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金銀珠寶乃自然饋贈,

巧匠敲之,能工嵌之,

彈丸之物上盡顯復古優雅,

延綿華夏千年之古韻。

點翠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點翠作為古代首飾製作的一種工藝,歷史之悠久,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點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種翠鳥的羽毛,然後才是承造翠活。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作為中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成品非常難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鳥羽毛稀有罕見,再加上環保等時代需求導致這項傳統工藝幾乎失傳。點翠工藝的發展曾在清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現代所見的點翠飾品絕大多數都是清代流傳下來的。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點翠是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據說,翠羽必須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於變化,富麗堂皇又不失生動活潑。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由於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場終於關閉,點翠工藝退出了歷史舞臺。

燒藍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燒藍也稱為“銀藍”、“銀琺琅”,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製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早期的銀燒琺琅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的名字。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北海的九龍壁、天壇祈年殿等也是燒藍的傑作,九龍壁中顏色不同的巨龍就是燒藍工藝特有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清晚期,民間銀鋪開始燒製這種器皿。銀胎琺琅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琅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當代從事燒藍的藝人對傳統的工藝製作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一件銀飾品上,將掐絲、點瓷白、畫琺琅、點銀藍等技法融會貫通,並製作出一批別具特色的藝術品。

景泰藍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也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傳統工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 “景泰藍”。景泰藍的生產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鍊等技術的結晶。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景泰藍的製作要經過設計、制胎、掐 絲、點藍、燒 藍、磨活、鍍金等10餘道工序才能完成。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林徽因設計夔龍紋對罐

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目前,景泰藍多用於出口。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景泰藍藝術的發展歷經時代變遷,始終堅持全手工製作的特點,如今又融入現代時尚元素的設計,為全世界所喜愛。

玉雕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發源於中國本土,成熟、昌盛於封建社會,產生過諸多能工巧匠,成就了無數盛載美譽的玉雕精品。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玉雕大作不僅為歷代帝王、權貴和鑑賞家玩賞,還被禮學家詮釋美化,成為具備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財富等內涵的特殊藝術品,這是中國工藝文化中僅有的一種現象。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玉雕工藝是一門相對複雜的手工技藝,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風格、價值,既通過玉雕藝術品的內容和形式展現,也通過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現。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玉雕技藝逐漸繁榮成熟,尤其是現代工業技術為雕琢所用之後,更是使玉雕技藝大革新,一日千里。

花絲鑲嵌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最早始於商代,西漢後期金銀製的小頭飾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花絲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複,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於宮廷藝術,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奢侈品工藝。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xǐ)工藝,累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再通過推壘、掐絲、編織等工藝進行造型。花絲可以製成底託,將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寶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銀首飾上,也可以獨立造型,修飾出一個創意構圖中的細節。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花絲工藝發展到今天,只留存有少部分花絲鑲嵌技師,一般以個人或小作坊為單位,前景不甚樂觀。

鏨刻

鏨刻傳統工藝的歷史比花絲工藝更為悠久,始於春秋晚期,盛於戰國時期,在金銀器上鏨刻紋飾的製作手法以鏨刻、鏤雕為主。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不同的鏨刻技法使古今金銀器上的紋樣種類豐富多彩,常見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壽星、麒麟、龍鳳、飛鳥、山水等中國傳統的造型。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由於鏨刻工藝的操作過程相對複雜並且技術難度較大,所以要求工藝師具備極高的綜合素質。不但需要有繪畫、雕塑的基礎,同時還要掌握鉗工、鈑 金、鑄造、焊接 等多種專業技術,對傳統文化也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鑑賞能力。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歷史上的鏨刻工藝多是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發展至今,能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發罕有。

金銀錯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金銀錯工藝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於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以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爾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金銀錯工藝是銅文化與鐵文化結合的產物,因為沒有堅硬的鐵器便無法在銅器上精細地刻鏤。伴隨青銅器輝煌時代的逝去,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匠藏中華:中國七大傳統珠寶工藝

然而,當昔日的金銀錯工藝品重見天日時,整個世界都為之傾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