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文史小隨筆025」讀書窗內事

「董元奔文史小隨筆025」讀書窗內事

人們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都會找一些寄託,低俗的如酗酒、賭博、風花雪月,適中的如購物、旅遊、網上游戲,那麼高雅的當屬讀書了。而我似乎不是這樣。我在創業中遇到挫折,就會一方面通過讀書找到一些更有用的辦法,一方面通過讀書修養身心以抵禦挫折的折磨,當然,我還為了把文章寫得好一些而去多讀些書,不管怎麼說,讀書既是我的手段,又是我的目的。

有人問孔子讀書的目的,孔子反問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反問真的令我臉紅,那些沽名釣譽的人們就更應該在臉上蒙上一塊遮羞布了。在我看來,讀書還算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孔子卻把讀書只作為目的:讀書就是讀書而已,刻苦讀書,孔子活著的時候未能聞達,他讀書其實就不是為了聞達。如果不在五百年後遇到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和尋求聞達的董仲舒,說不定,孔子直到今天也不能“聞達”呢。

其實,古代像孔子這樣的人很多。孔子的三千弟子只有少數人為今天的人們所知,大多數人都把自己的讀書所得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消失了。他們虧嗎?不!俗人一生只吃穀物、魚肉,他們比起俗人來,增加了一樣,那就是精神食糧。既然吃穀物的俗人死了,我們不覺得那麼多的穀物可惜,那麼讀書人死了,我們就要覺得那些書可惜了嗎?杜牧臨終前安排家人把他的藏書全部燒掉,他要“帶到那邊”繼續讀書;書燒完了,他還吩咐把他的一生的文稿也給燒了,好在燒著燒著他死了,他的外甥裴延翰把火撲滅,搶救下來一部分文稿,只佔杜牧全部文稿的十分之一,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樊川集》只有薄薄的一冊。看來,杜牧不僅讀書是為了讀書,連寫作也是為了讀書啊!

人生短暫,如果在讀書的期間不斷的被名聲、聲色、金錢等各種干擾牽涉精力,必然不能從讀書中獲得什麼。把讀書作為目的,在讀書的日子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做到了這樣的潛心沉情,進入書中,甚至穿越到書的“那邊”去,你才會發現迷人的書的境界,才會從中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所以,孔子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正因為孔子把讀書作為目的,他才會孤獨,才會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因為難得的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而大喜過望的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董元奔文史小隨筆025」讀書窗內事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蘇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江蘇省知名輔導工作者。愛讀書,喜動筆,讀的是古典文學、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寫的是文學論文、文史隨筆、詩詞歌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