擒。

再說司馬懿前軍哨探趕到西城城下,見了這般大異尋常的情形,頓時嚇了一大跳,急忙飛馬回報司馬懿。司馬懿聽了,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但卻根本不相信探馬所言。在他看來,像諸葛亮這樣的絕頂高手,是絕不可能連續犯錯的。(司馬懿)

自己在街亭爭奪戰中遇到了馬謖這樣的草包將軍,已經佔了一次天大的便宜。諸葛亮痛定思痛,必會用出殺手絕招,怎麼可能再送給自己一個新的超級大禮包?司馬懿的潛意識已經做出了決不能按照常規判斷行事的決定。

司馬懿立即喝止三軍,親自飛馬上前,一探究竟

諸葛亮賭的是司馬懿的猜忌之心

司馬懿遠遠望去,只見諸葛亮深色平靜地端坐於城樓之上,琴聲悠悠。再往下一看,整座西城寂靜無聲,四門大開,幾個百姓在城門口灑掃自如,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司馬懿越看越覺得這個平靜的場景中,透露出一種無比詭異的氛圍。

(司馬懿與諸葛亮心理對話)

司馬懿斷定諸葛亮的反常行為中必然有詐。司馬懿凝神一聽,聽出了諸葛亮所彈的是一首吳越古曲。他一聽懂了琴音,立即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當即下令後軍做前軍,前軍做後軍,撤後而退。

司馬昭大惑不解,笑著對司馬懿說: “父親,我看是諸葛亮手中無兵,在故弄玄虛。我們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大驚,呵斥道: “你懂什麼?!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現在卻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就中他的計了。不要多言了,超快撤退!”

司馬懿大軍一退,諸葛亮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不由撫掌而笑,為司馬懿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而深感高興。


我是牛耳歷史,歡迎關注。每天為你解析歷史問題。


牛耳歷史


首先來說,諸葛亮與司馬懿,既是對手,又是知音。二人互相都瞭解各自的為人。司馬懿通過多年觀察諸葛亮用兵作戰,知道諸葛亮為人謹慎,從不弄險。他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是從不弄險的一個案例。另一方面,諸葛亮用兵奇譎也是司馬懿深知的。他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他的八陣圖,他的“三把火”,他的“七擒孟獲”,無不讓人歎為觀止。所以從本心裡來說,司馬懿是懼怕諸葛亮之謀的,至少是不敢輕敵,小心翼翼。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才大膽地上演了《空城記》。孫子曾經說過:“兵者,詭也。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空城記其實反映的就是孫子兵法的這一特點。讓司馬懿感到諸葛亮摸不透。諸葛亮上演“空城記”,司馬懿為什麼不敢進?第一,司馬懿從諸葛亮的琴聲判斷,沒有絲毫的緊張混亂之感,如果是一座空城,主帥會這麼心情平靜嗎?聽聲聽音,司馬懿從平靜的琴聲中聽出了埋伏與殺氣;第二,城外安排四個百姓掃地,而這四個百姓面對外面的十萬大軍,居然也鎮定自若地掃地,更加渲染了詭異的氣氛。如果沒有埋伏,百姓怎麼會如此鎮定地掃地呢?第三、掃地是為了揚起灰塵,而灰塵一是可以庶掩城裡情況,讓人朦朦朧朧看不清楚,二是渲染埋伏的氣氛。司馬懿拿不定諸葛亮什麼餡,又恐懼諸葛亮之謀,退兵便成了萬全之策。雖然沒打勝仗,但也沒打敗仗。


春秋史社


看破不說破,方為智慧




《三國演義》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火燒赤壁之後,東吳都督連施巧計,都被諸葛亮一一破解。周瑜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氣得周瑜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

周瑜與諸葛亮本不來就不在一個級別上,周瑜每一個動作,諸葛亮都洞若觀火,一目瞭然。就像看兩支強弱懸殊的球隊比賽,沒有一點懸念,大家還那麼傻傻地樂此不疲,只是緣於心中的英雄情結罷了。

諸葛亮平生最大的知音、對手、敵手其實是司馬懿。他們以中原大地為棋局,以各自朝廷君王臣工為棋子,走的每一步棋都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卻引人歎為觀止,細心咀嚼,又百味叢生。

馬謖丟了街亭,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連破三城,直逼蜀軍總指揮部西城。西城無險可守,無兵可用,剩下沒來得及撤退的加上諸葛亮本人在內總計

2500人老弱殘兵。

就在大家都驚慌失措之時,諸葛亮卻成竹在胸毫不慌亂,不僅不關閉城門負隅頑抗等待援兵,還命令大開城門,自己帶著琴童,悠然自得登上城樓,焚香撫琴。

司馬懿親自統兵殺氣騰騰地來到城下,果真被眼前情景嚇得勒住了馬,兒子司馬師積極到父親馬前請命,願帶2000人,衝進去活捉諸葛亮。被司馬懿喝退。司馬師心裡雖然不滿,但是軍令難違,只得退下。

