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突出地域優勢 增強犛牛產業發展後勁

近年來,門源縣緊抓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示範區建設契機,努力推動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調整農牧業種養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努力做大做強犛牛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推動犛牛產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畜牧業方向轉變,著力構建具有門源特色的犛牛產業體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存欄各類牲畜56萬頭只,其中犛牛存欄10.48萬頭。培育犛牛養殖專業合作社30餘家、犛牛養殖大戶150餘家,成立了白犛牛養殖協會,培育白犛牛養殖基地5家,養殖白犛牛8000餘頭。

門源:突出地域優勢 增強犛牛產業發展後勁

一是突出標準化、規模化,推動犛牛產業發展壯大。立足飼草產業發展優勢,結合門源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積極探索犛牛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在農區積極推行“舍飼圈養”模式,在牧區大力推行“放牧加補飼”模式,逐步改變傳統的散養方式,統一圈舍建設標準、飼料、飼養管理技術、防疫制度、屠宰加工技術等標準,努力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截止目前,農區舍飼養殖犛牛達3萬餘頭,牧區“自然放牧加補飼”模式養殖犛牛達6萬餘頭,全縣犛牛養殖產業規模初步形成,效益逐步明顯。強化科技引領,不斷優化品種,2015年以來,累計從大通牛場、祁連等地引進1/4、1/2野血型犛牛種公牛860餘頭,進行良種繁育推廣、提純復壯,不斷提高犛牛的個體生產性能。加強引進種公牛管理,建立畜種系譜檔案,科學示範推廣養殖技術,依託已建立的15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的科技引領和示範作用,進行犛牛飼養管理成套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動以犛牛產業為代表的生態畜牧業發展,同時,採取以點帶面的方式,引領犛牛養殖大戶改變傳統自然散養方式,加大優良畜種的引進和串換力度,大力推廣科學養殖技術。

門源:突出地域優勢 增強犛牛產業發展後勁

二是突出品牌培育,延伸犛牛產業發展鏈條。立足犛牛產業發展實際,堅持市場導向,鼓勵和扶持特色種養業龍頭企業擴大規模,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建設加工基地,不斷提升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在現有犛牛肉、犛牛酸奶、犛牛奶酪、酥油、曲拉等系列產品的基礎上,依託海北·山東生物園區和門源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產品研發、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犛牛產品品牌,突出高原綠色無汙染優勢,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研發了一批具有門源特色,無公害、天然、綠色、有機的農畜精深加工產品,有效提升犛牛產業的附加值。截止目前,全縣共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30家,年設計加工農畜產品70450噸,其中龍頭企業20家。現已培育的“皇城老牧人”、“金門牛”、“華銳珍珠”等犛牛產品成功打入省內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門源:突出地域優勢 增強犛牛產業發展後勁

三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白犛牛優勢產業。利用仙米、珠固、東川等地區養殖白犛牛的傳統和海拔2400米的森林、灌木林區資源優勢,將白犛牛養殖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立足犛牛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特色,逐步推動白犛牛養殖及精深加工業成為主導產業。成立了寺溝白犛牛養殖協會,建立了5個白犛牛繁育核心群,加強白犛牛品種選種選育、提純復壯,以協會統繁、統加、統銷,各牧戶分散養殖,統一分紅的模式進行經營,申請註冊了“門源白犛牛”地理商標和“華銳珍珠”商標。大力開發白犛牛系列產品,不斷增加其附加價值。目前,“華銳珍珠”牌白犛牛酸奶、酥油、風乾牛肉等產品陸續上市。同時,積極探尋休閒農牧業發展之路,推動農牧業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2017年,在祁連山生態牧場舉辦了首屆白犛牛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對白犛牛養殖戶從養殖品種等方面進行評優,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極大的促進了群眾養殖白犛牛的信心和決心,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推動全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門源:突出地域優勢 增強犛牛產業發展後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