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大學教授把碗留給八十高齡的母親洗,知道為什麼嗎?

中華善德網


我看過這篇文章,可能初看這個問題,會讓很多人誤會,覺得母親都80歲高齡了,就應該讓她享清福,但聽了這個大學教授的解釋後,不得不讓人佩服,他覺得讓媽媽洗碗,是讓她體現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很多老人操勞了一輩子,勤快慣了,你一下子不讓她幹活,她會很不舒服,她會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兒女都嫌棄了。

何為孝順?不是讓父母吃好穿好這麼簡單,還要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的父親64歲了,去年非要去新疆工作,一開始我和弟弟、妹妹都非常反對,因為家裡根本不需要父親賺錢,而且父親原本在當地也有一份令同齡人羨慕的工作,所以,我們特別不理解父親的做法。

不管我們怎麼勸父親,父親都鐵定了要去,而且還偷偷地買了飛機票,後來,我也想通了,既然他高興,就讓他去吧,硬把他留下來,他過得不開心,我們也會看著難過。現在父親在新疆工作得很愉快,工作也不累,時不時地還去旅遊,前段時間給我發了他去天池的照片。

孝順父母,首先得是順,其次才是孝。


沛澤媽讀心理


大學教授掏腰包,購回美味與佳餚,宴請學生家中到,推杯舉盞好熱鬧。

飯後桌上一團糟,學生爭著要打掃。教授連說都別動,有人自然會操勞。說罷自己用手抱,收拾碗筷放水槽,先將油汙衝一下,隨後臥室邁動腳,輕喚白髮老太太:媽媽該您洗碗了。

老太一聽連說好,立即翻身碎步跑,直奔廚房袖子撈,洗刷碗筷滿臉笑。口中不忘小調哼: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之前老太不做聲,一副愁眉又苦腦,而今判若如兩人,學生驚詫費思考。教授沒有把話回,侍娘洗畢送睡覺,隨後又進廚房來,重把碗筷洗刷好。

學生不明大膽問,老師為啥這樣搞。教授深深嘆口氣,聲情並茂實情掏:可憐天下父母親,子女事情總心操,就是子女花甲過,父母面前永遠小。無時無刻不擔憂,隨時隨地細唸叨,從不認為自己老,兒女面前最重要,什麼事情都能包,就連性命也可掉。所以子女父母孝,不能光看掏錢鈔,要讓人有存在感,父母作用不可少。父母充實又自在,孝順真正才做到。


學生聽後齊鼓掌,稱讚老師您真高,別出心裁慈母孝,無微不至真情拋。但願母子福如海,壽比南山松不老。


平淡人生一帆順


初看到這個題目時,以為是遇到了一個好吃懶做的不孝兒子。在閱讀過原文後,覺得這是個很孝順的兒子,而且,孝順的很聰明,讓人感觸良深。

文章大意為,教授帶著的學生實習期間,在自己家裡招待了學生們。吃飽喝足後,學生搶著要去洗碗,教授阻止道:“不急,有人洗碗”。他將碗筷放入水池並沖洗掉油脂後,走到他80歲的老母親跟前說:“媽,洗碗嘍”。同學們愣了,只見老太太立即有了精神頭,慢慢走到水池吧開始洗碗。半小時後洗完了,教授高興的對老母親說:“媽,您辛苦了,歇歇吧”。隨即,他用毛巾幫母親擦淨手扶回了屋。自己返回又重新將碗洗了一遍。

教授對差異的學生們說:“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會感到兒子需要她,會一天都充實。孝敬父母除了給父母幫助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愛你的機會。”

這位教授說的沒錯,他給了我們一個孝敬父母的新思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思維裡,都覺得孝敬父母就是儘量讓他們少勞累、多享受。或者有些人覺得,只要多給父母錢就是孝順父母。雖然千人千想法,但其實想的都差不多。

我們大多數人在孝順父母這個問題上,幾乎都只做到了我能給予父母什麼,或者金錢、或者物質、或者親身的照顧、或者情感慰藉。當然,這些都沒錯,也都是應該對父母做的、應該給予父母的。

只不過,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更重要的角度,即:父母他們自己想要什麼、想獲得什麼樣的孝順。我們多數人只是單項的將自己認為的孝順強加給父母,沒有過多的思考過,我們所給予他們的,是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那種孝順,這確實是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思考的。

另外一點,正如這位教授所言,要讓父母在兒女面前有存在感,不能僅僅是將父母當做小孩來養。要讓他們感覺到,雖然自己老了,但依然是被兒女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這位教授正是用洗碗這種方式來讓老母親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讓老母親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既對老人是一種心理安慰,同時讓老人力所能及的動動,對身體也有好處。

