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從未被擊落的奧祕是什麼?

範清k1ng-bAby


預警機主要功能是防空預警、引導攻擊和空中指揮,一般位於戰場後端,原理敵方的有效攻擊範圍,基本能做到對方還沒有發現預警,有被戰鬥機擊毀的態勢。在預警機實戰的場景中,使用方一般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像美國E-3“望樓”預警機,可以發現600公里外的中、高空目標,並同時探測600個目標,並識別其中的200個。

例如在利比亞戰爭中,英國空軍的MR1偵察機發現一隻利比亞政府軍坦克部隊向班加西方向移動,北約E-3D預警機將MR1偵察機獲取的情報通過Link-16通用戰術數據鏈發送給MQ-1“捕食者”無人機。無人機快速飛往目標區域進行再次確認。預警機將目標信息發送給待命的“狂風”G-R4戰鬥機。戰鬥機趕赴現場後很快摧毀了目標。我們從上述行動中看到,預警機始終處於戰場後端,根本沒有被擊落之虞。

預警機是為了克服地球曲度限制的低高度目標搜索距離,同時能夠削弱地形干擾,它能將整套雷達設備裝在飛機上,可以從空中掃描各類空中、海上或陸地目標。預警機能夠提供良好的預警和搜索效果,可以延長反應的時間。預警機的母機通常是客機或運輸機的改裝體,它從誕生至今已經經歷3代的發展。

預警機包括載機和飛行保障系統、任務電子系統。其中後者包括雷達、導航、通信、二次雷達、自衛電子、地面保障、數據處理和顯控、任務軟件、電子偵察和通信偵察等分系統。預警機還和軍用衛星組成“空天一體”的戰場感知、指揮控制體系,可謂是戰場中“最安全”的地方。


航空之家


相傳的歷史上唯一被擊落的預警機的段子我們還原一下,雖然差點引發核戰。

1969年4月15日,美國海軍一架洛克希德EC-121偵查機在朝鮮咸鏡北道的清津市東南方向的日本海上空,偵察飛行過程中被朝鮮兩架米格-17戰鬥機擊落,31名機組人員全部喪生,一度造成美國和朝鮮關係高度緊張,當時美國尼克森總統曾經考慮動用核武器報復朝鮮,但事後雙方並未再進一步發生武裝衝突。

但被擊落的飛機並不是預警機!而是美軍“屏障”部隊所使用的偵察機。很多軍事專家的確搞錯了!

先說說EC-121 然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EC-121本身是帶有一部型號是AN/APS-95的機載搜索雷達和一部AN/APS-103測高雷達,更有迷惑性的是EC-121的名字“Warning Star”,翻譯過來叫做“警戒星”似乎就有了很強的預警機的特性。然並卵——這貨不是預警機。它的用途是用來監視冷戰期間從蘇聯發射的彈道導彈和起飛的戰略轟炸機。它們載服役期間常年載太平洋航線和大西洋航線上值班飛行。

海軍的EC-121被擊落後美國的公報方面宣稱:“該偵察機已在該地區公海上方沿例行軌道執行了多次飛行任務,該機指揮員奉命保持距朝鮮海岸50海里以外飛行,一切證據表明該飛機一直遠離朝鮮宣佈的領空,因此,朝鮮的襲擊是非法的,是一種挑釁行為。”

相應地,該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和輿論界一片譁然,國會內要求報復的呼聲很高。根據政府內部出現的各種反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真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針對朝鮮進行報復性襲擊,二是配備戰鬥護航飛機繼續EC-121偵察飛行。

這裡從回答問題的角度來說——記住EC-121這貨是偵察機

大家理解很亂的原因是美國自己在E字頭軍用飛機的用途上做的很晦澀。讓人很難單獨通過E字頭區分飛機的真實用不,不像F字頭就是戰鬥機A字頭就是攻擊機C字頭就是運輸機這麼好分辨。E字頭在美軍的作戰分類中叫做電子戰飛機,凡是通過電子手段執行任務的都是E字頭。例如E-2 E-3 E-8 EA-6 EF-18等等這些都是用途不同的飛機。如果細化預警機美軍正式的說法叫做“Air Early Warning”簡稱就是AEW,但AEW下面的一個小分支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AEW&C)才是我們通常情況下所說的“預警機”,Air Early Warning的意思是空中早期預警,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翻譯過來是空中早期預警管制機。它們的區別是AEW可以探測和識別目標,並通過數據鏈路將目標信息發往地面上的空中管制中心,由地面空中管制中心進行空中管制指令的下達。而AEW&C則是直接可以在同一架飛機上完成預警和空中管制功能。AEW&C才是真正空軍作戰的指揮部。

