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擔心,你只是內向而已

我們處在一個“外向理想型”的價值體系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是善於交際的、健談的,即使是在聚光燈下也能談笑自如。因此,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為自己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的格格不入而感到困擾。但內向性格真的是職場或人生的絆腳石嗎?

别担心,你只是内向而已

內向還是外向,其實並沒那麼絕對

“這個小孩兒不愛說話,有點內向”“她可內向了,一在人前講話就結巴”內向是我們生活中常常用來形容別人的詞彙,可是你真的明白內向的含義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內向是大多數人格理論中都提及到的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上世紀20年代時,著名的精神分析主義支持者榮格提出了“內向”和“外向”的概念。隨後,在被大家所廣泛接受的一種人格理論——大五人格理論中(包括開放性、盡責性、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五個維度),內外向又作為五個重要的人格測量維度之一的“外傾性”而被人們所熟知。現在,內/外向已經成了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時所首選的歸類方式。

根據榮格的說法,當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點都指向外部客體時,就是外向人格;而當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時,就是內向人格。但是大多數人格理論都認為,外向和內向並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具有外向和內向兩種特徵,只是其中一種會佔領優勢。換句話說,人格就好像一個連續體,一個端點是外向,一個端點是內向,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可能會落在連續體上的任意一點,所以“外向”和“內向”都不是絕對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就有心理學家提出了“中間性格”的說法,也就是一種內向和外向都不佔主導的性格特質。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

按照榮格的劃分方法,內向人格的特點包括: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疑慮困惑、交往面窄,以及偶爾的適應困難。如果你滿足以下“特徵”,那麼你可能是個內向者:

●朋友更少,但更親密。一般都認為,外向的人朋友更多,而內向的人更不容易交到朋友。不過有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因為內向的人會更加謹慎地選擇自己的朋友。而且,一旦兩個人成為朋友,這段友情對於他們的意義也更加深遠。另外,內向的人更喜歡與他人一對一地相處,而不是一群人同時行動。

●說話之前思考更多。當內向的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試著給出解釋前,他們往往想要對事情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外向的人常通過嘗試-犯錯-再嘗試這種方法進行學習,而內向的人則會通過觀察進行學習。

●享受獨處。在內向者的概念裡,好時光更有可能是一個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安靜下午。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向的人喜歡孤獨,只是在一整天的社會活動之後,他們更希望能自己獨處一會兒。

●有點神秘。別人常常會覺得你很安靜,認為想要了解你有點難。

●在大量刺激下難以集中注意力。當內向者身處在需要接受大量外界刺激的場合中時,往往會覺得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很多研究都證明,相比於外向者,內向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偏愛較為安靜的環境。

●對自己更瞭解。因為內向者的興趣是指向內部的,所以他們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檢視自己的內部經驗。如果你覺得你對自己的動機、情緒都很瞭解,並且享受了解自己的過程,那麼你很有可能是一個內向佔主導的人。

●更喜歡獨立完成的工作。對於內向者來說,需要大量社會互動才能完成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毫無吸引力,反而是那些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比如撰稿人、會計、程序員、藝術家等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更適合他們。

內向≠害羞or自卑

雖然內向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可能會有所保留,但內向者並不一定就是害羞的。害羞是害怕人群或社交場所,《害羞與社會退縮的發展》一書的作者也曾經寫道:“害羞指的是當和他人相處的時候,會感覺到拘謹、緊張和不適。”但內向是指和他人在一起時感覺很累。內向者更喜歡和關係親密的人在一起,更加喜歡具有深度的、有意義的對話,反而會覺得寒暄是令人厭煩的。

當然,內向也不等於自卑。內向的人只是會因為社交活動太多而感到很累,但自卑是指自尊水平低,自卑的人往往認為別人比自己更能夠勝任某件事。如果你能夠順利地和他人相處,也不會無緣無故貶低自己,而只是喜歡自己獨處的時光,那麼別擔心,你只是內向而已。

內向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生物學因素:大腦的結構與遺傳

根據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埃森克的說法,生物因素是決定我們將擁有怎樣的人格特質的關鍵因素。在1956年的一項雙生子研究中,埃森克發現:相比於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內/外向性格之間的相關性更高,這也就說明遺傳對人格特質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隨後,埃森克還發現,大腦皮層的激活程度也和內/外向有關:內向的人大腦皮層的激活程度更高,這樣他們尋求外界刺激的動機水平也較低;而外向的人大腦皮層激活水平較低,所以他們需要不斷地在外界尋找刺激。

