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為什麼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qzuser19554195895428


有才還是有才的,畢竟劉備在啟用並完全信任諸葛亮之前,連個像樣的地盤都沒有,被人像捉老鼠一樣東躲西藏,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不但擁有了荊州和益州,還正兒八經的建立了蜀漢政權。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些作為個人成就來說,已經算是蓋世奇功了,但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確有失水準,至少與劉備拜會他時,躬耕南野,卻能夠知曉天下大勢,並提出讓人點頭稱道的見解,前後差別還是很大的。

難道天下的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高瞻遠矚與一步一個腳印的距離有點大?

諸葛亮自身的能力是沒的說的,但是,不管任何時代來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要說諸葛亮身上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太“獨”,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任何事情都要插手過問,甚至連一些具體得行動細節都給下面的人敲定好了。

當然,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心思縝密,已經最大限度的考慮到了任何一場軍事行動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就他本人來說,的的確確做到了防微杜漸的地步,但是,現實情況的複雜程度,卻又遠遠超過諸葛亮的謀劃。


不管他怎麼謀劃,總有遺漏的地方,不管他怎麼謀劃,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情況,而且這些遺漏的地方以至於新情況,還都會從諸葛亮點到的地方發源。

這時候一旦再出現意外,達不到預期目的,就顯得諸葛亮聰明能幹,而底下的人不聽話了,諸葛亮就會哭著鼻子扼腕嘆息,怪大家怎麼就不聽話怎麼就不聽話。

這是一“獨”,還有一“獨”,那就是諸葛亮在培養新人方面的不作為,由於第一“獨”,諸葛亮不願意別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怕出意外,因此大家能聽他的話基本上都聽他的話,也不用動腦子,久而久之腦仁都退化了,不會研究事了。

這些都導致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無果而終!


歷史三日談


首先,這個問題不太準確。“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別忘了那是小說。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是五次,小說添油加醋了一次。

其次,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具體原因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蜀國國力不濟,比如僅僅是為了準備糧草,兩次北伐之間就要間隔不少時間。不要只看文字記載,有空到現地走一走,從四川到甘肅到陝西,你就會發現那時候不要說打仗了,就是行軍就讓人畏而卻步。

再次,不要說諸葛亮,換了誰,北伐也難以成功。

縱向看,歷史上從四川打出來奪取天下的,太少太少了。劉邦那個事兒,算是特例。絕大多數都是滿足於偏安一隅,最後外面亂夠了大勢定了,四川的土皇帝們就等著被滅,比如公孫述什麼的。他們好像沒想過殺出盆地,只有等外面的人入侵自己地盤時才搏一把。

橫向看,換了三國時代任何一個牛逼人物(比如司馬懿)來坐諸葛亮的位置北伐,成功機率不說沒有,起碼也極低。英雄造時勢也需要前提,那就是他得有一個有力的平臺和條件。歷史上四川的軍閥們不是不想往外打(能當天下的皇帝誰願意只窩在四川當土皇帝呢),而是沒有這個實力,硬要往外打,只會損耗自己的力量,輕則引起外面的武力進入,重則引發內亂,那就啥都沒了。

因此,諸葛亮北伐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雖然他清楚成功的概率不大,但願意為此冒險。僅僅衝這一點,就應該為他點贊。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已經證明過多次,毋庸置疑。北伐失敗並不是對他軍事才華的否定,而是對蜀國國力和情勢的一種證明。


腦洞大開的歷史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四五年的時間,主要抓經濟生產,同時整兵經武,開始北伐。他的北伐可以用六個字形容:我來了,我走了。每次都不是悄悄地來,但每次都是悄悄地走。也就是他出兵每次都喊得震天響,彷彿天下一戰可定,可是隨著戰爭推進,聲音和影響漸漸消失,最後變成了悄無聲息得離去。這就會使很多人懷疑他到底為什麼折騰?作為軍事外行,諸葛亮一是要刷存在感,二是要保留手中權力,他前面的曹操,後面的司馬家、姜維甚至恆溫、劉裕那個不是如此呢?但人家是軍事專業的職業忽悠,諸葛亮就是外行的笑話了。



