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六眼飞鱼


陈玄礼在马嵬驿中逼宫唐玄宗,逼杀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的确是大逆不道。如果在平常时期,或者玄宗掌权的时候,陈玄礼必定死一千次一万次了。

然而,安史之乱以后的特殊时期,在君臣大防上,陈玄礼虽然对唐玄宗无礼,但毕竟是有功的,尤其对玄宗护卫有功。

马嵬驿之变时,兵变诸将在诛杀了杨国忠、杨贵妃以后,原计划是逼迫唐玄宗的。关键时刻,陈玄礼誓死效忠玄宗,并护卫玄宗左右,使玄宗度过危机。

马嵬驿之变以后,太子及一干臣将北上朔方,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唯有身为龙武大将军的陈玄礼随玄宗入蜀,并在此后一直护卫着玄宗,使玄宗度过了一个安定的流亡岁月。仅凭此功一件,玄宗回宫以后自然也不会太为难陈玄礼。

此外,陈玄礼一直是唐玄宗的亲信,从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之时,陈玄礼就追随在玄宗左右,前后逾40年,是玄宗最信任的护卫官之一,私人情感笃厚,玄宗很难对其痛下杀手。

再则,唐玄宗回宫以后,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朝廷重臣已经悉数被灵武功勋替代,玄宗已经是实实在在的赋闲太上皇了。这个时候,玄宗还能不能问罪陈玄礼先不论,只说就算玄宗问罪陈玄礼以后,他的护卫再去哪里找?难道要接受肃宗安排的亲兵吗?

其实,玄宗回宫以后,玄宗已经被肃宗给监视起来了。在当时,玄宗是可能对肃宗的皇位产生威胁的主要人物,因而倍受肃宗打击。当时的李辅国等人,就计划翦除玄宗的威胁,而陈玄礼同样在名单之列。

由此可见,唐玄宗回宫以后,陈玄礼和唐玄宗可谓同病相怜,被肃宗所忌。这样,两人惺惺相惜、相互保全,更是难能可贵了。后来,在李辅国的“安排”下,玄宗被强制迁移到了甘露殿,陈玄礼也被赶回老家。不久,唐玄宗在孤独中病逝了。

因此,陈玄礼之于玄宗,于情于理,都不会被玄宗问罪的。那样等于玄宗自断臂膀,玄宗虽然晚年昏庸,但还不至于昏聩至此。

最后,再补充一点。历史上还有一个传说,在马嵬驿之时,知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用情笃深,陈玄礼并没有杀掉杨贵妃,而是找人掉包了,杨贵妃因此得以幸免。且不管这个传说真假,但可以确定,唐玄宗与陈玄礼的私交感情,是毋庸置疑的。


苏绽


马嵬坡兵变,不仅杀死误国害民的杨国忠,更是逼着唐玄宗下旨,缢死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这种逼宫之举,无异于造反,做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绝对脱不了干系。那么,唐玄宗回宫后为啥没有以犯上之罪惩罚陈玄礼呢?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陈玄礼不是主谋。当时跟随唐玄宗南逃最大人物就是太子李亨,他才是玄宗怀疑的最大对象,也是这次兵变中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有太子李亨有能力,借安史之乱之名,蛊惑军心,发动兵变。


二:陈玄礼是追随玄宗多年的贴身将领,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不亚于高力士。唐玄宗能够诛韦后,杀太平登上皇帝宝座,陈玄礼功不可没。所以,玄宗才让他掌管禁军,护卫自己的安全。陈玄礼这次参见兵变,明显是被人胁迫,身不由己。

