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民間故宮”,1700個房間戶戶相連,堪稱天下第一村


張谷英村,地處湖南嶽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位於筆架山和龍形山之下,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其建築規模之大、風格之奇、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被譽為“民間故宮”。

相傳明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見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從此選中此處辭官建屋,大興土木,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張氏則成了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至今繁衍了26代。如今村落裡依然住有600多戶,2600多人口,他們都是張谷英的後代子孫。古村、家族、民俗、吸引了諸多知名劇組再此取景拍攝,如《建黨偉業》,《摩卡》等 。

張谷英大屋總建築面積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間,天井206個。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


當大門是建築群的“龍頭”,建築形狀就象一把打開的扇子。當大門堂屋的佈局是"五井五進",值得是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天井是當地人民為了採光而在房頂上開的洞。在張谷英,不僅堂屋之間有天井,廂房廚房處處有天井。

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佈局緊湊,井然有序。村子裡面每個房子之間都有通道相連,就好像是迷宮一樣。

讀書隆禮是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走在村內,還能時時看到私塾與學校的不少印記。科舉時代曾有40多人取得過功名。現代則有85人從大專院校畢業,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

張谷英村有一條小溪繞村而過,迂迴曲折,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河上大小石橋四十七座,橋隨水轉。

傍溪建有一條長廊,始建於清順治十二年,廊裡用青石板鋪路,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睛不曝曬,雨雪不溼鞋”。

張谷英村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建築藝術、民俗文化、宗親文化、耕讀文化、明清風貌之大成。形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形成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個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