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笨蛋ee




郭松齡是奉軍歷史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就連張學良對其也是推崇備至。

但這個被張學良非常認可的將領,後來卻走向了反奉的道路,將自己逼上了絕境,到底是為什麼呢?

郭松齡早年加入了同盟會,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看到張作霖和日本人比較密切,所以反了



雖然郭松齡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加入了奉軍,但最崇拜的卻是孫中山,最推崇的是三民主義。

因為郭松齡早年就加入了同盟會,後來也在孫中山跟前工作過,由於民國建立後不久,孫中山走了日本,致使郭松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東北。

起先,郭松齡在東北陸軍講武堂工作,並且在此認識了張學良。因為張學良的推薦,郭松齡逐漸進入到了奉軍骨幹的行列,在後面參與的戰爭中,郭松齡表現非常優秀,由此引起了張作霖的重視,但主要還是和張學良搭檔。

雖然郭松齡在奉軍裡當將領,但對張作霖的治軍風格和政治站隊不是很滿意,在他的眼中,奉軍和國民軍合在一起才是正道。

1925年,郭松齡得知張作霖購買大量日本武器,並且欲和日本進行一些合作,準備和馮玉祥的部隊以及南方國民軍展開戰爭。

知道這個消息後,郭松齡“跳了”起來,這怎麼可以?在郭松齡看來,這是同室操戈,這是“賣國求榮”。

於是,當郭松齡被派到天津時,郭開始聯繫馮玉祥、李景林等,準備反奉計劃。

11月21日晚,郭松齡向張作霖、楊宇霆發去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和日本關係密切”的張作霖下野,並且要求懲辦主張開戰的東北將領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看到這樣的通電,張作霖都快瘋了,這是赤裸裸的挑釁。

那就馬上開戰,可是郭松齡很能打啊,前期節節勝利,這該怎麼辦?

張作霖很發愁,大煙抽了一鍋又一鍋,眼看郭松齡的部隊越戰越勇,但就在這時候出現了變數,變數一是馮玉祥等人食言了,並沒有協同反奉;變數之二是日本人開始了干預,影響了郭軍的進攻;三是張學良帶兵前去征剿,並且喊話“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這三大變化導致了郭從主動變為了被動,特別是軍士們被張學良所影響,因為這些將士們除了和郭松齡親近外,和張學良也是非常親近的,因為這支軍隊本來就是有郭松齡和張學良共同帶領的。

於是,郭松齡沒過多久就兵敗俘虜,走向了人生的陌路。

郭松齡反奉的第二個原因是,認為張作霖分配不公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郭松齡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可是,張作霖並沒有重賞郭松齡。

當時,張作霖封賞張宗昌做了山東督軍,封賞楊宇霆做了江蘇督軍,封賞姜登選做了安徽督軍,而貢獻最大的郭松齡卻什麼位子也沒得到。

對此,張作霖的解釋是:"將來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權,你郭松齡還怕沒有位子嗎?"張作霖是這樣想的,而郭松齡卻不是這樣想的,因為未來還很遠,誰知道會有什麼變數?

也許張作霖認為郭松齡和張學良是一起的,不賞也罷。但對於作戰將領而言,如果不能及時封賞,其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而且將領們身後還有一幫戰士們,也需要各種封賞的。

郭松齡對於沒有受到封賞,還是比較介意的,而且感覺自己沒有進入張作霖的“核心圈”,沒有獲得張作霖的欣賞和信任。這樣的感覺是致命的,因為會導致將帥離心離德,關鍵時刻會致命。

果不其然,後面終於爆發了,而且爆發的危害極大。

其實,按照郭松齡的戰功,給個東北軍副司令也未嘗不可,那樣不僅拴牢了他,而且在眼皮子底線直接受張氏父子的指揮,也許會更加安全。

賞罰不公,是郭松齡反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郭松齡反奉第三個原因是,和奉軍大部分將領尿不到一個壺裡



郭松齡有才華,有能力,但奉軍上下,大部分人對他卻不感冒,除了張學良欣賞外,基本沒有其他人的欣賞了,只有嫉妒。

在張學良的認同下,郭松齡部得到了張作霖精良的裝備,當然,張作霖願意給他配備也是看在張學良的份上,因為張學良和郭松齡是搭檔,而且小六子又是繼承人,張作霖總是希望小六子能夠更加安全。

至於張作霖,對郭松齡有欣賞,但欣賞程度絕對有限,重用程度也有限,因為張作霖手下還有一幫忠心耿耿的兄弟,比如楊宇霆、姜登雲、張宗昌等。

郭松齡和楊宇霆等,完全不對付,甚至在反奉伊始,就殺了姜登雲。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串聯到馮玉祥、李景林等人後,郭松齡認為改變東北的機會來了,自己可以放開施展了。

可誰知,馮玉祥等人口頭答應反奉,實際上並沒有行動,硬生生地坑了郭松齡一把。

於是,不久後,在日本人和張學良的影響下,郭松齡反奉失敗,各種美好的願望煙消雲散,隨之不見。



總體來看,郭松齡反奉,主要原因是:愛國、分配不公,道路不同。


藍風破曉


郭松齡遺體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總結的很到位了,我就來談談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失敗吧。


