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來源 | 港股挖掘機

香港,3人之家月入15000港元以下屬貧窮。

每5個港人中,就有1個是窮人。

沒有人願意主動變窮,只是大家在時代大潮來臨之前,反應快與慢而已。

有人攀高升天,有人一墜不起。城市也是如此。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香港“最窮”的地方之一:深水埗


1 “一百萬爭奪戰”

2006年初,當時的香港扶貧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由政府統計處提供的報告,顯示在2004年第四季,如果以綜援金額的水平來算,香港共有一百萬市民生活在綜援水平線之下。

——香港貧窮人口超過一百萬人,這是特區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公開承認的窮人數字。

時間來到2018年11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暨香港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主持記者會,公佈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的分析。

據最新發布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6年全香港貧窮人口有135.2萬,貧窮率為19.9%;而2017年貧窮戶達59萬,貧窮人口則達137.7萬,貧窮率20.1%。

如若將綜援、生果金、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恆常現金政策計入,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下降至101萬及14.7%。

——但這依然是自2012年後,香港首次在政策介入後貧困人口未能跌破一百萬人大關。

按照公開數據,香港最新人口數在740萬左右,因此也就有了文章開頭那句“每5個港人中就有1個窮人”的說法。

事實上自從《香港貧窮報告》發佈以來,這類說法就從未斷過。繁華背後,亦有哀涼,真實的香港便是如此。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這是香港↑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這也是香港↑


2 與其說窮人多,不如說貧富差距大

筆者記得沒錯的話,於19日發佈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是特區政府這些年來的“規定動作”,大抵都會在10月、11月中上旬對外發布上一年的報告。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不妨再來細究一下這份報告的內容。

窮人的總數上面已經說過了,如若將綜援、生果金、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恆常現金政策計入,2017年香港的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下降至101萬及14.7%

香港官方界定一個人窮不窮是按貧窮線來算的。根據報告,2017年家庭月入低於規定界線以下就算貧窮:

1人家庭對應4000港元;

2人家庭對應9800港元;

3人家庭對應15000港元;

4人家庭對應19900港元;

5人家庭對應20300港元;

6人家庭對應22500港元。

因此,在香港,3口之家月入15000港元以下便是貧困戶,這句話是絕對有依據的。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另外根據報告,香港貧窮率最高的前5個地區依次為觀塘(25.6%)、深水埗(24.2%)、黃大仙(23.7%)、北區(22.9%)和葵青(22.9%)

在政府政策介入後,前5個最高的地區則為北區(17.5%)、觀塘(17.2%)、深水埗(17%)、元朗(16.7%)及黃大仙(16.4%)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不過需要詳細說明的是,香港使用的是

“相對貧窮”的貧窮線計算方法,一個住戶是否屬於貧窮會因整體住戶的收入狀況而變動。

但這種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即會根據本港市民整體收入水平而不斷浮動。

因為現實情況乃是收入差距較大,若有錢階層收入增長較快,從而拉高了收入的中位數,處於中位數一半以下的“貧窮”人口就會越來越多。

而且貧窮線只算收入,有些“低收入、高資產”的市民被算進去也有可能。

因此可以說,貧窮報告最能反映的,還是貧富差距的問題。

這個還用多說嗎?

Knight Frank(萊坊)在2017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全球的城市中,資產超過3000萬美金(彼時約合人民幣2.07億元,港幣2.33億元)人數最多的城市,是紐約,達6570人。第二名是倫敦,有4750人,歐洲第一。第三名是香港,有4080人,雄冠亞洲。

而擁有超過100萬美元資產的人,香港有227900人,全球第四。

再來回頭看看特區政府畫出的貧困線,便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天差地別了。

前幾年內地一篇講“摺疊”的科幻小說摘得科幻界最高榮譽“雨果獎”,一時間輿論譁然,殊不知在香港,“摺疊”二字早已深入骨髓。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香港底層市民住的劏房


3 香港人怎麼就窮了

這裡面牽扯兩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是香港人怎麼就窮了呢

另一個,是為什麼現在扶貧不好做,窮人在增加?

姑且一個一個說。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黃洪博士早年間曾撰寫過一篇論文,題為《香港貧窮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探討香港出現貧窮問題的主要原因時他認為:

自八十年代初開始香港製造業的生產性工序快速向外遷移,造成大量製造業工人失業,是導致香港貧窮惡化的主要結構原因。

自1986年開始,製造業的工作人口便由九十四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35.8%)持續下跌,到1996年製造業只剩下五十七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18.9%),十年間製造業共淘汱了三十七萬多人,佔全港工作人口的比例下降了近17%。

