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

润杨的红楼笔记


妙玉喜欢的是黛玉。

虽然原著中没有明写,但有细节可寻。

第一处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妙玉请钗黛喝茶。

黛玉问是不是雨水,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

很多人认为妙玉在此处故作清高,贬低黛玉来承托自身。

其实不然,我觉得此句倒拉近黛玉与妙玉的关系。

显然妙玉与众人早就见过而且私下有往来,同住大观园内,哪有没见过不了解之说?

所以我们这样看,两个相识相知的女孩,都以为对方和自己一样,结果黛玉说了这么一句话,妙玉就觉得,你应该和我一样懂啊,你怎么不懂这个?

妙玉可以说黛玉俗,但是别人不可以。因为妙玉是姑子,是跳出俗世的,和妙玉比,黛玉自然是俗。所以黛玉在这里没生气,我想她甚至有点惭愧,因为能被妙玉这样的人高看是很难得的。

再看妙玉为黛玉准备的器具:点犀䀉。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是妙玉引为知己的意思了。

有版本作:星犀䀉,还有杏犀䀉。

星犀与点犀无异,杏指向颜色,故而87版黛玉的点犀䀉为杏色。

宝钗是𤫫瓟斝,上有晋王凯珍玩,还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一行小字。

有人认为点犀指宝黛关系,𤫫瓟指二宝关系,也是一解。

不过本文旨在谈妙玉等,我倾向妙玉引黛玉为知己,对宝钗与众人一样同是敬重。

第二处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玉乞红梅。

李纨要派人跟着,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而不得。

众芳皆是聪明人,于是都知了。

巧妙的是,这一点黛玉先点出来的。也就是说,黛玉很了解妙玉。

前有妙玉引黛玉为知己,后有黛玉知妙玉为人,这两人真可谓互为表里。

第三处是怡红夜宴后,宝玉看到妙玉的帖子。

妙玉帖子上写的是:槛外人。

宝玉不知道如何回,想去寻博学的宝姐姐,忽然恐宝姐姐批驳怪诞,于是去寻黛玉。

这是在妙玉黛玉两人之外的第三人看她们的关系。

宝钗会觉得妙玉怪癖,会认为她一些行为很怪诞,但黛玉不会。

从这一层看,已一目了然。

宝玉已知,何况他人?

第四处是凹晶馆联诗,妙玉“高兴如此”。

我常同人说黛玉湘云的感情是好过湘云对宝钗的,比如中秋夜联诗,宝钗断然不会有这样的随性和意趣。中秋夜在凹晶馆联诗只有湘云黛玉才做得出来。

妙玉是出来赏月的,听到联诗站住了脚,此时妙玉动了诗兴,于是邀两人往栊翠庵,为两人烹茶,又亲自书写两人方才的联句,还自己续了一段。

黛玉从来没有见过妙玉写诗,也从没见她“高兴如此”。

这种诗情,这种在月夜里散发的诗人气质,是黛玉湘云妙玉共有的。

宝钗的含蓄,端庄,藏愚守拙,注定她不会太喜欢妙玉。妙玉也是一样。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妙玉性子孤高清傲,一般的人入不了她的眼,但是当贾母率领一众人等到了她的栊翠庵,她除了给贾母奉茶外,还暗地里请黛玉与宝钗去喝体己茶,可见她当时对二人都是喜欢的。但最后,却只喜欢黛玉了



有人因黛玉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便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很有失望的意思。便以为妙玉喜欢的小船翻了,其实不然,妙玉这样说只是过于孤傲,就事论事,不懂世故人情而已,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对黛玉的感觉,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印证。



第七十六回,中秋佳节,可是宝钗宝琴姐妹二人不在,王熙凤李纨妯娌二人又因病未到,众人倍感凄清,宴会早早散了,后来湘云与黛玉凹晶馆联诗,当黛玉说了“冷月葬花魂”时,妙玉从栏外山石后转出,连称“好诗”,邀二人到栊翠庵喝茶,亲自拿出纸笔,将史林二人的联诗誊写下来,并为之续写十多句,翻转凄清之情。最后,亲自将二人送出,心情很是高兴。



