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備孔明為何借刀殺關羽?

小小嬴政


陰謀論是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能有人覺得不值得一駁,但畢竟為人提供了遐想和窺探歷史的角度和空間。陰謀論使很多人獲得了樂趣,那種樂趣超越了原本平淡無奇,一臉正經的嚴肅模樣。迴歸正題,關羽死於劉備的“借刀殺人”這種觀點,並不是第一次聽到了,也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望不吝賜教。

有人覺得關羽功高震主,擁兵自重,劉備擔心尾大不掉,所以藉機除掉關羽。其實了一,殺功臣這種缺德事,就算是最無能的皇帝都會幹,用不著別人教,都是無師自通的,劉備的老祖宗劉邦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漂亮,那麼劉備會不會就學劉邦呢?

個人覺得可能會,但不會選那個時機。劉備佔據益州後,與荊州的關羽相互呼應,當時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中原,銳氣正盛,風頭一時無二,直接對許都的曹操造成強大的軍事威脅。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的“天下有變,則命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出眾出於秦川”的軍事戰略意圖已指日可待,就好像漢室的復興就在眼前,在這種情況下,實在沒有理由讓劉備做出自毀長城的事來。

關羽作為劉備的股肱之臣,被公認是劉備集團的第一名將,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當年被曹操俘虜,深受曹操的重視和厚待,但還是棄曹歸劉,對於這點劉備不會不清楚。荊州作為劉備的心腹重地,是決心劉備命運和前途的關鍵,有荊州在,劉備所謂的興復漢室的夢想還有可能實現。失荊州,劉備就只能龜縮在益州那個角落,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一統天下成為泡影了。所以無論是從現實的利益考慮,還是從劉備對關羽的私人情感來說,劉備都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殺關羽,未來殺不殺就很難說了。

那麼誰應該為關羽之死負責: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關羽本人,二是孫吳,三是劉備。

1.關羽的性格和情商:關羽,被時人譽為“萬人敵”,本事很大,脾氣也不小,確切說應該是情商不高,看不起別人,不能團結同事。當初劉備要封黃忠為後將軍時,關羽就很看不起黃忠,嫌棄他老邁,不願意和他同列。 關羽一向看不起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關羽還因為軍需後勤工作不到位,揚言要懲治他們,結果這兩個傢伙一害怕,加上孫權的引誘,叛變了,開城投降。關羽的後路就這樣被切斷,也是導致關羽兵敗被殺的重要原因。 真正的性格決定命運,小人物決定了大人物的生死。

2.孫吳在背後捅刀子,下黑手:孫權的軍事能力很差,可以打個不及格的分數,但作為老練的政治家,手段老道,陰險。曹操強時,聯劉抗曹,可以“借荊州

”,嫁妹子,認妹夫,當然荊州也不是他的,談不上借不借。 劉備強時,可以不顧聯盟關係,撕破臉皮,在背後捅刀子,殺人,變色龍的本色表露無疑。 孫劉本就是個脆弱的聯盟,彼此之間矛盾重重,核心爭端是對荊州歸屬權的爭奪,周瑜、呂蒙都是強硬派,主張通過武力征伐,魯肅屬於緩和派,主張通過談判(單刀赴會)收回荊州,最終呂蒙以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也兵敗身死。

3.劉備整個決策管理層也應該為關羽之死負責:缺乏對孫吳方面的警惕,對於孫吳偷襲的軍事行動明顯準備不足,以至於直到關羽被殺,都不見劉備方面派出一兵一卒的援軍。 對形勢發展判斷出現明顯錯誤,在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兵圍樊城後,對於將要出現的各種困難,顯然過於樂觀,頭腦發熱,“革命運動”出現了冒進,對於曹仁的堅守,徐晃的救援,孫權在背後捅刀子都沒有考慮到,結果必然是難逃失敗和覆滅的結果。

關羽之死是各方內外力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包括他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劉備集團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孫權的翻臉是直接原因。





歷史亂翻書


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只是後世人的猜疑,因為關羽在遇到曹魏與東吳前後夾擊時,歷史並無記載劉備、諸葛亮派出一兵一卒去救,客觀上造成關羽孤兵作戰,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損失折將,自己突圍時被俘,不屈被殺的結果。關羽失荊州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不但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還基本上全軍覆沒,大大減弱了蜀漢的軍事力量。在政治戰略上,孫吳聯盟遭到破壞,反而造成魏吳聯盟,共破蜀漢的不利局面。