另一方面留在香港製造業的生產工序主要以產品設計、產品銷售、及財務控制等以文職人員為主的非生產性工序,所以製造業本身亦出現白領化的趨勢。

在非工業化及白領化的影響下,受打擊最大是長期在製造業工作的體力勞工,包括中老年的男性技術及非技術工人,以及女性的操作工,這些工人面臨裁員及關廠的威脅,出現失業、開工不足及提早退休的狀況。

而這些勞工大多流入低職級、低工資的服務業工種。由於工作經驗、年齡和學歷等等問題,他們多數缺乏條件轉當文職工作,很多時候能夠在服務業內找到工作,維持原來收入者,已經是比較幸運的了。

這裡面,不少製造業的藍領工人——尤其是中老年及女性工人——更面對失業的困境。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這是客觀因素,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套用當下流行的一句雞湯,可能很殘酷:

時代在拋下你的時候,連句招呼都不打。

除了客觀因素,還有相對的“主觀因素”。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首席研究員陳功在其一篇題為《香港的貧窮問題》的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認為導致香港貧窮問題的“生活”方面的因素:

香港自僱人士多,形成了看不起貧窮的文化,窮人的日子很難過。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就看不起“沒錢的人”。

……雖然香港失業率迄今依然維持在中等水平之上,但勞工的反映並不強烈,也缺乏組織來有效代言。所以,他們的困苦經常不為人所知。

還有就是社會資本的匱乏。說白了就是人際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為的是獲得資源和機會,從宏觀講是一種通過集體行動實現共同利益的組織資源。

有嚴謹的科學調查結果表明,香港43.9%的貧困人口表示,他們連一個可以借錢的親友都沒有,被調查的貧困人口中,平均能夠介紹工作的親友只有1.74個。

“社會資本的匱乏程度非常嚴重,這勢必會導致香港的貧困和不滿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此外,除了以上產業轉型升級的原因,還有個原因就世人皆知了:“樓災”

從1998年起,香港的樓市開始暴跌,一直跌到2003年,暴跌了多少?80%。一輪樓災下來,多少中產階級變成負產階級,多少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變成了千萬負翁、億萬負翁。


4 人口高齡化+住戶小型化

根據《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有137萬人貧窮,是九年來最高紀錄,而且2017年相對於2016年還增加了2萬多人。

於是乎有人議論紛紛:這怎麼還越扶越窮了呢?

官方給予的解釋是:人口高齡化、住戶小型化。

人口高齡化自不必說,任何一個地方,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面臨人口高齡化的問題。

有第三方數據曾對香港和深圳的未來做對比時,特意選出人口平均年齡的數據:香港人口平均年齡在43歲,已經是中年往上了,而深圳的平均年齡則在33歲,恰值壯年。

這還只是平均年齡,事實上,香港的老年人問題一直都是政府發大力在解決的領域。

一份2017年公佈的數據顯示,香港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貧困率在30%左右,也就是說每三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就有一個過著“窮困”的生活。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而住戶小型化就更為凸出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與父母的同住,他們寧肯租房子也要搬出去,而搬出去的生活,也並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因為有一個核心問題困擾著一批又一批本港青年:買房

香港資深媒體人關偉文曾描述過這樣一種場景:

香港市民茶餘飯後最為熱議的是,樓價顛升,買私樓買不起,抽居屋抽不中,租樓太吃虧,公屋輪不到……連青年學者都要住劏房(房中房),原住劏房的要搬到棺材房,擁有私樓的似乎是幸運兒,但都埋怨說,樓價太貴難以追上升幅,無法細樓搬大樓……

不少市民尤其青年似是陷於沮喪,未來居住生活如何改善?

不愧為資深媒體人,所述場景有如一幅清明上河圖,每一個群體的形象躍然紙上,卻又似曾相識。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5、不算太晚

香港所面臨的貧窮問題是結構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從來沒有人願意主動貧窮,只是在時代的大潮襲來之前,有人敏感地調整了姿勢,有人還熱烈地憧憬未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大勢而已。如今再想突破,富人因為富有而更富有,窮人因貧窮而更容易貧窮。

甚至在某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上,還會做出令旁觀者難以理解的選擇。

猶記得前段時間港府放出“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欲建設26-40萬套單位的住房,要一舉從供給端解決香港住房緊張的問題,卻遭遇了預料之外的反對。

劉德華在為“明日大嶼”宣傳片的配音中說:

“我們見過一個朝氣蓬勃的香港,我們也見過一個停滯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隨後社交網絡上,劉德華被水軍“圍攻”。華仔一腔赤誠之心,也不知現在是否還澎湃如初。

冬天到了,香港還有100萬窮人

只是一直在“隔岸”旁觀的我們,是不是咂摸出一些別的味道,則至關重要。

今天不妨借用爆款製造機“飯統戴老闆”的一段評述,來結束此文:

香港面臨的問題,不止香港獨有。在一場模仿遊戲中,前車之鑑,既給了我們充分警示,也給了我們調整時間,希望一切都不要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