如果说妙玉第一次请黛玉喝茶,那时的喜欢还停留在肤浅的外在,联诗后对黛玉的喜欢则是建立在了解后欣赏的基石上。


萍风竹雨123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天生“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然而结局却是令人唏嘘。原指望“质本洁来还洁去”,谁知却是“强于污掉陷沟渠”。

红楼梦中妙玉正面出场的次数甚少,但每次出场,直接间接地都与黛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种种迹象表明,妙玉喜欢这位世外仙姝寂寞林更多于山中高士晶莹雪。

一、身世相同。妙玉是因为元妃省亲而被请进栊翠庵的,在她首次出场的十七回中,对她的基本情况是通过林之孝家的口作了交代: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是姑苏人、父母双亡、读书仕宦之家的小姐、自小多病、文墨极通、模样极好。这与黛玉的境况是何等的相似,而且两人的名字中皆有“玉”字。

再看她们的处境,她们住进贾府的缘由:黛玉是投亲,妙玉是应聘。虽然缘由不一样,但是性质是一样的,这两位“玉人”,皆是借居他人屋檐下。既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机缘巧合,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相逢不相识”的同病相怜,妙玉对黛玉自有天然认同感。

二、心意相通。黛玉性子孤傲冷谈,而妙玉更胜她一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在妙玉第一次正面出场时,耳房吃茶一幕更显示了她与黛玉的心意相通。

贾母和刘姥姥等一行到栊翠庵喝茶,众人泱泱,妙玉独携钗黛二人进入耳房喝体己茶。在吃茶中,宝钗“坐在榻上”,而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黛玉到妙玉处完全像自家姐妹那么自然随意,“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而宝钗像个规规矩矩的客人一样“坐在榻上”。而有洁癖的妙玉也没有对黛玉的“随意”之举表示不满。

再看茶具,妙玉给宝钗喝茶的茶具是镌着“瓜分(念ban)瓟斝”三个隶字,音读“班包假”,民谚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寓意宝钗之假。而给黛玉用的茶具是镌着“点犀盂”的杯子,点犀含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义。

因为妙玉知道寄人篱下的痛苦,她也知道林黛玉的痛苦,喝体己茶的时候给黛玉点出“心意相通”之犀。

三看对话的语气。黛玉问泡茶的水是否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便怪她“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口气完全不似对待宝钗那般的客套,倒像死党闺蜜之间的嗔怪,连素日非常小心眼的黛玉也不生气。性近而心通,所以妙玉自然和黛玉是一见如故的。

三、情意相投。妙玉的第二次正面出场完全是黛玉引出来的。在七十六回中秋夜宴之后,众人散去,黛玉和湘云近水赏月到凹晶馆,闻笛韵悠扬,便生出了对诗雅兴。在对诗的过程中:

“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

同样的志趣爱好,才能吸引孤僻冷傲的妙玉。不仅如此,素来厌客的妙玉竟然主动向两位发出了邀请“你们也不怕冷了,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实属难得。

在吃茶的同时,妙玉还“遂提笔一挥而就”,为黛玉和湘云刚才的联诗写了十三行的长篇续对。如果不合心意情趣,“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入不了她的目”的妙玉,断然是不会一挥而就写续对的。

三人畅谈甚欢,不觉更深露重,只好辞别。辞别时候,妙玉依旧是恋恋不舍的“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而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送别贾母一行是这样的: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可见,妙玉对于黛玉来说多么情投意合的,所以才会另眼相待。


