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是哪些?

李子迟到了


开国元勋中,上将以上军衔出自黄埔的特别多,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黄埔的荣耀。

1955年,新中国实施军衔制度,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涌现了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上将以上总计77人,这77人中,有几个人出自黄埔呢?

总数是5+3+8=16人。听我给你介绍一下这16人。

5位黄埔走出的元帅是林彪(四期)、徐向前(一期)、聂荣臻(教官)、叶剑英(副主任)、陈毅

林彪带领的军队从龙冈伏击战开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几乎可以说击败了黄埔军校出来的老师和师兄师弟。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其貌不扬,不受重视,但他带领红四方面军把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根据地,让黄埔校长蒋介石肠子都悔青了。对于捉拿徐向前,蒋介石给出的报价是20万大洋,与朱老总相当。

聂荣臻,在黄埔军校时是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助手,抗日战争中带领115师东进建设了晋察冀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领导了华北军区。

叶剑英,叶剑英在黄埔创建时已经是粤军名将,长期担任红军、八路军的总参谋长,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常驻重庆,为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毅,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党委书记,所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很多将军,实际上是陈毅的学生。陈毅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他知人善任,让粟裕以副职领导全军,做出卓越贡献。

3位从黄埔走出的大将:陈赓(一期)、罗瑞卿(武汉分校)、许光达(五期)

陈赓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东征时还救过蒋介石的命。陈赓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旅长、军区司令,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司令、兵团司令,是我党的传奇将军。


罗瑞卿毕业于武汉分校,在解放战争中与杨得志、耿飚一起领导了有名的杨罗耿兵团,建国后曾任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

许光达毕业于黄埔五期,抗日战争中担任120师旅长,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司令、兵团司令。建国后,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

8位从黄埔走出的上将:张宗逊(五期)、萧克(四期)、周士第(一期)、郭天民(六期)、杨至成(五期)、陈伯钧(六期)、宋时轮(五期)、陈明仁(一期)。

上将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周士第和陈明仁。

周士第,国民革命北伐时就担任叶挺独立团的营长。抗日战争中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解放战争中曾任第18兵团司令,协助徐向前元帅解放了山西全境。

陈明仁,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他这个人是纯粹的军人,抗战期间曾因为顶撞蒋介石被冷藏。在抗战缅甸战场,他带领71军打通了中印公路保障了盟国的支援。解放战争中,他曾在东北战场的四平死守,建设的“陈明仁防线”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湖南长沙起义后,他成了唯一的国共双料上将。

在共和国上将以上的开国将军中,黄埔军校出来的比例并不高,那是因为,更多的黄埔人在红军时期牺牲了。

改革开放后,解放军厘定了人民军队建设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36位军事家,都是领袖、元帅、大将资质,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其中,在解放前牺牲的军事家是叶挺、许继慎(黄埔一期)、蔡申熙(黄埔一期)、段德昌(黄埔四期)、曾中生(黄埔四期)、左权(黄埔一期)、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黄埔三期)、方志敏、刘志丹(黄埔四期)。这些人中,有7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历史知事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军事学校,是国民党于1924年到1930年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建设的一所军官学校,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曾经到此校遗址去瞻仰过一番,其校门两边的对联蛮有意思:“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据说,当时这副对联是经过了孙中山先生的亲自批准后,才挂到了校门口的。

孙中山先生当时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要从今天起,重新来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一心一意的来革命。”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语,可以看作对这副对联的深入解读,也就是他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和初衷。

黄埔军校经过了数次改名,初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再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国民党又改校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而广大老百姓基本都叫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创办了几十年,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军事人才,特别是国共两党的要员,有很多是出自这所军校的,这里作了一个列表,国共两党中出自黄埔军校的最著名人物:

国民党军官:胡宗南、杜聿明、贺衷寒、张灵甫、戴笠、宋希濂、郑洞国、毛人凤、关麟征、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陈大庆、刘安祺、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王敬久、滕杰、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

共产党军官:徐向前、林彪、左权、陈赓、萧克、蒋先云、周逸群、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赵一曼(女)、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

根据此表,加上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工,名单一目了然。

共和国开国元帅出自黄埔军校的5人: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林彪。

出自黄埔军校的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出自黄埔军校的上将9人:周士第、陈明仁、肖 克、张宗逊、陈奇涵、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


