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你怎麼看?

範文海


當然是可以逃跑的!像我們閩南地區就有很多村落就是因為有家族人被誅九族的時候逃跑出來,然後躲到深山老林裡安家落戶,最後重新繁衍起來的。

古代建立有保甲制度,每家每戶有多少人都得在冊登記的,到其他地方去住店登記也得提供當地保甲開出的證明才能住,方圓活動不得超過100裡地,這種情況下很難全家逃走的,只要一聲令下,府衙的衙役出動一包圍想跑也跑不掉。但是往往可以有很多漏網之魚,比如正在被朝廷通緝的時候恰恰有人去到朋友家竄門或者回孃家做客的這時候就能夠逃過一劫。比如像我們隔壁村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是清朝初年,我們隔壁村有人參加了反清復明的運動,結果被抓住了判誅九族罪,整村人80多戶大約240多人都被殺頭,這時候村裡有3個孕婦剛好回孃家做客,清軍官兵包圍村莊抓人殺人的時候恰恰不在,而後這3個孕婦就在孃家隱姓埋名生下了4孩子(1對是雙胞胎),這4個孩子長大後來回來重新建村。

其次,能夠犯下被誅九族罪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大都是朝廷重臣,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個把有權或者有錢的朋友。在這種臨死關頭,往往會有這種朋友站出來幫忙,一般就是保住幼子讓他們逃走。他們會賄賂一下抓捕官兵或者牢獄,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牢獄一是不敢得罪重臣,二是得錢財,三是自己給自己積德,如果沒有深仇大恨的一般是會幫忙的。


優己


所謂誅九族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帶點親戚關係就要全部被殺。就算因為打仗或者謀權篡位換了皇帝,也不會對皇帝的所有親戚妃子處死的,歷史上只有金朝被滅是皇族很慘。

而且也有幾點以下原因:

1.信息閉塞,皇帝下令誅九族,那就是即刻行動,之前你是不知道,因為皇帝獨權。

2.就算你之前聽到風聲,提前跑了,對於皇帝來說確實不好查,但是可以畫畫像,全國通緝。各個郡縣貼上,而古代交通不便利,你想要生存,還得去有人煙的地方,但是突然一個地方出現一些生人,很容易引起別人懷疑,而且古代賦稅很高,舉報一般有獎,人們為了獎勵還是很樂意舉報的。所以,時時危險。被抓後,就不是殺頭這麼簡單了。


話嘮小毛爐


身份證並不是今天的新產物,在古代是有“身份證”的,謂之為照身貼。照身貼就是在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畫上你的頭像,寫上你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等信息,並加蓋有官府公章。出門辦事都要隨身攜帶照身貼、出遠門還要有村裡、鄉里、縣裡的介紹信;官吏出行還要帶上自己的官印憑信。住店都是要登記照身貼的,沒有照身貼是住不成店的。

另外古代有嚴格的保甲制度,也就是鄉里鄰間每十戶編成一個保,相互監督揭發,一人犯法,牽連九戶。保長是最基層的治安小吏,他們會密切注意自己保內的人員變遷情況,有變動就會及時去官府登記備案。一個人犯了法,官府抓不到本人就會將保甲內的人拘禁了,這些人說出犯人行蹤則可免罪,說不出行蹤就免不了吃一頓官司。因此在古代想穿州過縣亡命江湖是有技術難度的,武林小說裡的大俠們來去自由,水滸傳裡的好漢縱橫四海,畢竟是小說不是現實。

古代交通條件不便利,來往只有那麼幾條官路可行,你要翻山越嶺,則免不了被強盜結果了性命;你要是走官府大道,則免不了被沿途關卡守衛捕獲。因此逃亡天涯的成功率極低,就算你僥倖逃得性命,要想自己養活自己還是十分有難度的,種地與打獵你得有工具、種子;衣食住行你得與外人交往。與人交往就免不了照身貼與編戶入保,這樣很容易查出你的來龍去脈。《桃花源記》裡的事畢竟是個例,人人都去桃花源了,國家管誰去?

最後誅九族這種事發生的概率極低,真正要是誅九族,那麼殺伐過多,不利於政府統治。因此在執行誅九族的事情上,一般是將犯人本人的父母妻小斬決,關係近的親屬流放,關係遠的親屬交錢贖罪。縱觀古代歷史,各朝各代誅九族的案例並不多,在執行的時候也會大打折扣,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一般沒有人來追究。方孝孺被明成祖誅了十族,也是後人編撰的,可以明確的是方孝孺本人及其父母妻小是被腰斬了,其它的親屬並沒有被誅殺殆盡。


大秦鐵鷹劍士


當然會選擇逃跑,這種事發生在誰身上都想著跑,誰能傻了吧唧的等著被砍頭?但是,想,不一定能實現,那是難上加難。古代是沒有身份證,倒是有路引,沒這小玩意城門都出不去。沒有攝像頭,可有人眼,戶甲制和保甲制,這制度管理下想去哪都去不了。有族譜和家譜,有一個是一個,誰都跑不了。