少读红楼


首先,妙玉看到黛玉、宝钗来,心里很高兴(见到宝玉应该也是高兴的吧),所以才特特的请了他们进来喝体己茶,给贾母他们喝的是旧年雨水煮的茶,给宝钗黛玉却是梅花上的雪水,表现出她把贾母都没放在眼中,可真是清高啊。她把自己日常用的杯子给宝玉后,还说宝玉家找不出那样的东西来。后来又把黛玉都看扁了,说他是个大俗人,竟然连个水都尝不出来(笑,谁能尝得出水的味道?),真真是个清高的人,这样的人定然是不合时宜的。

看他对宝钗、黛玉的态度,我觉得没有很特别的分别。这段文字总是把宝钗放在前面,黛玉放在后面,这也是说明妙玉为人处事很有分寸,因为宝钗大些,理应在先。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妙玉知道宝钗世俗,所以用世俗的礼节待她,而黛玉要超脱一些,所以不介意的说她是个俗人。应该说这两人在他心中都有很高的位置的。

这次是妙玉与宝黛钗的第一次正面接触,我想,她的第一重心思应该是仰慕,毕竟宝钗、黛玉都是很出众的女子,平时都是只能耳闻他们的才情和面容。今日能够面见,心中定是欣喜的,哪舍得轻易就让她们离去呢?所以要叫进屋内喝体己茶,第二重心思应该是比较和考验(意思不一定准确),她是很清高的,但遇到宝钗黛玉二人,她的清高自然会减一份(亲自给他们煮茶),她这次与宝钗、黛玉面见,一定要见识见识这两人的言谈举止,不仅要与自己作些比较,她还会比较宝钗和黛玉。在他心目中,黛玉应该是个不俗的人,与自己应该更接近,对黛玉的期望更高,因此在黛玉喝不出是什么水的时候,就大失所望的脱口而出,说她是个大俗人。而宝钗要含蓄一些,她也不一定喝得出什么茶,但她就不说也不问,人家也看不出她什么破绽。


夜燕


毫无疑问是黛玉,她们两个是知音人,有很多段落讲到她们之间微妙的互相了解。无论是联句,还是听琴,妙玉可以听懂黛玉的诗句和琴声中“悲”的部分。黛玉和湘云中秋联句的时候,从“三五中秋夕”一直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路从喜庆说到悲凉,在中秋佳节是很煞风景的,这个时候,妙玉过去制止,并把二人叫去自己的栊翠庵做客吃茶。

在红楼中,妙玉公开请人喝茶只有两次,一次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她邀请黛玉宝钗喝体己茶,另一次就是这次。妙玉一贯目下无尘,自称“槛外人”,把自己和红尘诸人隔开,甚至刘姥姥踩过的地板她要全洗一遍,黛玉在她那里却可以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宾,可见她对黛玉青眼有加。

在续书中,还有一回讲到妙玉和宝玉在潇湘馆外听黛玉抚琴,每一段的起承转合,妙玉都了然,她说“何忧思之深也”,最后,琴弦忽断,妙玉敏锐地感觉到黛玉气数将尽,做出预言。尽管这一段是续书中出现的,但是不少红学家都认为,这一段的续写是符合原著态度的,妙玉无疑是黛玉的世外知音人。

不少答友也讲到了宝玉去妙玉处乞红梅的段落,众人说让丫鬟跟着,但是黛玉说“不必,要是人跟着反倒不得了”。她们二人就是有这样微妙的了解,有很多话不用说出来。


光明大先生


《红楼梦》中妙玉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

  妙玉在前八十回里出场的次数不多,正面出场都四十一回了。那时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人,来到栊翠庵休息,妙玉请大家喝茶,完后把宝钗和黛玉拉到后边去吃体己茶,宝玉自然也跟着过去了,几个人边品茶边谈论,好热闹。其间,说到煮茶的水,妙玉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说实话,第一次看,是觉得妙玉怎么这么说人,难道就她不俗?倒是黛玉很大度,一点没有生气。可是后来又觉得,妙玉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她以为黛玉品得出来,她以为黛玉是和她一样的人。