對於劉備與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救關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來不及救。因為起初關羽連戰大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劉備、諸葛亮剛佔領益州與漢中,沒有更多的兵力救援,也沒有想到關羽兵敗的那麼快。另一種說法是,劉備、諸葛亮故意不救,借刀殺人。因為關羽的性格“剛而自矜”,對於士大夫和其他將領,都有看不起的記錄,馬超和黃忠那麼大本領,關羽就看不起,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關羽照樣看不起。劉封是劉備的乾兒子,關羽也是看不起。加上關羽武藝高強,對於劉備之後的阿斗政權,是有嚴重威脅的。劉備對於關羽,是又親又恨又怕。親的是關羽講義氣,是自己的兄弟,恨的是關羽常常不顧大局,怕的是劉備之後,依靠阿斗的本事與氣度,是壓制不住關羽的。所以劉備有借刀殺人的動機。而諸葛亮只不過是給劉備出主意,順從劉備的意願而已。不過,我還是傾向於劉備是救援不及的,因為後來他為了給關羽報仇,傾國之兵討伐東吳,最後自己兵敗也死了。這樣想劉備,太有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陸棄


不過,我不同意題主的假設,即劉備孔明借刀殺了關羽。

我的觀點是:關羽是慷慨赴死的。原因如下:


1、關羽惹惱了劉備。

關羽常以漢壽亭侯自居,而漢壽亭侯是曹操封他的;

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

2、關羽惹惱了孫權。

單刀赴會,讓東吳君臣顏面掃地;

孫權為子提親,竟被關羽羞辱為“虎女豈嫁犬子”。

3、關羽威脅了曹操。

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嚇得曹操差點遷都。

其實,北上出兵前,關羽已料定劉備不會幫他,曹操只會增派援兵對付他,孫權還可能會趁火打劫。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率兵攻擊襄樊,進逼許昌,只因九州雖大,已無他關羽的容身之地。

萬一成功了呢?


上下相連


說劉備、諸葛亮借他人之手殺關羽,這個觀點最早來自章太炎先生《訄書》中的《正葛》一文,後來人們的所有看法基本沒有超出章太炎此文。

所以,要回答劉備、諸葛亮為什麼借他人之手殺關羽,或者說有沒有借他人之手殺關羽,可以分析一下章太炎的這篇文章。

章太炎《正葛》的主要觀點

章太炎認為,關羽之死是劉備、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造成的,其中諸葛亮的意見佔主導,在章太炎看來,諸葛亮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為避免集團內部可能發生的內訌,會不惜一切手段消除這些隱患。

章太炎認為諸葛亮是殺關羽的“罪魁禍首”,理由有以下幾條:

  1. 關羽危難之時,諸葛亮沒有派兵相助。章太炎認為:“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但這又是講不通的,因為諸葛亮見識卓群,不會看不到關羽面臨的危機,所以“無遠略”不是不發兵的理由。真實理由是,諸葛亮認為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壓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將掣撓吾大政”,從而決心除掉關羽。

  2. 諸葛亮用同樣的理由除掉了劉封,對於劉封,章太炎認為:“葛氏特以剛猛難任,不可用於易世,勸先主除之。是殺之以罪,殺之之情則不以其罪也。”既然劉封因易代之後不可控制而應清除,那麼關羽也不在話下。

  3. 諸葛亮年輕時喜歡吟頌《梁父吟》,這首詩講的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核心是假借他人之手殺掉政治對手,諸葛亮早就諳熟之道,對於可能構成政治隱患的人,無論是誰都不會手軟。章太炎後來還說:“

    諸葛治蜀,賞信必罰,彭漾、李嚴皆縱橫之魁傑,故漾誅而嚴流。”

章太炎觀點待商榷之處

章太炎提出了諸葛亮借他人之手除掉關羽的結論,結論很驚竦,但論據及推理過程相當勉強。

說諸葛亮沒有出兵救關羽,看起來似乎是事實,但這裡有客觀原因,關羽突然北伐,劉備當時從漢中剛剛返回成都,一切都在倉促之中,而關羽北伐前期勢如破竹,並無危機,後來因孫權發難而突然兵敗,一切都來不及反應,千里之外的成都無法對關羽施以援手。

