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神回覆”?

祗樹


1、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譯文:鍾繇引見他們兩個去見皇帝曹丕,鍾毓頭一次見皇帝,嚇得全身是汗,鍾會呢好像沒事兒一樣,從容的很。皇帝問:“鍾毓啊,你怎麼出了那麼多汗啊?”鍾毓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皇帝又問鍾會:“你怎麼不出汗呢?”鍾會學著他大哥的口氣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

2、明朝大將戚繼光經常挨老婆打罵,部下看不下去給他出主意說:“將軍好歹也是當世名將,整日被一個婦人欺辱成何體統,明日我等眾將士各執兵器列於兩旁,將軍請她來軍營訓話,震懾震懾她,以後日子也好過些。”戚繼光大喜,依計從之。第二日營帳中寒光四射,殺氣騰騰,夫人進帳看到這種情況,厲聲問道:“你擺出這幅樣子,想要幹嘛?”戚繼光雙膝一軟撲通跪地:“別無他意,專請奶奶前來閱兵。”

3、南北朝時,齊高帝蕭道成喜歡書法,當時有個大書法家叫王僧虔,有一次蕭道成和王僧虔比賽書法,看誰寫得好。兩人分別寫字,寫完後,互相評判。蕭道成就問王僧虔:“你看到底誰是第一?”王僧虔瞅瞅兩人的字,心想就算他是皇帝,也沒辦法昧著良心說話啊。於是王僧虔回答:“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

4、孔融十歲的時候,跟父親一起在李元禮家做客,大家都覺得他很聰明。(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過了一會兒陳韙到了,聽大家紛紛稱讚孔融後一臉不屑:“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也聰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聽後回答說:“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5、晉明帝幼年,一次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

明帝問父親什麼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問他:“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

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

第二天,群臣宴飲,就把明帝把那個問題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

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

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屁寶er


1、宋真宗趙恆還是壽王的時候,兼著開封府尹的職位。有一次,他派了一個侍從到下邊的府縣公幹。仗著是壽王的身邊人,這個侍從在縣府衙門大吵大鬧,被縣令李應打了二十大板。被打時他質問李應:“我是壽王的人,你憑什麼打我。”李應則答道:“你侍奉的壽王,我侍奉的是壽王的父親,父親的手下當然可以打兒子的手下。”

2、武則天時期,因為武則天信仰佛教,所以下了“禁屠令”,禁止全國屠殺牲畜。當時的御史大夫婁師德到陝西出差,地方官設宴招待了他。


結果在吃飯時,廚子端上來一盤羊肉。婁師德便開口問到:“陛下禁止屠殺牲畜,這盤羊肉是怎麼回事?”廚子答道:“這是豺咬死的,不吃可惜了。”於是才放心的吃起了羊肉。沒過一會,廚子又端上來一條魚,婁師德又問怎麼來的,廚子還是回答:“豺咬死的。”婁師德聽了大罵道:“笨蛋,豺怎麼能咬死魚呢?你應當說這是水獺咬死的。”


3、清朝末年,慈禧和光緒都先後去世,愛新覺羅載灃擔任攝政王。1909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兩年,張之洞重病躺在病床上,載灃前來探望。彌留之際,張之洞告訴載灃:“要善待百姓,否則容易引起民變。”載灃聽了笑著說道:“不怕,有兵在。”

4、孔融,就是孔融讓梨的那個。在孔融十歲時,他的父親帶著他到京城洛陽拜訪一位大名士李贗。在李贗家中,孔融的言談舉止讓在場的賓客都十分驚奇。其中一個叫陳韙不以為然的說了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的長大了未必有出息)”孔融也不甘示弱,懟了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說的陳韙啞口無言。
5、隋朝越國公楊素有一次和侯白聊天,楊素問了一個問題:“現有一個幾百尺的深坑,你進到坑中該怎麼出來呢?” 侯白答曰:“無他,我只需一根針就能出來。” 楊素問道:“用針幹什麼?” 侯白解釋說:“用針刺破腦袋,裡面的水流出來,坑被水灌滿,我就能浮上來了。” 楊素笑著說:“你腦袋哪來那麼多水。” 侯白說:“如果我腦袋沒進水,我幹嘛跳進那麼深的坑裡。”(這應該是腦子進水最早的版本了)


歷史就在那裡


中華悠悠五千年,有很多名人名士機智的“神回覆”,我羅列了幾個,供大家閒來一笑。

一、先來說說漢高祖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於項羽在廣武澗對峙時,劉邦堅守營盤不出,項羽無奈,命人將劉邦的父親綁在案板上抬到漢軍營門前,說:“今不急下,吾煮太公。”意思是,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本以為劉邦會顧忌他爹的性命,結果沒想到的是,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你我們曾約定互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就分我一碗肉羹。