另外諸葛亮在後期北伐時遇到了一生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的高水平是證明諸葛亮軍事上不行的明證。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這一次與司馬懿在曹魏西線戰場,那是相當膠著,諸葛亮這是生命最後一次傾盡全力的北伐,司馬懿也是全力抵抗,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無論是戰爭資源、軍需糧草還是自己的身體都不允許諸葛亮等待了,於是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通鑑說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我覺得這上表是給手下看的,司馬懿老奸巨猾,他知道諸葛亮根本消耗不起,所以就是持久戰拖著,諸葛亮送來一件LV的大衣司馬就激動了?不可能。果然明帝很配合,派遣衛尉辛毗執持符節為軍中節制司馬懿的行動。

這一點蜀軍也很清楚,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來到,司馬懿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更是司馬懿的知音:“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於用武而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知司馬者,諸葛也。

司馬懿也早就對諸葛亮一往情深,既然不打戰,雙方發展一下個人感情吧,有一次諸葛亮遣使者至懿軍交流,司馬懿肯定抓住這個時機好好了解一下自己一生的知己和敵人,於是根本不問軍隊和戰爭的事情,就是問諸葛亮飲食起居,來的蜀國使者很佩服諸葛亮,說“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諸葛亮沒日沒夜的幹活,吃飯特別少。

司馬懿嘆息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知諸葛者,司馬也。

果然,就在五丈原,諸葛亮身體實在熬不動了,病的很厲害,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了。諸葛亮當然不能讓蜀中大權落入外人手裡,於是說“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這就是把身後大事託付給蔣琬了。李福很貪心,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又問這之後怎麼樣?諸亮沒有回答,他自己也無法預測那麼長的時間了。

沒過多久,公元234年8月,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退軍。當地百姓得到蜀軍退兵的消息很高興,都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當然全力追趕漢軍,姜維指揮軍隊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象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於是蜀軍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的離去標誌著三國這段歷史從講故事的角度看,高潮全部過去了,對於諸葛亮,資治通鑑等歷史資料充滿了讚賞,但是不在軍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諸葛亮去世前給劉禪上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他去世果然沒有任何私人財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諸葛亮內政高度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 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感哺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兼之亞匹矣。


至於軍事,那不是諸葛亮擅長的,這不影響他的偉大。


胡觀世事


正確的來說,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兩次出祁山,《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罷了,六出祁山並不正確。有的人說劉備死後,諸葛亮對曹魏用兵六次,為什麼不是六次北伐?那現在我就清楚地說出來,諸葛亮用兵六次,只有五次北伐,還有一次是建興八年(230年)七月,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同年,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魏軍於陽溪。所以這一次是曹魏主動進攻,蜀漢只是防守,不能算北伐。



諸葛亮到底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

諸葛亮在漢中獲得了曹魏朝廷上發生之事,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況且此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蜀軍卻在經歷過南征和兩年操練,軍力已經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無意,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從這一點來看,蜀漢羸弱,若長期發展,定不是曹魏對手,體現出了諸葛亮長遠的戰略眼光,雖不能算是天才,那也不是庸才吧。

蜀漢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屢屢以弱攻強,在國力、兵力、運力都遠遠不及對方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風。確實可以看出諸葛亮是軍事奇才吧。

那麼,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五次北伐,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準備的那麼充分,在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於228年春,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在接到劉禪同意出兵的詔書後,諸葛亮提兵漢中拉開了北伐的序幕。為什麼會失敗呢?



其一,荊州已失,每次北伐,魏軍早設防

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蜀漢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最終只會導致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再次不多解釋;如果荊州不失,蜀軍由水道出川,不過十數日即可抵達中原;而失了荊州,蜀軍每每出川,魏兵早可設防,不能達到出奇兵的效果。

其二,劉備遺囑,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不聽,導致失街亭

為什麼這麼說呢?五次北伐,第二次和第三次純屬小打小鬧,第四次雖然有點火候,但是遠遠不及第一次和第五次。但是要說的是糧草準備充足,後方穩定,當屬第一次北伐,此時還有像趙雲的老將在世。在此不說第一次北伐中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實踐過怎麼能知道是正確的。

街亭是蜀軍咽喉要道,馬謖不聽副將之言,導致蜀軍大敗,街亭失守,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諸葛亮攻佔長安問鼎中原只有一步之遙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其三,國力羸弱,兵力多,北伐次數太多,百姓負擔重

