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被捧上神壇,誰來平息他們身後的滔天洪水?

創業者被捧上神壇,誰來平息他們身後的滔天洪水?

文丨李威

來源丨人民創投(ID:renminct)

“有的人本可以在小河裡平常度日,是外力把他們推進了波浪滔天的海洋。”《生於80年代》這篇文章的組局者程苓峰在一篇名為《一個記者對一個亡者的交代》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在此之前,作為2006年那場飯局主角之一的茅侃侃在家中去世。程苓峰的反思因此而發,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對創投圈現狀的追問:當一個風口被吹起,創業者在風口上排排站,是應該沾沾自喜,讚美智慧與資本的宏大偉力,還是應該擔憂之後會不會帶來滔天的洪水?

殺君馬者道旁兒

去世之前,曾經的80後創業者代表茅侃侃的最後一個職位是萬家電競CEO,這是一個因種種複雜原因而並沒有做成功的電競公司。甚至可以說,茅侃侃在經營萬家電競的兩年時間裡,經歷的更多是挫折和失敗。

在全資收購隆麟網絡、快屏網絡兩家主播經紀公司失敗,“Astro12”女團解散之後,萬家電競的經紀業務基本宣告失敗。在傳媒業務方面,萬家電競曾經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優酷、永樂票務等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計劃推出亞文化類節目和線下演藝業務,但均不了了之。在遊戲研發與發行業務上,萬家電競的自研遊戲杳無音訊,代理發行的兩款遊戲也因遊戲開發商倒閉而終止。

往前追溯茅侃侃的創業經歷,從Majoy離職之後,他先後追逐過移動醫療、互聯網出行兩個風口。這兩次創業的經歷被茅侃侃評價為,“雖然追上了風口,但那是股陰風。”甚至,在茅侃侃後來擔任副總裁的GTV項目中,媒體報道的1400萬利潤,也並未得到投資人的認可。GTV的投資人周旭輝向媒體表示,這個項目讓他承擔了超過一億元的虧損。

雖然創業路途多舛,茅侃侃卻並未擺脫其頭上早早戴上的那頂“80後創業者代表”的王冠,因為“人的心理總是這樣,特別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不冠以‘神話’二字就沒人會往下看。” 茅侃侃在他的《在那西天取經的路上》一書中寫道。就像他認為的那樣,如果身上沒有“80後創業者代表”這個標籤,茅侃侃的創業失敗,甚至他的死亡或許並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某種程度上,標籤也意味名氣、流量和資本。在因經營情趣用品店“泡否”走紅後,馬佳佳陸續拿到了600萬投資;在登上創業真人秀節目《愛拼才會贏》之後,餘佳文的超級課程表獲得了紅杉資本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孫宇晨則成為中國90後創業領軍人物,是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首批學員中唯一90後學員。李昕澤成為00後CEO之後,他創辦的崇才科技再也不是那家與“sunshine”女團合作的“過家家”似的公司,而真正成為與小米、阿里一樣的正規公司。

從《生於80年代》開始,茅侃侃、李想、高燃、戴志康們的80後創業者的標籤,又變成了馬佳佳、餘佳文、孫宇晨、餘小丹們的90後創業者的標籤。如今,這個標籤被00後CEO李昕澤從一些“三四十歲的老一輩企業家”手中接過。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歡呼與掌聲中,走向了失敗或衰落。

誰鼓吹?誰坐莊?

如今的創業圈馬太效應更加明顯,資金和項目都在向頭部的投資機構集聚,創業者需要“神話”的加持以從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頭部機構關注,從而讓自己的創業過程事半功倍。“我們這種初創公司,說白了還是太low嘛。只能靠老闆狂出臺,狂做PR,才能吸引投資者注意,不然我們靠什麼跟大公司們拼? 3個月沒動靜,就被幹死了。”孫宇晨這樣對媒體解釋他為什麼致力於PR自己。

同樣的,資本也需要佔有“神話”光環的創業者和項目,來襯托自身目光的獨到,為自己貼上屬於資本圈的“神話”標籤,從而獲得更多創業者的推崇,讓自己的投資事業事半功倍。

甚至有知名投資人直言,“創業者如果沒有當網紅的能力,就不要創業了。”甚至,有投資人選擇了將自己打造成網紅,轉而為自己投資的項目代言,不惜說出“兩年才能賺回來(投資)的,這個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這樣的大話。

現在豐富的媒介渠道則成為路邊最大聲的鼓吹者。茅侃侃、李想因程苓峰組的局成為80後創業者的代表,馬佳佳、餘佳文在媒體的起鬨聲中成為90後創業者的代表,00後CEO李昕澤的走紅更是要感謝媒體在獵奇心理下一哄而上的報道。對於媒體而言,“有稜角、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他們,是實現一個記者野心與名望的絕好素材。

也正因此,當創業者、投資人與媒體糾纏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個年少有為的創業明星被打造出來,一個個風口被資本和新聞稿堆積出來,更多的創業者排著隊準備成為被吹上風口的豬。創投也在一個個唾沫翻飛的莊家口中,成為一步登天的走向財富自由的高速公路,一面製造著財富神話和估值奇蹟,一面留下一地雞毛,無人清掃。

正如周鴻禕在微博上對00後CEO新聞的評價,“17歲的孩子,無知無畏,狂妄自大,做的東西沒有創新也沒特別的,一干媒體成人就是圍觀看熱鬧,不知道點醒他,推波助瀾讓孩子真以為自己很牛、心態膨脹,對孩子毫無幫助,也害了孩子。”

不是死於飢餓,而是死於慾望

在今年的貴州省兩會上,貴州省政協委員、亨達科技集團董事長連灶華呼籲,在引導青年創業前先講講創業失敗的案例,“別一上來就是馬雲成功的故事”,因為如果可以重來,他絕對不會輕易選擇創業這條路,“過程太苦了”,還因為很多人在不計成果地選擇“自殺性”創業。

Kiip的聯合創始人Brian Wong在《華爾街日報》專欄寫下過這樣一段話:“創業的人都以為自己會像甲骨文公司創始人埃裡森一樣,能擁有兩個熱辣的妹子、一艘遊艇和一架直升飛機,從此踏入幸福的人生。但現實卻是,即使他僥倖創業成功,接下來也很可能是年紀輕輕就燒光積蓄,失去資本市場的信任,落入萬劫不復的平庸。”

太多人看到了妹子、遊艇和飛機,縱然應該尊重創業者奮力一搏的勇氣,不以成敗論英雄,也需要考慮到創業受挫的人是否可以輕鬆地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大家都知道,創業鮮有人成功,更多人將走向失敗。但卻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讓他真正承認自己的征途不是星辰大海,而是門口流過的那條小河。

很多時候,像茅侃侃這樣被貼上標籤的創業者更像是資本胯下的那匹駿馬,伴隨著媒體的鼓與呼、貶與責,被肆意驅馳,歷盡炎涼之後,產生與茅侃侃一樣的感嘆,“看了太多的神話,往往就會自以為是那孫悟空,卻發現這個世界不是西遊記,最後,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笑話。”但更多情況下,是創業者被標籤設限,即便自己不願意,也還是過早地揹負上了與自身能力並不匹配的盛名,併為之所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時候,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比咬牙硬撐更需要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