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龍貢茶——技藝的傳承

团龙贡茶——技艺的传承

团龙贡茶——技艺的传承

背 景

8月上旬,團龍鄉愁館建設項目專家組成員葛春培、田如萍及設計方滕明先一行來到團龍村,為團龍鄉愁館的建設收集貢茶的相關材料。團龍鄉愁館以展示團龍貢茶為主,通過貢茶的歷史、傳說,與柴氏家族的聯繫,貢茶製作技藝,現代製作技術等內容,展現團龍貢茶的多元文化。

團龍貢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在明朝永樂年間,團龍的茶葉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因此被稱為“貢茶”。為深入瞭解團龍貢茶的歷史文化和製作技藝,我們實地採訪了當地懂得製作茶葉的兩位老人柴宏武、柴宏權,他們回憶了團龍貢茶的歷史,並向我們仔細的介紹了當地手工製茶技藝。除此之外,從他們的敘述中還了解到團龍貢茶的功用繁多,藥理上可助消化,治傷風感冒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極強的儀式性,在當地許多儀式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內容集錄如下。

採集地點:印江縣團龍村

採集對象:柴宏武 柴宏權

採集人:葛春培

參訪者:田如萍 滕明先 柴華

文字整理:田如萍

团龙贡茶——技艺的传承

葛春培:能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茶葉的製作方法嗎?

柴宏武:首先是將茶葉摘回家中,拿簸箕來攤涼,攤涼後再拿到鍋裡去炒。炒就是我們說的殺青。

葛春培:攤涼以後殺青?

柴宏武:嗯,殺青。殺青後放在簸箕裡,用手揉,揉了後再次放到鍋裡炒熱,炒熱後再次攤涼。

葛春培:炒了以後又來攤涼?

柴宏武:它要經過三炒三揉。炒三次揉三次,最後一炒就是將它炒幹。

葛春培:三炒的最後一炒?

柴宏武:嗯,三炒三揉,最後一次把它炒幹。

葛春培:是做紅茶還是綠茶?

柴宏武:綠茶。

葛春培:採茶是好久去採?清明前的那兩天?

柴宏武:

穀雨茶,穀雨前。

葛春培:做的都是穀雨茶是吧?

柴宏武:那個時候都是採穀雨茶。

葛春培:穀雨過後都不採?就只在穀雨之前採?

柴宏武:穀雨以後也要採。

葛春培:穀雨以後採,叫什麼茶?

柴宏武:穀雨前後都要採。

葛春培:穀雨前後?

柴宏武:嗯。

葛春培:還有呢?穀雨前後採完了就沒有了嗎?

柴宏武:它只採三次。

葛春培:一年只採三次?

柴宏武:嗯。採三次。

葛春培:這個是綠茶。那你們做不做紅茶或其它茶?

柴宏武:沒有,歷來貢茶都是綠茶。

葛春培:你們是賣到哪裡?

柴宏武:過去是拿到當地的市場上去賣。

葛春培:再遠的地方就沒去了?

柴宏武:也去。比如說思南,因為那時候印江和思南是一個府城,就拿到思南去賣。

葛春培:印江是屬於思州?

柴宏武:嗯。

葛春培:就拿在印江縣城裡賣?

柴宏武:思南、印江、江口都在賣。

葛春培:是好多年前?

柴宏武:那個時候是用棕口袋來裝茶葉。

葛春培:棕口袋?

柴宏武:嗯,拿棕口袋裝,放在不回潮的地方炕(烤)起。

葛春培:然後就挑出去賣?

柴宏武:嗯。那個時候要喝茶要土罐罐來煨。

葛春培:罐罐茶的那個罐罐?

柴宏武:對,現在我們沒用罐罐了。

葛春培:聽說有些買回去的茶還要處理過,你們這裡的罐罐茶要不要再處理呢?

柴宏武:不用,把水燒起了,把茶葉抓到水裡煨,就可以了。

葛春培:燒開以後丟進去就行了?

柴宏武:嗯。

葛春培:一般煨好久呢?

柴宏武:煨到水翻滾就行了。

葛春培:團龍這裡除了綠茶還有其它茶沒?

柴宏武:傳統的就是綠茶。

葛春培:你小的時候就會做茶?

柴宏武:嗯,小的時候就會做。我們做貢茶的傳統工藝就是三炒三揉。

葛春培:就可以了?

柴宏武:嗯。但是它也要攤涼三次,炒三次,揉三次。

葛春培:工藝就是這樣。那你知道有關貢茶的傳說故事嗎?

柴宏武:老年人才清楚。

葛春培:那知道這些傳說故事的老年人還在世嗎?

柴宏武:像合閃茶這些……

葛春培:我聽說你們這邊有合閃茶,還有……

柴宏武:還有雷公茶,要那些上了年紀的才曉得。

田如萍:你們這個村裡有哪個曉得不嘛?

柴宏武:應該有。

葛春培:能找到他不?

柴宏武:他出去幹活去了,要晚上才回來。

葛春培:他叫哪樣名字?

