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老鋼軌成交通標誌杆 見證門齋鐵路

法制晚報訊(記者 崔毅飛)一根退役的老鋼軌,記錄下北京門頭溝區一條山區鐵路、及其被拆毀的老站房。在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發現的眾多百年老鋼軌中,這根93歲的老鋼軌算不上歷史最悠久,但卻非常罕見、且信息量豐富。

93岁老钢轨成交通标志杆 见证门斋铁路

位於45公里道口附近的老鋼軌,被當作交通標誌杆(攝 法制晚報記者崔毅飛)

老鋼軌的發現地,位於門頭溝區的45公里道口,門板鐵路和109國道在此交會。王嵬近日發現,一根老鋼軌栽在公路邊,被當作交通標誌杆使用。即便鋼軌已被刷上厚重的塗料,但王嵬憑藉其長年田野考察的文物嗅覺,在鋼軌一側發現了凸起的銘文“G.H.H.1925 M.T.K - C.T RY”。王嵬介紹說,這上面除了英文縮寫,還有“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1818-1895)曾作為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發明了用羅馬字母標註漢語發音系統,此方法曾在歐美廣為使用,後逐漸被漢語拼音取代。在京張鐵路沿線老站房的中央站匾上,漢字下方多配以“威妥瑪注音”。

王嵬解讀說,“G.H.H”是一家德國工廠的縮寫,“1925”是這根鋼軌的鑄造年份,已經有93年曆史。“M.T.K - C.T”是MEN TOU KOW - CHAI TANG的威妥瑪縮寫,翻譯成中文即“門頭溝-齋堂”,RY 是railway(鐵路)的縮寫。判斷這跟鋼軌曾在鐵路線上使用,淘汰下來後被改造成交通標誌杆。

《門頭溝文物志》記載,民國七年(1918),由北洋政府交通、農商、海軍三部會商提出,經國務會議決議,成立官商合辦齋堂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以董事長李士珍等出資修建門齋鐵路(門頭溝城子至齋堂),由於戰亂等原因,只修到板橋(木城澗煤礦),全長33公里,1924年4月動工,1928年竣工通車。

王嵬介紹說,這根鋼軌鑄造的1925年,正是修建門齋鐵路的時段。從鋼軌上的銘文判斷,應該是建設方專為門齋鐵路訂製。遺憾的是,這條鐵路最終沒能修到齋堂,門頭溝老站房也於2003年被拆除。他在京張鐵路沿線曾發現諸多19世紀末的老鋼軌,這根鋼軌算不上最老,但這些銘文他卻是首次見到。

王嵬認為,門齋鐵路雖未完全建成,但也為門頭溝區木城澗、大臺、王平村等地的煤炭外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沿用至今,但關於這段鐵路的文字記載卻比較少見。像鋼軌這樣的歷史物證,應珍藏保護好。

93岁老钢轨成交通标志杆 见证门斋铁路

門頭溝車站的老照片,站牌漢字下方,正是使用威妥瑪注音(摘自孔夫子舊書網)

93岁老钢轨成交通标志杆 见证门斋铁路

王嵬正在尋找鋼軌上的銘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