劉邦果然更狠。

、漢宣帝時的京兆尹張敞和夫人感情很好。而他夫人因為年少時受傷,缺了一角眉毛。張敞每天都要給她夫人畫眉,畫完之後再去上朝。

有人將此事告訴了漢宣帝。

有一次在朝堂上,漢宣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問張敞有沒有此事。張敞說:“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意思是:閨房中的樂趣,有比畫眉更嗨的。

我想,即便是現在的人,也很少能說出這樣直白的話吧。

三、《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魏晉時的名士劉伶行為放蕩不羈,喜好喝酒。有一次在家中喝酒,並且脫光衣服。有人到他家做客,看到了劉伶光著身子喝酒的場景,覺得不雅,就嘲笑他。

而劉伶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意思是我把天和地當做房子,把房子當做衣服和褲子,你怎麼跑到我褲子裡來了。

劉伶,果然夠機智,也符合他不屑禮法的性格。

四、抗倭名將戚繼光是出了名的怕老婆,部下都看不下去,就給戚繼光出主意,讓他把夫人叫到軍營裡面嚇唬嚇唬,以正夫威。

結果,戚夫人來到軍營後,對大帳內手持利刃、殺氣騰騰的眾將視而不見,毫不畏懼。不但如此,還對戚繼光怒目而視:“你叫我來幹什麼?”

戚繼光立馬嚇得跪拜於地:“特請夫人閱兵。”

哎,名將也是有軟肋的。

五、《墨客揮犀》記載,北宋文學家王雱(王安石的兒子)非常聰明。王雱小的時候,有人送了王安石一頭鹿和一頭獐子。此人問沒有見過世面的王雱,哪頭是鹿,哪頭是獐子?

王雱看了看,回答道:“獐旁是鹿,鹿旁是獐。”意思是,獐子的旁邊是鹿,鹿的旁邊是獐子。

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歎服。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神回覆,留言互相交流哦。


喧囂平原


中國歷史上最無厘頭的神回覆。

楚國伐隨,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這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自己所著《史記•楚世家》中的寫的一段話。

故事發生在東周春秋時期,當時在中國的南方有一個大的諸侯國叫楚國。想必大家對楚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很多的瞭解,楚國的面積橫跨長江中下游流域,疆域最廣時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安徽江蘇等地區。


然而楚國一直不被周天子所重視,爵位一直是個子爵。其餘諸侯國也都認為楚國是蠻夷之地,不講周禮。一直都瞧不起這個位於南方地區的大國楚國。但這一切更加促使楚國自立自強,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地位。

隨著楚國的擴張帶來的是周邊小國的滅亡,公元前706年,楚國突然開始大舉討伐周邊的小國隨國。

這隨國原本與楚國相鄰而居,兩國互不干擾。面對突如其來且來勢洶洶的楚國,隨國一時間不知所措。

隨國遣使問道

:“我沒有犯下什麼錯呀,你為什麼要來攻打我呢?”

楚國回答道:“我身處蠻夷之地,我本不講道理啊!”

隨國:…………

不是我的耳朵冷,是你的眼熱了

王陽明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心學大家,集古代思想之大成者。晚年因功受到皇帝的冊封,官拜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使。王陽明入朝感謝皇恩浩蕩。明朝的官冕兩側有絲綢緞子,這絲帛正好遮住了王陽明的耳朵。於是有了下面這段話。



有人看到後嘲諷道:“陽明兄這是耳朵冷了嗎?”

王陽明冷靜的回答道:“是閣下眼熱了吧!”

不是風動,不是帛動,是你的心動了!和心學大師玩心理,真是自取其辱!


珞珈山的貓


1,巜報復》。好像是北宋時期的"覺進",官拜太尉,卻名垂笑史。

一日,覺太尉罷衙(下班了),歸家,見小兒子著薄衣跪於雪地。問,知其得罪太夫人(自己的母親),遂受此罰也。太尉見此,乃脫外套,自縛跪於兒旁。太夫人問之何故?太尉笑曰:"你凍我兒,我凍你兒!"