郭松齡反奉前,日本很不滿張作霖的。


雖然張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統一”東三省的,但是隨著張作霖實力越來越大,張作霖野心也越來越大,張作霖開始不滿足於做“東北王”,他還想“一掃六合,匡扶天下”。這就和日本的戰略目標有了分別。


日本最開始之所以要扶持張作霖,是因為1921年日本在華盛頓簽署了《九國公約》,《公約》規定了列強不得用武力改變民國版圖,所以日本不得不從直接侵吞改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國公約》同時也規定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原則,也就是說各國要把自己在華勢力範圍拿出來分享,日本當然是不願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東三省局面是:東三省和民國長期形成軍事態勢的分裂,這樣方便日本獨佔東北,同時,東北又要保持長時間穩定,不然東北對外擴張會被列強視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動。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製定了《關於對張作霖態度的文件》。文件強調:“張作霖期望在滿洲維持和確保實際權力,進而向中央政界伸張其權勢,這幾乎不容置疑。最近,張對我文武官員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質援助,對此人今後之活動,帝國之態度需要最為慎重考慮。大體而言,對張作霖在滿洲整頓充實內政及軍備,在當地確立其牢固勢力,帝國應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但其為了在中央政界實現野心而要求帝國幫助時,以不採取進一步幫助的態度為適宜之對策。”


當然,張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當張作霖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後,他慢慢感覺到日本對他束縛,大過了支持,所以從1924年開始,張作霖在東北開始抵制“中日合辦事業”,1924年開始,東北就沒有新的中日合辦企業,並且開始自主修造鐵路,控制對日本人賣地等措施。


小磯國昭


張作霖的這些態度,日本當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當1925年郭松齡到日本暗示自己對張作霖不滿時,從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磯國昭(抗戰時日本首相,甲級戰犯)到陸相宇垣一成都對郭松齡暗示日本會“恪守中立”。


而郭松齡反奉戰爭爆發後,郭松齡派殷汝耕(日後大漢奸)去與關東軍溝通,殷汝耕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我個人相信郭軍長取得東北,遲早可能實現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松齡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軍部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對張作霖政權的崩潰採取聽其自然的態度。”


然而,郭松齡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和馮玉祥聯合,因為這直接改變了日本對郭松齡反奉事件的態度。


要說清楚這件事,就要從當時國際形勢說起。


當時真正有能力,也願意花金錢干涉民國內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蘇聯,它們的目的都很類似,確保民國不會站在日本(蘇聯)一邊,日本還多了一個東北經濟利益。


因此,日本對蘇聯在華勢力擴張是很警惕的。


蘇聯當時在華北其實是沒有根基和人脈的,蘇聯急需尋找這麼一個進步勢力,讓這個進步勢力牽制日本,以確保自己東部領土的安全。


一來二去,蘇聯找上了基督將軍馮玉祥,而馮玉祥當時正苦惱奉軍勢大,也想找一個外援,兩邊一拍即合。


而在郭松齡反奉過程中,馮玉祥和蘇聯做了什麼呢?


馮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對於郭松齡來說,更為致命的是蘇聯為支持馮玉祥,不但蘇聯在華軍事人員全部參加了這場戰鬥,而且蘇聯方面還專門派了航空志願兵參戰。


當時主張全力支持馮玉祥的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蘇聯還多次催促馮玉祥應該全力支援郭松齡,國民軍應該向關外進軍。


這樣一來,在日本看來,郭松齡反奉事件的性質就變了,不再是單純的奉軍內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國際政治色彩,是蘇聯專門設下削弱日本,打擊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陰謀論的日本關東軍,更是篤定“事情一定是這樣子的”。而且從滿鐵等日本在華情報機構發來的情報顯示郭松齡周圍都是國民黨(當時大革命還沒失敗,外國通常認為國民黨是“赤色勢力”)更篤堅定了日本軍方關於“郭松齡反奉是蘇聯陰謀”的看法。


再加上張作霖為了獲得日本支持,不斷答應之前不願意答應的苛刻條件,最終日本,尤其是日本軍部還是決定支持張作霖,而日本一旦決定支持張作霖,郭松齡的失敗就是必然了。


雖然在最後關頭,郭松齡派齊世英去日本,聲稱自己也願意答應張作霖答應給日本的一切條件,但是終究還是晚了。


最後多說一句,郭松齡反奉,兩邊加起來軍隊數量超過十萬了,但是這場“驚天動地”的反奉戰役,兩邊總傷亡人數才1000多人。


蘭臺




這個問題問的是"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咱們先簡單認識一下郭松齡,再來分析他為什麼反奉?

