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再大的企業,也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所謂的企業管理,實際上也就是管“人”。如何通過管理手段,使企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達到效益的最大化,才是管理者應當做的事。

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1、以人為本的“人性管理”

管理的對象是人和事,其中管“事”也是通過管“人”來實現的,所以歸根結底,管理的中心是“人”。任何管理機制、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都必須以企業裡“人”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才能取得應有的預期效果,否則都毫無意義。

而“人”卻是最不確定的因素。管子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人性是由不同層次的需求構成的,滿足那些基本的需求,人性的發展面才能逐步展現。

在管理中,我們既要進行以“仁愛”為中心的恩情管理,關心員工、讚美員工;又要設計科學的制度,進行以“法治”為中心的威嚴管理,對員工的不良行為、錯誤決不姑息。兩者相結合才能打造出一個有影響力的團隊。

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2、知人善任的“人才措施”

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以後,曾經問手下大臣,是什麼讓他最終打敗了強大的項羽?大臣七言八語地說了很多。最後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其實劉邦比項羽強大的地方就是知人善任,也是能夠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美國學者庫克曾提出一種稱作“人才創造週期”的理論。他認為,人才的創造力在某一工作崗位上呈現出一個由低到高、到達巔峰後又逐漸衰落的過程,其創造力高峰期可維持3—5年。人才創造週期可分為摸索期、發展期、滯留期和下滑期四個階段。庫克認為,在衰退期到來之前適時變換工作崗位,便能發揮人才的最佳效益。

要使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只上不下、只進不出的封閉僵化的用人機制,而著手建立一個能上能下、有進有出的開放式流動體系。只有在這樣的體系中,員工才會努力進取,企業才會充滿活力。

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3、內外關係的“管理修煉”

領導要勤于思考,思考團隊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勤于思考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問題;勤于思考團隊改革、發展、穩定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還要勤于思考和善於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別人不想幹、不敢幹的時候,要身先士卒,“做給別人看”;在別人不會幹、無法乾的時候,要現身說法,“教給別人看”。通過示範帶動,努力營造一種“愛幹就是德,善幹就是能,多幹就是勤,幹好就是績”的良好團隊氛圍。

就連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管子也說,對於如何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是管理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管子不贊成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採取硬性制服的方針,而主張以善德服人,爭取人心的歸服。

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4、管理目標的“和諧共贏”

“和諧”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管子認為:“只有人事與天道相互協調,天地間的美好事物才會產生出來。”只有和諧,國家才能安定,政令才能貫徹,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每一個人都有具體的、定量的明確目標,在目標實施過程中,人們會自覺地、努力地實現這些目標,並對照目標進行自我檢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這種自我管理,能充分調動各部門及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熱情,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

因此只有完全改變上級只管下達任務、下級只管彙報完成情況的現狀,才能實現共贏。

懂人性者懂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愛蓮商學院認為:管理的核心是管人,懂人性才能管好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