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增速大幅低於預期折射大問題

社融增速大幅低於預期折射大問題

10月份金融信貸數據披露後,讓市場大跌眼睛。M2、M1同比增長8%、2.7%,均為歷史低位。10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970億元,較上月1.4萬億元的規模,相當於“腰斬”。社融情況也不容樂觀,增量為7288億元,而9月為2.21萬億元。

如果與9月份相比較,10月份數據讓人根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先不往深層次分析挖掘,僅從10月貸款新增不到9月50%,10月社會融資規模僅僅為9月的3成,一個月數據如此起伏,差距驚天之大,稍稍有點基本統計經濟金融常識的普通人都能看出其中存在的“大問題”,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分析來分析去。這樣的數據對於決策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毋庸置疑,9月和10月肯定有一方數據存在問題。有專家分析,10月是淡季,因此信貸需求不旺,導致數據不好看。這種分析是沒有幹過銀行的主觀臆測。真正存在問題的是9月份的數據。9月是月底也是季底,各家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趕任務,特別是基層營業機構,完不成任務就要扣工資扣獎金。9月數據,特別是到月底存在明顯的虛增虛報問題。8月社融增加1.52萬億,僅僅是9月的不到6成多,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拿10月份數據與9月比較,基本沒有可比性。不如用10月份數據與不是季度底的8月份比較或真實可靠一些。

那麼,與八月份比較怎樣呢?8月份貸款增加1.28萬億元,社融增加1.52萬億元。10月新增貸款是8月份的5成多一點;10月份社融新增金額是8月份的四成七。這就折射出10月貸款以及社融新增確實存在一些大問題。

按理說,央行在10月份頻繁操作,市場流動性不應該缺乏,貸款以及社融也不應該這麼少。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央行宣佈從10月15日起降準1個百分點,將為市場帶來7500億元新增資金,也是年內第四次降準,10月15日已經正式落地。此前,央行坐在辦公室對著超額準備金率分析說,超額準備金率很低,說明流動性流入實體經濟。而10月份數據一出,很快就被打臉。充分說明,央行降準的大肆放水的流動性既沒有通過貸款,也沒有通過社融進入實體經濟裡。10月數據已經摺射出一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天大問題。

社融增速大幅低於預期折射大問題

已經存在銀行不願意貸,實體經濟不願意借的情況。貸款發放難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應之一。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步履維艱,在高稅負、高收費、需求罕見低迷狀況下,大多數處於艱難度日的不賺錢狀態。貸款後,只能增加還本付息的壓力。一旦遭遇銀行抽貸,就死定無疑。實體企業已經不敢借款。整個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使得銀行也不願意貸款,一旦貸出去形成不良貸款概率很大。同時,銀行貸款的眾多苛刻條件,早就把中小微企業排除在外,也根本不能借。不敢貸,不能貸,不願貸,這“三不”是導致央行大放水,實體企業不見錢,貸款繼續下滑的原因。

社會融資規模大幅度下降是最大的問題。這裡不僅是一個貸款“量”的增與減的問題,而折射整個社會融資渠道、方式、通道在急速收縮收窄,幾乎是致命性的大問題。金融去槓桿原旨在於將有一分錢就想做一塊錢生意的比率降下來,結果是把融資的渠道、通道和多樣化方式給消滅了。這是為降槓桿而降槓桿,脫離了其目的。

10月貸款與社融新增遭遇腰斬,創出歷史新低,恰恰說明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目前出臺的系列措施都是驢頭不對馬嘴,都在體制內金融或者說傳統金融裡打轉轉。急需跳出傳統金融思維來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社融增速大幅低於預期折射大問題

建議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放開金融市場準入,成立一批貼近市場與民營企業的民營銀行來支持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二是大力發揮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智能金融等現代科技金融手段作用,來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