柴宏武:柴恩論。

田如萍:你有他電話沒得嘛?

柴宏武:我小兒子打給他了,他晚上才回家。

葛春培:叫柴什麼?

柴宏武:柴恩論。

葛春培:哪個恩?

柴宏武:言旁這個。

田如萍:論。

葛春培:他曉得貢茶的傳說故事?

柴宏武:他老者(父親)清楚,他是聽他老者(父親)擺。

葛春培:他好大年紀?

柴宏武:和我差不多大。

葛春培:除了做茶,你還曉得其他跟貢茶相關的故事嗎?

柴華:做茶葉的時候還要發酵。

柴宏武:就是三炒三揉。

葛春培:不要發酵嘛?

柴華:炒幹,高火提香就行了!

柴宏武:嗯。

葛春培:高火?

柴宏武:高火炒幹。

柴華:炒幹了就香了。本身就是在這麼好的環境生長的茶葉,再經過人們一炒,就更香了。現在製茶的方法就是按照原來的工藝製作出來的,所以口感很好。

葛春培:你們這邊的茶葉對氣候、土壤有要求沒?

柴華:它含的酸性……

柴宏武:那個時候曉得哪樣酸性哦!就是在土壤有五色的地方,才出好茶。土壤是黃的、黑的、白的、紅的……

柴華:古時候說用罐罐煨茶可以煨化銅錢嘛!實際上就是酸含量比較高。現在經過科學的檢測,我們這裡的茶葉是含有茶氨酸。

柴宏武:我們講不清楚,去看這個資料還要詳細點。

柴華:《茶葉志》上有。

柴宏武:這個要比我們講得清楚。這個《茶葉志》是我們以前編寫的,有團龍貢茶的歷史。你現在問我這些,很多我們都不記得了。

葛春培:已經想不起了?

柴宏武:這個是花了幾天,邀請知道貢茶歷史的人家來擺(談),才做好的。

葛春培:(指著書)這個是它的起源嘛?

柴宏武:嗯,這個你要我來說,根本說不清楚。這本書全名叫《印江茶葉志》,這上面的資料是我們提供的,這本書可以借給你們看。

柴華:我們是以前搬到這兒來的。

团龙贡茶——技艺的传承

柴宏權:你們是想了解哪些方面嘛?

葛春培:是這樣,縣裡面不是要打造貢茶文化嘛!我們是想以貢茶為線索,來做貢茶歷史文化的展示。你們家族是這個茶成為貢茶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要找你們柴家的人來擺。縣裡面甘老師說的,你們柴家對貢茶的歷史以及製作方式都是曉得的,所以我們來找你們瞭解一下。你們聽老人家說過沒有呢?

柴宏武:這裡有棵600多年的茶王樹。那個時候,野生的茶樹比較多,後面這些是我們祖先移栽的。

葛春培:是移栽的?

柴宏武:這個地方的茶文化是很早以前就有的。

柴宏權:我們這個地方從解放以來,都是上交茶葉,不用交糧食。

葛春培:就是不用上糧食稅?

柴宏權:各家收幾兩茶葉……就是交任務,哪個地方都有。我們這裡專門是用雨前茶,穀雨以前的茶葉就要拿去交,就不需要交糧食了。

葛春培:雨前茶是最好的是吧?

柴宏權:嗯,是的。那時候,穀雨以前採的茶葉就是最好的。

柴宏武:清明茶是搞了新產品以後才搞的明前茶。在貢茶的時期,用的是雨前茶,穀雨以前。就是採雀舌茶,就像鳥的嘴巴一樣,茶葉才剛剛張開就採。

柴華:還有陰貢、陽貢。

葛春培:嗯,分不同的貢……

柴華:陰貢是拿來敬灶神。

柴宏權:我們這些地方,灶神菩薩、觀音菩薩都是用清茶祭拜。其他的就要用葷的,刀頭這些。

葛春培:那灶神菩薩和觀音菩薩只用茶敬?

柴宏武:三杯清茶。

柴宏權:我們這些地方就講究這個,現在都還用這種方式。

葛春培:其他的菩薩就是供肉。為什麼這兩個神仙是清茶呢?

柴宏武:這是一個傳說,觀音菩薩就要三杯清茶,供後就可以燒紙了。還有灶神菩薩、火神菩薩,都是三杯清茶。

葛春培:還有火神?火神是管什麼的?

柴宏權:

以前我們這裡每家都有一個火坑,就是地下的火坑,講究的人家會用火盆。我們是二十八晚上過年,每到過年的時候,火坑點燃了,用來祭火神,保佑一年四季孩子平安健康,不會落到火坑裡燙著。就是這個意思。

葛春培:茶除了祭祀和人喝以外,還有其他用途沒?

柴宏武:像立房子就會用茶啊!

柴宏權:用鹽巴、米和茶葉攪和,在梁木上開個梁口,把鹽、茶、米、面灌進去。

葛春培:屋裡的那棵大梁?

