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貸民企出壞帳,銀行人倒黴終身追責:“盡職免責”邊界到底在哪

金融紓困民企,靠的是政策動員和各項指標上的“不低於”硬性規定。可是基層的動力問題並沒有解決。

如果一筆貸款變成壞帳,銀行貸款人終身追責,拿著最基本2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收貸款去”。

就算他放貸100筆,99筆賺了,1筆壞賬,99筆貸款創造的利潤大於那1筆壞賬的損失。這依然沒用,一碼歸一碼。為銀行創利,獎金也許幾萬塊,放出一筆壞賬,就倒黴了。

“有些民企跑路了,就是壞帳,銀行貸款人還上了銀行業‘黑名單’,如果要想留在金融圈,就永遠在外面拿2000塊錢工資。這個不合理。”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說。

由於國企有剛性兌付,國家不可能看著國企倒閉,而民企具有極強的倒閉風險,每年都有大量倒閉、跑路的情況發生。在上述銀行信貸體制下,只要是符合經濟人假設的銀行信貸經理們的動力,自然傾向於向國企貸款。

“畫風突轉”,隨著近期中央紓困民企政策漸次落地,在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喊話“125導向目標”(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要讓銀行對民企“敢貸、能貸、願貸”後。“愉見財經”瞭解到,銀行內部機構改革也在跟上,大行、中小銀行盡職免責開始出現微調。

例如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告訴“愉見財經”,近期該行剛剛開會準備對盡職免責進行了討論,預計近期會有修改;而一家城商行今年以來已經修改了行裡章程,出現不良後,通過盡職平抑,損失平抑,兩步走,來綜合考察信貸經理的責任。

“我們感覺到調整後心裡稍微輕鬆了一些,但儘管分兩大部分考核了,貸款收不回來最後還是要追責的。”上述該小行信貸經理對“愉見財經”說。在防範信貸經理的道德風險與解放信貸經理“精神負擔”的天秤上,“點和度”極難把握。該行中小銀行授信審批部總經理說。


放貸民企出壞帳,銀行人倒黴終身追責:“盡職免責”邊界到底在哪


“點和度”極難把握

目前,“盡職免責”在一般銀行是如何執行的呢?離監管要求還有多遠呢?

一向以防範風險為第一要務的銀行,面對中央不斷喊話,“愉見財經”發現,一些銀行仍然採取了“靜觀其變”的態度。

“我們銀行還是執行原來的制度要求,大家做了該做的事情,由於客觀原因出現問題還是要免責,沒有太大變化。”某資產規模排名較後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首席風險官告訴“愉見財經”。

他說,如果是盡職,信貸員做了該做的事情,遇到了不可控的風險,沒有主觀原因,就是要免責。不分情況只要貸款出現壞賬就處罰是有問題的。

在該行,評判是否盡職的指標,首先是貸後管理,盡職調查等;其次是上述信息是否真實——以此來評定信貸員是否具有主觀責任。

如果信貸經理沒有主觀責任,但是民企依然由於種種原因倒閉破產了,屬於不可預測因素,銀行會有個判斷,預測企業向好,但是遇到了天災人禍,不是正常經驗判斷預測的,就可以盡職免責。

“不僅僅是客戶經理,中後臺其實也會遇到盡職免責的問題。”上述首席風控官說。

事實上,如何判斷是不是客戶經理“主觀”造成的風險,在銀行內部也是棘手問題。例如在另一家股份行,該行濟南分行行長就對“愉見財經”表示,從官方規定的流程看,不具有太強的可操作性,尺度其實仍然把握在各家銀行手裡,鬆了就可能造成道德風險和壞賬,緊了,又會造成信貸經理不給民企貸款。

要免責還是追責,這可能是信貸業的莎士比亞級追問。

“點和度”如何把握?真正的盡職免責,從流程的發起,審核、審批,到貸後,按照銀行合規的要求,沒有主觀人為因素,後期因為市場上、行業風險造成企業出現經營不善,出現逾期,應當採取盡職免責。


放貸民企出壞帳,銀行人倒黴終身追責:“盡職免責”邊界到底在哪


“盡職、結果”平抑兩步走

上述分行行長認為,盡職免責的前提是合規——流程合規、手續合規,鏈條合規。

要點清晰,把握卻難。出了問題,責任分析時弱化流程,偏重結果,造成一些銀行盡職免責流於形式。

針對上述難點,目前一些小銀行已經走在前面,例如浙江某城商行,去年專門針對盡職免責修改了行內章程,出現不良後,通過盡職平抑,損失平抑,“兩步走”考察信貸經理。

- 如果過程中盡責,就可以免責;- 而“結果平抑”是指,如果過兩年將不良貸款收回來,就可以不賠,不受處罰。

但該行負責人表示,也非常害怕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如果裡應外合很容易造成損失,所以還要防範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

他要求信貸經理對企業問三個問題:“錢用在哪兒,錢怎麼還,還不了怎麼辦”,督促客戶經理做到KYC(瞭解你的客戶及你客戶的業務)。

該行一位支行信貸經理對“愉見財經”指出,行規修改後,已經明顯感覺到行裡更加重視盡職和信貸員的道德風險了。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最終結果出現不良,還是要對這一部分進行考核,所以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高懸。

上述股份行分行行長對“愉見財經”說,“問責”的掌握尺度上,需要進一步探討。說到底認定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如果認定不是道德風險,而是市場風險,按理說信貸員也不需要對損失進行平抑。歸根結底是要從“認定”出發來探討,目前行裡也開會探討此事。


放貸民企出壞帳,銀行人倒黴終身追責:“盡職免責”邊界到底在哪


金融科技能解決“盡職免責”嗎?

繼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對銀行業喊話“125導向”後,目前大行已經紛紛開始行動。

季節轉冷,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卻在一天天變暖。繼中行、農行之後,“愉見財經”日前從建設銀行獲悉,該行連續出臺《進一步加大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通知》和《中國建設銀行支持民營經濟指導意見》。目標就是紓困民企。

梳理大行紓困民企的表述不難發現,目前各家銀行對盡職免責都進行了調整。建行指出,要“推進全面主動風險管理”。

中行指出,要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制定《中國銀行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涉農、扶貧授信業務責任認定盡職免責操作指引(2018年版)》,明確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涉農、扶貧授信業務盡職免責的情形,以及從輕、減輕責任情形,為全轄各級機構做好民營及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障。梳理授信服務全流程、各崗位的職責要求,釐清各環節責任,打消全轄各級機構服務民營和中小企業的顧慮。

值得注意的是,農行的表述比較“在商言商”,獨闢蹊徑指出:“要確保商業可持續,認真把好客戶准入關,有效防範企業偏離主業、過度擴張、高槓杆經營、涉及擔保圈或民間借貸等風險,利用聯合授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技術,破解民營企業信息不對稱、管理成本高、風控難度大等問題,確保商業可持續。”

“大數據、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成為破局銀行“盡職免責”的利劍?11月15日,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行長王業在接受“愉見財經”採訪時表示,盡職免責的鬆緊尺度一定要定住,不能一會兒嚴,一會兒松,隨風搖擺。“希望具有政策的連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