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1)漢帝國國防策略和浙江防守策略

這篇文章相對比較長,我分6期發。本文注重古代軍事地理的因素。不知地理無以知戰略戰術和後勤安排。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

目錄

一、先北後南的國防策略

二、欲守浙江,必戰江淮

三、東越舊事

四、兵發零陵

五、餘善之失

六,武帝教育楊僕

七、泛海句章港——大漢東方第一軍港

八,餘干,天下之腰

九,浙贛孔道——從餘干到浙江

十,戰事總結

一、先北後南的統一國防策略

漢武帝在開疆拓土的國策上,從順序上看,基本上是重北輕南,先北後南。這是總的策略。

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又有所變化。即是在前期武帝是拿南邊的閩越、東越等小國開始練手的。但是到了元光五年之後,就基本停止了對方的征服,而改為全力對付北方的匈奴了。而後在經過漠北大戰,衛青大戰單于庭,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後,再次將經歷轉益到南方,具體是從西南開始,開拓蜀中四郡,而後以佔據夜郎的地理優勢,分別從今天與廣東相連接湖南、江西等五嶺地區和貴州地區出發攻克今天的廣東地區。繼而,北上走海路攻克東越這一個最後的百越遺留地。

這種總體上先北後南的方針當然首先是取決於各自的威脅不同,其次是,地理條件不同。雖然南方百越民族各自的勢力並不大,但是居住在叢山峻嶺和瘴氣瀰漫的竹林溪谷之中,對北方的戰士而言,其實是非常不容易攻克的。特別是在攻克東南沿海地區還要從海上運兵,這就更加重了戰爭的難度。相比北方匈奴,雖然對方使用騎兵,但是漢人對騎馬並不陌生,但是對大海,煙波浩渺,波浪翻滾,那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可以說漢武帝統一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爭,是不能與北方對匈奴作戰相比的,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從戰果上,南方的並不小。只是,因為北方的戰事確實持續時間長,對抗程度激烈,又與帝國的內政緊密相關,才被史家們記錄了更多的內容,寫得也更為精彩,相比而言,武帝平定東越和南越就顯得簡單多了,特別是平定東越的記錄就更為簡單。這給人一種感覺,彷彿這次平定東越的戰事並不重要。然而,在仔細審視了這次戰爭的經過之後,站在千年之後的今天來看這次戰爭,就發現其價值是非常巨大的,而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日益依賴海洋,那麼這次在《史記》和《漢書》中記錄的不那麼輝煌的戰爭,就更值得我們回顧之了。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1)漢帝國國防策略和浙江防守策略

樓船,來自網絡圖片

二、欲守浙江,必戰江淮

收復東越和南越的戰事之所以放到了後面,放到了第二序列,其實還是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原因,就是淮南王和衡山王哥倆謀反的問題。這就牽扯到了漢帝國的內政之一——諸侯王不服中央的老問題。相對的對匈奴戰事,在漢武帝時期已經不牽扯諸侯王的問題了。這是二者的區別之一,也是南方戰事的複雜性之一。

簡單說,淮南國、衡山國所處的故淮南國——也就是其老爸淮南厲王劉長時期的封國——其實正好擔任了南方百越的保護屏障。漢朝的軍隊如果想攻克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地區,那麼軍隊就必然要經過劉安的淮南國。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之《浙江方禹紀要》開篇即說:“浙江之形勢,盡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這就是說浙江情形的好壞,完全要看江淮地區。當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自殺之時,其實就是東越諸國滅亡的開始,因為漢軍進入今天浙閩地區的大門已經打開了。

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都是淮南王劉長的兒子,這個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轄九江、廬江、衡山四郡。文帝前六年(前174年)陰謀叛亂,事發被拘,謫徙嚴道邛郵,途中不食死。國除。文帝前元十一年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十五年,“復置城陽國”,劉喜“徙城陽”。國除。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即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勃,廬江王劉賜,分化瓦解的意思。其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為九江郡。

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都六(今安徽六安市)。景帝四年,吳楚七國之亂已平定,衡山王來朝,景帝認為劉勃有拒絕吳國叛亂邀請的忠貞,便可憐劉勃在卑溼的南方做王而徙封劉勃為濟北王。這就將淮南王的三個兒子給拆散了,自然就削弱了故淮南國的勢力。

