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終於對印度“動手”了!政府對電商態度大轉變 實體店直呼傷不起

亚马逊终于对印度“动手”了!政府对电商态度大转变 实体店直呼伤不起

(photo:ZDNet)

印度是否應該效仿其他國家,通過限制外國公司來保護自己的初創企業?或者它是否應該承認全球資本是印度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允許由其提供資金的企業無拘無束地發揮作用?到目前為止,印度允許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在其電子商務、社交和搜索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而其鄰國實際上已經切斷了這些公司的業務。

隨著印度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技術領域,這些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們將成為熱點話題,特別是在11月初印度排燈節結束後。排燈節是印度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充滿了消耗臭氧層的燃放鞭炮的喜慶氣氛。

這個節日是為了慶祝印度神羅摩(Rama)在流亡14年後重返阿約提亞王國,它預示著一個復興的慶典——每個人都穿上新衣服,購物,比如汽車、冰箱和電話。當然,排燈節曾給印度零售商帶來了很大的財富,但現在情況有所不同。

線下零售商命懸一線?

印度零售商敦促針對Flipkart(弗利普卡特)和亞馬遜在其平臺上“非法打折”價格的行為採取行動,因為他們認為線下世界已無法再競爭。批評人士表示,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在海外籌集的風險資金已被用於補貼持續減價的商品,以便Flipkart和亞馬遜搶佔市場份額。

不出所料,亞馬遜和Flipkart都依舊否認這一點。排燈節期間,這些網站的銷售活動異常火爆,據稱折扣低至1折,因為這兩大電子商務巨頭佔據了印度在線銷售的霸主地位。

與此同時,傳統上在排燈節期間賺取很大一部分年度利潤的實體零售商正面臨危機,他們說。

“亞馬遜利用子公司提供大幅折扣,是這個國家小企業的最大殺手,”英國《金融時報》網絡市場ShopClues和Droom Sandeep Aggarwal的創始人表示。

總部位於新德里的Snapdeal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unal Bahl在一篇Mint的文章中指出:“缺乏忠誠讓數百萬小型在線賣家處於不利地位,它們無法像大型市場那樣通過控制庫存和影響價格進行競爭。”

政府政策演變

早在今年4月,包括小商鋪和零售巨頭Future Group和Reliance在內的零售協會向商業和工業部長Suresh Prabhu寫了一封信,聲稱許多印度的電子商務公司無視印度的外國投資規定,操縱其平臺上商品價格--這是市場模式所禁止的。

印度的零售政策一直是許多困惑和異議的根源。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的幾十年裡,印度一直不允許外國零售商進入該國市場,以保護數百萬印度店主及其生計不受外國超市入侵的影響。

印度政府最終在2012年放寬了政策,允許對Gap或H&M等單一品牌零售商100%投資,對多品牌零售商49%投資。

然而,像沃爾瑪這樣的公司被禁止擁有其業務的多數股權,因為他們的產品直接與印度上百萬的貿易商和小商店競爭。然而,沃爾瑪被允許開展名為“Cash and Carry”的批發業務,這對那些成群結隊到沃爾瑪進貨的各式各樣的小商店來說,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打擊。

然後是電子商務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巨大的舊政策混亂。Flipkart是印度最大的在線購物中心,開始銷售傳統上只有實體零售商才有的商品。

儘管Flipkart最初由兩名印度人創建,但用於風險投資的資金大多來自外國。軟銀(Softbank)和李·菲克賽爾(Lee Fixel)的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是主要投資者,Flipkart創始人Sachin Bansal厚顏無恥地支持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公開抱怨像他這樣的公司需要更多的保護,儘管它擁有強大的外國支持並處於壟斷地位。換句話說,單一品牌政策似乎不適用於互聯網。

經過多年忽視這一漏洞後,印度政府在2016年終於決定要採取一些措施,推出了兩個主要的政策轉變:第一,電子商務公司如亞馬遜和Flipkart公司佔70%的印度電子商務但佔零售業約4%的份額,不允許持有任何庫存;其次,電子商務公司不允許從單一實體採購超過25%的產品。印度政府認為,這些政策將阻礙其認為的對商品定價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影響。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但很快就出現瞭解決這一障礙的靈活變通辦法——比如讓印度所有的前端實體進行發票結算,以及讓部分外資實體處理後端業務。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希望政府,能夠採取行動,保護其數百萬零售商的利益。

支持線下零售商?

因此,今年發生的兩件事提高了那些通過向商務部長Prabhu投訴抗議外國入侵的人的期望和希望。首先,此案被移交給了行業監管機構——印度競爭委員會(CCI)。第二,制定了一項電子商務政策草案,其中考慮到在當地儲存電子商務交易中產生的數據,希望對大多數採取大打折扣策略的外資公司採取嚴厲措施。這些外國公司,即Flipkart和亞馬遜,被有意地排除在這些政策討論之外,而Reliance則深入參了起草草案的過程中深入併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該政策草案特別強調,“需要保持靈活性,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以便在未來制定和實施適當的政策,鼓勵國內創新,並推動國內數字經濟發展。”

草案還建議設立一個單一的監管機構來管理該行業。打擊外國電商的肆意行為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對電商態度的突然轉變

最近,印度監管機構CCI裁定,印度電子商務似乎沒有存在任何違反政策的行為,這無疑會讓印度的線下零售商感到絕望。

該委員會在其決定中表示:“從印度目前的市場結構和在線市場平臺市場結構來看,在這個市場演進的階段,似乎沒有任何一家參與者佔據任何主導地位。”

政府隨後執行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大轉變,給線下零售商傷口撒鹽。

印度商務部一名高級官員對印度科技網站Factordaily表示:“(電子商務)行業似乎不需要政策,但一套規則將有助於將該行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很明顯,印度人民黨政府現在突然害怕被指責阻礙了一個380億美元的產業,這個產業預計到2026年將增長到2000億美元,因為有5億潛在消費者將成為印度下一波互聯網用戶。

從政府不作為、採取實體店保護行動再到態度發生大轉變的這些戲劇性的起起伏伏來看,任何人都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事態會如何發展。畢竟,印度即將舉行大規模的大選,沒有什麼比保護普通人利益的國家政策更能拉選票的了。所以,如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戲劇性逆轉,也不要太驚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