以美國為例

AEW&C就僅僅有4個型號:E-3、E-10、P-3AEW&C、EC-130V,還有一個Boeing 737 AEW&C是波音公司自己生產用作出口的型號。

上圖的E-3A才是真正的預警機。

以E-3為例,1991年新鮮出產,緊緊經歷波斯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雷達監測範圍達到650公里以上遠遠在目前空空/地空導彈射程之外。

美國海軍的AEW&C型號是E-2經過升級的E2-C加裝了簡單的空中管制系統,但其數據鏈同步的發回所在航母,由航母的作戰中心進行空中管制指令的發佈,從理論上說E-2C不能完全具備AEW&C特性,更像一個指揮信號的中繼器。

題主所提的“預警機從未被擊落的奧秘是什麼?”,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戰爭都是不對稱戰爭和反恐戰爭,擊落預警機需要的是基本上對等的戰力,目前交戰國往往是不對等的。

設想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各個軍事集團的戰爭,那麼AEW&C這類高價值目標一定是會被擊落的。

然並卵的是E-3 E-10這樣的預警機的價值度其實還會低於E-8。

E-8叫做空中指揮機,也就是ACW。想知道空中大腦E-8 就趕緊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我們會在下週專門做一個E-8的專題


軍武數據庫


預警機在歷史上是被擊落過的,只是鮮為人知罷了。

事情是1969年的4月15日發生的,這一天恰逢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生日,所以這一天也是現在朝鮮一年中極為重要的“太陽節”。

正是這一天,一架美國海軍的EC121“預警星”預警/電子偵察機就被朝鮮空軍的米格21雙機編隊用空空導彈擊落,墜毀於朝鮮咸鏡北道的清津市東南方向的日本海上空,31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存。

(美國海軍的預警星)

EC121就是美國海軍和空軍最早的預警機,一直服役到70年代被E-3“望樓”預警機和E-2“鷹眼”預警機取代,因為早期雷達下視能力很糟糕,所以EC121很長時間也用來執行電子偵察任務,朝方就是指責EC121是偵察機所以擊落的。

EC121和1968年1月23日的普韋布洛號偵察船(被俘虜)事件,成為冷戰時期朝鮮半島最劍拔弩張的危機事件。

(平壤大同江畔的普韋布洛號)

但是這兩次事件中,美國最後都放棄了武力報復計劃,選擇“忍氣吞聲”,因為當時美軍深陷越戰泥潭,根本無力開闢第二戰線,實際上朝鮮也利用這種國際大環境敢於“亮劍”。

但後來,包括到海灣戰爭和以後多次局部戰爭,預警機都在遠離空戰發生區域的地方活動,這也和大型機載雷達具有更好的探測性能有關,而且預警機本身加強了自衛電子偵察和干擾能力。

比如中國最新的空警500預警機,機身後部有一個和海軍的高新8號電子偵察機一樣的長條形電子偵察天線,就是這樣的用途,可以提前預警敵方地面雷達或者戰鬥機雷達的鎖定,在被發現後可選擇飛回安全地點或者呼叫戰鬥機保護。

『侃軍情,觀天下,想跟烏龍漲姿勢,就在今日頭條或悟空問答關注我吧!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


跟烏龍漲姿勢


原因在於預警機對敵方戰機的探測距離比敵方戰機的攻擊距離更遠。現代大中型預警機探測距離普遍在500千米以上,如E-2D高空探測距離超過550千米、E-3A理論探測距離達到600千米(受地球曲率限制實際上達不到這個數值)、空警-2000實際探測距離470千米。相比之下,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對大型飛機的探測距離最遠也不過200多千米,遠程空空導彈射程才150千米左右,因此根本沒法在預警機發現戰鬥機之前開火。

