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山东省国民政府主席韩复榘主导下,修建了章丘城通往莱芜城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成为那个时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这条公路于1965年废弃,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在莱芜市娘娘庙村仍然显示公路穿越的车轮痕迹。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韩复榘(1891——1938),字向方,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员猛将,人称“飞将军”。他在中原大战前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因而被蒋任命为山东省主席。他曾有与日本人勾结的一面,也曾断然拒绝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率军英勇抗战;他曾杀人如麻,也曾大力发展山东教育事业,提倡经济保障。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公路就是在韩复榘主导下修筑。

章丘与莱芜东西交界百里有余,因大山连绵,古来能通行车马的道路只有五条,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齐长城,在这五条道路上设立关卡,自西向东排列,分别是:“天门关”、“北门关”、“锦阳关”、“东门关”、“黄石关”。锦阳关为“五关”之首,石拱门洞深八米,高六米,宽四米,上层为平台,设有垛口瞭望,上设庙宇,威武庄严。特别是门洞扇门为铁箍木制,一拃见方的门杠横锁,无人能破关。其它关口因南北交通山势陡峭、道路狭窄,所谓“关口”就是高、宽不足两庹的涵洞罢了。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锦阳关又称“通齐关”,这是春秋战国时鲁国诸国所称,其意是通往齐国的关口。

锦阳关既是防御之关,又是商贸之门,南通北达,有“两京通衢”之说,称作“齐鲁古道”。西汉时期,齐长城以南区域置莱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 ,齐长城以北区域又置章丘县。锦阳关又成了两县的界关,齐鲁古道也被逐渐改称为“章莱古道”,是两县的重要通商之路。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锦阳关北的南大寨村重修长泰桥碑文载:“章邑大寨庄者,道贯南北两京,路达远近十省,周围商贾接踵而至,车马蚁行而来…”以此可以看出这条古道曾经的车水马龙。

章莱古道被商贾们被称作“阳关大道”。其含义:一是道路宽敞平坦,二是行走安全。古道北起章丘古城(今绣惠镇),途经枣园、埠村、月宫、三德范、黑峪口、大寨,穿越锦阳关进入莱芜地界;又经娘娘庙、上游、口镇,到达莱芜城。沿线基本是重镇,设有围墙、阁门,夜间有乡勇把守,更夫报时,让客商有安全之感。

这条古道因是战略要塞,古来为兵家争夺之处。历史上的重要战役“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青石关一带。

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章来古道战火不断。先是张洛行打着太平天国旗帜点燃反清战火,后是赵浩然率捻军迂回作战。同治六年(1867),赖文光率领捻军浩浩荡荡在山东猛冲北进,没想到在齐长城锦阳关中了清军和民团埋伏而溃不成军。赖文光哪能咽下这口气,他调整兵马东进,在博山一代突破齐长城防线,又迂回锦阳关北六里处的黑峪口村开始了拉锯战。仗打了三天三夜,血流成河。捻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得胜北进,而黑峪口村却变成了废墟。

从以上战例可以看出,这条古道和平年代为安全商衢,一遇战争便狼烟四起。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民国19年(1930)9月,韩复榘被委任山东省主席。他通过暗杀、驱逐等方式,排除异己、强化自治。他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后,便开展大规模的振兴産业、乡村建设运动,建立了许多中小学,增设医学专科学校及国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立戏剧学校等,促使了山东教育事业大发展。民国二十二年(933),在韩复榘主导下开始修筑章丘通往莱芜的公路;历经一年,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章莱公路”通车。该公路以章莱古道为基础,穿越村庄、遇河架桥,所用劳工是征用民夫。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身为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韩复榘不与日寇作战,主动放弃了济南,其部下炮车、部队在章莱公路上撤退了好几天。老百姓气愤的骂道:日本鬼子还没来,韩复榘逃得比兔子还快。还有人讥笑,怪不得这兔崽子修章莱公路,原来是为他逃跑做准备啊。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人都有两面性,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价。韩复榘在山东既有劣迹斑斑,也有执政为民的一面。

1958年,章丘县驻地从绣惠迁至明水,1965年与莱芜联合在野外开辟了明水通往莱芜的土公路,至此,韩复榘主修的章莱公路荒废。现在的人们早已忘却最初的“章莱公路”,但这条曾经存在三十多年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确为促进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章丘通往莱芜的第一条“章莱公路”是韩复榘修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