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大學教授把碗留給八十高齡的母親洗,知道為什麼嗎?

中華善德網


人生短暫,按照規律,在人老的的時候,總是認為別人不再需要 自己,自己沒有活在世上的必要,於是,思想上先開始放棄自己。

教授愛自己的母親,於是把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推給自己的母親,讓自己的母親為自己做點什麼。這樣,母親會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仍然需要自己的幫助,仍然依賴於自己,自己才有生活的動力和勇氣,才能戰勝困難和疾病。

這是一種深深的愛啊!它喚起我們久違的記憶。曾幾何時,我們依畏在母親的懷抱裡,感受她給予我溫暖和甜蜜;曾幾何時,我們渲染在母愛的溫馨中,心情享受著母親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這一切,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在,看不到,抓不著。用家務留住母親,那是留住那份母愛,那是留住母親的愛子之心,是為了讓母親長壽健康!!!

生之為人,其情相同。然而,用情之深,能以家務為愛,報答母親,也算是別出心裁。

為這位大學教授點贊!生子生女當如這位大學教授,則自己可心安唉!


跟我學公文


大學教授掏腰包,購回美味與佳餚,宴請學生家中到,推杯舉盞好熱鬧。

飯後桌上一團糟,學生爭著要打掃。教授連說都別動,有人自然會操勞。說罷自己用手抱,收拾碗筷放水槽,先將油汙衝一下,隨後臥室邁動腳,輕喚白髮老太太:媽媽該您洗碗了。

老太一聽連說好,立即翻身碎步跑,直奔廚房袖子撈,洗刷碗筷滿臉笑。口中不忘小調哼: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之前老太不做聲,一副愁眉又苦腦,而今判若如兩人,學生驚詫費思考。教授沒有把話回,侍娘洗畢送睡覺,隨後又進廚房來,重把碗筷洗刷好。

學生不明大膽問,老師為啥這樣搞。教授深深嘆口氣,聲情並茂實情掏:可憐天下父母親,子女事情總心操,就是子女花甲過,父母面前永遠小。無時無刻不擔憂,隨時隨地細唸叨,從不認為自己老,兒女面前最重要,什麼事情都能包,就連性命也可掉。所以子女父母孝,不能光看掏錢鈔,要讓人有存在感,父母作用不可少。父母充實又自在,孝順真正才做到。


學生聽後齊鼓掌,稱讚老師您真高,別出心裁慈母孝,無微不至真情拋。但願母子福如海,壽比南山松不老。


平淡人生一帆順


我在以前讀書時的課外讀物上看過一則故事,名字和人物名字已經記不清,但是故事記得很清楚。

一男孩,從小母親對他很好,父親早逝,其母以烙餅小生意養他到大,他也想留在母親身邊,但是免不了外出賺錢養家,留下母親獨自在家,他總是會按時短時間回來看望。後來他得機遇做了大生意,時間很忙,但也會抽時間來看望母親,母親看著他西裝革履,豪華轎車總是很高興,因為自己付出終於有了收穫,自己也無慾無求了。街坊鄰居也很羨慕其子有位。有一次,他在外面,有人帶話給他說母親病在床上時日許久,他大驚之下想起,很久沒有回去看望母親了,於是遍回。母親一人臥床在家孤單無望,雖有鄰居送來飯菜,也是過得,一天,兒子突然回來了,頭髮凌亂,衣衫不整,以前的豪華轎車已不見,開回來的是一臺上了年紀的老車,破舊不堪,臥床許久的母親見兒子這般模樣,突然就彈坐起來了,問兒子怎麼了,兒子把頭埋在他胸口說,我破產了!母親聽到突然聲音堅定的說,怕什麼,我還在呢!硬拖著病體把放下很久的烙餅工具退出門外,在街上重新做烙餅,街坊也是吃驚,問她何故,她說,我兒子破產了,我也還在,我們要重新好好生活!就這樣,母親每天堅持去做烙餅掙錢,身體卻慢慢好起來了,還多活了些許歲月。直到母親去世後,有人又見到他穿回了乾淨整潔名貴的西裝,開著豪華轎車。有人問他,你沒破產啊?他說,我根本就沒破產。那人問,那你為何讓你母親重新操勞呢?他說,我要讓她動,我懂她,她一直有一個信念!(此文僅作參考,非天下所有母親如此!)