說諸葛亮除劉封,這是事實,但諸葛亮的確也有充足的理由,所以能說服劉備,關羽不同於劉封,他不會從血統上對劉禪形成挑戰,而“尾大不掉”也只是猜測,以關羽對劉備的感情,這種可能性非常小,諸葛亮不會因此而有殺關羽的念頭,即使諸葛亮有,劉備也難以同意。

最重要的是,借他人之手除關羽,勢必付出失去荊州的代價,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不會有這種瘋狂的念頭,對劉備來說,這個代價實在太大,對諸葛亮來說,這個代價不僅大,而且意味著痛苦和犧牲,

他有許多親友仍在荊州,諸葛亮難道為了一個關羽就果斷放棄他們了嗎?

章太炎寫《正葛》的歷史背景

章太炎的《正葛》充滿了猜測的成分,並沒有太大的說服性。章太炎是著名學者,史學方面的造詣也十分深厚,他為什麼拋出了一個並不靠譜的觀點呢?

載有《正葛》一文的《訄書》初刻於1900年,此時中國正處在風雲激盪之時,章太炎不僅是著名學者,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27歲告別詁經精舍,投身於改良和革命活動,此後多次坐牢和流亡。

章太炎投身革命的年齡正好與諸葛亮出山的年齡一樣,都是27歲,所以他對諸葛亮有著特別的關注。章太炎寫《正葛》,目的其實是以古諷今,想表達的是,有些人為了鞏固政權可以不惜採取各種手段,這些做法是值得批判的。

這一階段的章太炎對黃興等革命者多有批評,對袁世凱則充滿好感,他的這種思想,核心在於對中國革命的複雜性和長期性缺乏認識,《正葛》一文拋出的驚世之論,發洩的是章太炎對當時混亂政治形勢的憤懣之情。

章太炎對自己觀點的修正

《訄書》出版15年後,即1915年,章太炎對該書做了較大的修正,改為《檢論》重新出版,其中《正葛》一文是章太炎重點修正的一篇文章。

在修訂這篇文章時,章太炎一開始想把《正葛》改名為《評葛》,後來又覺得不合適,改為《議葛》,到了快要出版時,他又改為《思葛》,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對諸葛亮的看法不斷在發生改變。

就劉備、諸葛亮借他人之手殺關羽的觀點,章太炎進行了認真反思,他說:“少時所稱云爾, 晚涉季世,益窺古人用心”,承認自己當初閱歷不夠,臆猜了古人。章太炎認為,關羽雖然未能較好地落實蜀吳聯盟,但“其才可輔而用也”,劉備、諸葛亮沒有除掉他的理由。

章太炎早年對諸葛亮多有批評,這時也修正了看法,他說:”武侯本布衣諸生, 規在救民”,還認為諸葛亮北伐是得到人民支持的,章太炎說諸葛亮“ 始出斜谷, 則三郡響應 ,屯田渭濱 ,而百姓按堵,其以撫和黎庶 ,遠傾敵國 , 道至弘矣。”

章太炎年輕時拋出了劉備、諸葛亮借他人之後殺關羽的不成熟觀點,但他又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徹底修正,今人應該學習章太炎這種認真、嚴謹的治學精神,而不是亂引他的那些並不成熟的觀點。


南門太守


當然不可能。

先說諸葛亮。

自207年出山,諸葛亮就是軍師身份,但一直到劉備稱帝,諸葛亮主要是從事後勤與組織調度工作,署左將軍府事,署漢中王府事,就是大總管。而劉備的主要軍事幕僚是法正,所以說諸葛亮謀害關羽,不成立。

再說劉備,到219年佔領漢中,劉備也只有益州及荊州三郡,擁兵不過十五六萬。而為了除掉關羽,而故意葬送荊州三郡與三分之一的精銳軍隊,估計劉大耳朵還沒這麼蠢。

至於沒有救援。因為關羽發起襄樊戰役後一直在獲勝,何況關羽還在江陵公安留守了一萬五千以上的軍隊。尤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俘虜三萬多曹軍,這樣的情況下向荊州派遣援軍那是在羞辱得勝之師。而等宜都太守樊友逃回益州再反饋消息到成都已是11月中旬,此時無論如何也難以救援關羽了。