一、誰是郭松齡?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遼寧省人氏,據考證他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郭松齡打仗不循常理鬼點子多,人又長得高大挺撥像白俄羅斯人,因此人送雅號“郭鬼子″。郭松齡少有大志,早年就讀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後於1913年入『中國陸軍大學』讀書。之後因受革命新思潮影響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後來的『護法運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返回奉天圖謀發展。


張作霖慧眼識珠,任命其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也因此結識了在校學習的張學良,少帥對這個才華橫溢的老師敬仰之至,兩人成了形影不離,亦師亦友的好朋友。隨著少帥的步步升遷,郭也水漲船高,逐步幫助張學良奠定了以『講武堂』學員為骨幹的奉軍新派別——"少壯派″。少帥麾下之『三軍團』乃奉系精銳中的精銳,是『少壯派』在奉系的立足之本。

兩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協助(實際指揮者)張學良多次以劣勝強,扭轉戰局,嶄露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華,也奠定了其在奉軍少壯派心目中的教父地位。可以這麼說:郭松齡成就了早期的張學良,張學良的祟拜和信任也成就了心高氣傲的郭茂宸。在當時奉軍中他是最耀眼的軍事明星,即便放眼當時整個中國他也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二、他為什麼反奉?

① 理念差別太大。

大帥張作霖是馬匪起家,為人圓滑老辣,江湖習氣頗重,手下重要人物亦多為之前的道上兄弟。

當時日本早已虎視耽眈,覬覦圖謀已久,北邊的蘇俄亦欲控制我東北,關內直系軍隊也想著打敗奉系實現"國家一統″。夾在虎狼之間,圖謀存亡之秋,長袖善舞的張作霖也的確夠不易的。張大帥雖然不乏開明大氣的一面,但必竟是個舊式軍閥,搞的是家族政治,在施政、治軍理念上與受現代軍事思想教育成長起來的郭松齡差別鴻大,何況郭之前追隨過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理念早已深入其心,做個救國救民的大丈夫一直是其人生信念!


② 得不到信任和重用。

郭松齡的軍功和才華在奉軍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張作霖雖然早知其為幹才,對其忠心卻甚為懷疑,以虛職待之,實際權力不讓其傍邊,一直讓其作為少帥的高參或副手出現。象郭松齡這樣有能力、有大志、野心的人,是一方雄主的氣象,長期隱忍怎麼能行?『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功勳卓著的郭松齡未得應有的重用,原本議定的督軍職位亦被死對頭楊宇霆佔去,自己又被老帥放了個虛職。

多年積怨累淤,加上對當政者不顧百姓死活,窮兵黷武的不滿,郭松齡終於忍不下去了。(這樣的人物若成一方雄主,著實也是極難把控,看來老帥在識人用人上也不能說不高明)


③ 才華出眾,情商一般,政治上不夠成熟,被各方勢力排擠。

奉軍內部派系林立,基本盤是跟張作霖起家那幫老哥們,統稱"老派",佔據著半數以上的軍政大權;以總參謀長楊宇霆為首的一幫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歸來的將領,稱為"士官派",深得老帥信任,用來牽制那幫位高權重的大佬;再有就是張學良、郭松齡的"少壯派",是奉系中的新生力量,老帥也樂見其發展壯大,必竟是親兒子,又是未來接班人,自然是暗中照顧有加,要糧有糧,需錢給錢,武器裝備也是奉軍中最好的。

郭松齡這人本事大,心氣也傲,不善逢迎拍馬,能入其眼者無幾人,不過他為人仗義,愛兵如子,體恤老弱,深受治下官兵愛戴。"老派"大佬視其若蒺,常找茬刁難,"士官"派亦不待見,時常擠兌,好在少帥離不了他,下級官兵擁戴他,也沒人能把他怎麼著。


④ 總結。

心中早有積怨,又有雄才大略,還想成為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手握虎賁,加上馮先生的"合作",奮起揮錐,劍指奉天,亦在情理之中。(馮先生可謂"重器″,多次改變中國歷史走向,這裡不便多提)

師友情誼再重,又豈重過父子親情?才華再高,又豈能逃過命運捉弄?可嘆將軍開局雖好,奈何遭人背信暗算,兵敗被擒,夫妻雙雙成人刀下殂肉,拋屍街頭,暴曬三日方得入土!(老帥夠狠)


三、篇尾感言。

時光斗轉,蒼桑鉅變,再大的事件放在歷史長河中也不過是一瞬間的回眸。歷史就是歷史,再多的假設也無法改變其本原;失敗就是失敗,再多的如果也是痴心枉言。往事已矣,將星隕落,讓我們記住一個名字——郭松齡。

他是一個武者、一個將才、一個愛國者,一個有理想、有尊嚴、有擔當、有血性的中國人,雖不夠完美,已足可垂範後世,敗之雖憾,雖敗猶榮!


翼飛隨筆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郭松齡認為張作霖在第二次奉直戰爭後分贓不均。

郭松齡認為其在這次戰役中獲得了巨大的戰功,這是於公,而個人和張學良的關係,這是於私,於公於私,都應該安排他一個督軍的職位。

事後,郭松齡在反奉之前,也跟張學良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其實,從大局上來說,楊宇霆才是張作霖的心腹與智囊人物,而且,無論在奉軍中的地位,功勞,資歷和才能,楊宇霆都比郭松齡要高的多,因此,郭松齡安排楊宇霆其實沒有什麼不妥,而郭松齡在二次直奉戰爭中是五個軍中一個軍的副軍長,軍長是張學良,而且,郭松齡之前都是破格提拔,所以,即使這次沒有安排郭松齡,很多方面也能說得過去,而且,張作霖也沒有虧待郭松齡,將奉軍中的精銳給他管理,這也是他反奉的本錢。