的確如此,無論父母年齡有多大,能為兒女做些什麼,他們都是很開心的。兒女年齡再大,在父母面前仍然是孩子,當我們開口叫那聲“爸、媽”時,他們會充滿幸福感,他們仍然願意為兒女做任何事,為兒女付出一切!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

這位教授深深的給我們上了一課,孝敬父母,說簡單,也不簡單。只要做兒女的儘量想的周全一些,哪怕是喊一聲“媽,洗碗嘍”,也可以體現出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那份溫暖愛。

大家有什麼感悟嗎?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龍族社


人老了,要勤活動,不能啥都不幹,那樣不是對老人好,而是害了老人。 \r 身邊的事兒。有一個老太太,八十多歲,家住農村,每天自己做飯,還上山摘蘋果。兒子在城裡住,看見母親這麼大歲數,還自己操勞,就把老母親接進城裡,住了樓房。每天也不用老太太乾啥,除了吃就是待著,因為歲數大,不會乘坐電梯,結果也不出門,每天在家裡待著,兒子兒媳婦都上班,也沒人陪著說個話,結果住了半年,老太太痴呆了,也不會說話了,問啥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後來還是把老太太送回了農村,讓她每天出門走走,串門說話,老太太半年多才緩過來,再也不願意去兒子家了。 \r 所以老教授做的對,讓老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讓她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讓她感覺自己還有用,這樣老人才會長壽。


書妖紈衣


剛開始看到這個標題我以為是教授對母親不好,即使80歲了,還讓母親做一些家務活。但看完整篇文章,正如那句:文章很短,但是故事很感人!

我們家中肯定會有些老人,而老人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就總想著為孩子們做些什麼,或者說很多老人都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我姥姥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姥姥現在60多歲,這兩年身體不太好,我小時候就喜歡到姥姥家玩, 可我過了20年,姥姥依舊是把我捧在手心裡,回家了到姥姥家吃一頓飯,姥姥不讓我炒菜,說她自己可以。

吃完飯我要刷碗,姥姥總跟我說的就是一句話:都是油,不要你弄。儘管我在堅持,她都是這樣的一句話。

我比較感觸的是,每次春節回家,或者是過什麼節,姥姥和姥爺總是忙前忙後的準備,看著三個女兒和家人都回來過節,回來吃飯,他們每次都非常開心。很早起來做早餐,早餐做好了叫我們起床,不願意起來的,就端到床前給我們吃,很慣著我們。

每次過節三家人在姥姥家住幾天,幾天後都要走了,姥姥姥爺就很失落,他們總是說: 這一下都走了,家裡又冷清了。對於他們我很感觸, 他們儘管是老了,但還是很想為我們多做些什麼,在他們面前, 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就像這位教授說的一樣:“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一棵會結果的樹


我在以前讀書時的課外讀物上看過一則故事,名字和人物名字已經記不清,但是故事記得很清楚。

一男孩,從小母親對他很好,父親早逝,其母以烙餅小生意養他到大,他也想留在母親身邊,但是免不了外出賺錢養家,留下母親獨自在家,他總是會按時短時間回來看望。後來他得機遇做了大生意,時間很忙,但也會抽時間來看望母親,母親看著他西裝革履,豪華轎車總是很高興,因為自己付出終於有了收穫,自己也無慾無求了。街坊鄰居也很羨慕其子有位。有一次,他在外面,有人帶話給他說母親病在床上時日許久,他大驚之下想起,很久沒有回去看望母親了,於是遍回。母親一人臥床在家孤單無望,雖有鄰居送來飯菜,也是過得,一天,兒子突然回來了,頭髮凌亂,衣衫不整,以前的豪華轎車已不見,開回來的是一臺上了年紀的老車,破舊不堪,臥床許久的母親見兒子這般模樣,突然就彈坐起來了,問兒子怎麼了,兒子把頭埋在他胸口說,我破產了!母親聽到突然聲音堅定的說,怕什麼,我還在呢!硬拖著病體把放下很久的烙餅工具退出門外,在街上重新做烙餅,街坊也是吃驚,問她何故,她說,我兒子破產了,我也還在,我們要重新好好生活!就這樣,母親每天堅持去做烙餅掙錢,身體卻慢慢好起來了,還多活了些許歲月。直到母親去世後,有人又見到他穿回了乾淨整潔名貴的西裝,開著豪華轎車。有人問他,你沒破產啊?他說,我根本就沒破產。那人問,那你為何讓你母親重新操勞呢?他說,我要讓她動,我懂她,她一直有一個信念!(此文僅作參考,非天下所有母親如此!)



