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降溫”,為何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在上升?看看大佬怎麼說

房產老J:

樓市降溫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開始形成的,受到調控政策的影響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房價開始鬆動。在各月的統計數據當中我們也能看到明顯的樓市下行壓力。不過大多數的三四線城市卻有著不一樣的樓市走向。房價逆勢上漲是很普遍的情況。那麼面對樓市的降溫為何三四線城市卻沒有持續下跌呢?

樓市“降溫”,為何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在上升?看看大佬怎麼說

老話樓市的發展有規律性可循,一個地區的房價首先受到人口和收入兩大基礎的限制。對於一線城市人口數字龐大,收入水平較高,對於房價的接受能力較強。同時城市的硬件基礎紮實吸引力很強。所以一線城市的均價可以達到5萬元才保持住調控穩定的水平。二線城市亦是如此,目前二線城市發展較快人口流入較多,收入水平也明顯提高房價上漲情況也很普遍。地方也是快速反應第一時間遏制了房價的上漲。

相比之下三四線城市本身的底子薄一些,房地產市場的規模也比不上一二線城市。但是發展的需要不需要讓房地產行業來改善城市面貌。同時三四線城市本身房價起點低,上漲速度再快相比大城市還是處於低位,也是因為如此對於房價購房者也更容易接受些。再加上三四線城市城鎮化帶來的大量購房需求剛好也補充了樓市下行期的空白。也就是說三四線城市的樓市發展本身存在滯後,價格也尚可接受,這幾個原因共同促使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逆勢上漲的局面。

等到後期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大勢過去房價也會逐漸回到理性的狀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省會城市本身是樓市熱點,房價上漲週期也相比其他三線城市長一些,而後的房價也會更穩定些。

龍寶加油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明白為什麼一二線樓市降溫,國家在調控政策上對一二線城市是非常嚴厲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口號,有限地遏制房地產市場投機倒把的炒房客,無疑大快人心,尤其對剛需來說,終於等到上車的機會,也有選擇的空間和時間(要知道,在那些政策沒出來之前,房地產火熱的時候,幾乎都是一天一個價),但是因為嚴格的限購政策,讓很多在一二線城市打工族失去了購房資格,他們就退而求其次,於是就選擇了在自己的老家(多數為三四線甚至以下的城市)置辦房產,因為沒有那麼嚴格的調控政策,但是很多開發商和炒房客就是抓住了這個漏銅,趁機抬高房價,而中國老百姓又有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就變成了開發商漲價去庫存,但是,相信隨著政策的持續加碼,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會降溫,真正落實到位房住不炒的政策。

千奇百怪咖

這個問題其實歸結為一種社會矛盾:大多數人收入水平低,能達小康的寥寥無幾,導致社會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勻。

而政府每年的任務在逐年增長,有產業支持的地方還好說,沒有的只能靠吸引大型企業,比如拉攏房企過來開發,地可以很便宜賣給你,房企一來,帶動各行各業:施工,裝修,建材,物業服務,銀行信貸,廣告服務等等幾十類行業,由此給財政帶來的稅收相當可觀。

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有利潤的前提下才可以實施的,假如政府不招商引資,拉攏房企,那麼城市一樣可以發展,只是週期長和資金短的問題。

消費水平在上升,工資待遇卻漲得慢,幸福指數不斷下降。小家思維和大家思維永遠是矛盾的,沒辦法解決。

個人認為: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很快進入停滯期,下降期。很簡單,一個數據就是人口的引流,一二線現在已經在搶人。而三四線城市有什麼資本和一二線城市搶。所以在人口不漲的情況下,高房價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網友說

@在一線二線城市工作的人供不起那裡的房子,但是現在的交通越來越發達,只能考慮周邊的三線四線城市。你買一線二線城市郊區的價格,還不如買三線四線城市市中心。這才造成三線四線城市價格暴漲,而且房價暴漲的三四線城市離一二線城市都是不超過100 公里的生活圈。

@樓市升溫是為降價作鋪墊,即便以後降價不至於賠本,這都是聰明的缺德商乾的好事。沒人買房就讓房價漲,人為製造一種假象,讓剛需失去耐性而上當,或許能使一些笨蛋上勾,但大多數人是不會買賬的。漲價是跌的前奏,是迴光返照,垂死掙扎吧。

@一二線城市房價太高,很多非本地人無法負擔高昂的房價,但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有房才有家,所以很多適齡青年不得不選擇在老家購房。

也有部分原因是炒房團覺得一二線炒房成本過高,風險太大,而三四線城市房價低,購房資格條件接近於無,典型的就是16年的合肥,大批炒房團蜂擁而入,短短時間造成了房價翻倍,由此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轉向了三四線城市。

@樓市在降溫嗎?只是在震盪而已。

樓市“降溫”,為何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在上升?看看大佬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