柴宏武:那棵正樑。

柴宏權:以前雕菩薩也要用茶葉,茶葉是用來灌髒。傳說茶葉在裡面放若干年之後,人身體不舒服,拿那個茶葉來泡水喝了後就會好。

葛春培:等於塑菩薩的時候,裡面是空的。

柴宏權:就在下面雕個口,茶葉就從那裡灌。

葛春培:要灌滿?

柴宏權:嗯,要灌滿。

葛春培:灌滿就一直供起?

柴宏武:還有過年開財門的時候,也是要用三杯清茶。

葛春培:開財門也用三杯清茶?開財門是說春嗎?

柴宏武:不,就是在年三十晚上12點過後,天亮了就要……

葛春培:它是供在哪裡嘛?也是供在神龕前面啊?

柴宏武:不是,就是放在大門那裡。

葛春培:也是三杯清茶?

柴宏武:嗯,也是三杯清茶。

葛春培:還有其他地方用茶沒?

柴宏武:那個就多了。

葛春培:立房子,供灶神菩薩、觀音菩薩、開財門都要清茶,還有呢?

柴宏武:還有就是結婚的時候,過禮要用茶葉。

葛春培:過禮的時候也要用茶葉?

柴宏武:嗯,茶葉要四兩。

葛春培:為什麼是四兩茶呢?

柴宏武:就是我們團龍的傳說,年輕人結婚,過禮的時候必須要有四兩茶葉。

葛春培:這四兩茶放在禮裡面是代表什麼意思嘛?

柴宏武:這個就不知道了。

葛春培:就是規定的。

柴宏武:嗯,就是一個規定。第二天去接人,你忘記拿茶葉,是接不了的。

葛春培:還有這種講究。

柴宏武:現在都還有,現在過禮還是要帶兩包茶葉。

葛春培:

就是有這個講究嘛!還有其他傳說沒?

柴宏武:那個倒是多了,我也記不太清楚。要人多點……

葛春培:人多要好講點是吧?

田如萍:你是什麼時候做茶的?

柴宏武:從小就開始做茶。

田如萍:是跟家裡面的長輩學的?

柴宏武:嗯。

田如萍:當時是怎麼學的呢?

柴宏武:那時候家裡面的長輩去採茶葉來,新茶要先煨一罐,煨了以後就拿來祭祖宗,祭神龕。

葛春培:新茶要先祭?

柴宏武:嗯,然後人才能喝。以前,加工後的新茶首先要祭神、祭祖。

葛春培:新茶?你們這裡出新茶是在幾月份?

柴宏武:就是穀雨啊!

葛春培:也是穀雨?

柴宏權:一般是二月的下旬到三月的上旬,那時茶葉最好。

葛春培:然後就是拿來先敬祖。

柴宏武:嗯,加工好以後先敬祖,敬祖了再煨。

葛春培:第一道茶出來以後?

柴宏武:嗯,那個就要拿來敬祖了,還有些神位也要敬。

葛春培:喝的話,有沒有講究?我看資料上說有喝茶的禮儀。比如說,哪個先喝?哪個後喝?喝的時候用什麼杯子?有講究沒?

柴宏武:喝的時候肯定要由老一輩先來。

柴宏權:以前我們這些地方沒用杯子喝,是用小碗。

柴宏武:就是土碗。

葛春培:用土碗倒?

柴宏權:一般倒茶要看人來,不能到滿,給人倒酒就要倒滿。

葛春培:酒倒滿,茶不倒滿。

田如萍: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柴宏權:對,就是這個講究。在我們這個地方,不管客人還是親戚來,都是煨茶,煮飯都放在第二位了。

葛春培:都是用你講的那個罐罐煨?

柴宏權:嗯,用土罐罐煨。

葛春培:罐罐是陶的還是沙的?

柴宏權:沙的。現在有些人家都還有。

柴宏武:現在有些老年人還是用那個煨。

葛春培:煨的茶和泡的茶,口感有什麼不一樣?

柴宏武:完全不一樣。

柴宏權:喝慣了,煨的茶要香一些。

葛春培:香味要濃一點嘛!

柴宏權:嗯。

葛春培:會不會苦一些?

柴宏權:會有一點苦,苦過後是回甜。

葛春培:你們這邊都是綠茶,像我們平常泡綠茶都不會用開水來泡,你們要煨開?

柴宏武:首先是要把水裝進罐罐裡,等水起綻綻(水紋)後才放茶葉進去。

柴宏權:燒到四十度、五十度的樣子,然後再放茶葉。如果你的水開了,放進去就不好了,那煨出來的茶質量就不好!就是要在水未開之前。

葛春培:放進去後,水開了就抬起來?

柴宏權:嗯。

葛春培:剛才你們說不同方法採摘的茶葉有不同的名字,像合閃茶是怎麼來的呢?

柴宏權:原來的地主家,他有高標準要求。他要採合閃茶,閃電的時候採,閃一下采兩片,就借閃電帶來的亮光采摘的茶葉就是合閃茶,他說那要好喝得多。

葛春培:就是閃電的時候採的幾片茶葉?除了這個還有其他有關茶葉的說法沒呢?