聶公子說事


看題目我就知道是什麼了,想起了小時候看的一個故事。大體就是男人的妻子生病了只能在家待著,就這樣男人每天都會打電話告訴妻子,中午我想吃什麼什麼,你給我做吧吧啦吧啦,同事不解,你的妻子都生病了你為什麼還要她做飯?男人說,如果總是什麼都不讓她做,她會覺得自己很沒用,這樣告訴她我想吃什麼,還能轉移她的注意力,她也很開心自己不是一個無用的人。應該是這麼個意思,只記得大體梗概,具體我忘記了到底怎麼說的,越長大也越能體會這種感覺,我爸媽就閒不住,你要是讓他們什麼都不幹,整個人都沒精神,所以,對人對事吧,只要開心,願意做什麼就做吧


檸檬不萌XXX


文章很短,意義深長,有一種幸福叫被需要。

幾年前我曾看到過一篇文章,內容大概如下:

幾位大學生即將畢業,在一次實習之後,帶隊的教授邀請學生們到家裡聚餐,大家欣然前往。整個用餐過程十分愉悅,大家相談甚歡。晚餐結束後,幾位同學都搶著要幫教授收拾殘局,也有人把碗碟收起來,擼起袖子準備洗碗。這時,教授走進廚房微笑著阻止道:“不著急,有專人洗。”

只見教授先將那些碗碟放進水池裡,衝去了上面的大部分油汙。然後輕輕地走到他八十歲老母親的身邊,他把嘴巴湊到老母親的耳邊:“媽,該您洗碗了。”

幾個學生有點錯愕,只見剛剛在飯桌前略顯疲態的老人彷彿一下子有了精神。老太太走到水池邊,不緊不慢地洗起碗來。大概過了有三十分鐘,老太太把碗碟、筷子、勺子分別歸置好了。這時,教授高興地走到母親身旁說:“媽,您辛苦了,去歇歇吧。”

等教授把母親攙扶回臥室後,他輕輕帶上門,又返回廚房把那些碗碟筷子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似乎看出了學生們眼中的詫異,他頓了頓道:“做母親的總想為孩子做點什麼,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裡,孩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孩子需要她,睡覺都會很踏實。孝敬父母,不是簡單地幫助父母,還要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愛你。”

讓老人感到被需要,要有智慧地盡孝心

當時看了這篇文章,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授的做法。可以說,他是真正在有智慧地踐行孝道。一般的子女只會注意到老人們需要關愛,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老人們也需要付出愛,他們享受被子女需要的存在感。

做子女的往往認為父母們老了,能歇著就歇著,能替他們做什麼就替他們做什麼,一來是真的想盡孝心,擔心老人們一不小心傷筋動骨,二來也是怕別人看到了誤會,認為自己不夠孝順。

其實,在父母的眼裡,為孩子付出是天經地義的,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在父母眼裡仍是孩子。他們習慣了被孩子需要,越是年老體衰很多事情都幹不了,越需要付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他們的生活重心。

有位網友小王描述,90多歲的外婆曾在父母家裡住了幾年。小王帶著新婚妻子去看望外婆,那天中午飯大家準備吃餃子。小王和妻子擔心外婆年齡大,真心想讓外婆休息,讓他們這些年輕人來包餃子。後來母親告訴小王,外婆當時就不高興了,自己回屋裡悶著了,外婆認為年輕人嫌棄她。後來,小王的女兒出生,特意打電話告訴外婆讓她給孩子做衣服。母親告訴小王,那幾天外婆可高興了,一邊哼小曲一邊做衣服。

父母們年紀大了,做子女的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要替他們做才好,要是什麼事都不讓他們操心,他們會認為自己對子女後輩沒什麼用處了,挫折感會更加強烈。做子女或者晚輩的,應該找些老人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去做,讓他們去操心。比如:向他們請教一下人生問題,聽一聽他們在遇到那些事情時是怎樣做的。讓他們幫你照看一盆花,記得每天澆水。向他們學一道家常菜,讓他們在旁邊指導。總的來說,就是讓他們有被需要的感覺。只有被最親近的人需要,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存在很有用。

做子女的有孝心很重要,能夠智慧地運用這份孝心更重要。除了付出愛還要適時地學會“撒嬌”,學會讓老邁的父母們感覺到被需要。

芸芸眾生世世代代正是被這種濃濃的親情所牽絆,你養我大,我養你老。

父母在家就在,要盡孝需趁早。

最後,希望全天下的老人們都能夠安享晚年,幸福長壽。


夜雨如書


看到題目我就知道大學教授為什麼會這樣了。先說說我的一個故事吧。

在我家,我媽媽她是以孩子為重的一個人。孩子她在心目中排第一,其次才是她自己。



平時在家就是做飯,然後打掃衛生。把水果各種東西擺好,等我們都去學校之後她才會去玩或者做其他事情。

有一次她過來深圳玩。因為我在深圳工作,我就帶她去逛了逛。

因為我那個地方太小,放不下洗衣機。我媽媽呢,就每天幫我洗衣服,我是覺得手洗真的很辛苦,因為我的衣服都是好多件的。不是說每天穿著的那一套衣服。

有一天,我就覺得她很辛苦,那天洗完澡就順手把衣服洗了,在洗的過程中被我媽看到了,

她過來看著我,然後問我一句,好像很不開心,又有點害怕。她說,你為什麼要自己洗衣服,你是怕我洗衣服洗不乾淨嗎?



