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一生只打过一场战役而被称为历史名将的人?

墨兮公子


民国时期的杰出的军事家、一代军学泰斗杨杰将军,就非常符合这个条件。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他军事造诣炉火纯青,军事理论造诣更是少有人及。他先后辅佐滇军唐继尧以及老蒋,在护国运动、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中运筹帷幄,算无遗策,辅佐蒋介石在逐鹿中原中无往而不利。

人们常说民国有三个半军事家,三个杨杰、刘斐、白崇禧。半个为刘伯承。杨杰将军无疑是民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更是鼎鼎大名的名将。他还编著过兵圣孙武的传记,注解过《孙子兵法》。

但杨杰将军其实并没有多少独自指挥的战役,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护国战争中率滇军击溃北洋军阀周道刚部,值得一说的是,这次战役中杨杰有个部将叫朱德,没错,就是朱老总。

杨杰将军后来因为反对老蒋搞内战被军统特务暗杀,无疑是中国军事的巨大损失。


林屋公子


如果只打赢一次仗就被能称为名将的话,那这次战役肯定是关系到王朝生死、国家存亡的命运之战,不然名将两个字的含金量就太低了!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宋朝和明朝各有一位,当然,准确的说他们都是文官,但他们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全了江山社稷,他们做了优秀武将应该做的事,所以,称他们为名将实至名归!

他们就是南宋的虞允文和明朝的于谦!


虞允文和采石矶大战


虞允文,字彬父,隆州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进士及第,历任彭州通判、权知黎州、秘书丞、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等职。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国,发现金军打造战船,积极备战,有南侵的企图,返回朝廷后,请求宋高宗加强防备,但不被采纳。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征集60万大军,分兵四路南侵,其中陆军分为三路,水军一路,完颜亮亲率近20万部队,直扑两淮。


宋军一触即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两淮全部沦陷,十几年前曾经在顺昌大败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兀术)的宋军名将刘锜,接战不利,退到长江南岸。消息传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准备出海躲避,幸亏宰相陈康伯力主抗战,宋高宗才没有跑路。


宋高宗派遣叶义问督江、淮军,虞允文参谋军事。当时长江南岸的宋军将领王权因不战而逃已被撤职,新任指挥官李显忠还未到任,采石的防务基本上处于瘫痪的状态。

更严重的是,宋军士气低迷,毫无斗志,史书上称:“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

危急时刻,虞允文挺身而出,召集诸将和士兵,勉以忠义,宋军将领和士兵被团结起来,愿意与敌人一战。


虞允文把沿江一带溃军和无统辖的部队整合起来,共得部队约一万八千人,而长江对面的金军有将近二十万。


虞允文根据宋金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和战场环境地形,进行了周密部署,以待敌人的进攻。


完颜亮发动攻击,70多艘船只搭载金军在采石登陆,宋军开始退却。虞允文抚勇将时俊的后背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时俊立即挥双刀出,士兵紧随其后,与敌人殊死搏斗。。其时,“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

金军伤亡很大,但依旧死战不退,此时,恰好有一股宋军残兵,大约300人左右从光州退到采石,虞允文立即“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


金军后退时,虞允文“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


侥幸未死的金军士兵回到北岸,也被恼羞成怒的完颜亮处死。


虞允文料定惨败的金军必定会再来,当晚“分海舟缒上流,别遣兵截杨林口”,天刚亮,金军果然来攻,宋军再次获胜,焚烧敌船300余艘。


两次渡江失利,完颜亮移兵扬州,虞允文从李显忠处借到一万六千兵马赶赴镇江府阻截。此时,完颜雍已经在北方称帝,得到消息的完颜亮孤注一掷,采用先灭南宋,再北上平叛的策略,下令全军在三天内渡过长江,否则全部处死。


完颜亮此举,激起金军将领和士兵的不满,他们设计掉开完颜亮的三万亲军“紫茸军”,发动政变,杀死了完颜亮,遣使和南宋议和。

得到宋军获胜的消息,宋高宗眉开眼笑:“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


此时,坐镇京口的刘锜生命垂危,虞允文前往探视,刘锜拉着他的手说:“疾莫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吾辈愧死矣!