那些被株連的事前得不到消息,沒有時間逃跑,這是關鍵點之一。古代誅九族,這命令誰下的?當然是皇帝老,下這個命令之前還會和廣大人民群眾說一聲?說哪一天哪一日要對誰誅九族,要被牽連的做好準備?當然不會,他只會偷摸的下命令,然後一大群人就上去抓人,之後關在籠子裡籠子裡招搖過市,然後午時三刻一起咔嚓。

第二就是路引,這上面一般都會有年齡,籍貫,相貌,身材等信息,出門在外都要帶著,出城門也會有人檢查,沒有路引就相當於黑戶,是可以直接被抓起來的。所以即使提前知道了消息,還跑出了包圍圈,就這路引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三就是能逃跑的地方少,想去個有人的地方,分分鐘被抓。古代戶甲制、保甲制以戶為單位,十家為一甲,有一甲長,十甲為一保,有一保長。戶甲之間相互監督,出問題大家一起承擔懲罰,所以誰家多一個陌生人,或是村子裡來一個陌生人,都會比較關注這是誰。所以即使是逃跑出來,也不能去人多的地方,只能去荒郊野外,大山老林。

綜上所述,被株連的人是很難有機會跑出來的,逃跑只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只能說是想,但是實現起來很難。


國557


真的,我在網上經常看見自媒體不懂裝懂,胡說八道!我就想問你,怎麼知道古代就沒有身份證滴呢?舉幾個例子吧

第一個,商鞅被殺。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開創了歷史新紀元,所以無論什麼時代的歷史書,都會有商鞅變法這一條。商鞅變法得罪了一批人,有人就告發商鞅要造反,秦王因此要滅了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鞅,見他未帶憑證,就把他告發了。

第二個,路引。這是一個名詞,說的是一種文書或憑證。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一點,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誅九族”這種事。強調這一點,就是要說明,會被株連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嚴苛,商鞅雖然住店出境受阻,但還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兩個答案非要強調古代有戶籍制度,還舉了商鞅的例子,這個例子舉得不對,因為秦法的嚴苛在後世比較少見,而商鞅最後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發動叛亂,所以沒那麼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誅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沒多少人。


(九族是倫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實只是一個倫理概念,不是一個法律概念。《三字經》裡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也就是說九族就是自己這輩往上數四代往下數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說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就是一個橫向很大的範圍。簡單來說,九族就是告訴你,哪些是你的親戚。這些人是給你認的,但絕大多數你都不認識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時候拿來殺的。

(唯一在官方資料中被記載誅九族的僅楊玄感一人,且實際也只誅殺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誅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記載被誅九族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隋朝楊玄感。他在隋煬帝在位期間發動叛亂,被族滅。但是“九族”一說也沒有出現於正史《隋書》中,而是寫在《唐六典注》裡提了一句:“楊玄感反,諸九族”。這裡的“九”更像是虛指實際上真實歷史記載被殺的也就是楊玄感的兄弟子侄等,並沒有特別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謂“誅九族”都是戲曲小說裡的話,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屬野史杜撰)

古代株連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也不是殺死而是發配、為奴等。我們就舉大開殺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來說。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藍玉案將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奪取皇位後誅殺了那些不服從他的大臣(必須強調誅方孝孺十族一說純屬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連了幾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們現在看,幾百上千好多啊,處置了幾百個親戚呢。其實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這裡面絕大多數的其實是下人。被株連的都是管家、家丁、護院、轎伕、馬伕、丫鬟、廚子、老媽子等等。能被判處株連若干族的都是謀反等重罪,獲罪之人都是達官貴人,所以一家都有幾十個上百個下人不足為奇。而他們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員,一家幾十個上百個,那三五個兄弟、五六個兒子、三四個女婿,每家幾十個人,那也輕輕鬆鬆成百上千了。而這些人難抓嗎?很好抓。因為只要把這十幾家府邸全都團團圍住,一個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誅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著的外地親戚。真的受到株連要被充軍發配為奴的也就是關係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們的下人。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準備對犯罪者動手的時候已經全部在軍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裡面的人插翅難逃。


伊耆角木


您好,誅九族的為啥不跑,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傳遞閉塞,皇帝要誅您九族,不會提前通知您,往往是甲士帶著皇帝的文件直接去您家抓了

2.古代鄉土觀念濃厚,即使被砍,您還是會選擇在家鄉

3.交通的閉塞,即使您有馬匹,您一定跑不過官府養的戰馬

4.保甲連坐制的推行,可以參考商鞅,商鞅被保守派追殺時,就曾經想住客棧,不曾想沒有官方度碟,被小二舉報,帶走車裂了GG了,您比商鞅還聰明嘛?



老王估車


古代人提問:為什麼現代有攝像頭,有身份證,還要選擇逃跑



大輪明王裝逼王鳩摩智


你不能用現代常識代入古代,古代的人嚴格的戶籍制度不能亂走動,一般人的生活範圍不會很大。


相濡以沫148494240


在古代很好抓人,不像現在這樣陌生人雜居在一個小區。古代人都是熟人群居,你除非跑到沒有人煙的地方去,否則你去到一個村子,別人看你臉生都會疑心你,甚至覺得你可以的話還會去報官,就怕你是通緝犯被你連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