四川達州


這個純屬扯淡,而且很好推翻。

提出這個觀點的無非是用關羽太傲,目中無人,早晚壞大事然後遇到危險劉備諸葛亮也沒來援助來做論據,但根本就沒有看到三國的真實情況-就是劉備有多大資本敢這麼幹

劉備勢力薄弱

三個勢力,劉備最可憐,即使拿下了益州,依然是人口不足、兵源短缺。關羽這三萬荊州兵,可以說是劉備的精銳部隊,打死也不換的,為了一場賠本的政治遊戲殺關羽,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是關羽死了荊州就沒了,劉備捨得?如果捨得,又怎麼會之後招募益州四萬新兵進兵東吳奪荊州?

消息不靈通

懂地理的都知道,重慶至湖北這段,到處是山,今天都不好走,更何況古代。在關羽兵敗之前,劉備收到的一直是關二爺的捷報,自然是比較放心的,後來求援的消息接到了,二爺已經涼了。當時對劉備孔明都是一個晴天霹靂,所以不是不救,是根本沒有機會救。



所以說,評論歷史,請結合實際,不要想當然,題主的這個題目就很有問題。


火器工坊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本來不打算回答這種問題的,但是關羽問題,真的有必要說一說,正史上,結義這種事實不存在的,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從頭到尾都是君臣關係。關羽有將才,劉備又是個非常惜才的人。



首先劉備要殺關羽這個想法就不成立,當時天下大定了嗎?劉備一統了嗎?劉備是昏君嗎?都不是,此時的劉備,剛剛平定益州漢中,更需要關羽這樣的人幫他鎮守四方自斷手足的事劉備幹不出來。

而且守荊州的事,除了關羽,守仁君也想不出第二個合適的人了。劉備手下的大將裡,益州集團的人不足以信任,剛投靠過來的馬超雖然有才能,但是以前劣跡斑斑,放他守荊州,很有可能自立的說。

張飛也不行,他有前科,當年劉備好不容易有了徐州,被張飛一頓酒給耽擱了。如果讓張飛守荊州,劉備沒打下漢中後院就失火了,趙雲是劉備的保衛科科長,有能力,沒經驗。在守仁君心目中,最應該守荊州的人是魏延,但是魏延要守漢中。益州,漢中初定,大事小事都離不開諸葛亮去經營。所以關羽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劉備知道關羽高傲,還特別派了謹慎小心,有戰略目光的馬良輔佐。

第二,荊州在劉備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益州,不容有失,為什麼劉備剛稱帝就火急火燎的去打荊州,名義上是去給關羽報仇,實際上就是要奪回荊州。

益州漢中險地,善固守,但不宜主動出擊,劉備的志願是統一天下,總不能讓曹丕,孫權拱手相讓把。荊州雖然北有曹魏,東有孫吳,但是出兵時也相當方便,況且荊州離許昌特別近,每次關羽拿下樊城,就能劍指許昌。有荊州,劉備北伐時可荊州一路,直逼許昌,漢中一路,目標直指長安。沒了荊州,蜀漢只能翻山越嶺從斜谷緩慢出兵,然後和早就嚴陣以待的魏軍打一場場陣地戰,直到糧草耗盡而還。

還有,諸葛亮再出師表裡前幾句就是益州疲弊



。大實話。益州能產糧草的也就成都平原,往南,是烏煙瘴氣,少數民族聚居的南中地區,往北,則是崇山峻嶺。這樣的地形,註定益州不會有太大發展,有了荊州,則會大大充實蜀漢的國庫。

荊州如此重要,劉備絕對不會通過放棄荊州來除關羽。況且關羽再神也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劉備不信關羽,大可把他調回來,想辦法,找藉口,甚至下毒,刺殺,總能弄死他。何必要多次一舉?