虞允文于危难之时,集结起士气低落的一万八千名溃军,两次击败数倍于己的金军,挫败了完颜亮灭亡南宋的计划,保全了半壁江山,使江南免遭兵火涂炭,如果当时金军成功渡江,历史恐怕真要改写了,难怪几百年后毛主席也对虞允文做出极高的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御驾亲征瓦剌,八月,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也成为俘虏。


消息传到北京,一时间京师人心惶惶,很多官宦和富户准备举家南逃,有些官员主张迁都南京,于谦、陈循等一批大臣认为京师乃天下之本,决不能迁都。

于是,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


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此举使得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的诡计破产。


明代宗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诏令京师的明军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且赋予于谦先斩后奏之权!


于谦一面整顿京师兵马,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调遣各地兵马进京勤王,短时间内,北京城的兵力由增加到二十二万余人,在数量上相比瓦剌军有压倒性的优势,于谦还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作为预备队!


十月,也先亲率大军进犯北京,于谦指挥明军迎战,先后在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等地挫败瓦剌军。

战斗中,明军的火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量杀伤了瓦剌有生力量。德胜门外的伏击战中,明军凭借火器消灭瓦剌军数千人;明军炮轰也先军营,又毙伤瓦剌军一万多人。


在明军的顽强抗击下,也先屡战不利,使出明英宗这张王牌,又被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给挡了回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撤退。


明军随后追击,石亨在清风店大破瓦剌军,范广在固安击败瓦剌军。


明军在于谦的指挥下,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不甘心的失败的也先又数次南侵,但在明军的严密防守下,数次吃瘪,最后只能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放回明英宗,并恢复与明朝的藩属关系。


明朝土木堡惨败,京师人心浮动之际,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稳定大局,打赢北京保卫战的话,明朝虽然不一定有灭顶之灾,但以后的历史,恐怕就是另一个样了!


指缝间的历史


我说的这个人,一生肯定打过不止一场,但史书关于他的所有记载,只和一场战役有关,而且他还打输了,却从此留下了大名,以至后来在民间成为了神。


这个人叫李左车,他输给的是韩信。


韩信攻下魏国后,千里奔袭,直取赵国。赵王和陈余在井陉口布下二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这时,李左车向陈余献了一条计策。他认为井陉道狭长,汉军的阵型必然被拉得很长,军粮拖在很后面。如果陈余分兵几万给他,从小路抄袭韩信后方,陈余这里坚守不出,则汉军前不能战,后不能退,必然溃败。


陈余却认为自己兵多粮足,不出战显得怯懦,更何况韩信军中有他的仇人张耳,恨不得亲手杀死此人,所以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战争的结果都知道了,韩信背水一战,以数万人破二十万赵军,擒赵王、杀陈余。但战争之后,韩信十分诚恳地请李左车上座,向他接下来针对燕国和齐国的战略。李左车建议他以赵地为根据地,发展经济,安抚百姓,同时挟百战百胜的威名令使者前去燕、齐拉拢。韩信没有和陈余一样刚愎自用,采纳了这条建议,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势力,成为了刘邦最重要的一路支援。


而李左车虽然在井陉之战战败,却因为这两条计策和韩信的待之以师礼名闻天下。


史书里李左车没有来历,也没有后文。不过民间喜欢这个人,于是认为他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代,并且逐渐演化成了雹神。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我说的这个人叫做陈汤,别看他的名字里有三点水,但是他打仗一点都不水。他一生只打过一场仗,为了打这一仗他假传圣旨,打完后皇帝没怪罪他不说还封他为关内侯,而且这一仗导致了大美女王昭君嫁给匈奴人,这一仗让可以做汉元帝父亲的呼韩邪单于管汉元帝叫爸爸,这一仗留下的千古名言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

陈汤打的这一仗就是著名的远征郅支单于之战!

郅支单于也算是草原一代雄主,当时匈奴分成南北两部,郅支单于就是北匈奴单于。当时,北匈奴强于南匈奴,汉朝是不会坐视北匈奴强大的,于是派出大军和南匈奴一道,打败了郅支单于。

所以,郅支单于只得率领手下向西迁徙来到中亚地区,虽然在迁徙过程中损失巨大,但郅支单于仍然在当地建立起了统治,并控制了周围很多国家。同时,郅支单于认为汉朝已经奈何不了他,竟然杀死了汉朝使节。

面对郅支单于的猖狂态度,汉朝一筹莫展,大军远征需要天量辎重,而此时汉朝正处于休养生息阶段,看来只能忍受郅支单于的侮辱了。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为事情带来了转机。陈汤发现如果从西域征调各国兵力,汇合这里的汉军足以支持一场对郅支单于的远征!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上级甘延寿。对陈汤的建议,甘延寿认为可行,但要经过朝廷的批准,于是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不久,甘延寿生病了,所有事物就由陈汤来代理。

陈汤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假传圣旨征集西域各国军队和当地汉军,很快就集合了4万大军。甘延寿知道这个消息惊得直接从床上蹦了起来,准备阻止陈汤。谁想到陈汤按住剑柄说:现在大军已经集结,难道你想扰乱军心吗?