柴宏權:原來我們這個地方的茶葉有兩種,就是現在喊的紫色茶,原來是喊紅茶。它的葉子是紅色的,那種茶葉要苦一些,苦後回甜,香味也濃。過去用銅茶壺來煨壺底都會煨化,就有人家用打造的銅茶罐來煨,底都煨通了。

葛春培:那個時候叫紅茶啊?

柴宏權:我們年紀小一點的人沒有試驗過,是聽父輩經常講,我們這個地方的紅茶葉會把銅錢煨化。茶葉煨好後,把銅錢扔進去,第二天銅錢就會變薄。我們用罐罐煨的茶消化力強得很。

葛春培:你說它以前叫紅茶,現在叫什麼?

柴宏權:紫色茶。

葛春培:現在還有紫色茶的茶樹沒呢?

柴宏權:有,多得很。原來的老茶樹多,百分之三十都有紫色茶。

葛春培:你們把銅錢扔進去試過沒?

柴宏權:我們沒有試過。

柴宏武:我們試過把剛煮好的飯放到茶葉裡面泡著,米飯都會泡空。

葛春培:你們有沒有把紫色茶做成一個品牌或者系列呢?

柴宏權:有,有些人來他就指定要那個茶,那個茶葉的價格高。

葛春培:那個茶是多少錢一斤?

柴宏權:一千幾哦?

柴宏武:還不是分好的和不好的。

葛春培:好的多少呢?

柴宏武:一千多。

柴宏權:手工加工的一千三、一千四。

葛春培:一千三、一千四?

柴宏權:嗯。

葛春培:機器做的要便宜點?

柴宏權:機器加工也看不出。

柴宏武:看不到。

葛春培:看不出是紫色?

柴宏權:嗯,看不出。

葛春培:哦!它喝了有什麼好處嘛?

柴宏武:要苦些。

葛春培:就是喝的時候苦嘛!

柴宏權:喝的時候苦,喝過後就是回甜,很長時間都能感到甜味。像熱天喝了以後,幾個小時都不會口渴。

葛春培:真的啊?

柴宏權:嗯,真的。

葛春培:那它的製作工藝和其它茶一樣嗎?

柴宏武:一樣的,也是揉三道,炒三道。

葛春培:那你們這裡就只有兩種茶?

柴宏權:嗯,就是兩種。

葛春培:像他們講的合閃茶都不是?就是採的時間不一樣,品種上來講只有兩種茶?

柴宏權:品種就是兩種。

葛春培:一個就是紫色茶,一個就是綠茶。

柴宏權:嗯。

葛春培:然後就是採摘工藝上。從採摘工藝來分,除了合閃茶、雷公茶、雨前茶,還有哪種?

柴宏權:以前有加工,現在沒加工這些了。再說,現在也沒得哪個要求這麼高嘛!

柴宏武:現在的老茶樹都被砍掉了,除了茶王樹。

葛春培:茶王樹?

柴宏武:茶王樹的產量太低了。

葛春培:是太老了嗎?

柴宏武:嗯,太老了。那棵是四百多年了,六百多年這棵是經過茶科所來鑑定的。

葛春培:就是好幾個人來抱的那棵嗎?

柴宏武:十多個人都可以爬到上面去。

葛春培:老伯,你聽說過貢茶的傳說故事沒?有印象沒?有聽人擺過沒?

柴宏權:具體沒。

田如萍:那像你們的祖先當初是怎麼發現這個茶葉的呢?

柴宏權:我們的祖先從搬到這裡來的時候,這個地方的人就在喝這個茶了。

柴宏武:六百多年的那棵茶王樹都是祖先移栽的。

田如萍:從哪點移的?

柴宏武:據說是栽培,不是野生。據專家的推算,不只是六百年。

柴宏權:原來是姓高的和姓陳的在這個地方居住,我們姓柴的是來到這兒後,給姓陳的人家買的土地,就一直住到現在。

葛春培:從他手上買的地?你們當時來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茶葉了嗎?

柴宏權:是的。

葛春培:那你們祖上是不是土司?

柴宏武:哪樣?

葛春培:是做生意的還是土司官?

柴宏武:是土司官拿去的。

葛春培:嗯,是土司官拿去的,但是還是從你們這個地方徵的?

柴宏武:土司本身就是這個地方的。

葛春培:是柴家的?

田如萍:不是,只是這個地方的土司官。

柴宏武: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司官。

田如萍:相當於這個地方的政府收去上貢。

柴宏武:我們這個地方的傳說很多,平時我們不怎麼去記。

柴宏權:現在和以前喝茶根本是兩碼事。以前我們這個地方的茶葉講究存放多年的,會更好。

葛春培:陳茶。

柴宏權:嗯,放上四、五年的陳茶,不是關係特別好的親戚或朋友,你還不願意拿出來喝。

柴宏武:比如說今天晚上吃多了,肚子脹,就拿陳茶煨來喝。

柴宏權:像傷風感冒都是拿陳茶來煨水喝。

田如萍:你們試過沒?效果好不?