其次是,奉系內部中陸大派與士官派矛盾激化

奉系軍中內部矛盾錯綜複雜,既有張作霖拜把子的老派,又有張學良這樣的新派,即有楊宇霆這樣的士官派(留洋的),又有郭松齡這樣的陸大派(本土培養的人才)。其中,造成郭松齡反奉的一個原因,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被士官派打擊,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在二次直奉戰爭後,郭松齡認為陸大派遭到了排擠。

再次,就是郭松齡的思想問題

郭松齡早年加入過同盟會,媳婦也有一定的赤色背景,因此,郭松齡是有一定進步思想的,從民族大義上來說,郭松齡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而張作霖為了獲得日本人的幫助,給了日本人很多承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郭松齡是愛國的,在郭松齡在講武堂任教期間,就傳授一些革命思想,所以,郭松齡反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和關內軍閥緩和矛盾,然後共同抵禦日本的滲透與侵略。這一點,從張學良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改旗易幟就可以看出,張學良受郭的思想影響最深。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郭松齡的個人野心

在張作霖死之前,下一代繼承人未必就是父死子繼,就是袁世凱,段祺瑞,等等軍閥,沒有一個是父死子繼的,很可能是能者居之,楊宇霆就建議過張作霖不要把權力給張學良,因為張學良根本就是一個甩手掌櫃和紈絝子弟,個人作風太差,但是張作霖還是很看重張學良,因為張作霖像張學良那麼大的時候,也沒好哪去。

但是,這是郭松齡所不願意看到的,郭松齡這時候就像太子黨,即使張學良不想當權,可是郭松齡能幹嗎?所以,郭松齡打著張學良的名義,清君側,其實就是要完成自己當東北王的目的。我認為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史論縱橫


郭松齡反奉的兩大元兇實際是兩大人物,第一個人物是孫中山,第二個人物是張作霖。可以說,這兩個人物對郭松齡的影響,就是郭松齡最後造反的根源。

先來說孫中山。郭松齡早年追隨過孫中山,接觸過“世界大局、社會潮流”之類的新知識,他仰慕孫中山,甚至在骨子裡他嚮往共和。所以,即使郭松齡後期一直在舊軍閥中,但他實際上卻是一個新式人物。換句話說,郭松齡這廝,是開過天眼的。也正因此,最終,郭松齡造反時,甚至都不覺得自己是造反,而是基於民族大義之舉!這個我們今天暫且不討論。

可以說,孫中山的思想就相當於一顆種子,這顆種子種在郭松齡的心裡,郭松齡的反奉,有一半力量來自這顆種子。

如果說這顆種子是白色的,那麼接下來這顆種子就無疑是黑色了。沒錯,這顆種子,正是張作霖。

郭松齡跟了張作霖以後,一直不被看中,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與他早年跟隨孫中山有關。因為張作霖不看重郭松齡,所以郭松齡的的軍旅並不順利。這種抑鬱不得志的狀態有了戲劇性逆轉是在他收了一個特殊學生以後開始的。

人有的時候就是如此,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在東北講武堂任職時,郭松齡一不小心收到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不是別人,正是少帥張學良。正是在遇見他以後,郭松齡才開始借船出海,扶搖直上。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郭松齡的軍事才幹就是他的準備。張學良在發現他的軍事才幹以後,如獲至寶,尤其兩人還如此地“臭味相投”,這叫什麼,緣分啊,估計張學良和郭松齡如果有男女之分,兩人絕對是一對璧人。不過,同性也沒關係,也有很多種可能嘛。於是,兩人亦師亦友亦哥們地混著,後來,兩人都覺得這不夠,於是乾脆結拜了兄弟。

張學良在講武堂畢業後,隨即被張作霖委派為衛隊旅旅長。其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郭松齡調為衛隊旅參謀長併兼任第二團團長。隨著張學良在父親的提拔下一路高升,從團長旅長到軍團長,軍中細務完全交與郭松齡打理,並給予完全信任,口頭禪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郭松齡坐了火箭筒一直直升以後, 其勢頭可謂如日中天啊。他與張學良的關係,自然也就越發好了。但兩人關係好了以後,郭松齡對張作霖的態度並未發生轉變。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大意是第一印象很難被改變,郭松齡這種天生有情結的人就更加如此了。

郭松齡始終覺得,自己能逆襲,張作霖的五虎上將之一,全靠張學良的賞識,與張作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但按理說,張作霖再怎樣也是張學良的老子,而且張作霖與張學良屬於一個派系,他沒有什麼理由去背叛張作霖。

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往往需要從性格入手。郭松齡這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理想主義,這個不難理解,就是心理學層面上講的追求完美,表現就是強迫症。

郭松齡這個理想主義者,用他的理想忽悠別人跟著他幹大事,他就要做好被理想欺騙的準備。他的理想主義,就是讓奉系軍閥變成孫中山宣揚的那種“共和”。正因為此,所以,當郭松齡看到奉系內部的各種獨裁、爭權奪勢、貪汙、齷齪時,他萌生了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的改變方式是:把張作霖幹掉,讓他兒子張學良坐第一把交椅。

這個邏輯其實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當時奉系的腐敗等問題,已根本不是換個帥能解決的了。所以,郭松齡即使反成功了,也註定是痛苦的。換句話說,他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更不曉得在亂世最大的遊戲規則就是毫無規則。

動心起念,萌生了想法之後,接下來就是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行動了。這是古往今來所有造反者都知道的,很快,1925年,郭松齡攜夫人去日本深造,在一個意外的時間點上,他得知張作霖要大舉南下。機會來了!