相反,預警機雖然自身沒有自衛武裝(預警機僅有少量的電子干擾設備和誘餌),但周圍有己方戰鬥機、電子戰飛機進行掩護,能夠阻礙敵方戰機對預警機發起攻擊。打個比方來說,預警機就是高地上架設高倍率大型望遠鏡的瞭望哨,能夠看得很遠但機動性不高;而敵方戰鬥機就是手持衝鋒槍的步兵,跑得很快但火力範圍有限。瞭望哨能在幾千米的距離上看到敵方步兵,但步兵需要推進到距離瞭望哨幾百米處才能對瞭望哨形成威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先發現瞭望哨,隨後還要突破為瞭望哨提供掩護的步兵、機槍陣地才能進行攻擊。

而如果是地面火力企圖攻擊預警機,受到的限制還會更多。對於預警機來說,由於飛行高度和雷達探測距離,高炮、近程防空導彈、部分中程防空導彈對於預警機基本上沒有威脅。而少量的遠程防空導彈和射高較高的中程防空導彈,其雷達卻往往會成為“軟肋”。伴隨預警機行動的電子戰飛機往往能夠對防空導彈系統的雷達進行電磁壓制,甚至可以發射反輻射導彈先發制人,因此遠程防空導彈往往還沒發現預警機自身就先“瞎”了。

另外,受限於地形、天氣影響,遠程防空導彈配用的雷達的實際探測距離相比於理論探測距離經常大打折扣,這就更增加了防空導彈系統發現和攔截預警機的難度。常言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這個問題在地面防空系統攻擊預警機方面尤其適用。


軍機圖


你好,我是迷彩派軍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很多人眼裡,預警機自身機體相對龐大,飛行性能不佳,電子信號強烈,似乎是個非常容易攻擊的目標。然而實際上,預警機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容易遭到攻擊。不說那些性能優異,造價高昂的大型預警指揮機,就用世界上目前產量最大、使用國家最多的美國E-2C預警機來舉例說明吧:

E-2C預警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產量最大、使用國家最多的預警機。

目前,還在服役的E-2C預警機使用的雷達幾乎都是AN/APS-145型,這款雷達在9100米的巡航高度,擁有480公里的預警範圍。這就意味著,在戰時,E-2C預警機可以在距離前線300公里左右的地方巡航,為前線的戰鬥機提供信息。如果想要對E-2C預警機發起打擊,首先需要突破敵方戰鬥機的攔截線,然後高速衝刺至少200公里的距離,才能達到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對預警機進行攻擊。在這段時間內,除了F-22、殲-20等數款隱形戰鬥機外,其他戰鬥機全程在E-2C預警機的監控之下,E-2C還可以通過地面指揮部調集附近空域的戰鬥機來進行攔截,確保預警機的安全。


俄羅斯的KS-172遠程空空導彈是專門設計,用來打擊預警機這類高價值目標的。

如果覺得這些條件要求過高,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打擊這架飛行在9100米高度的E-2C:使用俄羅斯KS-172、中國新型遠程空空導彈這類有效射程高達300千米以上,專業打擊預警機等高價值目標的遠程空空導彈。使用這種超遠程空空導彈,能夠很大程度降低打擊預警機的難度,只需要突破戰鬥機的攔截,就可以發射空空導彈,對預警機發動打擊。不過,擁有這類空空導彈的國家,數量似乎比擁有隱形戰鬥機的國家還少。

殲-16戰鬥轟炸機攜帶的新型遠程空空導彈,也具備對預警機的打擊能力。

總之,想要對預警機發動一次成功的進攻,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其難度不亞於發動一場中小規模的空中進攻戰役。在世界上,有這個實力組織這種攻勢的空軍並不多。因此,預警機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安全的。


迷彩派軍事


說起預警機實戰未被擊落過,首先對導彈射程的理解,大家都被影視劇和不專業的新聞誤導了。


雖然敵人預警機目標大,老遠就能出現在我們的雷達上,但是隻能幹瞪眼。導彈的實際有效射程大大取決於其發射條件。比如高度6000米高度的飛機打1000米高度的目標,導彈可以打100公里。那麼1000米高度的飛機打6000米高度的目標射程可能只有40公里。

而預警機的飛行高度在8000到10000米之間。如果飛機要攻擊預警機,那麼要保證射程,需要提升高度,提升了高度以後,由於高空空氣稀薄,限制了飛機的機動能力。飛那麼高暴露在敵機和地面防空的視野裡成為了活靶子。

