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徒見面念「無量天尊」是錯誤的

道教徒见面念「无量天尊」是错误的

「福生無量天尊」不能簡化為「無量天尊」

來源: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6/info-2619.html

道教徒见面念「无量天尊」是错误的

【圖片來自:圖片來自太極城道教網

本人入玄門二十餘載。記得早年間,時有世人問及“佛家有‘阿彌陀佛'為口頭用語,你們道家怎麼說?”答曰:“口頭禪非宗教之統一模式,不必各教盡有。”那時確實不曾聽到類似“阿彌陀佛”的玄門用語。但老修行們在打交道時,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應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云遊至東北地區,常往來於關東各廟之間。當時偶爾有頑皮的小道友以“無量天尊”調侃,但若被老道長聽到,總以慍色或訓誡止之。由於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們請教“無量天尊”是怎麼回事?原來卻是一個趣聞。

八十年代初,廣播電臺常播出某著名評書藝人所說的傳統評書。書中道家人物出場時,每以“無量——佛”為口頭稱號。後來在一次政協會上,評書藝人恰與千山無量觀許信有大師同在一組,於是大師向藝人提出建議:道家不稱佛,所以“無量佛”不宜用於道家人。而藝人為了評書的需要,懇請大師解決一個類似於“阿彌陀佛”的四字用語。大師無奈,但又念其評書為世間之藝術,與玄門並無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稱天尊”。評書家觸類旁通,於是“無量天尊”就這樣產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許大師及東北地區有威望的老道長們相繼羽化歸去。與此同時,社會上很多觀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氣候”影響之下,教門內道友們的思想及思維方式也開始由原來的墨守陳規而漸漸轉向了追求外相上來,對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於是“無量天尊”這個帶著幽默味道的藝人用語,也從最初的“頑皮話”而漸成為“合法化”了。記得在八年前東北某道觀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動中,我第一次聽到了“無量天尊”出現在玄門羽士的發言中,著實令我目瞪口呆!當然潮流難以逆轉,後來,“無量天尊”便迅速出現在東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間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們在為香客助磬的同時,語氣悠長地口稱“無—量—天—尊”已成為定規,儼然世人筆下影視小說中之情狀。更在此同時,關東的道友不斷入關南下,因此又將“無量天尊”帶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後有兩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機短信方式與我聯繫,總以“無量天尊”開頭以示恭虔。我感慨之餘,曾以專頁為之訓導。現將大概內容重述如下:

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僅保留“無量”,也就是說將原稱號簡化為“無量天尊”,那麼還是原意嗎?很顯然,如依文尋意,“無量天尊”當解為“無窮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話嗎?有這樣簡稱的嗎?其實,用此語者稍加審辨,便不難明白:“無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稱之為天尊?

【注】:孟至嶺道長簡介

孟至嶺,字正然,號雲卿,別號寂寥山夫。出家於嵩山中嶽廟,為道教全真龍門派子弟。80年代曾常住北京白雲觀;90年代初,離京赴各地參學訪道;2006年夏,再次應邀返京,執教於中國道教學院,講授老莊之道。

《孟至嶺道長補充》

關於本人那篇小文《“無量天尊”與藝人用語》(見“附錄”)的產生過程前文已有說明,下面就把其中的內容再補充說明一下。

1993年初,本人放下中國道教學院的工作離開了北京,第一站到了瀋陽太清宮暫住一段時間。其間,曾數次前往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拜禮本人的“證盟大師”(北京白雲觀1989己巳律壇)許信友道長。因在瀋陽太清宮聽到年輕的小道友們偶以“無量天尊”調侃,才知這是近年來在評書藝人中產生的藝人用語,並且與千山無量觀許大師有關。於是就借拜見之便向大師請教,大師說明了因當時評書藝術家有要求而產生“無量天尊”的經過,並告誡曰:“藝人用‘無量天尊’可以理解,因為那是民間‘說書’。但出家人不允許用。”是說這是專為評書藝人提供的“評書用語”,不可作為教內的用語。

大約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老道長們漸去,傳統理念漸淡,彰揚風氣漸興,於是東北有些道友便漸漸使用“無量天尊”。1998年東北某道觀的一次大型法會上,筆者第一次聽到“無量天尊”用在公開的發言講話之中。與此同時,也隨著東北的有些道友們不斷往來於長城內外,“無量天尊”被漸漸傳到全國各地。當初,關內各地宮觀不知“無量天尊”從何而來,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基本上抱著不接受態度。但新入教門的年輕道友們由於無分辨能力,所以往往認其為真,並“虔誠”使用。尤其到了今天,“無量天尊”已使整個教內外很多人覺得是非難辨,模楞兩可。

二 感慨 嘆息

當名人,容易;當“大師”,容易;做學者、做專家,也不算太難;當各式各樣的“傳人”、“掌門人”和各式各樣的“大王”,更是易如翻掌。但是,如果要做一個合格的道人,難!要成為一個集“修、學”於一身、具有實際傳統意義上的“高道”,更難!難就難在,並非是用心研究文字學識,並非是用語言擺弄理論學問,而是需要真修實證,以達虛心實腹、慧光內照的洞明之功,方可明辨萬事萬物,方有做道人的“底氣”,方有“言教”的“底氣”。我們的教門發展到今天,可謂是“五彩繽紛”樣樣不缺!可是,唯獨缺少這“真修實證”啊!請問“底氣”又從何來?

道教有低心下氣、頂禮參訪、虛心求教的優良傳統。正因如此,所以,道教這華夏古教,千古以來始終維持並延續著玄淵綿遠的道基,幽隱涵明的睿智,神聖莊嚴的教相和清淳和化的風貌,千古如一。而當我們看到今天的教門,和教門中許多人的面貌,會作何感想呢?雖然道友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知識面普遍廣博,經濟狀況普遍好轉,但我們就不覺得離我們的傳統、離我們的宗風祖訓卻越來越遠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只求事物的表象,而不求根本,不求修證,不求自度,不去追思祖師先賢的“為教之道”,不去思悟今日之道教已經到了何等地步!甚至不少人不知“修持”為何物,只喜歡追逐世俗,追求時髦,喜歡標新立異,喜歡隨心所欲,敢於創造,敢於忽悠。於是,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都形成了極錯誤地認識:以為只要有文化、有學問,有聰明,便可代替道學,代替傳統,代替根本,代替修身,代替義理,代替教相,代替威儀,代替……,多麼可怕的糊塗理念啊!如果真的這樣,那麼,道教將必然徹底走向大俗! 當代教門的年輕道友們,大多都是有文化、有學識的知識分子,都是心存俱足之信仰,懷抱滿腔之熱情,身藏浩然之正氣,帶著嚮往古道、呼喚淳風的良好願望,來到了紅牆古廟之中,良可為慰!但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如果恢復一項被道友們遺忘了的傳統規矩,將存在著多大的艱難!而新興一項庸陋低俗的事物,卻又是何等的容易!——這是什麼原因啊?!

---------------------

微信公眾平臺:真誥_「真誥者,真人口授之誥也」,意思是神仙所傳授的告語。

訂閱「真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