此時郭松齡的地位,幾乎相當於太子太傅了,將來若是張學良繼位,他就是首席智囊團。此時南下意味著他又要跟著幼主去打仗了,他不怕打仗,但是他的理想告訴他:不能再打勞財傷民的仗了。於是,這一刻,他萌生了背叛的意圖。

回到國內之後,他開始秘密聯絡各方軍閥,意欲組成聯軍攻打張作霖。要知道,他現在還是吃著張作霖家大米呢!古人云,食人粟而盡其謀,郭松齡這吃裡扒外的傢伙,有點兒不厚道啊。

一番聯絡之後,郭松齡拉攏了馮玉祥和李景林,這兩人口頭承諾要幫著郭松齡去攻打張作霖。他許諾功成之後,將西北劃分給馮玉祥、熱河直隸劃分給李景林,當然了,東北是他的。就這樣,滿是情懷的郭松齡公然反奉,帶著七萬大軍和他的理想,踏上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征程。

眼瞅著亦師亦友的郭松齡背叛,張學良不著急那是假的,最讓他鬱悶的是,他連郭松齡為什麼背叛都不清楚!於是,張學良頂著壓力給郭松齡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你趕緊熄火吧,有啥事是不能商量的呢?只要你收手,我用我的小命保證你的人身安全。話說道這個份兒上,張學良已是仁至義盡了。

郭松齡斬了信使,至此,雙方撕破臉皮,毫無恩義可言。

1925年11月28日,郭松齡打著東北國民軍的名號,率大軍親征張作霖。兩天後,張作霖也出兵迎戰,派張學良阻擊郭松齡。東北戰火,就這麼燃燒起來。

令郭松齡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前面打的正歡,後院突然起火:李景林和馮玉祥先後背棄盟約,並扭打一團。一時之間,郭松齡竟然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原本拉攏郭松齡的日本人,反而被張作霖待為座上賓,雙方簽下大量不平等條約之後,日本派兵出面調停,被郭松齡拒絕。被打臉的日本人,也加入了混戰,很快郭松齡就兵敗被捕,12月25日聖誕節,郭松齡被槍殺。

他以為有了盟約,李景林和馮玉祥就會死心塌地的幫自己打張作霖,可是他給了馮李什麼好處?他自己又是什麼好處?蛋糕分配的如此不均,憑什麼讓人家給他賣命?靠利益收買的人,終究會被利益出賣,果不其然,仗還沒打幾天,李景林就被張作霖收買了。

至於他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他手下的士兵和日本人的參戰了。你想啊,郭松齡本是張作霖舊部,手下士兵自然也是張作霖的軍隊,這就很容易讓張作霖抓住把柄了!畢竟,這些人的家屬都在張作霖那裡,只要錢到位,策反他們分分鐘的事情。

日本人的參戰,自不必多說了,在海陸空全方位打擊下,簡直是單方面的屠殺。

郭松齡愛國嗎?他能解決彼時中國的現狀嗎?恐怕是不能的,當年有個賣手機的也想一統手機天下,可惜一次次被友商按在地上摩擦。談什麼愛國啊,說什麼理想啊,情懷都拿出來賣了,只求友商不要打臉就行。

我常常在想,倘若郭松齡沒有死在1925,他今後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呢?面對軍閥混戰,他只不過是一條會叫的狗,一沒本錢二沒本事,靠著主人施捨的錢糧度日。如果在當時的軍閥裡找,他和馮玉祥倒是有幾分相似。馮玉祥嘛,他最初的理想還在嗎?


記者李滿


郭松齡,字茂宸,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人,祖籍山西,郭松齡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軍閥愛國將領之一。郭松齡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後又考入陸軍大學。郭松齡早年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加入了新軍同盟會,後來又投靠了奉系軍閥張作霖,深得張氏父子的賞識,成為了奉系軍閥中的骨幹優秀的將領。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受大帥張作霖愛戴的一個人,後來為什麼會倒戈開始反奉了呢?

郭松齡這個人呢,怎麼說呢,他這個人在那個年代,算是一個比較前衛的人,思想比較進步,在奉系裡面屬於革新派元老級別,郭松齡是個有民族大義的人,對孫中山先生也特別仰慕,作為張作霖的得力助手,郭松齡是極力主張革新,對於舊軍閥的作風很不贊同,尤其是後來看不慣張作霖的做法,對於張作霖主張進關內與國民黨爭地盤一事極力反對,郭松齡主張:息兵保民,閉關圖志,改革內政,訓練新兵,鞏固國防。他認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與張作霖的想法截然不同。張作霖是個土匪出身的一代梟雄,他的野心極大,擴張地盤和勢力是他一貫的作風,怎能聽得進去郭松齡的意見。



