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大期中考試的誤區,家長一定不能踩!

這3大期中考試的誤區,家長一定不能踩!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馬上孩子就要期中考試,父母又逐漸進入了焦慮模式。比如:

  • 感嘆小學生的期中複習時間短、任務重,比大學還苦;
  • 感嘆陪著背誦刷題特別辛苦,幫孩子複習迎考變成全家總動員;
  • 感嘆孩子這門功課用功了卻造成那門功課滑坡,憂心孩子的三門主課成績像蹺蹺板一樣此消彼長;
  • 感嘆孩子考場心理素質不好,一緊張就要上廁所,還老是審錯題……

可以說是一人考試,全家發愁。

看來,這期中考試,不僅是考孩子,也是檢驗家長是否能幫忙升級打怪的大關口啊!

那麼,在教育專家眼中,為何期中考試是必不可少的?關於期中考試,家長與孩子最容易產生的認識誤區是什麼?

認識誤區1:考試就是為了分數和排名

這3大期中考試的誤區,家長一定不能踩!

考好了,我會重獎;考砸了,我會重罰。

我們有些家長把孩子每次成績都當成心情的晴雨表,成就的蹺蹺板,一直在跟孩子強調“多考一分,幹掉千人;少考十分,退出競爭”,甚至拿自己中考、高考前怎樣頭懸梁錐刺股的事蹟來激勵孩子,孩子聽得愁眉苦臉,對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馬上就有了牴觸心理。

誤區在哪兒:

咱們做家長的可不要把中考、高考前的壓力下放到小學,為了孩子能集中精神,多考幾分,就使勁兒嚇唬孩子、壓制孩子。

在小學階段,分數其實沒有這麼重要。

一二年級考題相對簡單,全班考下來,30位孩子在95分以上的情況很多,但這30位孩子,其實對課程掌握的深入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的已經對知識體系和課程規律有了很好的理解,正在激發起探索的興趣,有的卻是靠猜題,或者考前突擊補習,掩飾了已經存在的問題。資深教師發現,到了六年級,上述兩類孩子在學習能力上會拉開幾乎難以彌補的距離。前者變成牛娃,後者變成中等偏下的“吃力寶貝”

所以,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試都像一次跨欄行動一樣,需要孩子起跑、加速、過欄,以高於普通標準的高度去複習、演練,以獲取學科學習的全局觀。

期中考試,複習比考試更重要。

平時每章每節的學習,學到的知識只相當於一張張簸箕那麼大的網,只能捕獲些小魚小蝦;如果孩子沒有及時複習、整理,人類特有的遺忘曲線,會讓這一張張小網也被剝蝕得殘缺不全。

而期中考試階段的學習,事實上是讓孩子學會把這一張張小網補全、勾連,讓學科特有的知識體系在孩子的腦海裡構成一張亮晶晶的大網,孩子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一門學科生髮出強烈的興趣,他在考試時,也才能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為什麼大學可以沒有期中考試,而小學一定要有?那是因為小學生的“織網”能力比成年人弱,期中考試,先把大網織上一半,期末時可以減輕“無從著手”的惶恐。

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更把這一“退而結網”的過程,比作“春蠶吐絲”。

她認為,小學生學習就像蠶寶寶吃桑葉一樣,需要停下來消化、等待,只有經歷過一個“蛹”的階段,才能吐出亮晶晶的蠶絲來,獲得一種創造性的成就感。設置期中考試,就是為了讓一個學期多一個“蛹”的階段,讓知識的桑葉演變為蠶絲。

認識誤區2:只有學霸才對考試有信心

這3大期中考試的誤區,家長一定不能踩!

我家孩子不是不聰明,他就不是那種“考試型”選手,所以到了高年級就退步了。連著幾次考不好,一到複習迎考階段,他就煩躁焦慮。沒有期中考試,他似乎還學得挺好,一到考試階段,他就變得傻木木的,咳,為什麼要有這麼多考試來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

誤區在哪兒:

有位資深老師說過,如果我們把小學階段的期中、期末考試都撤銷,那麼,孩子一升入初中後發現“上數學課在地下撿了個筆帽,從此數學再也沒有聽懂過”的比例,就會從現在的10%,增加到40%左右。

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在孩子的學習分化點上及時介入,通過考試,反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促進其大腦左右半球的分化,和大腦額葉功能的發展。

中科院心理所神經心理學研究員尹文剛老師,早年曾經做過神經科的大夫,做了不少研究,他為30多位因為疾病與事故只留下半個大腦的病人,做過長期的跟蹤分析。他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如果病人的腦手術是在10歲以前做的,痊癒後他甚至能考上不錯的大學。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人腦有高度的可塑性,如果大腦的創傷發生在10歲之前,經過積極的治療,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可以再生與替補,而到了10歲以後,就不大可能了。