帝国的脸谱


黄埔军校从1924年建校,到1927年,共收了六期学生,这些被称为“老黄埔”,也是最为纯正的黄埔生,成就也最大。这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学校也是国共合办,因此从黄埔出来的人里,有学校干部、教员和学生。

1·十大元帅中有5人,占一半。

聂荣臻,政治教员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陈毅,学校文书(武汉分校)

徐向前,一期生

林彪,四期生

2.十大大将中3人,占70%。

陈赓,一期生

许光达,五期生

罗瑞卿,六期生(武汉分校)

3.五十七名上将中有9人,约占16%。

陈奇涵,政治大队长

周士第,一期生

陈明仁,一期生

宋时轮,三期生

萧克,四期生

张宗逊,五期生

陈伯钧,六期生

郭天民,六期生

杨至诚,六期生

总计,在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有17人出自黄埔,占总数77人的22%强,且均为老黄埔。





磨史作镜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出名的军校,曾经还被评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黄埔军校从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因为这个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在这之中,大部分军校毕业生都牺牲在战场之上。

在1955年授予军衔的时候,元帅为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在这77人当中,有18人出自于黄埔军校,分为老师和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中,少部分人授予的军衔比老师还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徐向前将军。它既是黄埔第一期学生,也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除了徐向前元帅,林彪元帅也毕业于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生。在大将中,有陈赓将军,毕业于黄埔第一期,还是黄埔三杰之一;还有许光达和罗瑞卿大将,分别来自黄埔第五期和第六期。在上将中,有周士第将军、陈明仁将军、肖克将军、张宗逊将军、宋时轮将军、杨至诚将军、陈士榘将军、陈伯钧将军和郭天民将军。以上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14位学生,还有四位老师来自黄埔军校,分别是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陈奇涵上将。


兵说


如果黄埔毕业生和教员都算上,计有以下几位:

元帅:徐向前,黄埔一期生,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林彪,黄埔四期生,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黄埔军校教员,红一军团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员,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革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广东军区司令员。

大将:陈赓,黄埔一期生,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纵队司令员,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罗瑞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五期,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许光达,黄埔五期,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

上将:萧克(黄埔四期),陈明仁(黄埔一期),周士第(黄埔一期),宋时轮(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四期入学,五期毕业),杨至诚(黄埔五期),陈奇涵(黄埔四期),张宗逊(黄埔四期)、郭天民(六期)、陈伯钧(武汉分校,六期)。

另外有望评上大将乃至元帅,却过早牺牲的黄埔生计有:刘志丹、左权、邓萍、黄公略、伍中豪、王尔琢、蒋先云、卢德铭、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曾士峨、朱云卿等。


林屋公子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是近代很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其中有一个人特别的突出,我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蒋介石后来是这么说他的:“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军校最优秀的将军,他几乎一个人打败了所有的黄埔人。”这里面的“他”就是林彪,蒋介石描述很真实也很准确,因为林彪的确有这样的实力,这可是得到了国际认可的大将才。

那么除了林彪之外,还有其他也很优秀的蒋帅之才,林彪是属于黄埔军校的第四期的毕业生,总共毕业生中有46人被授予将军以上军衔,其中元帅有2位,大将3位,上将10位,中将11位,少将20位。元帅中除了林彪之外还有徐向前,黄埔第一期毕业生。大将三位分别是黄埔一期中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黄埔六期的罗瑞卿。



上将中一期有周士第、陈明仁,四期有肖克、张宗逊、陈奇涵,五期有杨志成、宋时轮,六期有陈士榘、陈伯钧、郭天民。中将中一期有阎揆要,彭明治,三期有常乾坤、韩练成,四期有倪志亮、郭化若、莫文骅、唐天际,五期有谭希林,六期有王诤,七期有何德全。少将中三期有徐介藩,四期有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白天,五期有廖运周,六期有张开荆、周文在,七期有陈锐霆、王启明、王兴刚、王作晓,八期有张希钦、陶汉章、朱家壁,九期有吴克之,十期张学思、高存信,十一期黎原。