甘延寿毕竟行伍出生,深知现在如果解散军队影响太大,以后真有战事,可能就没人来了,毕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刚过去不久。为此,甘延寿只好按照陈汤的计划布置军队,同时赶紧派人到长安奏报这次假传圣旨行为。要说甘延寿真是一位有担当的领导,他并没有把责任完全推给陈汤,而是和陈汤一起上奏自我弹劾,同时说明了这次用兵的情况。

很快各国军队全部到位,前前后后足足来了4万多人。陈汤将军队分成6校,浩浩荡荡向郅支单于杀来。

郅支单于万没想到汉朝大军会进行这次远征,结果没来得及跑就被围在了郅支城。面对联军猛攻,郅支命令城中所有人都要拿起武器抵抗,甚至连自己的妻妾都上城墙反击。但是双方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很快联军就突入城中,在巷战中军侯杜宪将郅支斩首,其余人望风而降!

陈汤对城中的战利品进行了分配,匈奴俘虏被分配给了参战的各国作为奴隶,城中的财富也被搜刮一空。而郅支单于的首级被紧急送往长安!

现在轮到朝廷发愁了,对于陈汤和甘延寿假传圣旨的行为应该严惩,但是万里之外斩首郅支单于更要大加封赏。经过讨论,汉元帝决定赦罪封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每人赐给食邑三百户,再赐给黄金一百斤。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方草原,呼韩邪单于听到郅支单于被斩首其党羽被歼灭后,且喜且惧,亲自来到长安表示愿意守护北藩,历代称臣。

为了巩固和汉朝的关系,呼韩邪单于奏请汉元帝,希望娶一名汉家女子为阏氏,于是汉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

这个时候呼韩邪已经60多了,由于自请为婿,他要管40来岁的汉元帝叫岳父。这种直降身价的行为说明,呼韩邪已经被汉朝的威力所慑服。

对了,当时随郅支首级一同送达长安的还有陈汤亲自写的奏报,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风暴


《新唐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人,我觉得挺符合题目的。这个人一声只打了这么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连历史课本都不曾记载,据说是怕影响两国友好交流。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从历史的犄角旮旯里翻出这场令人血脉沸腾的战役。

这个人叫王玄策,这场战役没有名字,我们姑且称之为一人灭一国战役吧。

贞观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国,未至,其国乱,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以上出自新唐书,说了什么事呢?贞观22年,皇帝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国,还没走到地方国王就死了。天竺国的国王怎么死的呢?大臣作乱,篡权自立,之后就拒绝王玄策的友好访问。王玄策一看,这还了得,老子奉命而来,你不让我进,这不是不给我面子吗?于是纠结当地一批地痞流氓,把这个逆臣给灭了。

这场战役只打了三天,王玄策一共杀了人家3000人,还淹死了上万人。王玄策是怎么打的这场战斗呢?

王玄策来访问只带了十几个随从,这肯定是不够看的,冲过去也是送人头添笑话。他知道吐蕃和大唐正是蜜月期,就去吐蕃借了一千兵马,就靠着这么一点儿兵力,去挑战阿罗那的七千骑兵。

一场战斗打下来,阿罗那顺弃掉茶镈和罗城逃命,被王玄策部下师仁捉了个活的。然后顺利进程,俘虏了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这场战斗我大唐没有派一兵一卒,甚至唐王李世民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王玄策也不过是一个外交官,就这么一个外交官,在纵横捭阖之下,竟然把一个国家给灭了!