聶公子說事


我看過這篇文章,可能初看這個問題,會讓很多人誤會,覺得母親都80歲高齡了,就應該讓她享清福,但聽了這個大學教授的解釋後,不得不讓人佩服,他覺得讓媽媽洗碗,是讓她體現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很多老人操勞了一輩子,勤快慣了,你一下子不讓她幹活,她會很不舒服,她會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兒女都嫌棄了。

何為孝順?不是讓父母吃好穿好這麼簡單,還要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的父親64歲了,去年非要去新疆工作,一開始我和弟弟、妹妹都非常反對,因為家裡根本不需要父親賺錢,而且父親原本在當地也有一份令同齡人羨慕的工作,所以,我們特別不理解父親的做法。

不管我們怎麼勸父親,父親都鐵定了要去,而且還偷偷地買了飛機票,後來,我也想通了,既然他高興,就讓他去吧,硬把他留下來,他過得不開心,我們也會看著難過。現在父親在新疆工作得很愉快,工作也不累,時不時地還去旅遊,前段時間給我發了他去天池的照片。

孝順父母,首先得是順,其次才是孝。


沛澤媽讀心理


剛開始看到這個標題我以為是教授對母親不好,即使80歲了,還讓母親做一些家務活。但看完整篇文章,正如那句:文章很短,但是故事很感人!

我們家中肯定會有些老人,而老人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就總想著為孩子們做些什麼,或者說很多老人都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我姥姥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姥姥現在60多歲,這兩年身體不太好,我小時候就喜歡到姥姥家玩, 可我過了20年,姥姥依舊是把我捧在手心裡,回家了到姥姥家吃一頓飯,姥姥不讓我炒菜,說她自己可以。

吃完飯我要刷碗,姥姥總跟我說的就是一句話:都是油,不要你弄。儘管我在堅持,她都是這樣的一句話。

我比較感觸的是,每次春節回家,或者是過什麼節,姥姥和姥爺總是忙前忙後的準備,看著三個女兒和家人都回來過節,回來吃飯,他們每次都非常開心。很早起來做早餐,早餐做好了叫我們起床,不願意起來的,就端到床前給我們吃,很慣著我們。

每次過節三家人在姥姥家住幾天,幾天後都要走了,姥姥姥爺就很失落,他們總是說: 這一下都走了,家裡又冷清了。對於他們我很感觸, 他們儘管是老了,但還是很想為我們多做些什麼,在他們面前, 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就像這位教授說的一樣:“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一棵會結果的樹


看到題目我就知道大學教授為什麼會這樣了。先說說我的一個故事吧。

在我家,我媽媽她是以孩子為重的一個人。孩子她在心目中排第一,其次才是她自己。



平時在家就是做飯,然後打掃衛生。把水果各種東西擺好,等我們都去學校之後她才會去玩或者做其他事情。

有一次她過來深圳玩。因為我在深圳工作,我就帶她去逛了逛。

因為我那個地方太小,放不下洗衣機。我媽媽呢,就每天幫我洗衣服,我是覺得手洗真的很辛苦,因為我的衣服都是好多件的。不是說每天穿著的那一套衣服。

有一天,我就覺得她很辛苦,那天洗完澡就順手把衣服洗了,在洗的過程中被我媽看到了,

她過來看著我,然後問我一句,好像很不開心,又有點害怕。她說,你為什麼要自己洗衣服,你是怕我洗衣服洗不乾淨嗎?



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不是,我明天想穿這個,所以先洗了,您明天幫我洗剩下的那些,好嘛?

然後我就不洗了,放下,跟她說。我去吃個東西,你幫我洗一下這幾件衣服,她聽了很開心,然後就過來幫我洗了。

她住在我這裡的這段時間,每天的任務,就是問我要吃什麼,然後去買菜回來做。

怎麼說呢,我感覺作為母親,如果她以孩子為重的話,她是需要被孩子需要的。

如果孩子不需要她的話,她可能就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意思,這對母親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現象,因為她會心裡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不需要我了!



這位位大學教授他母親八十歲了,在這個年紀呢,一定要讓她感覺到她是被需要的,不然的話,她可能就會失望。

如果她沒有什麼存在意義的話,她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所以我覺得大學教授他的做法非常好。

因為洗衣服也不是一個很重的活,就這樣。

(歡迎關注娛樂磚家的後院,只生產獨到的娛樂觀點)


娛樂磚家的後院


初看到這個題目時,以為是遇到了一個好吃懶做的不孝兒子。在閱讀過原文後,覺得這是個很孝順的兒子,而且,孝順的很聰明,讓人感觸良深。

文章大意為,教授帶著的學生實習期間,在自己家裡招待了學生們。吃飽喝足後,學生搶著要去洗碗,教授阻止道:“不急,有人洗碗”。他將碗筷放入水池並沖洗掉油脂後,走到他80歲的老母親跟前說:“媽,洗碗嘍”。同學們愣了,只見老太太立即有了精神頭,慢慢走到水池吧開始洗碗。半小時後洗完了,教授高興的對老母親說:“媽,您辛苦了,歇歇吧”。隨即,他用毛巾幫母親擦淨手扶回了屋。自己返回又重新將碗洗了一遍。