10歲左右,就是孩子四年級結束的時候,大腦的額葉發育已經完成,額葉是大腦半球在中央溝以前、大腦外側溝以上的部分,大量研究表明,人類的智力與大腦額葉的整合功能有關。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充分發育起來,那麼,孩子到了高年級或初高中,就越來越考不出好成績了。

小學階段,設置期中考試,就是幫助孩子停下來,集中精力來查漏補缺,深入思考,把每類知識的來龍去脈都弄清楚,把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機關聯認識清楚,逐漸把分類概括、抽象思維、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起來,而尹文剛老師也證實,這種能力的提升,可以倒推孩子大腦額葉的面積擴大。

你會發現,如果不經過這一過程,孩子就只會模仿,而模仿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這個功能是比較簡單的功能,唯有通過額葉的聯結髮展成別的功能,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出類拔萃。

因此,通過複習與提升,孩子會獲得智力的長足發展,它的功效是綿延一生的。

認識誤區3:考試就是為讓孩子變成“乖綿羊”

這3大期中考試的誤區,家長一定不能踩!

剛開學時孩子立志要做個新人,可是兩個月一過,各種小毛病又浮出水面,做小動作、亂插嘴、調皮搗蛋,這個時候一安排考試,這幫小牛魔王才能遵守紀律,乖乖聽話啊。學校設置期中考試,就是為了讓孩子鴉雀無聲、一心向學嗎?

誤區在哪兒:

南京一所牛校,在108位小學主課老師中做一個問卷調查:學了兩個月,到了學期中段,老師們最愁什麼?

出乎我們家長意料的是,80%的老師都會說,發愁的並不是孩子的活躍與調皮,而是孩子會一反開學時的精神百倍,變得士氣低迷,出現一系列聽課渙散、作業懶散,甚至天天嘆息“上學好沒有意思”。 雖然老師苦口婆心地引導,孩子也只能把這倦怠消去兩三天。

這個時候,老師們都會心照不宣地知曉,已經產生學習倦怠的孩子,需要一把抖擻精神的猛火,燒掉性格中的雜質,讓孩子的能力變得更純粹。期中考試帶來的適度壓力,就是這把猛火。就在緊鑼密鼓的複習中,孩子學會了規劃時間、自我激勵、與馬虎怠惰作鬥爭,於是,他才一步一步獲得了成長。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從小就是學霸,他回憶他的小學時代,稱“沒有學生天生喜歡考試,就像沒有豆子喜歡高壓鍋一樣。”但豆子如果要快速煮開花,釋放出香氣,進入高壓鍋去猛火歷練一下,是絕對必要的。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也曾通過大量的案例搜尋,發展出 “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使勁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成功的小學教學應為孩子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孩子的求知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以便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

期中複習,就是老師和家長,帶著孩子發展潛能,以“最近發展區”為跳板,戰勝倦怠心態,騰躍到彼岸的過程。

布穀說說

通過期中考試,與孩子成為同一戰壕裡的“戰友”吧。

考前、考中、考後的輔導,不是老師的責任嗎?與孩子一同複習迎考,苦死了!很多80後家長都會在孩子複習的時候,發出這樣的感嘆。於是出現孩子熬夜背書,家長癱倒刷劇;孩子奮力刷題,家長流連酒局的對比。

試想,家長都不以身作則,叫孩子如何靜得下心來複習迎考?家長在輔導孩子複習迎考的過程中,並非全然犧牲,而是大有收穫——

家長通過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可進一步瞭解孩子的性格特徵,瞭解他思維方式的長處與短處,容易找到他的潛能,儘早發現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

家長成為孩子複習迎考堅定的支持者,也是家長與孩子增加感情的好機會,尤其是家長以自己小時候的迎考經歷來與孩子溝通,更容易讓孩子吃苦耐勞,體會“這是每個人性格與能力的淬鍊之路”,是一種鍛造強者的考驗;

家長通過自身努力,讓孩子少走彎路,取得更高的學習效率,也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家長暖熱的愛。

著名作家、新週刊的副主編蔣方舟就曾回憶自己小時候複習迎考,媽媽尚愛蘭幫她把英語單詞有規律的前綴與後綴都總結出來,幫她把語文的易錯字詞都歸類標註,讓女兒節省時間去主攻數學。

這種“媽媽(或爸爸)會竭盡所能來幫你”的承諾,給予了學齡兒童巨大的安全感,也是他們長大後不憚於以最大的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未知領域,迎接挑戰與變化的原因。

家長們,抓緊複習迎考的機會,注入自己的經驗與情感,變成與孩子在同一戰壕裡摸爬滾打的“戰友”吧。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孩子長久的信任和愛,成就不會因為孩子逐漸長大而失色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