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qzuser19554195895428


有才还是有才的,毕竟刘备在启用并完全信任诸葛亮之前,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被人像捉老鼠一样东躲西藏,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不但拥有了荆州和益州,还正儿八经的建立了蜀汉政权。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些作为个人成就来说,已经算是盖世奇功了,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确有失水准,至少与刘备拜会他时,躬耕南野,却能够知晓天下大势,并提出让人点头称道的见解,前后差别还是很大的。

难道天下的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瞻远瞩与一步一个脚印的距离有点大?

诸葛亮自身的能力是没的说的,但是,不管任何时代来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说诸葛亮身上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太“独”,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任何事情都要插手过问,甚至连一些具体得行动细节都给下面的人敲定好了。

当然,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已经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了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就他本人来说,的的确确做到了防微杜渐的地步,但是,现实情况的复杂程度,却又远远超过诸葛亮的谋划。


不管他怎么谋划,总有遗漏的地方,不管他怎么谋划,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而且这些遗漏的地方以至于新情况,还都会从诸葛亮点到的地方发源。

这时候一旦再出现意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显得诸葛亮聪明能干,而底下的人不听话了,诸葛亮就会哭着鼻子扼腕叹息,怪大家怎么就不听话怎么就不听话。

这是一“独”,还有一“独”,那就是诸葛亮在培养新人方面的不作为,由于第一“独”,诸葛亮不愿意别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怕出意外,因此大家能听他的话基本上都听他的话,也不用动脑子,久而久之脑仁都退化了,不会研究事了。

这些都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无果而终!


历史三日谈


首先,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别忘了那是小说。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是五次,小说添油加醋了一次。

其次,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具体原因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蜀国国力不济,比如仅仅是为了准备粮草,两次北伐之间就要间隔不少时间。不要只看文字记载,有空到现地走一走,从四川到甘肃到陕西,你就会发现那时候不要说打仗了,就是行军就让人畏而却步。

再次,不要说诸葛亮,换了谁,北伐也难以成功。

纵向看,历史上从四川打出来夺取天下的,太少太少了。刘邦那个事儿,算是特例。绝大多数都是满足于偏安一隅,最后外面乱够了大势定了,四川的土皇帝们就等着被灭,比如公孙述什么的。他们好像没想过杀出盆地,只有等外面的人入侵自己地盘时才搏一把。

横向看,换了三国时代任何一个牛逼人物(比如司马懿)来坐诸葛亮的位置北伐,成功机率不说没有,起码也极低。英雄造时势也需要前提,那就是他得有一个有力的平台和条件。历史上四川的军阀们不是不想往外打(能当天下的皇帝谁愿意只窝在四川当土皇帝呢),而是没有这个实力,硬要往外打,只会损耗自己的力量,轻则引起外面的武力进入,重则引发内乱,那就啥都没了。

因此,诸葛亮北伐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然他清楚成功的概率不大,但愿意为此冒险。仅仅冲这一点,就应该为他点赞。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已经证明过多次,毋庸置疑。北伐失败并不是对他军事才华的否定,而是对蜀国国力和情势的一种证明。


脑洞大开的历史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四五年的时间,主要抓经济生产,同时整兵经武,开始北伐。他的北伐可以用六个字形容:我来了,我走了。每次都不是悄悄地来,但每次都是悄悄地走。也就是他出兵每次都喊得震天响,仿佛天下一战可定,可是随着战争推进,声音和影响渐渐消失,最后变成了悄无声息得离去。这就会使很多人怀疑他到底为什么折腾?作为军事外行,诸葛亮一是要刷存在感,二是要保留手中权力,他前面的曹操,后面的司马家、姜维甚至恒温、刘裕那个不是如此呢?但人家是军事专业的职业忽悠,诸葛亮就是外行的笑话了。



另外诸葛亮在后期北伐时遇到了一生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的高水平是证明诸葛亮军事上不行的明证。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与司马懿在曹魏西线战场,那是相当胶着,诸葛亮这是生命最后一次倾尽全力的北伐,司马懿也是全力抵抗,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无论是战争资源、军需粮草还是自己的身体都不允许诸葛亮等待了,于是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通鉴说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我觉得这上表是给手下看的,司马懿老奸巨猾,他知道诸葛亮根本消耗不起,所以就是持久战拖着,诸葛亮送来一件LV的大衣司马就激动了?不可能。果然明帝很配合,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中节制司马懿的行动。

这一点蜀军也很清楚,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司马懿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更是司马懿的知音:“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知司马者,诸葛也。

司马懿也早就对诸葛亮一往情深,既然不打战,双方发展一下个人感情吧,有一次诸葛亮遣使者至懿军交流,司马懿肯定抓住这个时机好好了解一下自己一生的知己和敌人,于是根本不问军队和战争的事情,就是问诸葛亮饮食起居,来的蜀国使者很佩服诸葛亮,说“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诸葛亮没日没夜的干活,吃饭特别少。

司马懿叹息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知诸葛者,司马也。

果然,就在五丈原,诸葛亮身体实在熬不动了,病的很厉害,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了。诸葛亮当然不能让蜀中大权落入外人手里,于是说“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这就是把身后大事托付给蒋琬了。李福很贪心,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又问这之后怎么样?诸亮没有回答,他自己也无法预测那么长的时间了。