2,《宰相肚裡能撐船》。傳說,王安石為相時,曾納一妙齡少女為續絃。可相爺畢竟年紀大了,又忙於國事,常常讓少女獨守空房。耐不住寂寞,年輕的宰相夫人,終於出軌,竟跟一個同齡的年輕男僕好上了。

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安石聽著屋裡夫人和男僕的纏綿情話,忍不住想發火!可轉念一想,家醜不可外揚,自己貴為宰相,事情鬧大了面子往哪兒放啊?可又不甘心就此罷休,看到院中樹上的烏鴉窩,靈機一動,拿過竹竿就是一陣猛捅,然後離開了。屋中男女什麼反應,列位看官自己腦補。

過了幾天,王安石還是覺得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命廚房準備了一些酒菜,請夫人共同進膳,和詩助興,詩曰:"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卻乾薑門外聞(聽)。"

少女本也是知書識文之人,一聽這詩,立刻明白了怎麼回事,

馬上跪於地上答曰:"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記小人過,宰相肚裡能撐船。"

安石本欲藉此機會教訓一下夫人,但見她如此誠懇又機靈的勁兒,不覺火消大半。冷靜一想,自己畢竟年老力衰,莫要耽誤了少女的青春年華,



且那個男僕平時也是表現不錯。於是主動解除了這段婚姻,贈給二人不少盤纏,讓他們一同離開去外地生活。

事情傳開,人們感嘆王安石莫大的胸襟,便有了"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俗語說法。

3,《不過手熟罷了》。《賣油翁》:陳康肅公堯諮善射,十中七八,看見旁邊一個賣油翁毫不在乎的表情,乃問:"吾射(射箭)不亦精(精準,精確)乎?汝亦知射乎?"翁答:"無他!但手熟耳(罷了)!......以我酌油知之。"於是當場表演:通過銅錢方孔倒油,倒完一大瓢而錢絲毫未沾油。

"康肅笑而遣(打發走)之"。

4,《何不食肉糜》。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是史上有名的傻瓜皇帝之一。當時發生天災,臣下彙報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快要餓死很多人了,他很不解的問:"這些人怎麼不吃肉粥呢?"



......


地兩Rabbicatts229081


第一個故事:晉明帝小時候特別聰慧。才幾歲的時候,有一次坐在元帝司馬睿膝上。元帝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並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日近(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唐·房玄齡等《晉書》:“帝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於時兵凶歲飢,死疫過半,虛弊既甚,事極艱虞。屬王敦挾震主之威,將移神器。帝騎驅遵養,以弱制強,潛謀獨斷,廓清大昆。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天假五胡以亂中夏,氣數之窮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橫,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衝當多難,舉動偉然出人意表,可不謂神武哉?”

第二個故事:有一天,李純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樂,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裡呢?”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使德宗大為驚異,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

歐陽修: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卒收成功。自吳元濟誅,強籓悍將皆欲悔過而效順。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則其為優劣,不待較而可知也。及其晚節,信用非人,不終其業,而身罹不測之禍,則尤甚於德宗。鳴呼!小人之能敗國也,不必愚君暗主,雖聰明聖智,苟有惑焉,未有不為患者也。

司馬光:憲宗削平僭亂,幾致治平,其美業所以不終,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

第三個故事: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時候無疑為軟禁,作為兒子的唐肅宗也被宦官皇后管制形同傀儡,難以相見。有一次,唐肅宗召見山人李唐,當時肅宗正抱著小女兒,便對李唐說:“我太想她,請別見怪。”李唐說:“太上皇今天也想念陛下。”肅宗聽罷潸然淚下,但因受制於張後,結果仍不敢前去西宮謁見。

《新唐書》:自高祖至於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身,韋氏遂以滅族。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第四個故事:不是君臣的,但也很有趣。唐朝奸相許敬宗晚年極少寫作了,他的兒子許昂文才水平低下,反而孫子許彥伯有才思,善屬文。所以但凡典冊公文都是他的孫子許彥伯代筆。有次許敬宗對許昂開玩笑說:“吾兒不及若兒(我兒子不如你兒子啊)!”許昂應聲答曰:“渠父不如昂父(他爹卻不如我爹)!”


劉昫:“及敬宗掌知國史,竟以已所愛憎曲事竄改,論者非之。”

第五個故事:《世說新語》記載的,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此君家果耶?”孩子馬上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歷史大家聊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小時候書籍上最具有教育意義的課文之一,在大部分人心裡孔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長大後也一定是一個孝順的人。

但我想說,孔融長大以後說的這句“神回覆”讓我顛覆了三觀。

原文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

很難想象這是那個打小讓梨的孩子所說。



思晨史為鑑


列舉三個吧,都挺神的。

1.孔文舉神回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東漢末年,十歲的孔融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司隸校尉李膺,到了大門口門衛問他們是誰,孔融答到:我們是世交。通報進來後,李膺一看不認識,奇怪地問孔融:我們兩家何時有過交往啊?孔融答到: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李孔兩家那時候就是師生關係了,不是世交嗎?李膺很吃驚這個小孩的知識和反應能力。恰巧這時候太中大夫陳韙來拜訪,李膺就把孔融的表現說給了他。陳韙不以為然,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孔融應聲說:看您現在的樣子,小時候必定聰明!陳韙大囧!