柴宏權:效果好嘛!

葛春培:除了傷風感冒和治消化,還有哪樣功效沒得呢?

柴宏權:它要和辣椒、姜一起煨,專門治傷風感冒。

葛春培:辣椒、姜和陳茶放在一起煨?

柴宏權:是的。

葛春培:還有其他的療效沒呢?

柴宏權:沒得了吧!只是說幫助消化最好。

葛春培:助消化就是把水煨起,丟陳茶進去煮就可以了嘛!

柴宏武:不只是陳茶,這個地方的茶助消化都還是好。

柴宏權:像幹活疲倦了,大部分人都是想煨茶喝來提神。像你們喝了一晚到亮都睡不著,到第二天你也沒得瞌睡。現在泡茶就比較淡了,以前我們用罐罐煨的茶比較濃。

柴宏武:(指著書)你看,1418年到2008年。

葛春培:我看到的。

柴宏權:你們現在採集了,到宗祠裡面去弄?

葛春培:就是需要資料,但是我們又不想它像教科書那樣的資料,我們想讓它更有趣一些,我們就採傳說故事、歷史這些。

柴宏武:整成白話這種啊?這個就要多找幾個人一起,他們想得更多。

田如萍:所以我們這次來就是想找大家來聊一下。

葛春培:現在還在世的,能找得到不?

柴宏權:這個不知道。

柴宏武:像我們這代人,家家都要做茶葉,哪家都有。白天採茶,晚上炒茶,要炒到晚上一兩點鐘才炒得幹。

柴宏權:以前我們加工好茶葉後,是不用現在的這些塑料袋裝的,那時是刮棕來,用線縫成口袋來裝,既不透風,又不會發黴,長期都是這樣的。所以陳茶能放很多年,都是用那個口袋裝的。

葛春培:就掛在家裡嘛?

柴宏武:就掛在火坑邊。

柴宏權:你用其他的裝,會生蟲,會發黴。

柴宏武:以前不會有膠臭這些。都是刮棕來縫成口袋後,大包大包的裝起,掛在火坑旁。

葛春培:你們喝過的陳茶是多少年的?幾年?十幾年?

柴宏權:最多的到四、五年。

田如萍:現在你們家裡面還留得有陳茶沒?

柴宏權:一兩年的有。

葛春培:現在你們都還在做茶的嘛?

柴宏權:前年的陳茶我都還有。

葛春培:以前你們做的茶是拿出去賣?現在呢?

柴宏權:現在的遊客來買茶,各家各戶都有手工茶。如果有大客戶來,多數是到我兄弟的茶廠裡面買。

田如萍:這裡哪個時候遊客要多點?

柴宏武:夏天。

柴宏權:今年以來遊客要比以往多,因為梵淨山申遺了,分量就要重些。

葛春培:這裡是梵淨山哪一個方向?

柴宏武:梵淨山西。

柴宏權:梵淨山就在我們的東方,太陽正好從梵淨山的山頂上升起。

田如萍:你們這邊喝的水是井水?

柴宏權:井水也有,大部分是從梵淨山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水質相當好。

田如萍:你們的茶和水有哪樣聯繫沒得呢?

柴宏權:有啊!這個茶葉拿到其他地方,用他的水來泡茶,口感就是兩回事情了。

田如萍:就是還是和地方上的水有關嘛!

柴宏權:我們這個地方,水井裡的水和河裡的水都是一樣的,沒得區別。

葛春培:泡茶就專門用井水來泡嘛?

柴宏權:上回我們到重慶去,用他們那邊水來泡,就感覺喝不習慣,後來買了礦泉水來泡就要好一些。

柴宏武:一般好茶要配好水。

柴宏權:就像到木黃去,它的金豆腐……

葛春培:好水才出金豆腐。

柴宏權:哦!還是與水有關係。

葛春培:你們這邊有金豆腐沒?

柴宏權:

豆腐倒是經常有人推。

柴宏武:對面這家做的豆腐,可以媲美金豆腐。

葛春培:對面啊?

柴宏武:嗯。

田如萍:他家做的是什麼豆腐?

葛春培:就是一般的這種豆腐嗎?白豆腐?

柴宏武:嗯,但是我覺得這個豆腐要比金豆腐好吃一些。

柴宏權:金豆腐是拌得嫩,推得細。去年我去木黃,有個朋友請我吃金豆腐,我看他加工,他的豆腐要過濾兩道,我們這裡是過濾一道,他們是要用細布再濾一道,所以金豆腐吃著細嫩。

葛春培:

你們這裡除了茶,還有其他的特產沒?

柴宏權:現在都是以茶為主了,其次種點蔬菜,都是搞旅遊的多。

葛春培:蔬菜都是自己吃嘛?

柴宏權:蔬菜我們自己種的要好吃點!