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不是,我明天想穿這個,所以先洗了,您明天幫我洗剩下的那些,好嘛?

然後我就不洗了,放下,跟她說。我去吃個東西,你幫我洗一下這幾件衣服,她聽了很開心,然後就過來幫我洗了。

她住在我這裡的這段時間,每天的任務,就是問我要吃什麼,然後去買菜回來做。

怎麼說呢,我感覺作為母親,如果她以孩子為重的話,她是需要被孩子需要的。

如果孩子不需要她的話,她可能就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意思,這對母親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現象,因為她會心裡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不需要我了!



這位位大學教授他母親八十歲了,在這個年紀呢,一定要讓她感覺到她是被需要的,不然的話,她可能就會失望。

如果她沒有什麼存在意義的話,她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所以我覺得大學教授他的做法非常好。

因為洗衣服也不是一個很重的活,就這樣。

(歡迎關注娛樂磚家的後院,只生產獨到的娛樂觀點)


娛樂磚家的後院


最近忙於瑣事,少有回答和圖文發表。在此,感謝條友們的關心。

話歸正傳,“大學教授把碗留給八十高齡的母親洗”的故事,我在很早之前就曾看到,好像是《讀者文摘》上刊登過。具體內容我就不再介紹,有朋友已經詳細表述了。

怎麼善待自己已經老去的長輩,傳統意識裡,一直教育人們,尊敬老人,贍養老人,能夠讓老人在舒適的環境裡頤養天年。俗稱“老有所養”,而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也是絕大數平常人的視角,說明了老人的一種生活心態,他們不光是渴望“老有所養”,更希望能夠“老有所為”。

這種現象在很多老人身上,特別是勞碌一輩子的農村老人身上,非常明顯。

我的老家來自江蘇農村,後來移居到城裡,老家有日漸變老的父母還有一個年邁的奶奶。一年當中,總會請他們到城裡坐上一段時間。前幾年,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不適,給帶到市裡醫院做了個檢查,就安排坐在家裡。開始兩天都還挺好,慢慢地就開始鬧著要回老家。好在市裡有很多親朋好友,時常來看她,家裡也就顯得熱鬧,可是慢慢地發現她總是吃完飯一個人坐在餐桌上發呆。問母親,母親說可能是坐在城裡沒有事做,她顯得無聊。大家商量讓她和母親一起接送小孩上下學。後來乾脆家裡的衣服也不用洗衣機洗了,母親和她洗一些單衣,一起洗碗、打掃家裡的衛生,這樣算是安定了一段時間,後來還是要回去。檢查結果出來沒有大礙,也就讓她們一起回去了。

老人習慣了在老家的生活,如今九十多歲了,依然保持著早晨六點左右起床,小院子裡不再養雞了,於是每天早起用井水澆澆花草,掃掃地。父母起得都很早,上班的上班,下地幹活的幹活。老人就在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年紀大了,不再讓她去河邊洗衣服,都是晚上母親在家用洗衣機洗好了。倒是會乘個好太陽,曬曬自家種的花生、芝麻什麼的。老人不喜歡看電視,一天裡實在無事可做了,就坐到小巷子裡,幾個老人有一句沒一句地自說自話,因為有幾個老人耳朵不好了,根本不知道對方說什麼。

人都有老去的時候,城裡的老人會在公園裡下下棋,打打拳,聊聊天,有些還會打打小牌。農村的老人,勞碌慣了,身子骨要是躺著、臥著久了,就會顯得不舒暢。

人老了,除了希望的兒孫滿堂,也希望自己老有所依的同時,繼續老有所為。有所依,有所為,才能老有所樂。他們希望憑藉自己的雙手繼續為家庭多做貢獻,哪怕拿一把掃帚清掃庭院,洗洗家人吃的碗,收一收晾乾的衣服。她心裡會自覺,自己還是這個家庭裡不可忽缺的一份子。所謂,存在的價值。

年邁的老人,洗的不僅僅是一隻碗,是她對歲月的抗爭,對子女的疼愛,對家庭的留戀。從我個人的角度,希望給老人一個既舒適更寬鬆的頤養環境,讓她自覺自己的價值,開開心心地度過晚年生活。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