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山川網:在古人看來,“北人”主要指世居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民族人;而“南遷”,則是指遷入長江中下游及長江以南,繼而再向南出海直至東南亞等地。

關於南北方經濟差異的話題,我們在之前有過多次的討論。整體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雖然宏觀上中國各區域經濟整體均得到了迅速提升。但具體比較後我們就會發現:南方經濟無論是從體量、增速、活力還是潛力,相較北方均更顯出色。

近段時間來在眾多財經媒體及自媒體的討論中,“北人南遷”這一觀點,也被屢屢重提。事實上回顧中華民族過往歷史就會發現,和改革開放後北人南遷主要為求財致富不同;歷史上大規模北人南遷至少八次,小規模南遷不計其數的根本原因,更多則是北方戰亂頻起,百姓一路向南逃亡求生。

1

秦皇掃六合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干縣一帶)。”五十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十萬人。秦人南伐之初即佔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時有“五十萬秦軍守五嶺”之說,另外三十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

戰爭勝利後,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今廣東河源龍川縣)、博羅(今廣東惠州博羅縣)、四會(今廣東肇慶四會縣)四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

趙佗在龍川築城闢地以為治所。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中原人與嶺南人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後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廣州城區今仍有南越王宮和南越王墓遺址,已開闢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2

永嘉南渡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永嘉(307—313年)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匈奴和羯族的首領劉曜、石勒等率領部眾,殘酷地屠殺漢人。永嘉四年(310年),劉曜在今河南東部攻下漢人塢堡一百餘處。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帶攻下塢堡三十餘處。後又在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擊敗晉軍主力,晉軍死者十餘萬人。同年,劉曜攻陷洛陽,縱兵大肆屠殺焚掠,洛陽化為灰燼。

當時,琅琊王司馬睿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駐建鄴(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稱建康)(今江蘇南京)。江南比較穩定,當權的官僚們極力設法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為將來自保之地。

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揚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等等,同鄉同裡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比如王導和謝安兩大家族逃入會稽(今紹興)。《晉書·王導傳》曰:“洛陽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永嘉南渡在很大程度上客觀的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為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3

安史之亂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作為唐代最重要的轉折時間,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北人南遷,所以這裡我們也僅僅著重講這一點。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自上文講到的兩晉南北朝時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揚一益二,成為反應當時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寫照。

4

黃巢之亂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這首《不第後賦菊》,幾乎是中國人盡人皆知的名篇。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黃巢起義,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後失敗。

因黃巢之亂,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5

建炎南渡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建炎南渡,是發生在兩宋交替之際康王趙構為了躲避北邊異族女真人的侵略追擊,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都城開封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鴻慶宮祭祀趙宋祖廟,在宮殿內即位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1127年——1279年)建立。之後,宋高宗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定為“行在”。

大體以紹興二年高宗駐蹕杭州為標誌,南宋朝廷基本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宋室南渡也宣告完成。其後,高宗雖然也短暫駐蹕過建康,但那不過是作抗金的姿態而已。當然,也為了做姿態表示自己不忘恢復中原,臨安始終稱為行在。

臨安有作為都城的經濟優勢與地理條件:既有長江的天然之險,又不像建康那樣瀕臨長江,易於受到攻擊;地處太湖流域與寧紹平原兩大魚米之鄉的交匯處,物產豐富;大運河與浙東運河在這裡接頭,明州作為外貿港也近在咫尺,漕運、海運都很方便;經唐、五代與北宋的長期建設,杭州已躍升為東南最繁華的都會。

至此,南方(江南)地區已經成為絕對意義上的中國經濟中心,並一直持續至今。

6

南宋難民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提到南宋,金和元是兩個重要的對手。

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大蒙古國(1271年改國號元)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

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處就是蒙古對南宋戰爭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而蒙古騎兵也並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不過傳統上,仍認為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最後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其中宋元最後一戰,即廣為人知的崖山海戰。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在宋元戰爭期間,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7

湖廣填川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明末清初時期,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張獻忠屠川,清與南明戰爭等)、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四川,即後來的“湖廣填四川”。據史料記載,當時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在移民行列之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試問故鄉在何處,湖廣麻城孝感鄉。”正是此意~

8

太平天國

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今天,回顧中國歷史上八次重要的北人南遷

相比以上幾次,太平天國的動盪距離我們當下最為接近。太平天國武裝力量先後發展到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甘肅諸省,攻克過600餘座城市。

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東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往事越千年,站在當下,我們回看千百年來先輩們的腳步,總是會有無限的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但若干年後,當我們的後人回看我們當下人口的流動時,是否也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我們?

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