這樣一來,諸葛亮不選擇關中而選擇隴西出兵,是有原因的,諸葛亮的謹慎不是為了得到多少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減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蜀漢國力弱小。兵民國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隴右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採糧!蜀軍佔領隴右後,就可以不需要再從蜀地跋山涉水的運送糧食。可以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但是,要18萬的軍隊,這對於蜀國百姓來說負擔已經相當的重,諸葛亮壓力會非常大,做出自認為謹慎的決定,有時候也是錯誤的。

其四,對陣之人,曹真、司馬懿乃當世人傑也

比如,第五次北伐,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4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


閣中論史




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

其實只要看他隨劉備建國就知道,當初劉備除了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外。什麼都沒有,錢財沒有,士兵沒有,立身之地都沒有。

作為劉備第一軍師的諸葛亮,建立蜀國是從零開始。諸葛亮的才華,功勳就不用講的了。

六出祁山,類戰類敗,諸葛亮為什麼要去戰?徦設當時的魏國是現在美國的話,那麼蜀國可能只相當於印度的戰力。這一點難道諸葛亮不知道!肯定不是,六出祁山除了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兌現諸葛亮的承諾外,從戰術上講,蜀魏是勢不兩立,不死不休。就是諸葛亮不主動進攻,也要被動挨打。進攻與防禦,兩者比較,防的一方更難。因為不知攻方從哪裡下手,走哪條路線。要佈置比進攻方更多的兵力,才能防住進攻。

諸葛亮六出祁山,雖未滅掉魏國。我認為拖延了蜀國滅亡的時間。從這一點講,六出祁山是成功的。個人觀點。


用戶4926524205


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這問題到底是誰提的?站出來。這樣的問題,也太傷害司馬懿同志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句話流傳千年,在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接下來蜀國撤軍時,魏國司馬懿來追,蜀軍推出諸葛亮的木偶像,嚇得司馬懿以為諸葛亮還活著,調轉馬頭就後撤。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怎麼樣,其實你反觀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怎麼樣,是一個道理的,唯一的區別是諸葛亮的能力比司馬懿強。

司馬懿後來是直接奪了曹魏的政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獲得軍隊的支持,至少說明他統軍有方,軍隊的將領服他。

他奪權的時候,曹魏的皇族沒有起兵對抗司馬懿,其實就算起兵對抗也沒用。那個時候曹家將才凋謝,幾乎沒有會打仗的。

曹魏後期,沒有司馬懿參與的戰事,曹魏親貴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倒是敗仗常有。從某個角度看,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常年用兵,司馬懿必定已經被曹魏政權滅門,用司馬懿就是為了對付諸葛亮的北伐。

那麼,諸葛亮在軍事上這麼行,為什麼北伐不成功?有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的有:一來北伐沒這麼好打的,蜀道難行,部隊、軍需、器械要從西川出來,這一路的交通運輸相當不樂觀,打仗給養是有難度的。

二來魏國也是調精兵強將來防守,司馬懿被派來就死磕你蜀軍。三來蜀國的國力就不如魏國,國內派系鬥爭也厲害,什麼荊州派系、川蜀派系等。

因此,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可能他不是天才,但他也絕不是庸才。不過,可以肯定的說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子屠龍


諸葛亮算是軍事天才了,但是蜀漢和曹魏的國力差距實在是太大,就他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也無法逆轉。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一點點本錢,那就是10萬軍隊,這軍隊如果有任何閃失,都是諸葛亮無法承擔的。就這點軍隊,諸葛亮也就只能省著點用,導致其戰術處處掣肘。

要說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機會,那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曹睿剛剛繼位,對南邊的蜀漢並沒有太多防備。諸葛亮此時基本上算是突然襲擊,如果再順利一點,就可以打入關中,取得更多的戰果。只可惜馬謖在街亭過於託大,被張郃大敗,導致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如果馬謖能夠在街亭守住,諸葛亮與馬謖兩邊夾擊,那麼張郃必定會被殲滅。

後來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曹魏就已經有了準備,每一次諸葛亮都只能取得部分戰果,而不能擴大戰果。哪怕是司馬懿過來,也無法從諸葛亮處討得便宜。司馬懿讓張郃追擊諸葛亮,結果張郃中了埋伏被射死。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正面交手記錄也是輸掉了,損失了3000多人。在此之後,司馬懿就閉門不出,不和諸葛亮打,這才成功耗得諸葛亮去世。