葛春培:水好土好。

柴宏權:沒用任何化學肥料,都是用農家肥。像吃慣了自己種的蔬菜,到外面去吃那些蔬菜吃不習慣,味道太淡了。

葛春培:沒得蔬菜味?

柴宏權:我們自己喂的豬,豬肉都特別好吃。

葛春培:你們這邊的製茶手藝申報傳承人沒?

柴宏權:什麼?

葛春培:一般傳統手工藝都會申報非遺的傳承人,你們有沒?

柴宏武:上次我們申報了,但是沒下來。

葛春培:申報了,沒下來?

柴宏武:嗯。上次我們現場用傳統工藝做茶,就報上去了。

葛春培:那你們這個村子裡的人基本上都會做茶?

柴宏權:百分之百都曉得。

柴宏武:男女都會做。

葛春培:哦,做茶的手藝家家都會?

柴宏權:老老小小都行,男男女女都會。做茶的時候,鍋要洗乾淨,不能沾油。

葛春培:鍋要洗乾淨?

柴宏權:嗯,沾油了不行。

柴宏武:以前要拿磚頭磨。

葛春培:拿哪樣磨?

柴宏武:磚頭。

柴宏權:砌房子用的那種土磚、瓦片這些,拿來磨鍋。把鍋磨亮了就沒有油漬了,炒的茶就是原滋原味的了。如果沾上油漬就會有化學反應。

葛春培:是哪樣磚頭?

田如萍:

砌房子的。一塊一塊的那種紅磚。

柴宏權:土磚。紅磚、青磚都是一樣。

葛春培:哦,都可以。首先是把它磨亮。

柴宏權:嗯,磨亮。

葛春培:磨亮就可以了?不用上手炒啊?

柴宏武:你們哪點的人嘛?

葛春培:我們貴陽的。炒茶是用鍋鏟炒還是用手?

柴宏武:用手炒。

葛春培:溫度是好多呢?

柴宏權:你不能用手抓住鍋。

田如萍:炒的時候是大火還是文火?

柴宏權:首先是用大火,大火殺青,後期要用小火。

葛春培:第一道是大火嘛?

柴宏武:殺青的時候是大火。揉了以後,又把茶葉炒熱,就用中火。

田如萍:第二道是中火嘛?

柴宏武:嗯,第二道用中火。

柴宏權:第二道揉好後要攤涼,攤到簸箕裡面涼一下,又繼續炒。

葛春培:攤涼是冷了就可以了?

柴宏權:

也不太冷。

田如萍:攤涼的時候,是放好久嘛?

柴宏權:是看你加工的茶葉多少。如果一兩斤茶葉,就是二十分鐘。

柴宏武:還有當天溫度的高低。

葛春培:就按經驗來嘛?

柴宏權:採茶葉的時候裝茶的兜兜(竹簍)要大一點,小了容易把茶葉壓緊了,就不行。

葛春培:不能挼到。

柴宏權:嗯,就要不得了。

柴宏武:必須用竹籃子、背篼。

柴宏權:像我們用竹子編的背篼、提籃去採茶,裝在裡面不能壓緊,要讓它蓬鬆,它才不會發酵。不然等四、五個小時後你回到家,茶葉已經發酵了。

葛春培:竹製品是因為透氣嗎?

柴宏權:也不會有怪味傳進去,茶葉的吸收性很強。比如說你們女孩子擦香香,那茶葉就要不得,它已經吸收了香味了,就不是好茶。

葛春培:它吸收性比較好。

柴宏權:像用肥皂洗手都不行,必須是用清水洗手。比如邊加工茶葉邊抽菸都要不得,茶葉會有煙味,喝酒了也不行。茶葉的吸收性最強,比如你的屋子好久沒人住了,有黴味了,放一兩斤茶葉進去,過兩天黴味就消失了。我們搬新房子的時候,就會擺兩斤茶葉進去,過兩天,什麼氣味都沒得了。

葛春培:全部吸完了。

柴宏武:還有吃的肉臭了,你放點茶葉進去一起煮,就沒臭味了。

葛春培:就是煮的時候丟幾片茶葉進去一起煮嘛?

柴宏武:嗯。

田如萍:茶葉在炒完第三道還要拿出來攤涼不呢?

柴宏權:那就用不著了,炒幹就裝起了。

田如萍:要曬乾不呢?

柴宏武:曬乾也可以,旱茶就要曬。

葛春培:旱茶?哪個旱?

柴宏權:但是還是用火烘乾最好。

柴宏武:也有人做日光茶。

葛春培:熱光茶?

柴宏武:日,太陽……

葛春培:哦,日光茶。就是太陽曬,不用揉?

柴宏武:對,就用太陽曬。

田如萍:從山上採來,就攤起曬,曬好就收了?

柴宏武:嗯,那個喊叫日光茶。現在有人做那個,去年有人做了,拿到北京去賣。

柴宏權:但是我們本地的人還是喝不慣。

柴宏武:有太陽的味道,但是北京那邊的人就喜歡喝。

葛春培:我之前看資料,說梵淨山上面有佛,以前的寺廟也要喝,是不是這個茶?