其實,司馬師又哪裡用得著衝進城裡,只要站在城下,拿支硬弩,一箭射出,也定然令諸葛亮命喪當場,還管他什麼裝神弄鬼。

司馬懿在城下遲疑半晌,故弄玄虛地吹噓諸葛亮:“諸葛亮一生不曾弄險,此城一定有埋伏。”為了不中諸葛亮埋伏果斷下令退兵

40裡。走到半路,諸葛亮事先埋伏在山路兩邊故作疑兵的西蜀小嘍嘍鬼喊狼叫一番,再一次讓司馬懿吹噓自己料事如神,諸葛亮果真有埋伏。

40裡的後撤留出足夠諸葛亮撤退的時間。就在諸葛亮手下誇讚諸葛亮“軍師真乃神人也”,諸葛亮卻慌里慌張從牆頭跑下來,下令,抓緊時間趕緊撤退。

諸葛亮手下不解,剛才司馬懿殺氣騰騰而來,軍師毫無畏懼,現在魏軍撤退,諸葛亮卻如此慌張,前後判若兩人。手下不敢怠慢,打點行囊連忙逃跑。

司馬懿估計諸葛亮撤退差不多了,然後勒住馬說:“我們回去看一看,是不是諸葛亮真的沒有什麼兵!”當司馬懿帶領15萬大軍又來到城下,人去城空,果真是一座空城,故作懊悔不迭的樣子,頓足捶胸,痛苦不堪,自愧弗如。

其實,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出雙簧演得天衣無縫,水滴不漏。諸葛亮深知司馬懿在國內地位不穩,如果不是魏文帝曹丕臨終託孤的鎮西將軍無能抵擋不住諸葛亮,哪裡輪得著司馬懿執掌兵權!

司馬懿和曹真、曹仁、楊群同為託孤大臣,但是秉性多疑的魏明帝曹睿母甄妃之死更令曹睿對司馬懿充滿戒心。諸葛亮深知司馬懿心理,因此才有空城記成立的前提。當然司馬懿也是聰明人,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焉能不懂!

如果諸葛亮就擒,西蜀很快就會被滅亡;滅了西蜀,司馬懿還有什麼價值,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焉能不知自己接下來的下場。

所以說,真正的對手都是幫手。這兩位心智如此縝密之人,看破不說破,相互配合,還是好朋友。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言得禍的例子不勝枚舉。俗語有言: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所以儒家有言,君子敏於事而訥於言,不說破即是智慧明例。

朱自清在論述吸菸好處一文裡,就曾談到吸菸有一個好處,當你不想說,不好說話時,把煙含在嘴裡便能化解尷尬。

同樣在三國故事裡,臧霸對曹氏家庭救命之恩,但是因為看不慣曹真,揭發了他曾經醜事,遭到曹真瘋狂抱復。(可能記憶有誤)

臨刑前,臧霸把兒子叫到身前,讓兒子把舌頭伸出,臧霸上口把兒子舌頭咬了下來,兒子咿咿呀呀痛苦不堪。

臧霸做法雖然偏激了點,但是看破不說破的確是一種生存智慧。舌動是非生,百病從口入,管住嘴少生病,


用戶69767932046


空城計最重要的在於心理戰術,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多年的老對手,都說自己自彼方能百戰百勝,對手有時候可能比自己還要更加了解自己。司馬懿通過多年觀摩諸葛多年的用兵策略,知道諸葛亮為人謹慎,在沒有確定的情況下不輕易冒險,從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可以看出一絲倪端。


從另一方面來講,諸葛亮用兵奇譎。司馬懿對這一點理解的也是很深刻全都是血與淚的教訓,木牛流馬,諸葛連弩,他的八陣圖。一個人一旦不按常理出牌,那麼就很容易讓人心裡發怵,而且摸不著頭腦。司馬懿對諸葛亮,本人既敬畏又害怕。而恰巧諸葛亮拿捏住了司馬懿這個弱點,料想到他不會輕舉妄動。於是上演了一出“兵者,詭也。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空城計。

主帥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草木皆兵從琴聲中硬生生聽出了埋伏與殺氣。而且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一部小說本著娛樂大眾的目的自然誇大了諸葛亮主角的光環。僅僅是彈琴還不足以打消司馬懿的疑慮,因為司馬懿可以犧牲一小股兵力,派自己的手下來到城門底下,近距離的觀察情況,諸葛亮的空城計,怕是就要露餡了。

這四個在敞開大門處掃地的人,給人一種悠閒懶散的感覺,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肯定認為城內必有伏兵,不敢入內。營造一種臨危而不亂淡定自如的表象,果然迷惑住了司馬懿。司馬懿認為城內諸葛亮一定設置了陷阱,出於謹慎考慮不會貿然進攻,而是選擇了守株待兔待兔,這個諸葛亮的蜀軍爭取了一些時間等待救援。在這場心理戰術中,諸葛亮技高一籌。


品讀武器裝備


“細節決定成敗”,一生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在馬謖失街亭後不得已兵行險招,在西城使用“空城計”抵擋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最後成功涉險過關。


不得不佩服諸葛武侯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下的應變能力之快!