讲道理,这样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搁现在肯定要大书特书的,为什么历史书中愣是就这么三言两语呢?很有可能这场战役对大唐没什么影响,无论是政治啊、经济啊、文化啊都微乎其微,换言之,对于大唐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虽然我大唐打仗打赢了,却输在了另一面。

当年王玄策凯旋回国,不仅带来许多奇珍异宝,还带了一个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和尚。这个和尚吹自己已经二百多岁了,专门研究不死药,如果唐王想长生,可以吃他的药,保证白日飞升。

李世民信以为真,食之,卒,享年五十。















祗树


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有很多,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应该就算是一个,而且还是最典型的一个。

他这一生也就是打了这一次仗,而且这一次胜仗,还是和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开的战,正是这一仗打的比较艰难,所以,才成就了赵奢名将的美名。

这一战也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打的阙与之战,当时的秦国要攻打赵国,赵王很着急,不知如何应对,他就把老将廉颇给叫了过来,廉颇的回答是,阙与这个地方多山岭且狭长,道路还比较远,长途奔袭对我们不利。

连名将廉颇都这样说,赵王觉得不甘心,不能就这样算了呀,但是,一时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这时候赵王也没有主动找赵奢来商议,因为赵奢当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在赵国是一个管收粮食的官员。

这么一个普通的官员,赵王是如何发现他的呢?

原因是赵奢这个人,收粮的时候不惧权贵,平原君赵胜家的家奴仗着自己是贵族,想不上缴粮食,但是,最后被赵奢给杀死了。

平原君赵胜一听就火了,要杀了赵奢,但是,赵奢一点都不惧怕,他还给平原君讲道理,平原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奢的话讲的他是心服口服,以至于他不但上缴了粮食,还把往年少缴的给补齐了,并且赵胜还把赵奢给推荐给了赵王。

当赵王听廉颇说这个仗不好打的时候,他就一筹莫展地总是开心不起来。这时候赵奢见到了赵王,就问赵王有什么事?

赵王就把秦国要攻打阙与的事情给赵奢说了一番,赵奢一听热血沸腾。

他告诉赵王,这个仗我们能打赢,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情况秦国一样也面对。这就好比两只在洞里打架的老鼠,勇敢的一方是会胜利的。

赵王一听,赵奢说的很有道理,既然你说能打赢,那就让你带兵去打吧。

赵奢率领大家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可是,到了距离邯郸二十里地外的地方,赵奢就告诉全军,安营扎寨,在这里休息,若是有敢言进军者全部杀无赦。

不是说要和秦军打仗吗?怎么只走了二十里地就不前进了呢,这时候全军上下都以为赵奢胆寒了,是个小胆鬼。

其实,赵奢这样做正是在用一个计谋,因为他知道军中有秦国的奸细,他就是想让这个奸细给秦军带话的,主要目的是为秦军营造一个假象。

赵奢在这里一待就是二十八天的时间,期间有一个大将劝赵奢要进攻,赵奢果然把他给杀了头。

这时候秦国在赵奢军里的奸细,开始去给秦军报信去了。

秦军的将领叫胡阳,这次本应该是白起带兵出征的,但是,他身体生病了,只好让二流将军胡阳带兵来战赵国了。

当胡阳听说赵奢走了二十里地,就不走的时候,他就告诉全军,阙与是他们秦国的了,很明显赵国的将军赵奢是因为忌惮秦国,所以不敢带兵来战的。

谁知,就在秦国奸细离开赵国军队的那一天,赵奢突然告诉全军火速赶到阙与,去和秦军大战一场。

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仅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阙与。

对于秦军来说,赵国的这个行军速度,就如同天兵天将下凡一般,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赵国占领了地理上的优势。

他们已经把北山完全给占据了。

秦军看到黑压压的到处都是赵军之后,先是惊恐,然后故作镇定,和赵军开始厮杀起来。这一场战役打的是异常的艰难,赵奢身处重创,差一点就战死。

还好,最后赵军凭借着地里上的优势以及军队的勇猛,打败了秦军,自从赵奢的大名传边了赵国的大街小巷,赵奢也就理所当然的迈入到了名将之列。

对了,赵奢还有一个儿子叫赵括,赵括就是把赵国军队给败光的那个将军。


汉史趣闻


这个问题,我想反着回答,希望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历史上有打过一场败仗,而被称为名将的吗?有的,如果败将算名将的话。

我是以史为剑,有不同观点你就来。


于禁

这个人就是于禁,此生几无败仗,唯一一场败仗却让自己背负一辈子的骂名,直到后世。

关羽攻打樊城,曹仁被围,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去救他。


曹操

这时候发了大水,于禁的军队遭遇水灾,损失惨重。 而且北方来的士兵不善水战,败的很惨,于禁被逮了。

庞德选择了以死殉国,于禁选择了投降。 曹操很痛心、愤怒,说:于禁跟了我30年,怎么反而不如庞德!