不提高高度的話,按照現在主流空空導彈的射程,打那麼高的目標需要距離敵人預警機30公里左右才夠得到。這麼近的話早已經有無數的空基地基導彈把你打碎了。

而且至今發生過的實戰都是一方碾壓另一方。

大家應該也知道,同樣笨重且沒有防空能力的AC130空中炮艇也從未被擊落過。

同樣的道理,這些特種飛機升空的條件都包括絕對的制空權。

倒是有些戰術可以針對預警機。比如低空飛行隱藏在躁波里。飛至敵預警機下空域發射多發主動彈,或者用光電系統引導紅外彈暗殺預警機。


蛋科夫斯基


預警機不是從來沒有被擊落,而是被擊落的少,大家鮮有所聞而已。接下來文章你會看到罕見案例!

預警機全稱預警和控制系統飛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指揮堡壘”,具有遠距搜索、數據處理、敵我識別以及通信導航、指揮控制、電子對抗等功能,甚至可以說一個機群的空中指揮樞紐。像這樣重要的特種飛機,一般是不會衝在第一線的,一般都在距空戰場較遠的安全空域,另外一般附近還有先進的殲擊機護航。由於預警機的雷達探測能力超遠,即使有敵機偷襲或者敵人導彈襲擊也會提前發現,進而作出機動規避,或者召喚戰機救駕!

這只是預警機理論上不容易被擊落的客觀條件,但是實際上還真有被擊落的先例。2013年2月解放軍報披露, 南空航空兵某師1月上旬組織新年度首場空中攻防對抗中,紅方在預警機、電子對抗部隊支持下步步緊逼,空戰逐步進入白熱化狀態時,卻因為突然有人插入一句英語,紅方空中預警機已被擊落。無獨有偶,2016年12月8日解放軍報報道再次披露一起預警機演習被擊落案例。當時南部戰區空軍某航空兵師多機種聯合對抗演練剛開始,按預想,紅方本打算讓預警機掌控大局,指揮殲擊機進攻。可沒想到,藍方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還沒等紅方擺好陣勢便率先發起攻擊,直接把紅方的預警機給“端”了。

也許各位看官會說,這兩起案例都是演習中不足為奇。那麼接下來這兩起真實案例各位可要看仔細了!2009年5月4日,日本《軍事導報》在其網站上發表文章《中國擊落美軍E-2C預警機》,聲稱3日凌晨2點,一架從美軍“尼米茲” 號航空母艦的E-2C在中國南海海域上空被一架中國J-10K戰鬥機跟蹤,並在多次對E-2C發出警告無效後,發射了一枚

空空導彈將其擊落。另外,網絡還流傳印度預警機被中國“紅旗”9型防空導彈擊落的案例。美國新聞網報導稱,一架印軍大型飛機在敏感的藏南地區墜毀,印軍解釋是大型運輸機,但有跡象表明可能是印軍首架預警機“費爾康” 被中國用“紅旗九”導彈擊落!

當然這兩條消息可信度極低,但是在互聯網流傳很廣,這不是因為中國沒有能力打下美印預警機,而是政治上的沒這個必要。


大國策


預警機是大型空基雷達載體,現代化的預警機都配有功率強大的雷達掃描系統,偵測距離遠超一般地面雷達。因為地面雷達受到地球曲面和地形分佈的影響,偵測效果不如在空中飛行的預警機。預警機的另一個作用是可以隨隊遠航出征,與戰機編隊分享敵情動態,並指揮編隊進行機動應變。

資料圖:預警機隨隊出征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可以首先得出預警機難以被擊落的兩個直接原因:第一個是預警機的偵測距離遠,以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為例,其監測距離達到800公里,並且可以360度警戒周圍情況,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防空導彈和空空導彈都只有400公里以內的覆蓋半徑,也就是說預警機只要在戰區之外就可以指揮作戰,不需要深入戰區;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預警機往往是跟隨戰機編隊出征的,攜帶武器系統的飛機會為它提供掩護,一般也很難有敵方飛機能直接進入可以攻擊預警機的區域。