  事实上她和黛玉还是非常相似的。

  从名字上来讲,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在大神的书里,命名是很有讲究的,而宝玉黛玉妙玉包括红玉,在他们的身上,大神都寄托了很多的美好,是他喜欢的人物。

  除此之外,两人真的很像。妙玉和黛玉,都来自姑苏,林黛玉出身贵族,而妙玉也不算差,她是读书仕宦之后,因为自小体弱多病,买了替身什么的,都不中用,只有自己亲自入了空门,身子才好些,直到十八岁,她一直在带发修行,父母双亡,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头伏侍(原文如此),通文墨,经文也通,模样好,随师父进京,师父遗言不宜回乡。——想想林黛玉,是不是非常非常像?

  妙玉和黛玉以及宝玉,他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黛玉和宝玉咱们就不多说了,看看妙玉,进府前,进府后,生活得都很随性,平时念念经,贾母等人来了,她也没有修行人的样子,也热情招待,至于刘姥姥,是她不喜欢的人,她甚至就连那价值连城的杯子都要扔掉,她让宝玉用自己喝过的杯子喝水,她和黛玉交好,黛玉坐在她的蒲团上,她的洁癖似乎就没有了,她觉得黛玉有些让她失望,也就说她大俗,她喜欢宝玉,就趁着他的生日,送他张帖子,发乎情止乎礼,不算过线,金玉珠宝一概视为俗器,在某种程度上,她和黛玉其实是一样的,她们同病相怜,她们同样孤高自许,她们同样率真为人……

  两人无疑是知己,也难怪黛玉被说也不生气,也难怪宝玉折花李纨要人陪时黛玉劝阻,她也不吃妙玉的醋,也难怪湘云黛玉联句后,妙玉要请她们去品茗联诗……三个玉儿之间,有共鸣,如果要在宝钗与黛玉之间,选一个她喜欢的人,我相信妙玉会选黛玉。(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妙玉请钗黛喝梯己茶怼黛玉,对黛玉印象挺好。对宝钗印象也应不错,不然不能单请二人。要说她更喜欢谁?后来她在正月十五又与和湘云对诗的黛玉有过交集,不令黛玉说伤感诗。她对黛玉稍好些,都有才华,又父母双亡,身世可怜,品行相似,孤癖。同病相连二人也会内心有尊重。但从妙玉批评宝玉说她的给宝玉用的绿玉斗俗器,妙玉不满以你们家只怕找不出这件俗器来反击。从与黛玉两次交锋,在妙玉内心自觉胜过黛玉,说话口吻有高高在上之感。她对好的还是自己,不允许别人说她,连物件也不行。说话不懂,黛玉不懂茶水也嘲讽之态,对黛玉做诗居高临下指点,妙玉自视高于人,有自恋之结。


圃香


妙玉应该更喜欢黛玉一些,一是性情相投,都是高冷的那种人。二是写书人本意与玉相关的人是一条线上的人。三宝玉去铁褴寺求梅花,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李纨点头道:“是。”黛玉的话自然是有深意的,也无需黛玉作任何解释,李纨当即会意。说明黛玉是理解妙玉的。四是宝钗与妙玉除了铁槛寺喝茶一段,与妙玉无太多交集。


瑞雪兆丰年C


黛玉,其实现在生活中很多宝钗这样的角色,相比黛玉来说更受欢迎。为人处世更为成熟为重。黛玉比较任性,但是黛玉真性情,从不为世俗改变,对爱情也是忠贞,名利看得教轻。只是这样的个性放在现在也会很辛苦吧。宝钗常有,而黛玉不常有。两个人都好,但是更欣赏黛玉。


芒果街的小茶屋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薛宝钗这样的人,但相比林黛玉来说更受欢迎,因为为人处世比较成熟稳重,而黛玉比较任性,但是黛玉真性情,从不为世俗改变,对待爱情也很忠贞,不看重名利,不过这样的人放在现在肯定也很辛苦吧,两个人都好,但是更欣赏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