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如果沒有對酒的情有獨鍾,想必大詩人李白也會少了幾許“仙氣”,而這樣一首不折不扣的“勸酒歌”也少了幾分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借杯中酒消了萬古愁,我們舉杯邀月代表著歡樂喜慶。在今天的宴席上,極具古典意味的白酒身價漸增,品味十足。對於商場中人來說,在此時一切壓力不快都是虛幻,良時美酒,最辜負不得。

曙光之藏

藏酒是一項有著最為廣泛群眾基礎的收藏類目,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是十分奧妙。近年來,每到各個月份拍賣會開始的時候,大江南北的各個拍賣公司,都會推出國酒專場拍賣,這是以往都沒有的現象,而且場次越來越多,拍品價值越來越高。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白酒在中國已經擁有了與藝術品同等的地位,而且價值不斷地被顯現。所以我一直堅信,中國的白酒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如同歐美的葡萄酒一樣,頻頻出現在國際級各大拍賣會場,併成為全場耀眼的明星。到那時,中國白酒身份和地位會不斷攀高,其自身所蘊含的中國白酒所特有的文化價值會被真正地體現。

在2010年12月17日,杭州西泠印社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中國陳年名酒專場”上,一瓶標註為1958年日期的“金輪牌”土陶瓶茅臺酒,以總金額145.6萬元拍出,創下國內拍場上茅臺酒的最高紀錄。而此次拍賣會專場中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在內的數十個品牌的百餘瓶中國白酒,也最終以890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和100%成交率完美落槌。2011年1月2日在江蘇南京,我努力地拍下了一箱十分珍貴的標註為1985年日期的整箱“醬瓶”茅臺酒,最終以145.6萬的總價成交,雖然單標價格持平歷史最高紀錄,但是作為我這樣一個熱愛白酒收藏的人,更多的喜悅是對這箱酒的擁有,而絕非是對價值的佔有。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白酒收藏首選:茅臺酒

近年來,茅臺酒可謂是各大拍賣會場炙手可熱的寵兒,也幾乎佔領一切酒類專場拍賣的主導地位,眾多的買家就是衝著陳年茅臺酒而來領號舉牌。對於茅臺酒的價值,更多的是因為其身後所蘊含著的文化背景和幾十年來流淌著的紅色血脈。從漢建元六年(前135)漢武帝美譽其為“甘美之”起,到清代學者鄭珍“酒冠黔人國”的讚譽;再自茅臺酒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得獎,前後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時間。到了現代,曾經充當過紅軍長征路上的“消毒液”的茅臺酒,又在1949年一路走進了中南海的大門,成為了新中國“開國第一宴”的主酒。

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召開,會上評選出的四個國家級名酒,分別為貴州茅臺酒、山西汾酒、四川瀘州老窖、陝西西鳳酒,其中貴州茅臺酒名列榜首。如此等等的殊榮都讓茅臺酒的身份和地位在如今不斷地提高。當下,茅臺酒已經成為規格最高的中國白酒,無論是從國宴用酒還是到外交禮儀用酒,茅臺酒的地位已經無法動搖,其價值也緊隨身後的“背景”越來越高。白酒收藏首選茅臺,可謂穩中求精,精中獲得價值的不斷增長,而且可以在其中獲得其深厚文化的感染,達到精神世界和價值提升的雙重豐收。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不可或缺:大麴代表五糧液

茅臺酒是醬香型白酒的典範,而五糧液則是濃香型大麴酒的典型代表。五糧液產於四川宜賓,用優質高粱、糯米、小麥、大米、玉米五種糧食發酵釀製而成,在中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1915年,五糧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得獎;1995年,五糧液又獲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酒類唯一金獎。具有“香氣悠久,滋味醇厚,進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1963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五糧液被評選成為中國名酒。據史料記載,宋代之時,四川宜賓的姚氏家族採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製“姚子雪曲”,是五糧液產生的雛形。到了元末明初,宜賓陳氏繼承了姚氏的釀酒方式,所釀之酒又稱“雜糧酒”,直至發展至民國十八年(1929),由晚清武秀才改習文且中文舉人的楊惠泉,將宜賓地產優質雜糧酒正式命名為五糧液。今天,五糧液的發展已經走上了科學生產的道路,由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生產。2008年,五糧液品牌市場價值已達480.56億元。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中國酒魂:清香汾酒

汾酒是我國曆史非常悠久的名酒之一,產于山西汾陽杏花村,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擁有清香、純正的獨特風格。相傳已經有近四千年的悠久歷史。根據史料記載,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已經作為皇家貢酒,並受到北齊武成帝高湛的極力推崇。李百藥《北齊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的是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信件,其中說道:“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宋代的《北山酒經》中還記載:“唐時汾州產幹釀酒”,還有《酒名記》當中美譽:“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山西杏花村的汾酒。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蜀地佳釀:瀘州老窖麴酒

