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所期盼的,並不是“超國民待遇”,而是這四個字

民企所期盼的,並不是“超國民待遇”,而是這四個字

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舞臺。此前一天的政治局會議,同樣就解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做了部署安排。兩次高規格會議接連召開之後,民營經濟發展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回顧40年改革開放歷程,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成就有目共睹,其貢獻有口皆碑。

但從最近幾年來看,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不少痛點、難點,企業家的信心和預期都開始動搖。有人將其形容為“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

一是經營環境愈發艱難。從國際來看,受中美貿易摩擦加碼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雙重壓力,出口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經營壓力巨大,PMI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下滑並逐漸遠離50%的榮枯線即可見一斑。從國內來看,近幾年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環保加碼推升了上游生產要素成本,下游的民營企業只能被動承受,企業利潤增速逐漸放緩,經營壓力明顯加大。

二是融資難、融資貴愈發凸顯。年初以來去槓桿、強監管的推行,導致表外融資斷崖式下跌,債券融資和股權質押融資也大幅收緊,不少企業存量融資到期無法正常接續,從而陷入流動性危機,再加上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導致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較以往更為嚴重。

三是轉型之路並不平坦。壓力之下,民營企業也開始綢繆轉型,但卻發現“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等現象並未改觀,不少領域仍然無法進入,一些政策優惠也難以享受。在此過程中,一些企業盲目脫離主業,大肆擴張收購,資金來源期限錯配程度越來越嚴重,一旦政策環境變化,馬上陷入困境。

民企所期盼的,並不是“超國民待遇”,而是這四個字

民營企業座談會指出,“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湧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此後,從中央到地方都已聞風而動,一大批政策措施相繼出臺,掀起了一股拯救民營企業的風潮。

在減稅降費方面,相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研討制定新方案,主要方向是下調增值稅稅率、簡化扣除規定,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擴大減免力度,下調社保費率,繼續壓縮行政事業收費、物流收費和電費等,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將,未來幾個月這些措施有望集中出臺。

在融資問題方面,央行提出了三支箭的方案,即增加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民營企業發債、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銀保監會提出了“一二五方案”,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

在競爭環境方面,國辦近日發佈了《關於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通知明確,要進一步減少社會資本市場準入限制,2018年底前修訂並全面實施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國家市場監管也表示,要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健全競爭政策體系,堅持競爭中立原則,即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行規則中立、稅收中立、債務中立,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在政策執行方面,座談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提高工作藝術和管理水平,加強政策協調性,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切實能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目前各個地方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落地政策。

當然,民營企業也應汲取教訓,不能再盲目擴張,大肆收購,而應審慎經營、規範經營、依法經營,致力於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財務穩健性、負債結構合理性和經營管理能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這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為標誌,預計改善民營經營環境的政策力度將持續加大,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將明顯改觀,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和預期亦將明顯好轉。不過,這些措施有效性的持續發揮,不能僅僅靠講話和政策,更應該得到制度的確認和保證。只有真正淡化所有制概念、切實推進競爭中性原則,民企才能擺脫有色眼鏡的歧視甚至“超國民待遇”的優待,以平等的身份跟國企同場競技。這可能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們更希望看到的。

民企所期盼的,並不是“超國民待遇”,而是這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