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牙山脚下有个“营盘”村,这个名字与“于七”有关


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于七起义”,是胶东半岛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当时栖霞人于七以牙山为根据地,先后发动过两次抗清起义,第二次起义后,清廷调集重兵围困牙山,于七最终失败。这段经历对牙山周围的地名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现在有不少村庄的名字,都与此有关,这组图片要介绍的营盘村就是其中之一。

牙山地处胶东半岛中部,海拔超过了800米,是烟威地区第三高山,因此主峰形似三颗牙齿,故也被称作“锯齿山”。营盘村和东西上寨村的位置,大致就算是牙山的正前方,从这里远眺牙山,十分险峻。

这是从营盘村远眺牙山的情景,图中的那条公路,就是原文三线唐家泊到桃村段。

这段公路是建在山坡上,起伏挺大。

此外,在营盘村里,还有一条通往桃村方向的老路。

在牙山正前方,营盘村周围算是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方,相对适合大部队行动。因此,于七发动第二次起义之后,清廷调集万余兵力,进驻牙山前方,根据栖霞史志资料的记载和历史文化研究者李元章先生的记叙,清军大本营即设在营盘村周围。

牙山现在已经是一处森林公园,攀登牙山的话通常是在牙后进山,而山的前面在很多人看起来异常陡峭,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不适合正面仰攻。那么,清军当时为何要把大本营设在这里呢?这是因为,牙山后面沟深林密,适合守方伏击,而不适合攻方行进;而正前方虽然看似陡峭,但也有路可循,正面山石裸露,植被不多,防守方不容易隐蔽,对于进攻方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关于战斗的经过,史料的记载不详,民间的传说倒是绘声绘色,当时清军的确是在正面仰攻,伤亡颇大,后来就采取围困策略,围而不攻,最后于七因粮草不济而失败。不过,在于七起义之后,因为牙山地势险峻,为了弹压地方,控制形势,清朝一直在此驻兵防守,直到清代中期统治稳定后才撤离。不过,营盘这个名字倒是一直流传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