其实除了毕业生之外还有很多教工也是很优秀的。比如教工中就有10位授予了将军以上的军衔,其中元帅有三位,分别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中将一位是曾泽生,少将三位分别是袁也烈、戴正华、魏镇。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开国元帅黄埔的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林彪、陈毅。大将有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还有陶铸同志,烈士有吴光浩、蔡申熙、许继慎、曾中生、刘光烈、伍仲豪、黄公略、潘忠汝、刘志丹、唐澍、左权、卢德铭、周逸群、周维炯、王尔琢、刘畴西、段德昌、冯达飞等一批黄埔军校精英。上将有周士第、萧克、陈奇涵、陈伯钧、陈明仁、杨至诚、宋时轮、郭天民。烈士有赵尚志、宣侠父、姜镜堂、李运昌、蒋先云、王良、谢晋元、毛泽覃、旷朱权、陈文达、李超时、赫光、谷雄一、陈潜、曾炳春、贺沈祥、孙玉清、严图阁、陈潜、朱云卿、刘光烈、刘雄武、梁锡祜、刘士奇、郭述申、贺晋年。


君230835428


元帅5人,包括木木虎彡、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3人,包括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我军黄埔出身的名将有 木木虎彡、徐向前、陈庚、萧克、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郭天民、周士弟、蒋先云、许光达、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奇涵、陈伯钧、罗瑞卿、曹渊等 周恩来、陈毅、叶剑英、聂荣臻曾任职 以上列出的都是建国时期上将以上的将军和建国前牺牲的军事家和著名烈士,我军目前授予的军事家一共只有33个,其中黄埔出身的或者曾任职的有13个,其中解放前牺牲的有8个军事家,黄埔出身的有四个,即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这四个人都是黄埔一期,如果不死,都有资格授元帅军衔 蒋先云也是黄埔一期,与陈庚同为“黄埔三杰”之一 曹渊也是黄埔一期,为叶挺铁军四团一营营长,北伐名将,开国上将中还有一位黄埔一期,陈明仁将军,但他是国民党名将投诚过来的。


黄埔军校建立时初次招生本来预计是324名,不想一开始就人满为患。不但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来,连许多已经有了军职的人也想进入军校。结果仅广州一地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全国各地的就更无法计数了。无奈之下,最后只好采取严格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广东,是公开设置考场;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北方,则在中共的组织下,进行了秘密考试。在此其间,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党国要人们,着实塞了不少条子,大开了一阵后门。最后,黄埔军校第一期共录取了635名学生,比预计的翻了一番。


在第一期学生中,招上来一堆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国民党一方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陈明仁、范汉杰、郑洞国、黄维、俞济时、桂永清、孙元良、侯镜如、黄杰、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冷欣、酆悌、袁守谦、潘佑强、王敬久、王叔铭、霍揆彰、罗奇、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夏楚中、王仲廉、陈大庆、马励武、刘戡、董钊、李铁军、李良荣、张雪中、唐云山、伍诚仁、张镇、宣铁吾、何绍周、廖运泽、袁朴等;共产党一方的,有徐向前、陈赓、左权、许继慎、蔡申熙、王尔琢、周士第、蒋先云、李之龙、曹渊、刘畴西、赵自选、唐澍、黄鳌、王泰吉、孙德清、吴展、董朗、李谦、彭干臣、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李汉藩、宣侠父、刘云、黄锦辉、贺声洋、何章杰、陈启科、黄振常等。可谓是群星灿烂。


黄埔一期生中的国民党一方,除了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袁守谦等后来走了政工情治路线外,其余诸人多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统兵大员。像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黄维、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孙元良、李延年、马励武、刘戡、董钊等人,既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又是中共军队的手下败将;而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等,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后来又因不同原因投向了中共一方;关麟征、张耀明则在日后相继出任了黄埔军校后身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职;桂永清、王叔铭、罗奇、陈大庆、袁守谦等,撤到台湾后得到重用,成为了拱卫宝岛的军政骨干。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一位上将(周士第)、两位中将(阎揆要、彭明治);在20世纪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左权5人入选;像蒋先云、李之龙、李汉藩、曹渊、王尔琢、唐澍、王泰吉、孙德清、宣侠父等人,都是建国前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而更有一位特殊学生刘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中最早驾驶飞机作战的人。193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云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闻讯后竟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刘云的严词拒绝,9月6日,刘云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在这帮学生中,还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著名的“黄埔三杰”和“文武三杰”。所谓“黄埔三杰”即蒋先云、贺衷寒、陈赓,时人称之为“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其中蒋先云考入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真正的人中龙凤,黄埔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他是湖南早期的著名共产党人,学生运动和工作运动领袖,其入党介绍人就是毛泽东。蒋介石对蒋先云也喜欢得不得了,费尽心机想将其收为己用,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巫山(蒋先云的别号),将来革命成功了我就解甲归田,这帮生龙活虎的黄埔子弟只有你才能就统领得了。”能为国共两党领袖如此重视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不作第二人想。然而蒋先云不为蒋校长所动,为革命理想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锦绣前程。1927年5月,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党代表兼团长的蒋先云率部参加二期北伐,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贺衷寒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最早的团员之一,因与中共领导人张国焘不睦而被开除团籍。他有极强的宣传和鼓动能力,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不过他野心太大,在西安事变时押错了宝,支持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蒋校长安全回来后就将他踢到一边,从此只好半辈子混个温饱了事。

