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Sagana
國內銀行一線的理財投資從業人員,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銷售從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理財產品也包括他們銀行的貨幣基金產品。他們一般都懂得理財的基礎知識,但進一步的去理解理財產品本身所投的方向及風險點。他們也是夠嗆。因為這麼多公司這麼多理財產品,他們也不可能一一的去了解。如果他們本身就具有看清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趨勢的話,我估計他們也不是僅僅是銷售的工作人員了,他們自己去做投資不是有更多的收益嗎?所以千萬別高估他們的理財能力,他們也只是銷售產品而已。我們以前金融班的同學畢業以後基本上在銀行信託保險工作,工作這麼多年,讓他們講清理財產品的內容是可以的,但是讓他們自己去投資及分辨風險的能力還是很欠缺的。更何況是一般銀行的工作人員,其實他們一般是從會計,計算機等等各種各樣的專業畢業的,所以你讓他們具備專業的理財知識幾乎不可能。我想說的是理財需謹慎,自己不懂的領域,專業就少投。
小小靈靈3
我是複利長盈君
專注於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
這個屬於我的專業領域,我來回答。
複利長盈君曾在國內頭部金融機構從事投資顧問工作,對此問題最有發言權
先說結論:國內銀行一線理財投資從業人員專業嗎?
不專業,專業的都離開銀行了。
到底是銷售還是顧問?
銷售,因為利益決定了他的本質。
為什麼?
一、銀行工作人員沒有時間學習
投資理財顧問是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職業,銀行工作人員,天天時間被各種活動安排的滿滿的,每天加班到9點甚至是10點太正常不過了,絕大多數銀行理財顧問沒有時間學習,體制內工作給了他們感覺的鐵飯碗,很多人也沒有動力持續學習。所以,銀行顧問不專業是很正常的。
二、理財顧問的利益和客戶不是共贏的
銀行理財顧問,應該說國內所有金融機構的顧問的利益不和客戶利益掛鉤,不能共贏。他們的主要收入考賣金融產品提成,但在金融產品領域裡,有一個悖論,好的產品(低風險高收益)是不需要推銷的,只有次級金融產品(風險高)才需要推銷,越難賣越需要推銷,這種產品風險就越高,理財顧問的提成才高。早些年曝光的銀行代銷各種私募黑幕,其實本質就是高提成的誘惑。銀行為什麼也喜歡推保險理財,也是因為高提成,根本不在乎客戶需不需要,並不明白;當然現在銀行監管變嚴格了,整體應該比以前好一點,但本質變不了。
各大金融機構的利益與客戶都形成了對立
被投資者吐槽最多的是,一買銀行發的公募基金基本上都虧錢,而且銀行理財喜歡叫你不斷的換基金。其中緣由很好明白,第一,在熊市的時候,銀行很難賣基金,但這個時候專業人士就知道最應該大力推基金,因為後面大概率客戶能賺錢,銀行就是不推,懶的推,累;牛市到來了,銀行就猛推基金,這個時候好推,能賣很多,能提成很多佣金,但專業人士都知道,這個時候不應該推基金了,後面購買基金的會虧的很慘,2015年6月銀行賣了幾千億基金,這些客戶後面虧了80%很正常。第二,銀行理財有業績壓力,所以要不斷的叫客戶換基金,一賣一買就能為銀行創收完成業績。在投資理財方面銀行的利益和客戶是無法一致的,理財顧問夾在中間是很痛苦,就維護銀行單位利益呢還是客戶利益呢?越專業越知道要維護客戶利益那就越痛苦,越專業越是領導眼裡的沒有業績者,最後專業的人都會離開銀行,不然良心過不去,在銀行裡面各種只要傻傻聽領導安排就可以,賣什麼產品就賣,達成指標,懂太多會得抑鬱症。
同樣的券商的投資顧問也是一樣,也是越專業越容易得抑鬱症的職業,一邊是券商單位的利益,一邊是客戶的利益,投資顧問夾在中間。券商在炒股者的身上要賺交易佣金和融資融券利息、期權費佣金,每一項對投資者都是致命的。為了券商單位的利益投資顧問必須多指導多刺激客戶交易,這樣交易佣金就多,但專業的投顧都知道,交易越多死的的越快,一定虧損,專業投顧陷入矛盾痛苦中;還有為了券商利益要鼓勵客戶開融資融券多借錢,甚至開期權賬戶,放最大的槓桿,但專業者都知道這些對於投資者而言,99%的情況下投資者會死的很慘,投顧又一次陷入矛盾中。長期下來很容易得抑鬱症,那些在證券公司做投顧眉飛色舞的人,要麼就是自己專業水平菜的摳腳,要麼就是已經把道德這關過了,覺得客戶虧錢活該。
更別說早幾年P2P公司的那些顧問,把客戶坑的慘不忍睹!