一點點郭松齡在軍政上,與張作霖的分歧越來越大,郭松齡也從張作霖最信任的手下大將慢慢的被孤立出來,以至於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都沒有郭松齡的份,因此郭松齡的怨氣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直到後來忍無可忍才爆發了郭松齡反奉的事件。


凡事都有因果,郭松齡反奉主要原因就是他看不慣張作霖的軍閥統治,希望建立民主政治堅決主張革新。同時也反對張作霖出兵關內,他認為保住東北這塊家園足矣,安定民生鞏固國防才是最主要的。

另外也不排除張作霖後期對郭松齡的排擠,敢跟張作霖唱反調,你想想會有什麼下場,雖然郭松齡有一定軍事才能,一意孤行仗著手下也掌控著不少軍隊,並且還聯盟了倒戈將軍馮玉祥一起反奉,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郭松齡不僅失敗了而且還被張作霖殺死暴屍街頭三日,以警示世人。就算昔日被視為與他同穿一條褲子的少帥張學良都沒能保的了他。


張作霖是什麼人,有恩必謝,有仇必報的主。敢於公開反奉,那不就是明著找死嗎,郭松齡出兵反奉此舉實在是做的太草率了,不僅丟了自己的命就連自己心愛的老婆也被一起槍斃,隨他共赴黃泉去了。


郭松齡反奉導致了人生一場悲劇,這真是“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名萬古枯”啊。


任馳贏天下


郭松齡,奉系愛國將領。

因其常身著和士兵一樣的布料軍服,布料軍服除了士兵也就白俄兵穿,將領一般都是穿質地比較好的呢子軍服,而且郭身材高大很像白俄兵便被稱為“郭鬼子”。

反奉原因:

一:郭進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後,結識了當時的教官也是同盟會成員的方聲濤,從此接觸到了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經方的介紹,加入新軍同盟會,成為早期同盟會成員之一。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才返回奉天。對於多數土匪出身的奉系軍閥將領來說郭算是新式人物,郭因文化薰陶等,民主共和深入其心,在張學良的極度信任下大刀闊斧改革所部,推行軍需獨立等,使其成為東北軍精銳。而且在郭軍攻佔山海關後,將部隊更名為“東北國民軍”,官兵一律佩帶“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的綠色標誌。以東北國民軍總司令的名義發表通電,電告全國,隨即率部隊出關。作為民主革命者,由此可見。

二:地方意識較為強烈,出生東北,從軍東北,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可看出其更願意保境安民,這和“士官派”楊宇霆等人的入主中原爭霸的觀念相違背,兩人水火不容。

三: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發生了地盤內爭,張作霖原預定姜登選接手江蘇,郭松齡接手安徽。不料被楊宇霆爭奪,結果楊接手江蘇,姜登選擠到安徽,郭松齡落空。後楊宇霆和姜登選丟失兩地,郭更加氣憤,此後便已有反奉之心。

四:郭松齡少時由於戰亂家業無存,其父親是私塾老師,母親為人善良,後又進入書院進行學習,接觸新興知識學科,西方文學深入其心,中西方知識給他帶來很深的文化影響。同時郭的家附近當時在日俄戰爭交戰區,周圍很多房屋被炮火燒燬,居民死傷,以此有了報國之志,也從內心比較反日,由此對張作霖長期與日合作心有不滿。

後郭松齡巧合得知張作霖秘密和日本簽訂條約,並且可能是著名的“二十一條”,日本為奉軍提供大量軍火,以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之後,張學良於天津召集郭松齡和李景林等商議進攻國民軍,郭此時公然抗命。以此,已經下定了反奉之心。

如果沒有郭松齡的反奉,張作霖也不會簽訂喪失東北主權的《日奉密約》,以求日本關東軍的出兵解決叛亂,事後東北局勢失衡,直接造成張作霖和日本人鬧翻,皇姑屯被日軍埋伏炸死。

少主張學良臨危受命,無威望無親信,又有跋扈老臣楊宇霆常蔭槐等人,東北就此逐漸衰落。

張作霖死後僅僅三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


木劍溫不勝


郭松齡,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陽,1883年出生於瀋陽(舊稱奉天)東郊漁樵寨村。據說他少年時念過私塾,後因家貧輟學,種過地,扛過活。日俄戰爭爆發後,他投身軍旅,成了奉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1906年,他考入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遠走四川,當過川軍營長,在川期間他加入了同盟會。

之後,郭松齡輾轉回到東北,在張作霖創辦的東三省講武堂任軍事教官。郭松齡軍事才能出眾,不幸的是,張作霖對他並不信任,似乎也不太願意重用他。在講武堂的開學典禮上,張作霖用半開玩笑半諷刺的口吻對郭說:“郭教官,你不是到南方參加革命去了嗎?為什麼又回來了?還是回來的好,在外頭也不是那麼好混的”!