柴宏權:和尚不準喝酒,只喝清茶。

田如萍:所以敬菩薩敬清茶,因為菩薩吃素?

柴宏權:嗯,是的。所以敬菩薩離不得茶。

葛春培:所以和尚也離不得茶。那他們來給你們收過茶葉沒?他們是定期下來收還是?

柴宏權:前幾天有幾個和尚都到這點來買茶。

柴宏武:以前當地的人會幫他揉,然後送到廟裡面去。

柴宏權:做功德嘛!

葛春培:是新茶嗎?

柴宏武:是新茶。

柴宏權:我們這裡原來有個老年人,他一百零幾歲了,死了幾年了。他每一次採茶葉,加工了,都會拿一兩斤去廟上。他很講究,採幾張茶葉,就用帕子抹一下手,再去掐。他還專門打盆水帶山上去洗手。

葛春培:他上山採茶還要帶盆?

柴宏權:是帶盆水,採的茶葉要拿去敬菩薩,他講究得很。

葛春培:等於那一兩斤茶葉就是這樣採的,摘幾片洗下手,再去摘?

柴宏權:我都親自看到過。

葛春培:

還有其他關於採茶的沒?

柴宏權:就是要講衛生。因為這個茶葉從採到加工,都沒得洗。像熱天,全身是汗,就不衛生了。

柴宏武:如果是做柴氏宗祠,你就是按資料上才講得清楚。

柴宏權:宗祠,基本上哪姓人家的規矩都差不多。以前一族人有一個宗祠,如果你不聽話,就喊你到宗祠去跪起、吊起,就是教訓你。那就是一種家法。

葛春培:你以前看到過沒?

柴宏權:看到過。

葛春培:是犯哪樣事情呢?

柴宏權:不聽話,對父母不尊重,不孝敬父母,這些就屬於家法。

柴宏武:主要是不孝順。

柴宏權:不尊老愛幼。

柴宏武:還有偷偷摸摸,都要到宗祠跪起打。

葛春培:你看它上面寫的好複雜。扯火閃的叫合閃茶;摸黑夜摘的叫摸黑茶;清明前後叫清明茶,也叫陰陽茶;立夏的時候叫熱茶;立秋的時候叫掃尾茶。你們知道這些不?

柴宏權:以前很講究,炒茶的時候用桐油來照亮,就不衛生了。加工的時候不用照亮,就憑自己的感覺。

葛春培:採和加工都不要這些?

田如萍:可以白天炒嗎?

柴宏權:白天也可以,但是白天要採,只有晚上加工。

田如萍:茶葉採回來後,是馬上就要炒還是可以放一段時間?

柴宏權:採回來,這一天內要炒,而且採回來後要用簸箕攤起,不能就這樣放著,到晚上就要炒。

田如萍:炒之前要用水洗不?

柴宏權:不洗。

柴宏武:只洗手。

柴宏權:茶葉是乾淨的,沒什麼汙染。

葛春培:種茶葉的時候不用化肥這些吧?

柴宏武:不用,什麼肥料都不放。

柴宏權:

我們的茶樹即使長在石坎上,也會長得很好。

田如萍:現在山上的那些茶樹是後面栽的還是野生的?

柴宏權:成片的是栽的。

田如萍:是好久栽的?

柴宏權:栽的茶葉,時間最長的也是十多年了。

田如萍:你們的貢茶賣的最好的是哪一款?

柴宏權:野生的要賣得好點,但是也要內行才曉得。

葛春培:你們這裡的熊德富、陳昌義還在世嗎?

柴宏權:都死了。

田如萍:還有哪些年紀大點的,知道這些的?

柴宏權:剛才你們說的那幾個人,我當村幹部的時候找他們談過。

葛春培:嗯,這個資料挺早的,我看陳昌義當時都八十多歲了。他們後代還在不?多大年紀了?

柴宏權:有五十幾、六十幾的。

田如萍:你今年多大年紀了?

柴宏權:63。

田如萍:是什麼族?

柴宏權:土家族。

田如萍:剛才那位伯伯呢?叫什麼名字?

柴宏權:我長他兩三歲,他叫柴宏武。

田如萍:洪水的洪?

柴宏權:寶蓋頭。

田如萍:你叫什麼名字呢?

柴宏權:柴宏權。

葛春培:你們是親的兩兄弟?

柴宏權:嗯。

葛春培:現在你在做什麼工作呢?

柴宏權:也在茶廠裡工作。

葛春培:你以前當過支書?

柴宏權:幹了三十多年。支書、村長換著當。

葛春培:是好多年前開始在政府上班的?

柴宏權:82年。

葛春培:好久退休的呢?

柴宏權:80年當村長。

葛春培:82年當支書?然後一直幹到退休?退休是哪一年呢?

柴宏權:退休的時候59。

田如萍:你們茶葉廠叫什麼名字?