當時諸葛亮除了在城樓上焚香彈琴以外,特意在每個城門口外安排十名老兵在門前不慌不忙的掃地。

其用意很明顯,就是凸顯這個細節,使“空城計”這個效果顯得更加逼真,更進一步的迷惑司馬懿,最後的結果證明,這一舉措確實達到了預期目的,增加了諸葛亮的魅力。


諸葛亮敢於弄險,源於兩點:

一、事情緊迫,再也沒有萬全之策可用。

馬謖失去街亭,蜀軍在地利上失去優勢,無險可守,相當於門戶大開,而司馬懿的大軍很快就會兵臨城下,如果此時倉促下令撤退,容易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那樣的話,蜀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事情迫在眉睫,容不得諸葛亮再猶豫,他只得出此下策,冒一下險。

二、諸葛亮通過對對手司馬懿的瞭解使他敢於嘗試。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不但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還是一個很厲害的心理學家。

他在長期和司馬懿交戰,對壘的過程中,深知司馬懿確信自己不會用險的心理,而且司馬懿在幾次較量中吃過大虧後,不再敢輕率冒進。

他雖然不敢保證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司馬懿不會進攻,但只要有百分之五十就要試一下,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從容撤退保存實力的機會。

可以說,諸葛亮用“空城計”打贏了一場心理戰。

無數的事例證明,阻擋我們成功或者前進步伐的往往不是那些高舉高打的殺伐決斷,而是細節。

細微之處見精神,只有我們把工作做細,做到滴水不漏,才能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前進,發展。

諸葛亮在使用“空城計”時安排老兵在城門洞開的門前掃地,如“畫龍點睛”最後的神來之筆,成了用兵如神的典型案例而千古留芳。


田獲三狐


首先,根據史實,根本沒有空城計一說,只是羅貫中為了使故事更具生動性、使諸葛亮神化等運用的寫作技巧!所以只能根據小說和影視作品來加以分析!


第一,空城計是諸葛亮實在沒有辦法而用之,若棄城逃跑,諸葛亮身邊武將基本都派出,身邊只剩文臣,跑不了多遠就得被司馬懿擒獲,故用空城計!

其次,為什麼打開城門是四人掃地?因為古代特別講究對稱和偶數的說法,如果你看到諸葛亮身邊的兩個道童就會發現,為啥不是一個或者三個呢?但有人又說,兩個和六個不都是偶數、對稱的嗎?但是兩個人掃地掃起的煙塵達不到迷惑司馬懿的效果,不能讓司馬懿迷惑城中是否有埋伏。而六個人甚至更多的人就顯得有些心虛,就那麼大個城門你用六個或者八個人掃地?司馬懿再謹慎也得懷疑啊?所以四個人掃地正好!


第三,四個人掃地中的“四”也有暗指“死”的意思!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多心,所以琴聲暗含殺機,想必司馬懿自然會體會到“死”的這個含義!所以司馬懿對其子說“不可妄動”。細品琴聲,司馬懿知曉諸葛亮的心裡,而諸葛亮此時正好琴絃意外斷了,司馬懿以為是暗號,故兵退北山。知道復返西縣,司馬懿知曉諸葛亮的妙計,連續說了兩個“妙”。


最後,四人掃地諸葛亮也暗示兩邊皆整隊,如古代迎王接駕之禮儀,像歡迎司馬懿進西縣一樣。司馬懿多疑,必懷疑有詐!不敢隨意進攻西縣!有人說派一小隊試探虛實,但這又是後話了!難道司馬懿不知這是計?你看最後復返西縣司馬懿的冷笑就會知道!當時司馬懿若弄死諸葛亮,司馬懿大權未穩,沒有足夠把握在魏國呼風喚雨,那他還會有好結果?自然不能!

綜上,是我認為用四人掃地的原因!(很高興參與問答)


隨隨便便的文化


人太多,顯的諸葛亮有準備,

人太少,顯得諸葛亮這誘敵之計太假。

四個人,剛好一邊兩個。

但個人覺得,是司馬懿明知諸葛亮手上沒兵,但又不能抓住殺了他,而諸葛亮剛好給他一個臺階就順勢而下。

兩軍對壘,大軍師司馬懿怎麼會不知道他諸葛亮手上有多少兵?什麼地方用多少兵?雖說不能詳細知道,到估和大概還是沒問題的。代領數萬人卻沒有攻進去住住諸葛亮,是因為他司馬懿知道自己的價值,他一日沒有把握控制住魏軍,他就不敢殺了諸葛亮,他司馬懿三起三落都不是因為諸葛亮,諸葛亮一死,他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為曹操曹丕都知道他安懷野心,之所以用他,就是因為只有他能堵住諸葛亮北伐的腳步。

所以,空城計能成功,一方面是諸葛亮有謀略,一方面是司馬懿還不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