2.趙匡胤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北宋建立後,還有幾個割據政權存在,其中的南唐(當時已經改成江南國)就是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志在統一,因此雖然江南國主李煜已經臣服,但依然興兵討伐。李煜派來使臣來和趙匡胤辯論,說:李煜伺候大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為什麼要討伐他呢?趙匡胤神回覆:你見過父親和兒子是兩家的嗎!(古人不分家)使臣爭辯:李煜實在無罪!趙匡胤說出了他的千古名言:我知道他無罪,但是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3.張作霖的“寸土不讓”

東北王張作霖出身草莽,但是喜歡書法。一次日本人請他寫字,他寫完後落款“張作霖手黑”,隨從提醒他:大帥,應該是手墨,少了一個“土”。張作霖把眼一瞪說:你懂什麼,這叫寸土不讓!這話讓一直覬覦東三省土地的日本人非常尷尬。當然這是個傳說了,但是也說明了當時日本和張作霖之間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防備的關係。



磨史作鏡


筆者列舉8個,供讀者參考。為了方便閱讀,不再照搬原文,直譯為白話文。

1、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晚年時想提拔三個身邊人:易牙、樹貂、開方。於是就去問相國管仲。

先說易牙,齊桓公說:“易牙對我很孝敬,連親兒子都可以煮了給我吃。”

管仲答道:“疼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一個連自己親生兒子都敢殺的人,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再說樹貂,齊桓公說:“樹貂為了留在我身邊,把自己都給閹了。”

管仲答道:“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身體看的很重,連自己身體都不在乎的人,還會把其他人當回事嗎?”

最後說開方,齊桓公說:“開方放棄在衛國當世子的機會跟隨我,父母去世都沒有回去奔喪,這是愛我的表現。”

管仲答道:“連父母都可以拋棄的人,還有什麼人可以不被他拋棄?”

2、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荊州刺史期間路過昌邑縣。當地縣令王密曾經受楊震推薦,得知楊震路過,當晚就帶了十斤黃金去楊震下榻的酒店探望。王密道:“趁著晚上沒人知道送十斤黃金為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楊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堅決不接受,王密十分慚愧,只好離開。

3、三國魏國太傅鍾繇有兩個兒子,老大鐘毓、老二鍾會。兄弟二人年幼時跟隨父親上朝見魏文帝,鍾毓十分緊張,渾身冒汗。魏文帝問鍾毓:“你為何出汗?”鍾毓答道:“陛下天威,臣戰戰慄慄,所以汗出如漿!”魏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何不出汗?”鍾會答道:“陛下天威,臣戰戰慄慄,故汗不敢出!”

4、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幼年時聰明絕頂。7歲那年有一次跟隨父親——時任吳國太傅諸葛瑾入宮赴宴。吳王孫權見他聰明機靈,就讓他給在座的王公大臣們敬酒。到了位列三朝元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張昭面前,張昭有意刁難他,說:“你這樣敬酒有點不符合尊重長輩的禮數吧。”諸葛恪不慌不忙,說道:“姜子牙90歲還率軍上陣殺敵。現在每逢戰事,吳王為您的安全著想不讓您去前方。宴會的時候又考慮到您的體面讓您坐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您的禮節嗎?”張昭無言以對,只好端起酒喝了。

5、西晉王朝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有一年全國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餓死無數。各地官員們將災情上奏朝廷,晉惠帝問道:“老百姓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官員們聽了一臉懵圈!

6、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黃州當地方官時與隔江相望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時常有來往。有一天蘇軾做了首詩派人渡江送給佛印。佛印打開一看,上面寫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看畢,順手拿起筆橫批了“放屁”二字,交給來人帶回。蘇軾看了,十分惱火,親自過江去質問佛印。佛印笑道:“您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被打過江了呢?”