瀘州老窖麴酒產於巴蜀之地四川省瀘州市,是濃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要追溯瀘州老窖的歷史,就必須從巴蜀之地歷史開始。在四川境內發現的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古巴國,前後歷時約2000年,也是我國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其中曾經大量出土過飲酒用具。瀘州老窖麴酒的雛形應該自此時開始。相傳,當時四川境內的一些部落之中,巫師常釀酒在作法時飲用,讓自己處於麻醉狀態,以便與通接天地,由此也可以追尋到古代巴蜀酒文化發展的源頭。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歷史名酒:鳳香型代表西鳳酒

西鳳酒產於陝西省鳳翔縣柳林鎮,屬於鳳香型白酒的代表。曾四次被評為全國名酒。據載西鳳酒始於殷商,盛於唐宋,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鳳翔縣自古便有“鳳鳴岐山”“吹簫引鳳”等傳說,相傳這裡便是鳳凰的故鄉。唐至德二年(757)鳳翔郡升為鳳翔府,府境熟稱西府鳳翔,所以當地特產佳釀便得名西鳳。據記載,西鳳酒“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淨悠長”。相傳蘇軾任職鳳翔府籤判,在職時就特別喜歡當地特產西鳳酒。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徽酒典範: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是濃香型大麴酒的一個重要分支,口感和理化指標等方面優於同等濃香型白酒。古井貢酒產自安徽亳州,與這座古城一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南北朝時期,當地就在亳州的減店集發現了一口古井,清洌而甘甜,人們用此水釀酒,所釀之酒別具一格。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成都名酒:全興大麴

全興大麴產自於四川省成都市,是由歷史上的成都府大麴發展而來。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釀造此酒的全興燒坊始建於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釀之酒以香醇甘甜、爽口尾淨而著稱。實際上從唐代起,成都的釀酒業就非常發達,就成都來說,當時的蜀都府境內,釀造白酒的知名燒房就有如“錦江春”“天號陳”“浣花堂”“福升全”“水井坊”“全興成”等。1963年、1984年,全興大麴在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全國名酒。今全興大麴以“水井坊”品牌為代表,領銜成為全興麴酒中的高端品牌。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魚米之鄉,洋河大麴

洋河大麴產自魚米之鄉江蘇省泗陽縣,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明末清初之時,洋河大麴已經聞名於世。其擁有“色、香、鮮、濃、醇”的特點。泗陽縣歷史上一直隸屬於淮安府管轄,古名桃源,而淮安府本身就是著名的酒鄉。明朝詩人鄒輯曾作《詠白洋河》,其中有云:“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在明清時期,洋河大麴最為著名,行銷大江南北。清同治《徐州府志》中還載“洋河大麴酒味美”。新中國建立後,政府重新組建了國營洋河酒廠,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已成為我國著名企業。因其獨特的品質,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名酒。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天寶洞、地寶洞藏:郎酒

郎酒產自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從1903年起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其中生產“回沙郎酒”的燒房曾有“絮志酒廠”“惠川糟房”“集義糟房”等等。郎酒1979年被評為全國優質酒;1984年被評為全國名酒。據《古藺縣誌》中載:“民國9年(1920),二郎灘惠川槽房採用大麴酒生產工藝,試製回沙郎酒。民國14年(1925),經貴州茅臺榮和燒房酒師張子興指導,開始用茅臺工藝釀造回沙大麴,時僅一個窖池。民國18年(1929)改名仁壽酒坊,發展為三個窖池。一次投糧8萬餘斤,產品命名為回沙郎酒,簡稱郎酒。

民國23年(1934)酒房解體停產。民國27年(1938)鄧惠川與莫邵成合辦成記惠川老槽房,恢復生產。”古藺郎酒採取分兩次投料,反覆蒸餾發酵,七次取酒。在郎酒廠部右側不足兩公里處的蜈蚣崖半山腰間,有著郎酒兩個天然酒庫——天寶洞和地寶洞,其所釀之酒全部儲藏於天寶洞和地寶洞中,兩洞現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國密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省遵義市,因其在所釀之酒中增加了130多種純天然中草藥,所以又稱國密董酒,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上個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程氏釀酒作坊所釀,名為董公寺窖酒,1942年正式定名為“董酒”。解放後,新政府開始重新組建董酒廠,從此董酒進入了一個科學化生產的時代。董酒口味獨特,既不同於濃香型白酒,也不同於醬香型白酒。自1963年在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起,多次被評為全國名酒。1986年董酒獲貴州省名酒金樽獎;1984年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盃獎,1988年獲輕工業部優秀出口產品金獎;1991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酒、飲料酒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1992年又在美國洛杉磯國際酒類展評交流會上獲華盛頓金盃獎。


白酒收藏中的10大極品佳釀


唐代名酒劍南春

劍南春產自於四川省綿竹市,前身為唐代名酒“劍南燒春”。《綿竹縣誌》中曾記載:“大麴酒,邑特產,味醇厚,色潔白,狀若清露。”發展是清代,因綿竹屬劍南道,又稱“劍南春”,到清末,綿竹當地已有數十家大麴燒房。詩仙李白也曾在此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贖酒”的佳話。蘇軾曾美贊劍南春“三日開甕香滿域”,“甘露微濁醍醐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