張學良回憶道,郭松齡聽了他父親這句話,深感屈辱,但只能默默忍耐,不發一言,其內心卻暗自發誓要“潛蓄勢力,謀取兵權,以圖東三省之基本改造”。

張學良入講武堂炮科學習,結識了教官郭松齡,這對他以後的從政生涯以及東北軍的正規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交往的加深,兩人相互欣賞,成了志同道合、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奉系軍閥陣營中分為新舊兩派。舊派是和張作霖一起拉桿子、打天下的老臣子 ,比如張景惠、張作相、吳俊升、湯玉麟、孫烈臣等人;新派則是後來招收進來的正規軍校畢業生,比如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楊宇霆、韓麟春、姜登選、臧式毅、何柱國、王樹常、於珍等等,以楊宇霆為首;還有就是“陸大派”,指北京陸軍大學以及保定軍校出身的少壯派將領,主要成員有郭松齡、魏益三、劉偉、範浦江、齊雲、劉振東等,首領是郭松齡。張學良也屬於這一派。

在當年,奉軍除了張作霖和他那幫綠林老弟兄率領一部分軍隊外,其精銳主力分別被郭、楊二人掌握。張學良雖然被劃為郭松齡的“陸大派”,但身份特殊的他只能居中調和、斡旋。楊宇霆和郭松齡一樣優秀,都是才幹出眾之人,兩人可謂旗鼓相當,單論驕橫跋扈的性格,兩人也很相似,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兩雄不能並立。

張學良在其回憶錄中說,這一時期,郭松齡對自己是相當服從的,自己對郭也是非常欽佩且完全信任的。

奉軍將士把和張作霖親近的舊派、留日士官派稱作“老帥派”;因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講武堂派”追隨並倚重張學良,所以都稱其為“少帥派”。

後張學良接替張作相擔任衛隊旅長,他看不慣舊軍閥部隊裡的種種惡習,想改造軍隊,但經驗不足,便開始依靠郭松齡。他認為,郭軍事知識豐富,為人正直,善於帶兵,能征善戰,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他大力向父親舉薦,請求將郭調到自己身邊,輔佐自己管理、訓練軍隊。張作霖並不喜歡郭松齡,但他也非常希望兒子能儘快接過兵權,便答應了學良的請求,任郭松齡為衛隊旅參謀長兼2團團長。

郭松齡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大刀闊斧的整頓軍紀,裁汰冗員,嚴格訓練軍隊,不到一年,衛隊旅上下面貌煥然一新,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比武訓練成績,在奉軍各旅中全部第一。張學良銳意改革,力排眾議,堅決支持郭松齡,面對部分舊軍官對郭的攻訐,他明確表示“郭松齡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齡”!

之後,張、郭密切配合,在直皖戰爭、剿匪、兩次直奉戰爭中屢立戰功。郭松齡智勇雙全,善於統兵,非常能幹,但他的缺點也同樣突出,比如胸襟狹窄,不能容人,且脾氣暴躁,求勝、求好心切,這都是他後來反叛的原因之一。郭松齡長得有點像德國人,所以人送綽號“郭鬼子”,據說他得這麼個外號,還與其性格特點有關,比如剛愎自用,急躁桀驁,不夠圓融,不通世故......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大勝,勢力範圍大增 。張作霖論功行賞,楊宇霆被升為江蘇督軍,李景林、張宗昌也升了官,並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唯獨立下大功的郭松齡沒有任何賞賜。功高不賞,郭松齡氣憤已極。他對張學良口出怨言道:“算我倒黴,誰叫你是他兒子,可我是你部下,在你底下,你把我壓死了”。此時此刻,郭松齡已經起了反心。

據張學良回憶,就在郭松齡倒戈前幾天,他在天津召開秘密會議,在會上向林景林、郭松齡轉達老帥進攻馮玉祥國民軍的密令。郭松齡明確反對動武,主張和平。會上反對老帥的氣氛已很濃烈。郭對楊宇霆無功而被攫升為江蘇督軍深表不滿,對他被別人用武力驅逐出江蘇省感到不齒,於是在會上靜坐不語。

張氏父子對郭松齡欲起兵反奉一事已隱隱有所察覺。天津會議結束後,郭松齡因病住院,張學良去探視,勸他到瀋陽找老帥直接陳述自己的意見,以免誤會愈來愈深。

郭松齡氣憤地對張說:“東北的事情都是被楊宇霆那幫人搞壞的。這次江蘇慘敗,東北軍損失了3個師,聲譽掃地。他慘敗後還日日圍著老將(張作霖),再叫我們去賣命,給他們搶地盤。我們拼死拼活打下地盤,還得被那幫留學生搶去,這個炮頭我是不願意再當了”。

郭接著說:“老帥腦筋陳舊,又在一大群屑小的包圍下,恐怕已不可挽救,建議‘父讓子繼’,由你張學良擔任鎮威軍總司令,改造東北政局,我願率部竭誠予以擁護”。
張學良為傳達老帥的進攻命令而來,突然聽到郭松齡說出這些帶有激烈情緒和明顯忤逆的話來,不禁有些驚駭,但他沒有表露出來。對郭斷然拒絕執行進攻命令的態度,他也無可奈何,只好怏怏告退。

1925年11月24日,張學良赴瀋陽大帥府彙報情況後返回天津。他的專列駛到離山海關還有一站路的地方時,突然停住了,有人向他報告山海關鐵路遭到破壞,不能再向前走了,張學良聞報大驚失色。

