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

拉美、東亞、西亞北非的一些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深陷其中幾十年無法實現跨越,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們能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老齡化時代開啟,人口紅利窗口期關閉,生態環境承載接近極限,關鍵核心技術不佔優勢,再加上需求疲軟,使我們面臨著高通脹、高失業、經濟停滯的風險,這些與GDP有什麼關係?我們如何才能成功實現現代化?

《中國經濟大講堂》走進中國人民大學,特邀劉偉校長為我們作精彩解讀。

嘉賓簡介

中國如何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

劉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全國政協第十三屆常委,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中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中的轉軌經濟理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結構演變理論,以及經濟增長和企業產權等。兩次獲“孫冶方經濟學著作獎(1994年、1996年)”,八次獲得省部級以上其它重大獎項。

劉偉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深入分析了現如今中國GDP的侷限與中等收入的困擾。以下為主要演講內容。


中國如何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

馬克思有一句話,叫做“問題是時代的口號”。就是說,這個時代是否區別於另一個時代,關鍵要看這個時代提出的問題是不是區別於另一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裡也提到“時代是出卷人”,實際上講的也是不同時代總會給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人們提出來不同的問題。

現在世界上有70個高收入國家,這70個高收入國家在歷史上,從達到上中等收入階段的起點到達到高收入階段的起點,平均用了十二年零四個月。在70個高收入的國家中,人口超過一千萬人以上的大國有20個,這20個人口大國穿越這一階段平均用了十一年零九個月,用的時間短。大國經濟起步慢,因為它擺脫貧困的時候面臨的問題多,但是它一旦擺脫貧困之後,進入到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的時候,後期的速度就比小國要快,這就是大國經濟的一個特點。

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百多個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仍然不能穿越到高收入階段。比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十幾個國家,它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當時世界上中等收入的起點水平,之後卻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國家不僅沒有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穿越,而且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危機不斷,後來人們把這種情況叫做“拉美漩渦”。

還有一個表現比較典型。上世紀八十年代東亞的一些國家,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等這些國家經濟起飛之後,它們作為亞洲工業化雁陣模型的第二梯隊,承接第一梯隊淘汰、轉移的產業,依靠自己要素成本低、勞動力便宜等等因素,推動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快速成長。所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像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等這些國家也達到了上中等收入的水平。同樣,在到達中等收入水平之後,它們面臨著難以解決的新問題,直到現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這些國家還沒有實現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不僅沒有實現,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這些國家落後的產能過度依賴出口,這種規模擴張引領的增長模式遇到了挑戰。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下,這些國家的經濟迅速倒退,形成了所謂的“東亞泡沫”。

不僅如此,上世紀九十年代,像埃及、敘利亞、利比亞、突尼斯、也門等等的西亞、北非的一些國家,它們有石油、礦山資源,所以和當時中東周邊國家比,它們的政治是穩定的,外國資本也對這些地區注入了大量的外資。這就使這些國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達到了上中等收入的水平。同樣,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它們沒有可持續的能力,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這些國家過度依賴外資、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出口、依賴世界市場的經濟模式和戰略遇到了尖銳的挑戰,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雖然這些國家由於過去的積累,經濟發展比較好,能夠緩解一些其它矛盾。但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像社會政治問題、社會文化問題,甚至軍事衝突問題就彙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動盪。人們把這個叫做“西亞北非危機”。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上先後出現的“拉美漩渦”、“東亞泡沫”、“西亞北非危機”,它們發生的年代不同,地區不同,表現形式也不一樣。但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達到了中等收入階段之後,面對中等收入階段出現的一些新的變化,它們的發展方式、發展理念仍然在沿襲貧困時期的那種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不適應新時代的新變化,使經濟不具有可持續的能力,深深地陷在這個地方。不僅沒有實現跨越,也使動盪、危機結束的時間,到現在還看不到明確的時間表。

中國在2010年以後進入到了上中等收入階段。按照世界上70個高收入國家的歷史經驗,它們平均十二年零四個月就實現了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那麼,從2010年算起,中國到2022年可以實現這個跨越,而這一年剛好是中共二十大召開的年份,所以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但是,這70個高收入國家當中有20個人口大國,人口大國跨越的時間短,是平均十一年零九個月。那麼,中國跨越的時間是否也能再短一年呢?如果按大國定律,中國跨越的時間需要十一年左右的話,那就是到2021年,而2021年剛好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不僅如此,中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不是一般的大國,按照這個規律,中國實現跨越的目標能不能再快一點?再提前一年,到2020年,這剛好是中國現代化第一個百年目標的節點,是決勝全面小康目標的一個節點。

中國距離現代化的目標、距離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距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但是,有機遇就有挑戰,這個機遇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實現現代化、中國夢的目標,不是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就能夠實現,這需要艱苦奮鬥。所以,今年元旦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講,奮鬥和幸福要靠創造、要努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夠唾手可得的東西。中國到了這個階段,很多條件發生了變化。供給端,國民經濟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需求端,需求開始出現嚴重的疲軟。如果發展方式不轉變過來,高成本消化不掉,形成成本推動的高通脹、需求疲軟的市場環境,一旦適應不了,就會形成需求疲軟下的高失業,高通脹的同時又是高失業,各種矛盾糾纏在一起,這個社會就不可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