没过多久,公元234年8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退军。当地百姓得到蜀军退兵的消息很高兴,都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当然全力追赶汉军,姜维指挥军队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象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蜀军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离去标志着三国这段历史从讲故事的角度看,高潮全部过去了,对于诸葛亮,资治通鉴等历史资料充满了赞赏,但是不在军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诸葛亮去世前给刘禅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去世果然没有任何私人财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诸葛亮内政高度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感哺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兼之亚匹矣。


至于军事,那不是诸葛亮擅长的,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胡观世事


正确的来说,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两次出祁山,《三国演义》只是小说罢了,六出祁山并不正确。有的人说刘备死后,诸葛亮对曹魏用兵六次,为什么不是六次北伐?那现在我就清楚地说出来,诸葛亮用兵六次,只有五次北伐,还有一次是建兴八年(230年)七月,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同年,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魏军于阳溪。所以这一次是曹魏主动进攻,蜀汉只是防守,不能算北伐。



诸葛亮到底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

诸葛亮在汉中获得了曹魏朝廷上发生之事,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吴必定不战而降。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无意,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从这一点来看,蜀汉羸弱,若长期发展,定不是曹魏对手,体现出了诸葛亮长远的战略眼光,虽不能算是天才,那也不是庸才吧。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风。确实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军事奇才吧。

那么,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五次北伐,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准备的那么充分,在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于228年春,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在接到刘禅同意出兵的诏书后,诸葛亮提兵汉中拉开了北伐的序幕。为什么会失败呢?



其一,荆州已失,每次北伐,魏军早设防

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蜀汉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皆亡。最终只会导致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再次不多解释;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魏兵早可设防,不能达到出奇兵的效果。

其二,刘备遗嘱,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不听,导致失街亭

为什么这么说呢?五次北伐,第二次和第三次纯属小打小闹,第四次虽然有点火候,但是远远不及第一次和第五次。但是要说的是粮草准备充足,后方稳定,当属第一次北伐,此时还有像赵云的老将在世。在此不说第一次北伐中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实践过怎么能知道是正确的。

街亭是蜀军咽喉要道,马谡不听副将之言,导致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诸葛亮攻占长安问鼎中原只有一步之遥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败。

其三,国力羸弱,兵力多,北伐次数太多,百姓负担重

这样一来,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出兵,是有原因的,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要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诸葛亮压力会非常大,做出自认为谨慎的决定,有时候也是错误的。

其四,对阵之人,曹真、司马懿乃当世人杰也

比如,第五次北伐,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阁中论史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

其实只要看他随刘备建国就知道,当初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外。什么都没有,钱财没有,士兵没有,立身之地都没有。

作为刘备第一军师的诸葛亮,建立蜀国是从零开始。诸葛亮的才华,功勋就不用讲的了。

六出祁山,类战类败,诸葛亮为什么要去战?徦设当时的魏国是现在美国的话,那么蜀国可能只相当于印度的战力。这一点难道诸葛亮不知道!肯定不是,六出祁山除了是完成刘备的遗愿,兑现诸葛亮的承诺外,从战术上讲,蜀魏是势不两立,不死不休。就是诸葛亮不主动进攻,也要被动挨打。进攻与防御,两者比较,防的一方更难。因为不知攻方从哪里下手,走哪条路线。要布置比进攻方更多的兵力,才能防住进攻。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未灭掉魏国。我认为拖延了蜀国灭亡的时间。从这一点讲,六出祁山是成功的。个人观点。


用户4926524205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这问题到底是谁提的?站出来。这样的问题,也太伤害司马懿同志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句话流传千年,在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接下来蜀国撤军时,魏国司马懿来追,蜀军推出诸葛亮的木偶像,吓得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还活着,调转马头就后撤。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其实你反观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怎么样,是一个道理的,唯一的区别是诸葛亮的能力比司马懿强。

司马懿后来是直接夺了曹魏的政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获得军队的支持,至少说明他统军有方,军队的将领服他。

他夺权的时候,曹魏的皇族没有起兵对抗司马懿,其实就算起兵对抗也没用。那个时候曹家将才凋谢,几乎没有会打仗的。

曹魏后期,没有司马懿参与的战事,曹魏亲贵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倒是败仗常有。从某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常年用兵,司马懿必定已经被曹魏政权灭门,用司马懿就是为了对付诸葛亮的北伐。

那么,诸葛亮在军事上这么行,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一来北伐没这么好打的,蜀道难行,部队、军需、器械要从西川出来,这一路的交通运输相当不乐观,打仗给养是有难度的。

二来魏国也是调精兵强将来防守,司马懿被派来就死磕你蜀军。三来蜀国的国力就不如魏国,国内派系斗争也厉害,什么荆州派系、川蜀派系等。

因此,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可能他不是天才,但他也绝不是庸才。不过,可以肯定的说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子屠龙


诸葛亮算是军事天才了,但是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就他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无法逆转。