諸葛亮以益州一州之力,對曹魏天下所佔據的九周半採取攻勢,一度不落下風,這已經是很天才的做法。等到諸葛亮死之後,蜀漢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曹魏有威脅的北伐了,而曹魏也最終是靠實力碾壓,才打敗了蜀漢。不是諸葛亮不聰明,不努力,而是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貓圖怪談


實力嚴重不對稱

劉備死前耗掉了蜀漢二三十萬生力軍,諸葛北伐兵力最多隻有二十萬,而魏國兵力不下六十萬。魏國人口基本上是蜀的七倍,補充兵源源源不斷;小的戰役魏國輸得起,蜀國輸不起。

曹魏擁有的中原河北世家大族林立會有大量知識分子出仕為官,蜀漢終究是國力太弱,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國家如何與曹魏對抗!

出了祁山,即進入關中平原。蜀人以步兵距險的戰術見長,入了平原後必被魏人的騎兵所敗

時機不對

壓根就不應該出去打,先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再等待機會。諸葛亮隆中對裡面提到等到北邊有變,可是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出了內亂了嗎?不僅沒有而且諸葛亮遇到的都是曹魏或者說當時的名將。

若不是伐魏消耗太大,劉二代不至那麼早亡國。 你聰明 對手也不笨,有時候越是聰明的人事業命運有可能越不濟!


鮮百味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我認為是一流的,尤其是在他高超的政略水準與學習能力輔翼的條件下,更能發揮有限資源,產生單憑巴蜀一地所能產生的史上最強軍政效果。

其一,從兼涉軍政兩面的“戰略眼光”角度看,諸葛亮提出並始終努力貫徹執行隆中對提出的全部或部分戰略方針,東聯孫吳、南和群戎,雖歷荊州之失亦能將兩線北伐的隆中對策及時變更為以攻為守的一線北伐方針。洞察時勢,其戰略構想眼光絲毫不亞於當年韓信的漢中對策;因時制宜,其戰略調整思路雖無韓信平定河北之功,卻在思路上與之相彷彿。

其二,從選材任將的“人才選用”角度看,用馬謖、李恢、馬忠等以定南中,用魏延、王平、楊儀、趙雲等以出祁山,儲姜維以繼掌漢中軍馬,除過馬謖失街亭一次“千慮一失”外,其選用的或領軍、或後勤、或參謀人員具是蜀中一時之選。其用費禕調和楊魏矛盾,用書信和費詩兩次調和關羽之不滿,也體現了其善於治將的帥才一面。

其三,從令行禁止的“軍法治兵”角度看,葛公善用軍法軍令,其大軍能在敵境“出入如賓”,不僅作戰令行禁止,而且行軍不擾民。觀其遺世教令,不僅重視軍紀嚴明,而且注重士兵培訓,配合陣法進行號令習教,是當時罕有的能做到“風林火山”那般境界的統帥。

其四,從行軍佈陣的“陣法部署”角度看,葛公陣法不僅在其生前有屢屢反殺追兵大將從容而退乃至“死諸葛嚇走生司馬”的實跡,更有曹魏、西晉、北魏、唐初的歷代統治者或名將學習傳承其陣法並有實效的身後美名。實乃軍隊行止組織能力極強之人。

五,從足兵足糧的“後勤保障”角度看,無論是在臨烝治理荊南三郡,還是後期入蜀佈置進軍、還是在成都保障漢中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後勤供應、還是發明木流牛馬保障北伐行軍,無論是後方帷幄,亦或總率大軍,這一點,堪與蕭何匹敵。而其在五丈原的屯田舉措,更是與曹操屯田之法相仿。

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 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三國志裴淞之注引《袁子》


江雪寒


打仗打的是後勤補給,是人!蜀國雖然補給斷,卻是進攻方,蜀道難,補給自然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何他要造木牛流馬來做運輸工具!

其次,曹魏地廣且多平原,人口眾多,而蜀漢地偏且多山林,人口多集中在成都漢中,可以說,曹魏人口是蜀漢的五倍有餘,有時候甚至超過十倍,兵源就跟不上!

分析完了前奏,那再說說具體諸葛亮的問題,如果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他偏向於政治才幹,屬於政治型人才,打仗卻不行,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比,他是軍事庸才!如果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就不用多說了,智多近乎妖!種種戰役都智謀百出,顯然是天才中的天才!而不能勝,非戰之罪,時也命也,原因太多了,除了後勤補給,人口,領導信任,沒有荊州策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