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也许是94年来太劳累了,叶圣陶在生命的最后32小时,睡了一生中最香甜的一觉。然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中国,失去了五四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失去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冰心同志说:“一座大山倒了。”

“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感谢

老人这次是1988年1月25日凌晨4时多住进北京医院的。因感冒引起的肺炎,使他咳嗽得很厉害。他觉得心脏也不听使唤了,大夫们管这叫“心肌梗塞”。

但他的神智一直非常清醒。他自已最早听到了死神的敲门声,对此,他很静。14日,他很坦然地对家人和大夫说:“人总归都要走这条路的,顶多报纸登个医治无效。”

他对国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对家人表示了一个过去从未提出过的愿望,想在3月2日,在他夫人去世的忌日,带领全家4代儿孙,去为她扫一次墓。可惜,老人终于没有支撑到这一天,这唯一的遗愿,只能由儿孙们替他完成了。

2月1!日,李鹏同志代表党和政府来到病床前,问候圣陶老人。老人清楚地吐出两个字:“感谢!”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遗嘱

圣陶老人的遗嘱,早在10年前就写下了。当时老人也患了一场病重,他自己考虑到了后事问题。1979年12月11日,老人写下了遗嘱,嘱咐家人丧事从简,只“在《人民日报》自费登个广告,告知相识的人,说我跟他们永别了。

1980年12月21日,老人又补写了三句:“非但不要开追悼会,别的什么会也不要开。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为我开无论什么会都是不适宜的。”19842月2月12日,老人又再次对遗嘱作了补充,表示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作为最后的贡献。现在,北京医院的大夫们按照老人的遗愿,已将他的遗体解剖完毕。

通篇遗嘱,前后三次,不过一百三十四字。字里行间,无一处有为个人索取之意,满篇充满对世界的报答之心。其思想境界,令人高山仰止。

自古以来,文品、德品、人品兼而有之者几何? 叶圣陶老先生一生,清廉如水,家人、秘书随口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这个新中国的第一个公职起,乃至后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期间直至谢世,老人的私函(其实其中大量是谈公事的)一律自贴邮票,二是50年代中期,叶老夫人临终前所领的一年半劳保工资,本是国家规定的劳保待遇,但在叶老的坚持下,悉数还给了国家。

“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老有所为

同年1月16日,叶圣陶老先生挥笔写下四个大字“老有所为”,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留在世界上的最后手迹,也是他晚年的心灵写照。他要争取时间,再多做些事。

1986年, 叶圣陶老先生不顾92岁高龄,执意担任了《周恩来论统一战线》一书注释的审核工作。当时他的左眼已经失明,右眼也仅存一点光亮了,用他自己的话说:“通向世界的窗口都关上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他一生编辑的最后一册书。

1987年6月, 叶圣陶老先生病愈从北京医院出院,护士拿来了例行的意见表。叶圣陶老先生没提个人的什么,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对我们做的都很好,但希望能普及到一般人”。这是他代表人民对医院提出的最后要求。

1987年6月, 叶圣陶老先生参加了民进全国代表大会,恳请辞去民进中央主席职务。在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发言中,他引用《礼记·大学》的两句话“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寄语大家严格要求自已,努力为人民工作。

“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直至这次住院期间,老人还让长子和秘书帮他读《论语》,他说要把孔子的思想再系统地梳理一遍。

前不久,《叶圣陶集》前四卷出版。即将走完生命之旅的叶老,没有想到为儿孙留下什么,却把全部10万元稿费捐献給“出版者之家”。

“斯人先谢,世运转,未暂瞥。”圣陶老人,您放心地去吧,您定会在高高的九天之上,看到祖国不断取得的更大进步。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小编认为: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上、教育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温、良、恭、俭、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的话,他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