雖然我整篇都在diss金融機構裡的顧問,但我還是想為他們說幾句話,第一,他們很多時候也是被逼無賴,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屈服於公司的淫威。第二,從投資理財宏觀大環境而言,客戶被坑也是正常,因為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形成為投資專業顧問付費的意識(知識付費在覺醒),導致投資者從根上不能和投資顧 問利益捆綁,又想聽好建議,又不想付費,投資顧問又要養活自己,只有從產品中賺錢。
哪天中國投資者覺得為投資專業意見付費是應該的時候,機構內投資顧問才可能從銷售轉變成真正的顧問。
⭐點贊關注我⭐用最直白的語言帶你瞭解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複利長盈社專注於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李傑說投資
[中國贊]國內銀行一線的理財投資顧問或稱理財師,基礎的金融理財專業知識應該還是具備的,他們通常會持有AFP、CFP、基金(證券)從業資格等金融行業相關證書。平時他們也會接受所在銀行、行業協會或相關組織的培訓,迭代自己的知識體系。但畢竟在如此龐大的理財師群體內,水平參差不齊,經驗多寡,學歷高低是一定存在的。同時,理財師又兼具銷售職能,因此在推薦產品的過程中,難免有失中立的情況出現。[奧特曼]
[加油]鑑於這樣的現狀,個人建議在接受(銀行、三方財富等)理財師服務時,第一,找“專業”理財師服務,如何判斷是否專業?首先,是否是CFP、基金從業等持證人;其次,金融從業經驗是否有3年,甚至5年以上,最好最好經歷過一輪經濟週期(有些苛刻);再次,分析形勢,講解產品是否細緻,有邏輯,能夠通俗易懂。含糊不清,誇大其詞的要遠離。最後,服務流程要細緻,注重合規。當然理財師有服務型,和研究型風格的,但最基礎的專業一定要具備。無論如何,理財師的人品本身非常重要,可以不夠專業,但一定不能太過“營銷”,“大忽悠”。[大偵探皮卡丘]
[擊掌]第二,尋找不同銀行兩個理財顧問。不同銀行或機構利益點不同,所以相對獨立。因此可以詢問不同理財師,以佐證彼此觀點。在此基礎上,個人再做出判斷可以部分避免被誤導。前提同樣是,這兩位理財師人品正直。[微風]
[撒花]第三,不要放棄自我學習和理財能力的提升。要不斷學習理財的相關知識,目前有很多線上和線下的理財課程,大家不妨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同時在接受理財師服務,和購買理財產品時,自己一定要看產品推介材料,認真看合同,理解產品風險。避免簡單相信。最近“原油寶”的案例對於個人客戶而言,是血淋淋的教訓。
[碰拳]第四,保持和理財師的溝通。購買完產品後不要和理財師就此“失聯”。保持定期的溝通很有必要,可以要求你的理財師要為你提供產品存續情況,以及投資組合再調整計劃。
第五,儘量不要頻繁更換你的理財師。理財師相當於你的投資方面顧問,只有長期服務你,才能更加理解你的投資風格,風險偏好,以及財務情況,從而幫助你構建適合自己投資組合。[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