陈赓大家就太熟悉了,为人热情,急公好义,是后来的黄埔子弟人人尊敬的学长。因他办事敏捷利落,不辞劳苦,所以被称为“陈赓的腿”。当初考黄埔时,他正在程潜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上学,硬是带着左权、李默庵等一批同学转到了黄埔军校,气得程潜派人和蒋介石交涉点名要求其开除陈赓。在革命岁月中,陈赓素以幽默风趣不安分而著称,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如在黄埔时陈赓看傻大个关麟征不顺眼,就在一次会操时故意对关麟征挤眉弄眼。关麟征忍不住笑了,当教官发现跑过来时陈赓早已挺胸肃立,而关麟征还在咧嘴傻笑。教官上去就给关麟征屁股上来了一脚,斥责道:“成何体统!你看陈赓,那才是革命军人的样子!”气得关麟征只能干瞪眼;恽代英在黄埔任政治教官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非常俭朴,常年剃光头,整个一苦行僧,在党内素有“甘地(印度那位圣雄)”之称。陈赓就觉得没必要,把身体搞坏了还干什么革命啊!但他又劝不动恽代英,就想了一个办法。当看到恽代英好不容易打个盹时,陈赓就拿着毛笔悄悄把恽代英的眼镜全给涂黑了。恽代英是个大近视眼,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摸起眼镜戴上。结果一看,天还黑着呢,那接着睡会吧。反复几次,发觉不对,才明白是有人捣蛋;到了延安整风时,陈赓奉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毛泽东在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台下几百人都在凝神聆听。陈赓突然站了起来,直奔主席台走来。全场的人都愣住了,毛泽东也停下了讲话,诧异地问道:“陈赓同志,你有什么事?”陈赓也不答话,走到主席台前,端起毛泽东桌上的茶杯就“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然后放下杯子,抹了抹嘴,敬了个礼才开口:“报告主席,我口太渴了。” 立时,全场响起一片哄笑。毛泽东是哭笑不得,只好说了一句:“你这个陈赓呐!”


所谓“文武三杰”是后来国民党军中的称呼,即“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中贺衷寒在前边介绍过了,随蒋介石集团跑到台湾后长期任高级闲职,于1972年病逝;胡宗南也广为人所熟悉,是蒋介石后来最器重的黄埔学生,也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做到陆军上将职位的人。起初他在报考黄埔时因个子矮还被刷了下来,是经廖仲恺特批才参加的考试。不过胡宗南是蒋介石的浙江小同乡,文笔不错,在黄埔时反共态度也很鲜明,因而得到了蒋校长的青睐。胡宗南毕业后到军中任职,从北伐开始屡立战功,特别是在中原大战时打出了威名,后来得以统领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天下第1军。胡宗南在军阀混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兵打仗表现相当不错,可从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却几无所成,在陕北被彭德怀打得大败,气得蒋介石骂他“志大才疏”;李默庵在黄埔时是表现积极的共产党人,后来却成了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他在中原大战、北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都立有战功,遂得以进入“文武三杰”之列。不过解放战争开始后,李默庵指挥12万国民党军进攻苏中解放区,被粟裕指挥的3万多华中野战军打得大败,成就了粟裕的“七战七捷”之名。此后,李默庵就退出了指挥第一线。大陆解放后,李默庵拒绝去台湾,移居海外,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1990年,李默庵回国定居,后来还被选为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黄埔军校的每期学生学制并不长,大约在半年时间左右。1924年8月到11月,第二期学生就已分批入学。此后一直到北伐时,又有四期学生入学。从第二期到第六期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我们今日熟悉的国共将领。