教授對差異的學生們說:“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即使她老了,在她眼裡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會感到兒子需要她,會一天都充實。孝敬父母除了給父母幫助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愛你的機會。”

這位教授說的沒錯,他給了我們一個孝敬父母的新思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思維裡,都覺得孝敬父母就是儘量讓他們少勞累、多享受。或者有些人覺得,只要多給父母錢就是孝順父母。雖然千人千想法,但其實想的都差不多。

我們大多數人在孝順父母這個問題上,幾乎都只做到了我能給予父母什麼,或者金錢、或者物質、或者親身的照顧、或者情感慰藉。當然,這些都沒錯,也都是應該對父母做的、應該給予父母的。

只不過,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更重要的角度,即:父母他們自己想要什麼、想獲得什麼樣的孝順。我們多數人只是單項的將自己認為的孝順強加給父母,沒有過多的思考過,我們所給予他們的,是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那種孝順,這確實是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思考的。

另外一點,正如這位教授所言,要讓父母在兒女面前有存在感,不能僅僅是將父母當做小孩來養。要讓他們感覺到,雖然自己老了,但依然是被兒女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這位教授正是用洗碗這種方式來讓老母親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讓老母親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既對老人是一種心理安慰,同時讓老人力所能及的動動,對身體也有好處。

的確如此,無論父母年齡有多大,能為兒女做些什麼,他們都是很開心的。兒女年齡再大,在父母面前仍然是孩子,當我們開口叫那聲“爸、媽”時,他們會充滿幸福感,他們仍然願意為兒女做任何事,為兒女付出一切!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

這位教授深深的給我們上了一課,孝敬父母,說簡單,也不簡單。只要做兒女的儘量想的周全一些,哪怕是喊一聲“媽,洗碗嘍”,也可以體現出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那份溫暖愛。

大家有什麼感悟嗎?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龍族社


人老了,要勤活動,不能啥都不幹,那樣不是對老人好,而是害了老人。 \r 身邊的事兒。有一個老太太,八十多歲,家住農村,每天自己做飯,還上山摘蘋果。兒子在城裡住,看見母親這麼大歲數,還自己操勞,就把老母親接進城裡,住了樓房。每天也不用老太太乾啥,除了吃就是待著,因為歲數大,不會乘坐電梯,結果也不出門,每天在家裡待著,兒子兒媳婦都上班,也沒人陪著說個話,結果住了半年,老太太痴呆了,也不會說話了,問啥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後來還是把老太太送回了農村,讓她每天出門走走,串門說話,老太太半年多才緩過來,再也不願意去兒子家了。 \r 所以老教授做的對,讓老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讓她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讓她感覺自己還有用,這樣老人才會長壽。


書妖紈衣


這則故事性的文章我之前也讀過,最後也為教授的做法感到佩服。

原因是這樣的:

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媽媽是自己的核心,累了、難受了、哭了,第一時間想找的人就是媽媽,她安慰一會兒,自己就忘卻了所有的煩惱和憂傷,頓時又開開心心的玩耍去了。

待我們長大以後,有能力去掙錢,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家庭之後,這個時候,很多人只想到媽媽愛囉嗦了,但很少人注意到,其實媽媽在我們長大的同時,也已經變老了。

媽媽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做了,所以我們主張讓她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管的時候,從她心裡來說,自尊心很受挫。

相反,如果讓她插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有存在感,也能開心快樂,就像我們的兒時的歡樂,無非就是她年紀大了,做過的事情我們需要關注一下,很有可能需要我們再做二遍,就像這位教授,他母親洗完碗後,他都要再洗一次,但是都沒關係,這都是值得的,是回饋給自己母親的愛,是包容,還有理解,讓母親參與其中來。

最後,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身體健康,有歡笑地陪伴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北漂生活日誌


我看了文章,大概意思是“需要給老人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老人才會踏實。”

每個人都有“被需要”的需求

俞敏洪說“幸福是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其實這三者背後都離不開“被需要”這三個字。

1.有事做

如果一個人一無是處,沒人願意要他,他怎麼可能會有事可做?

2.有人愛

愛一個的表現就是讓他覺得你需要他,至少我是這麼理解的。譬如和我家先生去超市購物,他從來不讓我提重東西,每次單獨去的時候,我就會想他在身邊就好了,就能體會道他對我的愛。

3.有所期待

所謂的“期待”既包括物質上的期待,也包括精神上的期待,不知道有人有沒有這感覺,如果有人幫助了你,你總會期待去幫助他,我想這也是有所期待的內容之一。

被需求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有人為了讓別人對自己有需求,打腫臉充胖子,譬如本來自己辦不到的事情,還做出承諾,最後弄得自己從“被需求”變成“被埋怨”。



如果你的母親本來就不喜歡做飯洗碗,你看了這篇文章覺得有道理,搞一刀切,把碗留給母親洗,我覺得就大錯特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