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很多企業死於“明天”

  最近有個原來認識的老闆跟我說,“老王,王老師,趕緊給我招個人事專員吧,我快撐不住了。看來還是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其實在之前我是有跟這個大哥聊過的,他沒有重視,覺得“三條腿的青蛙不好找,兩條腿的人不是到處都是嗎?”無獨有偶,最近很多企業聯繫到我,“王老師,知道您做組織發展與人才培養,您覺得這樣的人怎麼培養,怎樣定價比較合適。”我都是一個回答,“你先把自己的招聘和培訓體系搭建好,這個不存在什麼飛躍,你根本不考慮員工的基本生活,然後就找個‘鄭秋冬’一番瘋狂‘輸出’——當然你也找不到‘鄭秋冬’

招聘,很多企業死於“明天”

人本思維,招聘成本會高的出奇

  還記得“老福特”說的那句話嗎?“我希望僱傭的是兩雙手,沒想到他們帶來了退,還帶來了腦子”,在大工業時代,“盧德運動”是工人對於生產工具的錯誤認知。而且“老福特”的這種思路其實貫穿了福特公司的整體人才運營思路,最後還是被通用公司給“完敗”了。可以是福特的失敗不僅僅是這些年堅持生產“T”型車,不管顧客什麼喜好,我們只是生產T型車;更多的是以傑克·韋爾奇為代表的通用公司“人本思維”的用人和管理理念。在生產線上的工人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和生理需求。很多人才“懷才不遇”只是因為“你太優秀”了。就像《北京女子圖鑑》的結尾一樣,陳可可以追隨顧映真的腳步“瀟灑走一回”,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會望而卻步吧。

企業招聘四個渠道

  我遇見過這樣的老闆,“老王,我們就是找個招聘的,就是每天打打電話,可以了,沒有啥難度的。”我說,“首先你從哪裡能讓他去打打電話,現在的招聘平臺和渠道他了解嗎?如果每天有無數電話可以打,那你找個話務員或者客服豈不是更好?”從“大招聘思維”去考慮,我們說招聘渠道主要有四種,社會招聘、校園招聘、外部挖掘、內部培養。很多人問我,“老王,你不是做企業內部人才培養的嗎,這個跟招聘有啥關係呢?”我只能說“別人說我太痴狂、我笑別人看不穿。”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招聘開展的,在招聘的四個渠道中,“內部培養”是其中一個渠道,而在這個過程中,“內部人才梯隊”建設顯得非常重要。所以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招聘做的。就像很多人都覺得麥當勞是做餐飲的,其實不是,它是做地產行業的。

“人才併購”指日可待

  公司可以併購,當然這件事產生的影響往往是人才的整體波動;中國人講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履行公司整體併購之實之前,首先要完成的是“人才併購”,如果你不是想讓所有人都“棄你而去”的話,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記住已經要請到專業人士去做。在這一點上,二戰期間的美國做的就非常好,對於德國這個二戰的軸心國,對於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者,“無情打擊”,但是對於其中一些特別優秀的科學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提前“弄到”美國保護起來。這位二戰後美國在軍事領域的迅速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也是如此,在人才先行的時代,你想搞垮一個企業,只需要給他的人力結構做個”外科手術式打擊”就可以了;同樣,你想收復一個企業,也首先要進行的是“人才併購”。否到時候人家給你在人才領域來個“焦土策略”,你哭都哭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