張已經預感到有大事發生。從山海關來人說郭松齡倒戈了,張恍然大悟,他命火車倒退至連山,又轉往葫蘆島,並連夜乘軍艦開往秦皇島。

25日,天剛矇矇亮,張學良站在鎮海號軍艦甲板上,拿望遠鏡觀察,只見岸邊馬路上運兵車一輛接一輛呼嘯而過,顯得擁擠不堪,原來郭松齡正在調兵遣將呢。

這時,郭松齡發表的反奉通電,也通過軍艦上的通訊設備傳來。郭松齡率部造反,反戈一擊,主要的理由與目的是:請老帥張作齡下野,請少帥張學良主持軍政。郭認為這是目前救東北、救奉系的唯一一條出路。他認為楊宇霆在江蘇喪師失地,回奉天后不僅未受懲罰,照樣做總參議,這完全是賞罰不公,是非不明。為了桑梓,為了東北軍團體,不得不實行兵諫,我率領大家出山海關,逼老帥下野,請少帥出山,大家團結一心,幫助少帥建設關外,休養生息。最後,郭還特別歷數了楊宇霆助紂為虐的幾大罪狀。

隨後,郭松齡率領部隊乘十餘列運兵火車,浩浩蕩蕩地衝向山海關,26日,郭軍攻佔秦皇島,27日,奪取山海關,28日,一舉攻克綏中。奉軍猝不及防,抵禦不住,紛紛向錦州方向退卻......彼時震驚全國的郭松齡舉兵反奉 、同室操戈的戰事正式打響了。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自打文章主演的《少帥》這部電視劇熱播以後,郭松齡突然成了熱門,有關郭松齡的話題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津津樂道郭松齡為什麼起兵反奉,為什麼失敗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郭為什麼起兵反奉。



首先,郭是一個革命者,與軍閥格格不入。他參加過同盟會,還當過廣東警衛軍的營長。護法運動失敗以後,不得不回東北老家,張作霖一開始還懷疑他是革命黨,來東北動機不純,差點殺了他。後來看郭是人才,才安排他進了東北講武堂當教官。在那裡,郭認識了張學良,開啟了飛黃騰達的人生。同盟會的經歷讓郭對軍閥政治有牴觸,這可能是其起兵的政治因素。

其次,郭覺得張作霖對不住自己,不是個好主公。第二次直奉大戰,郭浴血九門口,為張作霖打敗吳佩孚入主北京政府立下頭號戰功。可是戰後論功行賞,郭居然一塊地盤都沒分到,和他不對付的楊宇霆和姜登選卻分別得到了江蘇和安徽督軍的寶座,成為封疆大吏,坐鎮一方。這對老郭刺激很大,他開始覺得張作霖做事不公正,對他自己的功勞視而不見,或許從那一刻開始,他心中就隱隱有了起兵造反的念頭。

還有,張作霖當時為了安撫郭松齡,特意安排他去日本觀看日軍的軍事演習。這是一個美差,放在今天就是公費旅遊。但是,好巧不巧,郭松齡遇到了同樣去觀看的馮玉祥代表韓復榘。韓對郭表示馮玉祥對郭的仰慕,郭對馮也聞名已久。兩人一見如故,聊得很投機,並隱隱有結盟的想法。回國後,張作霖居然把北京附近的兵權都交給郭松齡,要他整飭軍隊,準備打馮玉祥。這樣一來,郭松齡可能真的憤怒了,於是心裡做好了盤算——起兵反奉。

當然,郭起兵的原因裡,也不能排除他自己的野心。他在給張學良的信裡表示,自己還是擁護張學良的,反奉成功後,打算先送張學良去國外讀書,待郭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一兩個以後,會接張學良回來,把東北還給小張。由此可見,郭想在東北做出一點成績來。

綜上所述,郭松齡起兵反奉,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長時間以來內因和外因交織後的總爆發。儘管他這次起兵失敗了,但奉軍也因這次內訌,從巔峰跌落下來,從此逐漸走向衰弱。

1.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

2.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現在來看,郭松齡反奉並不完全是為了爭權奪利。他應該是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不願意再與老軍閥們為伍了。

所以,他說的“為國為民”,並不完全是旗號。

誠然,郭松齡與奉軍內部的很多人不和。比如,他與張作相等老傢伙們不和,是看不慣他們無能卻身居高位,深得張作霖的信任;比如,他與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不和,是因為畢業於不同軍校,又都是能人,互相不服氣。

但是不要忘了,郭松齡背後站著少帥張學良。他既是張學良的老師,又是張學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不管楊宇霆受到張作霖多大的器重,最終奉系是要落到張學良手裡的。

也就是說,只要耐心等待,所有的派系中,郭松齡必定是最終的勝利者。他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奉系二號人物。

郭松齡會不明白這點道理嗎?如果單純為了個人利益,他完全可以耐心等待。

但是,當時的中國不能等了。軍閥多年混戰,民不聊生。今天你和我一起打他,明天我又和他一起打你,沒有正義,只有地盤的爭奪。

受到新思想影響的郭松齡,看透了軍閥的腐朽。所以,他選擇了與軍閥決斷。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反奉。

當然,他失敗了,並且使得奉系元氣大傷。但在與奉軍激戰時,他能拒絕日本人有條件的幫助,說明他和那幫只顧自己利益的老軍閥還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