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一点点本钱,那就是10万军队,这军队如果有任何闪失,都是诸葛亮无法承担的。就这点军队,诸葛亮也就只能省着点用,导致其战术处处掣肘。

要说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机会,那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时曹睿刚刚继位,对南边的蜀汉并没有太多防备。诸葛亮此时基本上算是突然袭击,如果再顺利一点,就可以打入关中,取得更多的战果。只可惜马谡在街亭过于托大,被张郃大败,导致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守住,诸葛亮与马谡两边夹击,那么张郃必定会被歼灭。

后来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曹魏就已经有了准备,每一次诸葛亮都只能取得部分战果,而不能扩大战果。哪怕是司马懿过来,也无法从诸葛亮处讨得便宜。司马懿让张郃追击诸葛亮,结果张郃中了埋伏被射死。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正面交手记录也是输掉了,损失了3000多人。在此之后,司马懿就闭门不出,不和诸葛亮打,这才成功耗得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以益州一州之力,对曹魏天下所占据的九周半采取攻势,一度不落下风,这已经是很天才的做法。等到诸葛亮死之后,蜀汉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曹魏有威胁的北伐了,而曹魏也最终是靠实力碾压,才打败了蜀汉。不是诸葛亮不聪明,不努力,而是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猫图怪谈


实力严重不对称

刘备死前耗掉了蜀汉二三十万生力军,诸葛北伐兵力最多只有二十万,而魏国兵力不下六十万。魏国人口基本上是蜀的七倍,补充兵源源源不断;小的战役魏国输得起,蜀国输不起。

曹魏拥有的中原河北世家大族林立会有大量知识分子出仕为官,蜀汉终究是国力太弱,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国家如何与曹魏对抗!

出了祁山,即进入关中平原。蜀人以步兵距险的战术见长,入了平原后必被魏人的骑兵所败

时机不对

压根就不应该出去打,先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再等待机会。诸葛亮隆中对里面提到等到北边有变,可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出了内乱了吗?不仅没有而且诸葛亮遇到的都是曹魏或者说当时的名将。

若不是伐魏消耗太大,刘二代不至那么早亡国。 你聪明 对手也不笨,有时候越是聪明的人事业命运有可能越不济!


鲜百味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我认为是一流的,尤其是在他高超的政略水准与学习能力辅翼的条件下,更能发挥有限资源,产生单凭巴蜀一地所能产生的史上最强军政效果。

其一,从兼涉军政两面的“战略眼光”角度看,诸葛亮提出并始终努力贯彻执行隆中对提出的全部或部分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南和群戎,虽历荆州之失亦能将两线北伐的隆中对策及时变更为以攻为守的一线北伐方针。洞察时势,其战略构想眼光丝毫不亚于当年韩信的汉中对策;因时制宜,其战略调整思路虽无韩信平定河北之功,却在思路上与之相仿佛。

其二,从选材任将的“人才选用”角度看,用马谡、李恢、马忠等以定南中,用魏延、王平、杨仪、赵云等以出祁山,储姜维以继掌汉中军马,除过马谡失街亭一次“千虑一失”外,其选用的或领军、或后勤、或参谋人员具是蜀中一时之选。其用费祎调和杨魏矛盾,用书信和费诗两次调和关羽之不满,也体现了其善于治将的帅才一面。

其三,从令行禁止的“军法治兵”角度看,葛公善用军法军令,其大军能在敌境“出入如宾”,不仅作战令行禁止,而且行军不扰民。观其遗世教令,不仅重视军纪严明,而且注重士兵培训,配合阵法进行号令习教,是当时罕有的能做到“风林火山”那般境界的统帅。

其四,从行军布阵的“阵法部署”角度看,葛公阵法不仅在其生前有屡屡反杀追兵大将从容而退乃至“死诸葛吓走生司马”的实迹,更有曹魏、西晋、北魏、唐初的历代统治者或名将学习传承其阵法并有实效的身后美名。实乃军队行止组织能力极强之人。

五,从足兵足粮的“后勤保障”角度看,无论是在临烝治理荆南三郡,还是后期入蜀布置进军、还是在成都保障汉中之战与夷陵之战的后勤供应、还是发明木流牛马保障北伐行军,无论是后方帷幄,亦或总率大军,这一点,堪与萧何匹敌。而其在五丈原的屯田举措,更是与曹操屯田之法相仿。

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 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 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三国志裴淞之注引《袁子》


江雪寒


打仗打的是后勤补给,是人!蜀国虽然补给断,却是进攻方,蜀道难,补给自然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何他要造木牛流马来做运输工具!

其次,曹魏地广且多平原,人口众多,而蜀汉地偏且多山林,人口多集中在成都汉中,可以说,曹魏人口是蜀汉的五倍有余,有时候甚至超过十倍,兵源就跟不上!

分析完了前奏,那再说说具体诸葛亮的问题,如果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他偏向于政治才干,属于政治型人才,打仗却不行,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比,他是军事庸才!如果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就不用多说了,智多近乎妖!种种战役都智谋百出,显然是天才中的天才!而不能胜,非战之罪,时也命也,原因太多了,除了后勤补给,人口,领导信任,没有荆州策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