柴宏權:就叫團龍貢茶廠。

葛春培:剛才你說你們家是從哪點遷來的?

柴宏權:湖南,從湖南神溪搬來的。

葛春培:來了以後就呆在這裡嗎?

柴宏權:剛來的時候是在江口的軍屯壩,當時為了躲兵就出來了。我們現在是臘月二十八過趕年,就是這樣形成的。當時是二十八,來不及了過三十,燒完紙就來到了江口軍屯壩,買了塊地。後面問那個地方叫什麼名字,說是叫軍屯壩,一聽連土地錢都不退就跑了,就到了這個地方。當時祖先背了個公安菩薩,就是保平安的,喊為公安菩薩。我們的祖先就是背個菩薩,什麼都沒得拿。走到這裡的時候,背菩薩的繩子突然斷了,於是祖先就下定決心買了這個地方的土地。他說,背了這麼久,走了這麼長的路,繩子都沒斷,到這裡斷了,看來就該在這裡住。現在這裡都還有一個公安廟,當時就是把那個公安菩薩安置在裡面的。我們這些地方,老人過世了,都不需要開路,只要到裡面燃張紙,就抬上山埋了。

葛春培:是通知菩薩這個人去世了?

柴宏權:是祈禱公安菩薩保佑這姓人的平安。

葛春培:人去世以後,去那裡燒紙?

柴宏權:像其他的地方是做喪事,請先生開路,我們這裡就不用。

田如萍:為什麼要去那裡燒紙?不去其他地方燒?

柴宏權:就保佑大家不會有事發生。

葛春培:也不辦酒?

柴宏權:不辦。

田如萍:現在也是這樣的嗎?

柴宏權:現在不是了,現在要辦酒請客。我們搬到這裡來就有這個規定,其他沒得。除了趕年,其他地方是三十,我們是二十八。我們每年都有一個趕年活動,全部桌子擺好了,每家蒸一個豬頭,親戚朋友來了就坐起吃,不要錢。去年、前年有遊客來都是這裡過趕年。

葛春培:你們這個村有好多戶人家?

柴宏權:全村?

葛春培:嗯。

柴宏權:八百多人。

葛春培:好多戶?

柴宏權:兩百多戶。

田如萍:你們這裡姓什麼的人家最多?

柴宏權:姓柴。

田如萍:你們家的最多。

柴宏權:其他姓戴、田、熊、蔡、胡,姓蔡、熊、胡的和我們是一起搬來的。當時他們四個人是結拜弟兄,他們把雞血倒入酒裡面喝了,就結拜成兄弟。

葛春培:那結拜後的四家是不是不通婚的?

柴宏權:我們這四姓人從來就不開親。

葛春培:到現在都不能開親啊?

柴宏權:像現在通婚的都不太受大家歡迎。

葛春培:你們土家族有沒有哭嫁?

柴宏權:有的。

田如萍:過去結婚的時候新郎新娘穿的什麼衣服?

柴宏權:以前是穿排子衣,從旁邊扣的那種。

田如萍:是什麼顏色的?

柴宏權:陰單布(音)和粗布,天藍色的,以前喊陰單布。以前最講究的是天藍色。

葛春培:材料是粗的那種布?

柴宏權:以前是穿長衫,就是粗布、土布。

葛春培:都是藍色?

柴宏權:嗯。

葛春培:新娘也是藍色?

柴宏權:都是。

田如萍:要戴哪樣東西不呢?

柴宏權:頭上要包帕子。

田如萍:男女都要帕子?

柴宏權:都要。男的青帕子,女的白帕子。

葛春培:我還以為要穿紅色的。

柴宏權:沒有。

葛春培:紅色是後面的?

柴宏權:後來的。

葛春培:你給我們說下整套婚嫁,比如說怎麼接親?

柴宏權:那是接納婆,我們現在都是這樣的嘛!有一個回車馬的叫先生,有個女的喊為接納婆,就是接新郎新娘到屋裡,她要燃紙,要說福式(吉語)。

葛春培:這兩個是很重要的?

柴宏權:嗯。回車馬的先生是那頭(女方)的主人請來的,要打發他回去。

葛春培:就是女方那邊來的?

柴宏權:就是來的那邊的主人,會請一個先生,燃紙後會打發他回去。

葛春培:這叫回車馬,那接納婆呢?

柴宏權:接納婆是把新郎新娘接進房,說福式,撒花生,撒塘。有些小兒去搶,就是代表吉利,兒女多。

葛春培:就是花生和糖?

柴宏權:核桃、花生,多得很。不管哪個季節,最起碼要買兩個橙子。

葛春培:橙子是什麼意思?

柴宏權:就代表吉利。

田如萍:就是要果子類的,結果,代表早生貴子。

葛春培:哭嫁呢?

柴宏權:花圓酒那天晚上就要一晚哭到亮。

葛春培:花圓酒?哪個時候辦花圓酒?

柴宏權:要打發姑娘出去,就招待客人的酒。那麼今晚姑娘就要哭,哭一天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