后来于禁被关羽留在荆州,后来关羽被杀又去东吴,孙权又遣他回了魏国。

回去的当年,这位只打败过一仗的将军抑郁而死。


以史为剑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虽然他出名并不是因为打了胜仗,而是因为纸上谈兵,被人当成笑话和反面教材流传于世。当年,赵括临危受命代替廉颇迎战白起,才有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历史惨案。



其实,我倒是觉得赵括并没有史书上说的如此不堪,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当年赵国秦国对峙一年有余,拼的已经不是军事了,而是国力。显而易见,此时的秦国远胜六国。继续对峙下去赵国一样是输。此时赵括接替白起,从防守转为进攻也是无奈之举。古有项羽破釜沉舟,今有毛主席狭路相逢勇者胜。只可惜赵括碰上的是有勇有谋杀神白起。但赵括长平之战虽然输了,但还是重创了白起,即使被围困四十天之久,依然没有军纪涣散,可见还是有才能的。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实力也大减,只能说当时秦国的制度太先进了,休养生息之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蓝锋


我国的历史这么悠久,其中在战争史方面可谓群星璀璨,包罗万象,足够像本人这样的军事票友饭后闲谈、吹吹牛用的了。历史上有从未败过的常胜将军,有屡战屡败的无奈名将,也有不曾打过仗也能称得上名将的牛气神人,但大多数的成名将领多是有胜利的时候,也有败过的时候。要说一辈子就干了一次仗还出了名的人不多 ,不过也有。

明朝文成公 :王阳明,他老人家一生的成就和经历可以说就是一个传奇!是一个伟大哲学家——阳明心学,自横空出世以来,几百年间影响了太多人,思想传至朝鲜、日本、及东亚诸国,如今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思想旗帜!所谓能者多劳,历史不会让这样的一位大牛仅仅将能力释放在思想政治领域,于是给王阳明安排了一次军事上的考核!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大战,一战成名光耀史册,被称为“大明军神”!

明正德十四年,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气势汹汹的开始叛乱。当时事情太突然,大家都没有准备,正好王阳明人在江西。这位老爷子恰巧赶上了一场叛乱,心想正好拿你练手让你看看心学的厉害!首先王阳明就地招募士兵、囤积粮草、制造兵器船只,但宁王又不傻怎么会留时间给你招兵遣将。不过在王先生这里不是事儿,他张扬的传檄天下号召各地兵马来江西勤王,还派人到南昌宁王老巢四处贴告示迷惑宁王。这个叛乱者当时就拿不定主意了,磨磨蹭蹭在南昌观望了十几天,才发现麻麻屁被骗了。于是急领军攻克九江、南康,到了安庆啃不动了受挫了。这时王先生的大军真正的集结完毕,士气旺盛。王先生分析安庆的城防坚固无比,宁王这小子一时半会拿不下,反而其精锐尽出,老巢南昌空虚,于是进军南昌。宁王得到消息立马慌了,好家伙还没打到北京可别让人把根据地给占了,只好急匆匆的回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相遇并进行决战,打了三天,宁王毕竟不是老谋深算的王先生的对手,战败被俘然后被装进囚车一路押到京城。

王阳明可算是打了一仗就成名的名将了吧


小林趣谈历史


中国历史的名将,大多数征战无数而成名,只打过一场战成名的太少了,不过好是有的

汉朝有一位名将一生只打了一场仗,凭借这场仗不仅让大汉王朝强了百年(郅支之战),还说了一句千古名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个人就西汉著名将领——陈汤

明朝的“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战后,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三大营”20多万人丧失殆尽,士气正旺的瓦剌军要进攻精锐尽失,守备空虚的北京。于谦,这个从未带过兵的兵部侍郎,临危受命,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垂范青史的“北京保卫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使得明朝得以延续。


明朝的“洪都守卫战”

朱文正,朱元璋哥哥的儿子,靠着关系被朱元璋派去镇守洪都,一到洪都整日流连忘返于烟花之地,整日饮酒作乐,什么事都不管,军事也交给属下去管里。下属对他都很不满,但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没有人敢说什么。

就是一个这样的顽固子弟,却打了一场让无数历史战场分析家都为之震撼的“洪都守卫战”(朱文正唯一一场战)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水军进攻洪都,而此时的朱元璋正与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就给朱文正下达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朱文正当时面对可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朱文正硬是跟陈友谅60万大军硬抗了85天,终于等到朱元璋的大军来援,在鄱阳湖大战,结果陈友谅战亡,全军覆没,洪都保卫战获得了胜利,而这场战役决定朱元璋的霸王事业,改变元末明初整个局势,朱文正可谓居功甚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