守仁看劇


一、說劉備借刀殺關羽,沒有佐證和邏輯支持。



1、關羽沒有謀反佐證,他雖能力超群,從實力上對劉備形成威脅,但蜀漢政權剛剛建立,兩大勁敵虎視眈眈,大業未成,又正處用人之際,殺關羽沒有理由。



2、在民間,關羽是忠義的典範人物,故而桃園結義,兄弟情義是牢靠的。

3、假如劉備有像朱元璋之心,為讓孩子順利繼位,拔除一切可能威脅孩子繼位施政的荊棘、毛刺,但時機也不成熟。



二、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也僅僅是人們的推測和懷疑,主要原因一是諸葛亮關羽相處不和諧;二是諸葛亮壓不住關羽。有劉備在,關羽不服諸葛亮,諸葛亮審時度勢,著分寸處置,若敢有借刀殺關羽之嫌,就是不落下把柄,僅僅讓劉備懷疑諸葛亮就夠嗆了!劉備諸葛亮合謀更是說不通。



三、關羽之死說劉備是第一責任人還行。關羽的傲氣劉備是知道的。傲有好的一面,但反面也是致命的,這是關羽的一大弱點,關羽鎮守荊州能力無疑,又有諸葛亮在,荊州安然,但入川戰事吃緊( 在攻打雒城時龐統戰死,劉備調諸葛亮離開荊州 ),調離諸葛亮,劉備應考慮荊州班子的配置,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制衡關羽,作為一把手,劉備應當負主要責任。


神鷹樂動


關羽破壞蜀漢政權的“隆中戰略”。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並不相符。

一,排斥諸葛亮,後被劉備說服;低視黃忠,後被費煒說服。陸遜謙卑的信件,就讓關羽放鬆警惕;孫權要聯姻,卻被關羽大罵“虎女焉可嫁犬子”。由此可見,關羽的性格。

二,關羽把荊州交給傅世仁,糜芳兩個他懲罰過的將領;荊州失守後,多次和呂蒙交往,而不是封閉消息,以防軍心動搖。由此可見,關羽的軍事才能。

三,諸葛亮所設《隆中對》中的戰略,是劉備認同的蜀漢戰略,以荊,益兩州為根據地,外結孫權,共同抗曹操。卻不想,蜀漢的未來發展方向,被關羽給打破,失去荊州,得罪孫權,蜀漢政權前途渺茫。


五味社


關羽是劉備與曹操政治默契下的犧牲品!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義薄雲天,但這不過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其實在現實中,關羽是最有可能叛變投敵而且可能已經成為了曹操的細作。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按照《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關羽至死都與曹操眉目傳情,曹操有機會殺關羽,不殺,關羽有機會殺曹操,同樣是放水任曹操逃走。

而在關羽死之前,他已經丟失了荊州,關羽一生並沒有經歷什麼像樣的戰事,三英戰呂布不過是匹夫的逞能之勇、過五關斬六將,很可能只是充當了清道夫的角色,幫曹操清理隊伍,提升戰鬥力。

此其一!

其二,這也可能是曹操使用的苦肉計,是與關羽達成某種政治協議後的結果,呂布一死,曹操沒有自己霸佔貂蟬,而是送給了關羽,以曹操的尿性,如若不是與關羽“有一腿”,能拱手相讓?


再有曹操、劉備作為成熟而且是舉世無雙的政治家,豈會一個被江湖的“義”所牽絆,處處“二弟長二弟短的”,另一個僅僅是愛慕曹操的才能,才能固然重要,但是政治更重要,政治才是第一本位的。

關羽的死大概率事件是曹操、劉備的聯手事件,是兩家政治默契的表現,為什麼?關羽一方面有“二心”,另一方面卻又不馴服,大有雙面間諜之勢,雙面間諜是把雙刃劍,用的好了刺別人,搞不好扎自己!

因此,在合適的政治時機除之是最好的結果,曹操和劉備政治成熟在雙方誰也沒有動手,而是採取了高明的“借刀殺人”,借孫吳的手,斬殺關羽,拔掉手中的刺。

完了曹操傷心欲絕的失一良才,其實他壓根沒得到過關羽,劉備則要為了二弟不顧一切的出兵伐吳。其實關羽的死對劉備來說更大,一是除一頑疾,再就是找到了出兵伐吳的口實。

個個心慈面善,個個宅心仁厚,又不過各有各的政治手段殺人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