文帝立淮南厲王劉長另外一個兒子,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廬江王國都城為鄱陽(今江西波陽境)。劉賜的廬江王國領廬江、豫章2個郡。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封廬江王劉賜為衡山王。廬江王國除。就這樣,劉賜又成了衡山王。但是還是在老淮南國的封地裡面,都六(今安徽六安市)。衡山國得以延續。元狩元年(前122年),衡山王劉賜聯合淮南王劉安謀反一事被告發,自殺,衡山國撤銷,又除為郡。衡山郡,郡治邾縣(今湖北黃岡市北)。郡以今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山,秦時名衡山,漢改天柱山。相當今鄂、豫、皖交界大別山脈周圍一帶。次年,撤消衡山郡,分衡山郡東部及九江郡南部組建新廬江郡,治舒(今廬江縣城池鄉城池村城池埂)。分衡山郡西部及南郡地設置江夏郡,治西陵。

從戰略看,廢除的是廬江王而不是衡山王,就意味著當時朝廷的力量可以控制今天江西地區了。而控制江西地區,一方面可以延申漢水流域的控制到華南地區,同時從側翼還可以威脅到衡山王和淮南王。畢竟,控制今天的武漢地區,就可以順溜而下,經今天的九江鄱陽湖口到今天安慶。這也正是後來閩越王郢攻打南越時,朝廷可以調動軍隊從豫章出兵的前提條件,因為當時漢朝中央已經控制了江西地區了。可見,景帝時期這一次調動是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的。換言之,老的淮南國的存在是妨礙帝國管理嶺南地區,閩浙地區的最大障礙。淮南國以後面這些少數民族的半獨立政權為依靠,沆瀣一氣,對抗中央,而後面這些半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則躲在淮南國的後面,肆意橫行,狐假虎威,不聽中央招呼。

漢武帝最終在元狩元年前122年,拔掉了這顆釘子。一下蕩平了中央一統江右閩浙兩粵的障礙。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1)漢帝國國防策略和浙江防守策略

(這是武帝后期已經成為郡縣的南方地圖,所以看不到什麼淮南國,衡山國,廬江國,只有九江郡,廬江郡,江夏郡,豫章郡這幾個重要地區來屏衛著今天江浙一代的會稽郡,丹陽郡。)

顧祖禹接著前面的話解釋道:“越不嘗以此亡吳乎?夫越之與吳抗也,越實不足以敵吳,而吳恆有吞越之志。夫差敗越於夫椒,棲越於會稽,當是時,固已無越矣。而吳不取,乃從而受越之愚。越自知其不能報吳也,與種蠡諸臣,積謀蓄力數十年,而後發之一旦,使吳不虛竭其國,疲弊其民,殺其謀臣以資越,越未可以得志也。越既滅吳,而江淮之地,坐收之矣。而越不能有也,楚人從而奄有之。蓋越之亡,即肇於亡吳之日矣。君子觀楚人有江淮,而早知滅越者必楚也。後代李子通竊餘杭,而亡於江淮之杜伏威。太祖定金陵,收江北,然後從而覆偽吳,亦其大較矣。”這裡他又舉出了幾個例子:楚國滅越,隋唐之際的杜伏威滅李子通,以及趙匡胤滅南唐收吳越的例子。這裡他重點的談了當年的吳越之戰,認為吳王夫差沒有吞沒越國,在本質上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而越國想佔有這種優越性卻也不可能,因為力量太小,即一口吃不了個胖子的意思。這裡從地理角度上,讓我們看到當年吳國滅越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他特別指出南宋都臨安的例子:“宋之都臨安也亦然。渡江之初,奔亡倉卒,江淮之藩籬,未遑立也。兀朮提兵躪江東,陷建康,自廣德直趨臨安,進陷明越,窮追海澨,錢塘之波濤,曾不能濡戎馬之足矣。嗣是諸將力戰於江上,於兩淮,又遠而爭襄、漢,爭川、陝,然後藩籬益固,而臨安可都矣。迨其後也,蒙古擾兩淮,傾襄樊。伯顏長驅入建康,而江淮之險,盡入於敵。伯顏自建康分兵三道,直指臨安。壓卵之勢已成,雖有智者,不能為宋謀也”可見,如果都臨安必須以淮河流域、川、陝為戰略前線才可以。否則那就是開玩笑了。

總之都是在說明一個戰略思想:如果守閩浙兩粵,那麼必須守江淮才行。

而當漢武帝平定兩粵,收攏閩越,之後,其實就只剩下今天的浙江一地的東越王餘善還在負隅頑抗了。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1)漢帝國國防策略和浙江防守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