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攝影丨陳鈺旭

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被稱為“世界三大灣區”。毫無疑問,在粵港澳大灣區要規劃建成世界第四大灣區、浙江上海共謀環杭州灣灣區的背景下,“大灣區”正在成為一個社會熱詞。

在我們看來,“大灣區”,本質上就是一種城市群。“大灣區”的發展歷程,就是城市群的發展歷程;“大灣區”的崛起,就是大都市區的崛起。

“世界三大灣區”作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城市群,它們無不以龐大的經濟體量、宜人的環境、包容的文化、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成為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其強大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透視“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總結其發展經驗及教訓,對重慶這樣內陸城市的崛起,將提供重要的借鑑。

1

開放是恆久的主題

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就是開放的進程。無論對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城市群來說,開放都是恆久的主題。

這個主題對於中國的城市發展,又具有尤其重大的意義。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越來越艱難,往往需要開放倒逼改革。同時,開放也是一種紅利源泉,隨著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終結,面向國內和國外的全方位開放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和壯大,都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發生的;而它們之所以能笑傲世界城市群的金字塔尖,正是因為它們站在了經濟全球化的開放前沿。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東京灣區

400年前,當豐臣秀吉讓德川家康遷到江戶,實際上是為了限制他的發展;但德川家康不曾想到的是,東京灣良好的岸灣條件,恰好迎合了日後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大趨勢。這就是開放的大趨勢。

在紐約灣區的發展史上,紐約港的地位舉足輕重。對於舊金山灣區來說,舊金山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不得不承認,“世界三大灣區”佔據了開放的天時地利。

據統計,在全球29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型城市中,在內陸農業人口密集地區作為中心城市發展起來的只有兩個,而臨海型城市卻有19個。

誠然,重慶不具備臨海的地緣優勢,但越是這樣,越需要開放,越倚重開放。事實上,近年來重慶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已經嚐到了不少甜頭。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2011年3月19日,重慶率先開行了中歐班列,被學者視為是“新絲綢之路”的先行者,並帶動了西部大開發向西部大開放的轉變;2017年9月25日,由重慶、廣西、貴州、甘肅四地政府共建的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實現常態化運營,將“一帶”與“一路”有機地銜接起來。目前重慶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已構建起三條骨幹國際貿易大通道,初步形成了“Y”型通江達海的開放格局。

隨著對外貿易大通道的不斷拓展,重慶進出口總額從2010年的124億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666.64億美元,在中西部省份中僅次於河南和四川。毫無疑問,隨著國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重慶正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轉變,這也為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儘管如此,重慶開放總體水平依舊不高,不僅遠遠落後東部沿海城市,甚至離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不小差距,與建立國家中心城市及內陸開放高地的目標還不相適應。據悉,在反映參與國際經濟程度重要指標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上,重慶僅僅相當於1985年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國家倡導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新格局背景下,重慶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戰略地位和地緣優勢,以世界三大灣區為榜樣,以更大的開放融入全球經濟。

2

聚集是城市的本質

開放的目的是什麼?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匯聚全球性的資源,包括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來促進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

因為,聚集正是城市的本質。發達城市群的發展經驗表明,經濟活動所包含的邏輯就是在快速聚集、高效流動,然後再聚集、再流動,直至人口、經濟和財富在地理上集中到特定區域並實現效益最大化。

用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話說,就是人口聚集推進經濟聚集,反過來再刺激人口聚集,這就是城市化的動態進程。“世界三大灣區”是最好的例證。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紐約

作為美國第一大港口城市,紐約擁有機器、軍工、石油等行業的龐大製造能力,780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了1800萬人口,創造了全美國10%的GDP。

曼哈頓作為紐約的商業中心區,面積為58平方公里,人口達150萬,是全球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和企業總部所在地。

紐約灣區聚集了華爾街、百老匯、格林威治村、聯合國總部、中央公園等城市地標和建築,也是世界範圍內公共交通系統最繁忙、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

東京灣區,作為日本優良的深水港灣,包括東京、橫濱、川崎、千葉、船橋等五個城市,面積為9760平方公里,經濟總量佔日本的三分之一。

依託東京灣發展起來的東京大都市圈,面積13562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5%。人口約38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合96360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的1/3。

東京灣區聚集了日本的鋼鐵、汽車、電子、石化、機械、造船等主要工業,吸引了豐田、索尼、三菱等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總部,同時還形成了六個港口緊密連接起來的港口群。東京灣城市群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群之一。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灣區指的是環繞美國西海岸舊金山海灣一帶的區域,含9個縣、101個城市,面積為1795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800萬,也是美國第五大城市群。2015年,其經濟總量達到6200億美元。這裡有29家財富500強企業,在美國僅次於紐約灣區。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個結論:重慶只有在全球範圍內聚集更多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才能希望在未來躋身全球城市的行列。

3

產業是崛起的根基

問題是,一個城市或者城市群,在開放的競爭中,靠什麼來聚集全球性的資源?

縱觀全球,發達城市都因擁有強大的產業體系和經濟實力而站到世界舞臺中央。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關鍵支撐,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正是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先進生產要素和優秀人才向城市聚集。而且,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將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外部資源要素加快集聚,促進內部新生主體快速衍生和成長。

拿東京灣區來說,上百年時間裡,東京向西發展出京濱工業地帶,向東發展出京葉工業地帶。這裡集中了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煉油、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現代物流等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產業地帶;還包括了金融、研發、文化和大型娛樂設施和大型商業設施等,成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發中心、娛樂中心和消費中心。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曼哈頓

紐約灣區就更不用說了,從製造業中心轉型升級,形成曼哈頓的金融商務服務業集群,信息技術革命和跨國公司的增長,更推動國際資本進一步的集聚。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舊金山蘋果總部

舊金山灣區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成效顯著,聚集了蘋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灣區擁有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20多所著名大學,還有硅谷以及多個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和基地,是全美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最為密集的地區。同時,舊金山灣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以及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高端人才以及最具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

對於重慶來說,要想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核心在城市功能,關鍵靠產業支撐。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長安智能化車間

不過,目前重慶產業形勢不容樂觀:汽車、裝備製造業、化醫、能源等傳統產業佔比較高,即便是被譽為“朝陽產業”的電子製造業也面臨著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不高等嚴峻問題。致使今年重慶工業增加值增速不僅屢創新低,更呈現出逐月下滑的趨勢。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給重慶帶來哪些啟示?

榮膺2018年人工智能50強的重慶雲從科技

面對嚴峻挑戰,今年年初,重慶正式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根據規劃,重慶力爭到2020年工業增加值實現1萬億元左右,而以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則必須達到30%,並培育10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智能產業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8月重慶還成功舉辦了首屆智博會。按照重慶副市長李殿勳的說法,通過辦好智博會,重慶就能夠面向全球聚集大量的創新資源,包括人才、技術、資本、產業,對於推動重慶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的治理變革作用不僅立竿見影,而且影響深遠。也只有聚集了創新資源才可能對接重慶現有的產業基礎,才可能滿足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


資料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蓉平、重慶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