如在第二期中,有周逸群、卢德铭、肖人鹄、袁也烈、陈恭、余洒度、邱清泉、郑介民、覃异之、方天、吉章简、沈发藻、罗历戎、张炎元、钟松、胡靖安、廖昂、李守维等,出的将军最多;

第三期有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熊受暄、常乾坤、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宋瑞珂、李天霞、熊绶春、刘安祺、段霖茂、康泽、毛邦初、刘伯龙、陈素农、陈震东、郑挺锋、郜子举、周复等;


第四期人才最多,有木木虎彡、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袁国平、叶镛、李运昌、赵尚志、李文林、陈毅安、倪志亮、李天柱、唐天际、郭化若、胡陈杰、李鸣珂、李逸民、肖芳、王世英、洪水、季步高、曹广化、方之中、胡琏、张灵甫、李弥、谢晋元、文强、唐生明、刘炜、潘裕昆、沈向奎、陈章、陈林达、林伟俦、高吉人、刘玉章、覃道善、高魁元、罗列、阙汉骞、邱维达、周伟龙、周志道、胡长青、彭战存、潘朔端、曹天戈等;


第五期有许光达、宋时轮 、张宗逊、陶铸、潘忠汝、杨至成、谭希林、彭孟缉、史说、邱行湘、陈克非、张纯、郑庭芨、郭汝瑰、唐守治、廖运周等;

第六期有郭天民、王诤、张开荆、周文在、赵铺、廖耀湘、戴笠、李汉萍、李尽萱、赵子立、唐纵、熊新民等,高级班有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曾泽生、刘子奇、温鸣剑等。

随着北伐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又在潮州、武汉、南宁、长沙、广州等地开设了黄埔分校,也培养出了一批著名人物。如罗瑞卿、程子华、张子清、邓萍、周维炯、王良、王昆仑、刘型、李青云、陈伯钧、李超时、宋绮云、张友清、张赤男、段玉林、徐彦刚、漆德玮、毛人凤、董益三、蒋志英、戴之奇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后,开办了唯一的女生队,培养出了赵一曼、胡筠、游曦、郑梅仙、陈觉吾、廖德璋、盛业煌、邓苏、李蕴瑞、邱继文、王也华等献身革命的巾帼英烈。还有一位出自女生队的传奇女性胡兰畦,文武双全,曾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并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颇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虹》,就是以胡兰畦为原型创作的。年轻的胡兰畦曾与海归不久的未来元帅陈毅鸿雁传书,诗文互答,留下了一曲浪漫恋情。而叶剑英元帅的两任夫人曾宪植、危拱之,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也都是黄埔女生队的学员。



除了以上的著名军事人物外,第二期中出过文学家聂绀弩,第六期中出过诗人臧克家,军校政治部出过戏剧家阳翰笙,都堪称为黄埔佳话。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9月对全军将士进行了授衔大典,授衔名额为: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59人。这些军人都是国家的脊梁,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了卓越贡献。

一、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黄埔军校的有:林彪(四期)、徐向前(一期)、聂荣臻(教官)、叶剑英(副主任)

二、十大大将

十大大将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黄埔军校的有:陈赓(一期)、罗瑞卿(武汉分校)、许光达(五期)

三、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有: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贺炳炎、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

黄埔军校的有:张宗逊(五期)、萧克(四期)、周士第(一期)、郭天民(六期)、杨至成(五期)、陈伯钧(六期)、宋时轮(五期)、陈明仁(一期)


大秦铁鹰剑士


元帅3人,聂荣臻、林彪、徐向前

1、聂荣臻,黄埔军校秘书兼任教官

2、林彪,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25师73团3营7连中尉连长

3、徐向前,黄埔军校第1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部上尉参谋

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1、陈赓,黄埔军校第1期

2、罗瑞卿,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教导团二连副班长

3、许光达,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见习排长

上将6位,周士第、陈伯钧、宋时轮、杨至诚、郭天民、陈奇涵

1、周士第,黄埔军校第1期

2、宋时轮,黄埔军校第3期

3、陈伯钧,黄埔军校第6期

4、杨至诚,黄埔军校第6期

5、郭天民,黄埔军校第6期

6、陈奇涵,黄埔军校第4期

达到1955年授衔大将标准、战争中牺牲1人,刘志丹

达到1955年授衔上将标准、建国后离开军队1人,陶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