資料圖:費爾康預警機

另外,當預警機和大規模戰機編隊出現的時候,對方一般會優先選擇攜帶武器的戰鬥機、轟炸機接戰,而不會直接攻擊預警機。因為預警機雖然是指揮中樞,但是軍機群即使沒有預警機,也是能夠作戰的。如果對手優先攻擊預警機,那麼軍機群就會有更多的機會突防。而在有使用預警機的戰例中,預警機使用方本來就是優勢方,如果弱勢方還執意攻擊預警機,那麼即使預警機被擊落,弱勢方也會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

資料圖:俄製預警機

所以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預警機是高科技產品,它們往往握在實力較強的使用者手裡,比如擁有E-2C預警機和F-18“超級大黃蜂”的美軍,其技術水平本來就處於領先地位,如果用來對付一些小角色,即使預警機直接從戰區上面飛過去,對方也未必有能力擊落它。在優勢不對稱的戰爭裡面,預警機就創造了沒有被擊落的神話。

資料圖:美製預警機

另外,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許多戰機已經具備高度智能化的成果,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展的F-35戰鬥機,該機擁有開放式的聯絡平臺,可以和其它F-35實現互動。在大多數時候,F-35依靠自身的配合就可以發揮作用,並不需要預警機指揮。預警機上場的機會少了,被擊落的概率自然也就更小。


白虎堂



其次,說說預警機的種類。按預警機功能的不同,可分為戰略預警機和戰術預警機,或大型預警機和中、小型預警機。戰術預警機:在局部戰爭中探測空中特別是超低空入侵的目標,指揮引導己方防空和空中力量。它的續航能力較弱,控制功能較小。戰略預警機:除具有戰術預警機的功能外,還可擔負國土戰略防禦任務,具有高級空中指揮和控制功能,續航能力強,系統複雜。按載體可分為:預警直升機、預警無人機、預警飛艇、預警氣球等。目前在世界各國使用的預警機大部分是戰術預警機。



再次,說說預警機的作用。預警機的作用,是爭取在敵作戰平臺(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導彈之前將其發現,並引導己方兵力進行攔截和干擾。

最後,說說如何打擊預警機。敵預警機通常在空中進攻編隊後側,距攻擊目標一定距離(300~400千米左右)的中高空空域活動,有相當的掩護兵力和一定的干擾自衛能力,能及時發現來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脅,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因此,打敵預警機,要全面掌握敵預警機活動規律和特點,搞清其優長和弱點,做到"知彼"。要選擇作戰空域大、反應速度快的地空導彈部隊,擔負打預警機任務,部署在防空區內,選擇敵預警機探測盲區範圍,佔領發射陣地,做好戰鬥準備。作戰中,應放過敵其他飛機,專門伏擊在作戰地域上空活動的敵預警機,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要充分發揮遠戰武器的威力,待敵預警機準備升高和著陸時,迅速突然襲擊,打擊敵飛行平臺。

一句話,預警機在昨天的戰爭沒有被擊落,明天的戰爭可能就沒有這個運氣了。


攝影記憶


預警機為什麼從來沒有被擊落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

首先,全世界擁有預警機的國家屈指可數。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以色列曾經把預警機投到實際作戰當中,而這些國家所面臨的戰場對手,都是沒有預警機,甚至沒有遠程防空體系的國家、所以,擁有預警機的存在是一種單向的絕對優勢,根本沒有辦法撼動。

再者,由於預警機的活動空域一般都會在交戰區的背後200到400公里左右,這使得現在並沒有有效手段可以把空導彈打得這麼遠。還有一點,現代預警機所有的無論是執勤區域還是護航編隊,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所有的預警機的活動空域,都處在相對安全而且能夠掌握全局的位置上,沒有預警機會深入到敵方戰區。並且,預警機一般都會安排2到4架的護航戰鬥機,如果有人想要突襲作戰,首先這些護航機就不會答應。

因此,如果想要幹掉對方預警機最好的手段,還是儘可能的降低敵方被發現概率和打造儘可能長的遠程攻擊武器。當然,你也可以利用地對空導彈,可地對空導彈射程超過400公里幾乎沒有,同時缺乏制導手段。因此,長距離遠程空空導彈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而且如果能夠使用隱身戰鬥機前出到距離預警機100公里左右範圍發生空空導彈,那麼命中的概率則會大範圍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