三:陈玄礼代表禁军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实际上是在变相保护唐玄宗。当时的禁军已经杀红眼,若唐玄宗不答应禁军的请求,很可能就会死于乱军之中 ,局势不是陈玄礼所能控制的。正是由于陈玄礼苦苦劝谏,才是玄宗最终下决心赐死杨贵妃,这是明显的丢车保帅。最为身经百战的唐玄宗,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唐玄宗做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晚年虽然犯了严重错误,让一个繁荣昌盛的唐朝会在自己手里。正是这次兵变,使他从醉死梦生清醒过来,不降罪陈玄礼也是其中之一。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马嵬兵变的真相是什么,幕后主使人是谁。

马嵬兵变,起因看似是一场意外: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要食物。结果士兵们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将其杀死,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及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耐人寻味了,士兵们围住了唐玄宗的驿馆,要求他杀死杨贵妃。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士兵们为什么要杀杨贵妃?我认为这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和谋划,而杀杨贵妃是为了打击唐玄宗。

试想,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甚至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人,他还有什么资格做男人?更别说继续做皇帝,领导将士们对抗安禄山了。

唐玄宗惹出了安史之乱,自己仓皇逃出长安,本就颜面扫地,人心不稳。现在他又在士兵的逼迫下杀了杨贵妃,彻底失去了作为皇帝的尊严,没有人会服他了。

这就是为什么士兵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杀杨国忠看上去是意外,皇帝事先不知道,不会太丢面子,而杀杨贵妃则沉重打击了玄宗的尊严。

所以,士兵们杀杨国忠是幕后策划者设计好的,杀杨国忠正是为了逼死杨贵妃,从而使玄宗威风扫地。

玄宗威风扫地,得利的是谁?当然是太子李亨。马嵬兵变后,玄宗彻底失去人心,成了一个可怜的老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李亨则众望所归,拉走一支人马去了灵武,接下来就是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所以李亨是马嵬兵变的幕后策划人,而陈玄礼是具体的执行者,士兵们只是一枚枚棋子。

陈玄礼敢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理由:唐玄宗在赐死杨贵妃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怎能秋后算账惩罚陈玄礼呢?



梦露居士


陈玄礼马嵬坡兵变,逼迫唐玄宗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以及宰相杨国忠。陈玄礼只不过是代表了大唐将士的想法,李隆基沉溺女色,又宠信杨国忠,弄得朝野乌烟瘴气。唐玄宗回宫之后,为什么没有治陈玄礼的罪名呢?

一、唐玄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当年天子气魄

唐玄宗李隆基得了儿子的妃子杨玉环后,便已经无心朝政,大唐也由此开始走下坡路。马嵬坡兵变之后,杨玉环被逼死。李隆基伤心过度,他对杨玉环是有很深的情感。如果他们是寻常人家,那绝对是一对神仙眷侣。

二、唐玄宗失势被软禁

李亨登基称帝,这就是唐肃宗。李隆基也成为了太上皇,而后又被李亨软禁起来。李隆基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权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别说去处罚陈玄礼。



三、陈玄机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隆基成为太上皇之后,曾经的亲信一个个都离他而去,这时候陈玄礼却时刻守卫李隆基左右。陈玄礼绝对是一位大忠臣,他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李隆基身边已经无人可用,又怎么能加罪陈玄礼?


麦地传奇


电影和真实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妖猫传》描绘了在马嵬驿陈玄礼兵变,逼玄宗赐死了杨贵妃;但是电影不会告诉你,马嵬驿兵变时,太子李亨也是在场的。《妖猫传》描绘了玄宗最后回到了长安,但是电影的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自行宣布登基,等叛乱结束时,玄宗回到长安,他已经不是大唐的皇帝了,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陈玄礼作为金吾卫的首领,自然是深得玄宗信任之人。他敢在此时发动马嵬驿兵变,无非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玄宗授意陈玄礼发动兵变,转移矛盾,推脱玄宗的责任。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不是不可能,此时的玄宗需要一个借口来推脱他的责任,把杨玉环作为背锅侠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种情况:太子李亨授意陈玄礼发动兵变。玄宗不死,李亨想要成为皇帝遥遥无期。而安史之乱给了李亨提前成为皇帝的机会,马嵬驿兵变,逼死了杨贵妃,这就相当于狠狠的打了玄宗一巴掌,让玄宗威严扫地,让李亨自行宣布继位变得更加名正言顺。

