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遷館耶路撒冷,中東地區再燃戰火?

美國遷館耶路撒冷,中東地區再燃戰火?

在巨大的反對聲中,美國駐以色列使館正式搬遷至耶路撒冷。據媒體報道,加沙地帶及約旦河西岸的大規模抗議示威已造成55人死亡,超過2800人受傷。這一貿然舉動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地區和平造成持續負面影響。特朗普在這一問題上的“決絕”再次印證了其親以的政治立場,也揭開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新篇章。

美國遷館耶路撒冷,中東地區再燃戰火?

加沙地帶及約旦河西岸的大規模抗議示威

普遍的反對與關鍵的支持

為辦好此次遷館儀式,以色列外交部可謂煞費苦心。所有在以色列派駐有使團的國家均受邀出席此次遷館儀式,但最終只有不到一半的國家接受邀請。而美國的傳統盟友,西歐國家,則全部缺席。這說明這一極具爭議的舉動不僅在國際社會遭到普遍反對,在美國的盟國中也並未得到相應的支持。

美國遷館耶路撒冷,中東地區再燃戰火?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和她的丈夫庫什納等人參加開館儀式

特朗普政府對其親以立場從不遮掩,自其上臺以來便迅速推動美以關係的快速轉圜,並達到“史上最好”狀態。特朗普外交首秀放在中東,親訪耶路撒冷老城“哭牆”,“毅然核准並放行”國會於1995年通過的美國駐以色列使館搬遷法案。這些舉動都一再印證其“猶太友好型”政府的屬性。

儘管遷館舉動遭到國際社會普遍反對,但美方的一意孤行也絕非“魯莽行事”,“關鍵的支持”必不可少。從內部來看,儘管總統女婿庫什納在美政府決策體系中的地位有不斷被邊緣化的趨勢,但其對中東政策的影響仍然毋庸置疑。特別是在前國務卿蒂勒森遭解職後,制衡庫什納“激進政策”的力量迅速減弱。現任蓬佩奧對加強美國、沙特、以色列三方合作的方案持積極態度,並對充滿“庫什納色彩”的巴以和平方案予以放行。

在“美國優先”的背景下,特朗普通過“離岸制衡”代替“家長式管教”,強化同盟體系對地區局勢的管控作用,要求盟友承擔更大義務的同時也給予更多“突破禁忌的政治支持”。特朗普政府對以色列及沙特兩國近乎無條件的全方位支持鞏固了其中東同盟體系,拉近了盟友間的距離,並樹立了“打擊伊朗”這一“唯一戰略核心”。

從外部來看,儘管伊斯蘭世界國家群情激昂,但“盟主”沙特卻十分低調。迄今,沙特王室仍未對美使館的正式搬遷發表看法。這與埃及、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伊朗等國的激烈反對形成鮮明對比。長期以來,沙特阿拉伯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最重要的支持者和資金來源方。儘管約旦與埃及在巴以問題上擁有特殊的影響力,但沙特仍然是掌握巴勒斯坦局勢變化“生命線”的關鍵玩家。

一個多月前,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完成對美訪問,兩國關係得到全方位提升。沙特王室對特朗普政府的中東政策儘管存在保留意見;但在著眼“打擊伊朗”的大局下,其對巴以問題立場也出現了明顯的軟化與妥協。沙特立場的鬆動為美國最終推動遷館掃除了最大的障礙。

“正確的決定”?還是政治的“謊言”?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13日晚間舉行的外賓招待會上表示,“將你們的使館搬到耶路撒冷來吧,因為這是正確的事,這將推動和平進程,因為和平不能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內塔尼亞胡稱,“在你可以想見的任何和平協議之下,耶路撒冷都會是以色列的首都”。

遷館一事是否正確,從不同國家的立場出發會有截然不同的認知;但內塔尼亞胡反覆強調“和平不能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這一“謊言”指的恐怕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並不承認全部的耶路撒冷城是,且唯一是以色列的首都。

美國遷館耶路撒冷,中東地區再燃戰火?

耶路撒冷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通過軍事行動侵佔了包括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耶路撒冷東區在內的阿拉伯土地。之後通過與埃及的雙邊談判,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並將其歸還埃及,但其他地區則一直在以方的實際控制之下。自此,以色列單方面宣稱,整個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

以色列的決定引發伊斯蘭世界的震怒。為平息地區局勢,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其通過戰爭吞併的地區。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國家幾十年來不斷要求以色列歸還東耶路撒冷卻未果。2014年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曾提出建議,在最終解決巴以衝突的背景下,將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共同首都,但仍遭到以色列的斷然拒絕。

的確,耶路撒冷全城均在以色列的實際控制之下,這是強權下的無奈現實;但不承認以色列的單方面決定,不認可通過戰爭方式公然違背聯合國決議的霸權行為,也絕非內塔尼亞胡總理口中的“謊言”。“正確的決定”應當有利於衝突的和平解決,而非進一步激化矛盾的升級,這是最為淺顯的道理。美國搬遷駐以使館是否是“正確的決定”,相信歷史會給出公正的答案。

李子昕,亞太智庫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華府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