大腦皮層與內/外向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同樣得到了現在的心理學研究者們的證實:比如2017年時發表在《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雜誌中的一篇研究就表示,大腦中楔前葉區域皮層的厚度與內/外向有關——而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是你從父母身上遺傳來的。

環境因素:生活環境和養育方式

當然,除了先天的遺傳之外,後天的環境對人格的形成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比如2006年時,來自於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們就發現,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同樣會影響孩子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他們發現,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母親和孩子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依戀,孩子能夠在母親不在身邊時自由地探索環境,孩子也更偏外向。如果孩子與母親之間形成的依戀類型為迴避型,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結也更加矛盾,那麼孩子在大五人格測試中“外傾性”這一維度中的得分就更低,也就是說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更有可能是內向佔主導的。

除了依戀類型之外,父母的養育類型、對孩子的管束也會影響孩子是更內向還是更外向的。比如日本大阪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保護欲太強,那麼孩子更有可能是內向的。另外,還有研究發現,被家長管束得越嚴格的孩子越內向。

成功一定屬於外向者嗎?

其實性格沒有優劣之分

我們處在一個“外向理想型”的價值體系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是善於交際的、健談的,即使是在聚光燈下也能談笑自如。有研究顯示,多數老師都認為優秀的學生應該是外向,內向則被看作是一種次於外向的特質。但實際上,人格類型並不應該存在優劣之分,內向者一樣能成功——不僅對公司CEO的統計顯示,有大量內向者正佔據領導地位,Lady Gaga、Emma Watson等明星也被評估為內向型人格。每一種特質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特質,能幫助你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力量。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如找到更加適當的方式來發揮自己在團隊中的優勢。那麼對於謝敏來說,或許可以不用糾結於工作中的人際關係,而是找準時機發揮自己的長處,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同事中去。

內向者職場“生存指南”

如果你認為內向性格對你的職場表現和職業生涯有一定困擾,那麼你可以試著這樣調整自己:

1.發展外向特質

根據自由特質理論,即使是超級內向者,也能成為激情的演說家。該理論認為,雖然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賦予了人們某些性格特徵,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核心項目”上超越自己的性格特質。也就是說,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或事情表現出外向的一面。

雖然一直以來,“有外向的人是否一定比內向的人更開心”一直存在爭議,但試著讓自己變得外向一點除了能讓你融入人群之外,或許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加開心。權威心理學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當主試要求內向的受試者表現得更外向時,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也提高了。

2.別急著戴上外向的面具

雖然適當地讓自己外向一些會給內向者帶來好處,但最好不要長期保持這樣的狀態。當你認為自己有責任保持外人眼中那個“開朗活潑”的形象時,壓力也就隨之而來了。“情緒勞動”指的是我們為了控制、改變自己的情感所作出的努力,與倦怠、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之間都存在緊密的相關。比如有研究發現,長期抑制消極情緒的人往往會在之後用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另外,長期以一種並非自己性格的方式行事,還會增加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甚至會對免疫力產生影響。

3.找到自己的恢復壁龕

“恢復壁龕”指的是當你“偽裝”得很累,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時要去的地方,可以是空間上的,比如湖邊的一條小路;也可以是時間上的,比如在兩通銷售電話之間留出的休息空隙。對於內向者來說,當接受一份新的工作時,最好考慮一下這份工作是否存在恢復壁龕——這份工作是否允許我留一些時間在與我本身性格相符的活動上,比如閱讀、寫作和調研等?我會有一個私人的工作空間,還是會被安排到一個開放的工作環境中?如果我難以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恢復壁龕,那麼這份工作能確保我在週末有足夠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嗎?

4.性格標籤,並沒那麼重要

有時候,人格的標籤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但有時卻只會讓我們固步自封。所以,與其給自己貼上“內向”或者“外向”的標籤,把自己的性格看作固定的東西,不如用成長的觀點看待自己的性格,去嘗試、接受和擁抱更多可能性。成長和改變是可能的,如果你和外界不斷接觸,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去突破所謂性格為我們設定的最佳舒適區,與性格不同的同事做朋友,也許你會發現,你有了超出了內向的豐富性,並發現了自我中的另一面。那時候,你是內向還是外向,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