7、宋朝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擔任參知政事期間刷新吏治,有一次在查看地方官政績年終績效考核時,對於不合格的庸官、貪官一律罷免。時任樞密使的富弼見了,試圖勸阻,就說道:“您一筆下去,會讓一家人為之哭泣。”范仲淹答道:“一家人哭比得上一路人哭嗎?”富弼啞口無言,而范仲淹這句話也成了他任職期間官員政績考核的基本標準。

8、偉大領袖周恩來12歲在東北上學時,有一次在一節思想品德課上,校長問全班學生,“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回答,“為了掙錢”、“為了當官”、“為了吃飯”。等所有人安靜下來以後,周恩來突然站起來,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大將軍威武8


人肉味道

唐朝德宗、順宗、憲宗時期的義武軍節度使(又稱易定節度使,轄今河北定州、易縣等地)張茂昭,以恭順朝廷著名。儘管義武鎮本質上仍是半獨立的藩鎮,但在張孝忠、張茂昭父子統治期間,屢次出兵協助朝廷平定諸鎮叛亂,張茂昭又在唐憲宗時毅然舉族入朝,使義武軍全境歸國。史書對此舉大加稱頌,贊其為“近代之賢侯”(《舊唐書·張茂昭傳》)。

然而,正是這位“忠梗有禮,明禍福大端”的河朔(奚族)子弟,卻仍是改不了彪悍的家風。

《盧氏雜記》就記載有一段張茂昭的軼事:

唐張茂昭為節鎮,頻吃人肉,及除統軍,到京。班中有人問曰:“聞尚書在鎮好人肉,虛實?”昭笑曰:“人肉腥而且肕,爭堪吃。”——《太平廣記》引

據傳,張茂昭常吃人肉,朝中大臣頗感好奇。待到張茂昭舉家入朝後,有朝臣特意問他:“聽說尚書(指張茂昭)在鎮所時喜歡吃人肉,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張茂昭笑著說:“人肉又腥又難以咀嚼,怎麼會好吃。”

張茂昭是笑著說的,可我想,許多人是被這句答覆給噎著了。朝臣們問這話,或許是出於興趣,或許帶些許調侃。我想,至少他們還真沒想到張茂昭會這麼不自知的爆料。對於和平年代出生的後人來說,這簡潔明瞭的幾個字背後所帶來的遐想,也足以令人毛骨悚然。

套用唐憲宗評價盧龍出身的將軍劉澭的話說,張茂昭先生就是“河朔氣度”(《唐語林》卷1)猶在,至少在他這輩,是改不了嘍。

才思泉湧

一般人在學生時期都學習過江淹“妙筆生花”、馬良“神筆”的故事,但實際上,這種看似突如其來的靈感,並非只是文人的專利,武臣們的靈光一現往往更令人驚歎。

南北朝的南梁天監六年(507年),南梁軍在名將韋睿、曹景宗等人的統帥下大敗圍困鍾離城的北魏大軍,俘斬近二十萬,取得了百年未有的空前勝利。

【鍾離之戰示意圖,取自網絡】

戰後,曹景宗作為功臣進京獻俘,榮耀至極。梁武帝蕭衍設宴款待文武將臣,武帝及韋睿、曹景宗、昌義之、呂僧珍、沈約等一班人盡在筵席之上。

酒過三巡,歡慶的氣氛愈加濃烈,喜好文學的武帝於是命時任尚書左僕射沈約負責安排詩韻給眾人。沈約按班分派,很是順暢,但在曹景宗這,卻犯了難。大家都知道,曹景宗是一位純粹的武將,根本不通文學,如何能賦詩。為免尷尬,沈約本不打算分韻給曹景宗,未曾想,曹景宗爭強好勝的個性突然就冒出來了,他乘著醉意,力求參與這次比賽,即使是武帝親自安撫也不給面子(

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

為免惱了這位功臣,壞了其樂融融的場面,武帝只得讓沈約把韻給他。哪曾想,這時候的詩韻已經全分完了,只剩下兩個字:競、病。這種情況,即使是天天搞文字工作的文士也未必能發揮的好,更何況是形象更似“武夫”的曹景宗。

神奇的事就在這一情況下出現了。只見曹景宗略作思忖,即刻提筆作詩(景宗便操筆,斯須而成):

  • 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

  • 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

這首詩不僅完成了任務,還貼合當時凱旋慶功的情景。此詩一出,震驚四座,自武帝、沈約以下皆大感驚歎,武帝甚至下詔將這一盛事載入國史。

【愛好文學的梁武帝】

曹景宗的“神來之筆”,成為了此後數日間文臣們熱議的話題(帝嘆不已。約及朝賢驚嗟竟日,詔令上左史)。其熱度絲毫不亞於當今微博的頭條新聞。

於是乎,曹景宗大人留下了一首代表詩作:《光華殿侍宴賦競病韻詩》,流芳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