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一定能笑到最後嗎?

先行教育是造成學習效率低落的元兇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一定能笑到最後嗎?

關於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分為三種方法。一,未發育前,進行先行教育;二,配合發育程度,給予適齡教育;三,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

很多人認為沒有學者會支持第三種觀點,不用訓練孩子站立走路,孩子也能自行學會走路;不用訓練孩子大小便,孩子早晚都能學會,只要任其自然成長就好。

現實社會里,採取第三種方式並不實際。假設家長秉持堅定的教育觀,完全不教孩子注音就讓他上小學,當其他孩子已經學會注音、會寫自己名字時,只有自己的孩子不會,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嚴重的自卑感和對自我存在負面的形象,會讓孩子經歷一段煎熬的時光。

接受過先行教育的孩子,在學校會提不起勁上課,因為課程都已經學過,就算想要認真上課也無法專心,因此會在課堂上做其他功課、打瞌睡或發呆。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若是透過補習班或家教先學習這些課程,到學校上課時卻在發呆,這樣又能得到多大效果呢?

我們應該採取的是適齡教育,配合孩子腦部發育的程度和關鍵期,讓孩子接受教育。孩子有學走路的階段、有學大小便的時期,也有想學寫字的時期,只要瞭解孩子的發育程度,適時給予教育,便不會讓孩子因感到壓力而累積負面的情緒,反而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慾望,在無形中累積正面能量,使孩子的性格定型,變得自信滿滿,擁有正面的自我形象。

隱藏在“認真”背後的陷阱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一定能笑到最後嗎?

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你要認真讀書。”

讓我們來看看“認真”這個詞。家長或老師最常對孩子或學生強調的,就是“你要認真”。許多家庭都以“全力以赴”或“認真生活”之類的話語當作家訓。一般人對讀書的看法亦是如此,認為必須專心認真念很久的書,才能擁有好成績。但是,“只要認真就行,不認真就唸不好書”的觀念,是非常片面的看法。

認真需要條件。第一,方向要正確。方向若不對,愈認真會造成愈大的損害。試想,若是有人以認真為座右銘,很認真地當小偷,或是有人為了欺騙別人而認真看書研究,情況會如何呢?

認真的另一個條件是,方法要正確。假如有人每天花十小時胡亂練習游泳,有人每天花兩小時學習正確泳姿,一個月後讓兩人比賽,誰能勝出?沒學過正確方法胡亂游泳的人,再怎麼認真,都無法追上學過正規游泳的人。讀書也是相同道理,如果不曉得正確方法,再怎麼認真讀書也無法獲得好成績。長時間坐在書桌前認真背書,卻仍然無法獲得好成績的人,其實出乎意外地多。

第三個認真的條件是,要有效率。比起一味投入大把時間、付出所有心力,利用正確方法,就可以在短時間內以少許力量獲得最大的效果。如果想有效率地認真做事,就不能盲目蠻幹,而必須深思熟慮,尋找有系統、有創意的多元性方法。在這樣的思考和探索裡,才有可能會進步。

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與學習量不會成正比,因為學習重視的是質,不是量。久坐在書桌前是最糟糕的學習法,因為大腦討厭一成不變、反覆的動作。當外界的刺激單調乏味時,大腦會分泌較多的慢速波,造成注意力下降,想要打瞌睡。重複持續單調的動作會造成大腦突觸連結變弱,使大腦對刺激反應變得遲鈍,很快就會忘記學習過的知識。從這裡便可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沒有效率。

從內而外的教育,能產生強大效果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一定能笑到最後嗎?

東方人透過背誦學習,西方人透過發問式的對話和討論學習。這兩種文明以不同的方法留下許多成就和文化遺產,兩種學習方法都各有優缺點,然而現今的世界趨勢是以發問和討論為主流。

東方社會重視團體活動和關係,期望孩子成為一個能給別人留下積極印象、和別人和平共存的人,因此即使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比別人優秀,也不會到處炫耀或張顯,他們認為過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是驕傲不謙遜的行為。

相反地,西方社會強調個體和獨立性,把個人滿足和幸福排在第一順位。他們追求個人的滿足和幸福,因此他們非常忌諱傷害自尊。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人認為針對某個事件公開批判、發問與爭論,是一種不恰當的行為;西方人的想法則完全相反,因為西方人相信,在不斷問答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出最棒的創意。他們在教育孩子時,不會要求孩子必須將家長或老師傳授的知識原封不動地全盤接受,而是會引導孩子產生疑問、提出問題。

東方人認為知識是外在的,學習就是學到外在知識,因此會效法比自己更早學習、擁有許多知識的人。為了儘量多學一些知識,不斷閱讀、背誦與聽課,最典型的代表是看書;不斷背誦書上的內容,將聖賢的教誨視為真理,強調必須追隨聖賢。

相反地,西方人從希臘時代開始,就認為爭論能力、辯證能力和戰鬥能力都是男人所需的能力,相信知識存在於自身而非外在,因此不斷髮問以追求真理。蘇格拉底反詰法的出現也是由此而來,透過發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蘇格拉底會這麼重視這樣的教育方法,也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導引出自己內在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