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突出地域优势 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门源县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契机,努力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努力做大做强牦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动牦牛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畜牧业方向转变,着力构建具有门源特色的牦牛产业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存栏各类牲畜56万头只,其中牦牛存栏10.48万头。培育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0余家、牦牛养殖大户150余家,成立了白牦牛养殖协会,培育白牦牛养殖基地5家,养殖白牦牛8000余头。

门源:突出地域优势 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突出标准化、规模化,推动牦牛产业发展壮大。立足饲草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门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探索牦牛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在农区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模式,在牧区大力推行“放牧加补饲”模式,逐步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统一圈舍建设标准、饲料、饲养管理技术、防疫制度、屠宰加工技术等标准,努力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截止目前,农区舍饲养殖牦牛达3万余头,牧区“自然放牧加补饲”模式养殖牦牛达6万余头,全县牦牛养殖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效益逐步明显。强化科技引领,不断优化品种,2015年以来,累计从大通牛场、祁连等地引进1/4、1/2野血型牦牛种公牛860余头,进行良种繁育推广、提纯复壮,不断提高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加强引进种公牛管理,建立畜种系谱档案,科学示范推广养殖技术,依托已建立的15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挥“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的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行牦牛饲养管理成套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动以牦牛产业为代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同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引领牦牛养殖大户改变传统自然散养方式,加大优良畜种的引进和串换力度,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门源:突出地域优势 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突出品牌培育,延伸牦牛产业发展链条。立足牦牛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市场导向,鼓励和扶持特色种养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基地,不断提升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在现有牦牛肉、牦牛酸奶、牦牛奶酪、酥油、曲拉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海北·山东生物园区和门源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牦牛产品品牌,突出高原绿色无污染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研发了一批具有门源特色,无公害、天然、绿色、有机的农畜精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牦牛产业的附加值。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年设计加工农畜产品70450吨,其中龙头企业20家。现已培育的“皇城老牧人”、“金门牛”、“华锐珍珠”等牦牛产品成功打入省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门源:突出地域优势 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

三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白牦牛优势产业。利用仙米、珠固、东川等地区养殖白牦牛的传统和海拔2400米的森林、灌木林区资源优势,将白牦牛养殖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立足牦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逐步推动白牦牛养殖及精深加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成立了寺沟白牦牛养殖协会,建立了5个白牦牛繁育核心群,加强白牦牛品种选种选育、提纯复壮,以协会统繁、统加、统销,各牧户分散养殖,统一分红的模式进行经营,申请注册了“门源白牦牛”地理商标和“华锐珍珠”商标。大力开发白牦牛系列产品,不断增加其附加价值。目前,“华锐珍珠”牌白牦牛酸奶、酥油、风干牛肉等产品陆续上市。同时,积极探寻休闲农牧业发展之路,推动农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17年,在祁连山生态牧场举办了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白牦牛养殖户从养殖品种等方面进行评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极大的促进了群众养殖白牦牛的信心和决心,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门源:突出地域优势 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