第三种情况:陈玄礼在金吾卫的支持下自行发动兵变。相信在马嵬驿,士兵们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怒火,虽然他们随着玄宗逃了出来,但是他们的家人还在长安,用脚趾头有想一下也知道等待他们的是安史叛军的屠刀。所以他们需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陈玄礼只不过是顺着金吾卫的心思,逼迫玄宗让杨贵妃成了替罪羊。

但是,不论是那种情况,太子李亨都是最大的收益者,因为他已经成了皇帝。而玄宗则是太上皇,这个大唐帝国,不再是他李隆基的了,他说了已经不算了。对于立下大功的陈玄礼,李亨没有理由去惩罚,毕竟他保全李唐皇室的颜面,让杨玉环成了替罪羊。而玄宗,赏罚大权已经不是他说了算了。


胡史乱翔


马嵬驿兵变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败灵宝后,唐玄宗一看叛军气势汹汹而来,明白长安要丢,于是表面上号称要亲征,暗地里却摆了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一道,趁夜色带着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军宿卫兵、高官和皇子皇孙皇妃,一溜烟的跑路了。结果玄宗的御驾队伍逃出长安还不到百里,就发生了马嵬驿兵变一事。关于这场兵变,史料有详细记载。但是史料只记载了前后的事件经过,很多细节上经不住推敲。比如发动兵变的人,都是玄宗的亲兵,而兵变之后唐玄宗却跟没事人一样,依然让这些亲兵护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么为什么玄宗在事后不追究呢?后人对此普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猜测:

第一种猜测是兵变由唐玄宗本人策划,目的是为了甩锅,陈玄礼忠实的完成了玄宗交给他的任务,何罪之有?

第二种猜测是唐玄宗在兵变后醒悟,不再痴心于权力,对太子自立为帝都予以默认,陈玄礼那点事就不提了。

先说第一种猜测,也就是唐玄宗策划了马嵬驿事件。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两个依据。

一是唐玄宗并非善类,杀自己儿子,抢自己的儿媳妇,什么龌龊事都干的出来。他再杀杨贵妃和杨国忠,也没什么不可能得;第二是杨国忠这个人威胁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杀掉他

关于唐玄宗心狠手辣,这里不细说了。下面只说说杨国忠为什么对玄宗的威胁很大。

首先,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理由就是: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唐玄宗杀了杨国忠,就跟当年汉景帝杀晁错一样,可以拔掉叛军清君侧口实,以瓦解叛军举兵的合理性,削弱叛军军心,揭露安禄山个人利益意图。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离开长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带了三千人,估计士兵也就一千多人。这也就是说,唐玄宗的警卫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杨国忠起家的地方。杨国忠早年在蜀地从军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遥领剑南节度使一职。在他遥领剑南节度使之前的两任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鲜于仲通也都是杨国忠一党的成员。整个蜀地貌似变成了杨家的私人领地。

备注:当时的正牌剑南节度使崔圆,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这是因为崔圆非杨国忠一党,私下与杨国忠无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杨国忠的遥领剑南节度使给撸了,让自己的儿子担任。然后任命崔圆为剑南副节度使。玄宗回长安后,正式转正为节度使。



并且,杨国忠之所以敢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对抗,也是因为他自己的身后也是有一方军区支持的,这就是剑南道蜀军。或许杨国忠早就盘算好了,蜀中遍布都是杨党,只要他退到了蜀地,就有自己的地盘了。有地盘有军队,何惧安禄山?

