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回憶:從葛翰林到宋世雄的父親宋煥如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樂亭故鄉人網站專版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一段回憶:從葛翰林到宋世雄的父親宋煥如

一段回憶:從葛翰林到宋世雄的父親宋煥如

一段回憶:從葛翰林到宋世雄的父親宋煥如

我叫王瑞林,樂亭高各莊張莊人,今年(2011年)88歲。在樂亭汽車修理廠退休後,幸福地安度晚年。

在我母親生下我之前,20歲出頭的父親就去世了,我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艱辛度日,母親一直沒有改嫁。在我11歲那年,經人介紹我母親到城西葛莊去當傭人。將我寄養在葛莊的姨母家,我入了葛莊小學讀書。母親的僱主是由北京解職歸來的年逾古稀的葛毓芝,就是樂亭許多老年人都知道的葛翰林。他中過進士,入過翰林院,也在京城做過官。

葛家的人對我們母子都很好,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我也常去他家,多次見到過葛翰林。他中等個子,留著半尺多長的白鬍須,腰有些彎。他對人親切和睦,也善待鄉里百姓,從不炫耀自己,也不擺架子。我母親在葛家,主要是服侍葛翰林,為他做飯,再幹點雜活。每天為他單獨做些細軟飯菜,晚上他吃一次夜宵,喝一點白酒。每月給我母親的工錢是兩袋白麵錢,相當三四塊銀元,另外就是管吃飯。但多年來,他家對我們的多方救助和對我的培養令我永生難忘。

葛翰林兄弟五人,他行二,我叫他二老爺,他點頭微笑,還囑咐我好好讀書,做好孩子。在縣裡,葛翰林有時參與一些行善積德的事情,有時去縣城,到北京等地辦一些事情,就由他的兒孫們出面。他平時與人交往不多,在家中讀書寫字。他堅持鍛鍊身體,練的是坐功,我多次見到他默默地打坐。

葛家有較大的宅院,有前後正房,各有廂房,前院還有庫房,放著旗鑼絳傘,供村民們辦喜事時借用。村裡人把他家宅院叫“翰林院”,他家後院還建有一座供家人和親友的孩子們讀書的學堂。他家的墳地也在宅院北面不遠處。葛家的土地不算多,由親友們來耕種。我在葛莊小學畢業後,就到城裡天衢街小學讀高小,也常到葛家去看母親。葛家對我母親不辭辛勞地幹活很滿意,對我們母子的遭遇多為同情,相處得很融洽。為了安慰我母親有子無女的遺憾,葛翰林還讓其孫女葛芬認我母親做乾媽,對我也像他家親人一樣,過年過節和改善生活時也常把我叫過去吃好飯好菜。前幾年定居在加拿大的葛芬回樂亭,還和我這個乾哥哥見了面,回想幾十年前相處的情景,二人都很激動。她還送給我了禮物和錢。

我記得二老爺由京城回故里後,利用他的威望,出面張羅縣民挖河渠,撲蝗蟲的事,他既出去籌集資金,自己也拿出一些錢財。當時葛莊幹這些事情的村民都在他家中免費吃飯,我還清楚地記得許多村民在他家吃撈麵的熱鬧情景。

我17歲那年在天衢街小學畢業,遵照二老爺之意,由其孫葛延敬(留日學生)把我帶到北京去。當年一些有錢的樂亭人在北京參與創辦了幾個工廠,有慈型機器廠、慈華織染廠、慈成印刷廠、慈平製革廠,同時還辦了香山慈幼學校,收納各地的貧苦孩子和孤兒,他們大多十四五歲十六七歲。這個慈幼學校在宣武區還有分校,讓我先入這個學校,校址在下斜街西口,校長是二老爺之子葛東橋,他還是樂亭中學的校董。他知道我是他家傭人的孩子,對我多有關照,鼓勵我好好學文化、學技術。當時我們是上午在慈型機器廠幹活,學習使用機床的技術,下午在慈幼學校學習文化知識。慈型機器廠的經理是樂亭人楊扶青,他高高的個子,身體也較胖,對孩子們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面孔。後來聽說,他留學日本時是周恩來總理的同學,還資助過革命活動。因為楊扶青不在工廠守攤,他常有一些書報和信件,葛東橋還讓我為他整理,保管,裝訂登記。這樣,我與楊扶青也有多次接觸,現在我明白了,這與我聰明勤奮和葛家的推薦都有關係。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楊扶青去臺灣,接替的經理叫宋煥如,也是樂亭人,是一位慈祥又有才能的長者。近些年得知,他就是著名體育播音員宋世雄的父親。

在北京的幾年,我進一步學得了文化知識,尤其掌握了使用機床製造和維修一些機械產品的技能。建國之初,在樂亭只評上了兩名六級工,我是其中之一。

1942年葛翰林在故里去世。當時我正在北京,不久葛家的人把我從北京叫回,原來是我母親患了重病,葛家把我母親送到灤縣去醫治和療養,需要我去照顧。由於葛家與灤縣宣家是世交,他們委託宣家的人關照我們母子,把我安排在錢營小學教書,宣家的人和我見面後,看我聰明,文化也不錯,就讓我教這個學校最高年級的語文課,還當級主任。這樣既照顧了我母親,也有一筆經濟收入,同時也使我得到了鍛鍊。

從1930年至1942年葛翰林去世,我母親在葛家幹了整整十三年。我母親當年很知足很感激地對我說:“葛家是好人,不欺負人,也不怎麼走人(指與外人交往不多),可人家對咱們這麼好,咱可得記著人家的恩情。”我連連點頭稱是。

人老了,就愛想過去的事。我常想,在當年,樂亭一些有知識和有錢財的開明人士是辦了不少善事的,他們在扶貧濟困、培養後生、造福鄉里、服務社會方面做了那麼多好事,也應該讓人們記住他們的恩情。我們母子的親身經歷就能證實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