因此在潼关失守后,杨国忠极力向唐玄宗鼓吹入蜀避难。不知道有没有叵测之心?后来玄宗逃出长安,杨国忠又擅自烧毁便桥,名义上是隔断叛军的追击,为唐玄宗跑路争取时间。但背地里是不是想断玄宗的退路,这也是值得推敲的事!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有理由怀疑唐玄宗当时对杨国忠的态度转变。或许他是察觉到了杨国忠的威胁,不想再让杨国忠跟着自己,否则恐怕到了蜀地,就会被杨国忠所挟持,沦为杨家人的傀儡。

那么既然唐玄宗不信任杨国忠,他干嘛不自己-赐死他呢?我感觉可能正是因为蜀地遍布杨国忠的党羽,若他本人被玄宗赐死,也许会刺激到蜀地杨党对玄宗的戒心,很不利于玄宗入蜀后的稳定与安全。所以玄宗需要借刀杀人,以示自己并未对杨党失去信任。也就是说,杀杨国忠,错不在他,是别人杀得。这个别人,就是陈玄礼。

关于陈玄礼这个人,说他说玄宗铁杆,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根据他曾参与玄宗早年发动诛杀韦皇后的宫变记录来算,他追随唐玄宗至少有四十五年。马嵬驿兵变时,陈玄礼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正二品,属于直接对皇帝安全负责的禁军最高统领。作为当时护送玄宗入蜀的禁军指挥官,陈玄礼可以算作是唐玄宗身边第二亲信(仅次于高力士)。所以借用舆论的力量杀杨国忠,陈玄礼是最合适的人选。

后来陈玄礼亲自操刀主持了马嵬驿兵变,他先杀杨国忠,又再向玄宗请杀杨贵妃。唐玄宗开始想挽留,争取杨贵妃不死,以测试禁军将士的底线。但看到实在是不行了,便赐死了杨贵妃。待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召见了陈玄礼等禁军负责人。陈玄礼首先率众请罪,玄宗表示没关系,不仅没追究,反而好言安慰。这或许也证明了马嵬驿兵变就是玄宗本人策划的吧。

再就是第二种猜测,也就是唐玄宗在马嵬驿兵变后幡然醒悟,不再痴心于权力。至于这场兵变是由谁在幕后策划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太子李亨,陈玄礼只是执行者。后来唐玄宗不追究李亨,连他自立为帝的事情都予以默认,陈玄礼干的那点事逼宫杀妃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这种猜测,主要是基于人性思维。因为唐玄宗此前一直醉心于权力,身上包袱太重,干出了一些比较抓狂的事情。比如他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让他们两人党争,维护自己的皇权,结果就是苦了天下老百姓;再比如安史之乱,就是因为他重用安禄山造成的;还比如在天下大乱后,他连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自毁长城,导致军心尽失;还有哥舒涵兵败后,他又偷偷的带着老婆孩子溜出长安,把满朝文武和老百姓都耍了。

试问这么一个混账玩意,他那还有脸待在皇位上?所以唐玄宗一直很怕,也就是很怕别人追究他的责任。

但是该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当大家逃到马嵬驿时,军队突然失控了。金吾卫士兵认为,我们大唐帝国有今天的惨状,到底是谁弄出来的?还好,没人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于是杨国忠就成了撒气对象。问题是如果责任追究到了杨国忠头上,那么距离追究到唐玄宗头上,还能有多远呢?

再后来三军将士向唐玄宗摊牌,不杀杨贵妃是不行的。唐玄宗一再表示杨贵妃从来没有参过政、干过政,帝国现在的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贵妃身上。但是三军将士表示,我们杀了杨国忠,杨贵妃活着,是不能让人信服的结果。

唐玄宗作为一个资深的政治家,虽然深爱杨贵妃,但是终究知道哪头大哪头小,所以他为了杨贵妃做了简单的辩解后,就下令处死了杨贵妃。

处死了杨贵妃,马嵬驿兵变告一段落。但是大唐和唐玄宗的危局并没有解除。什么危局?就是平定安史叛军和皇权问题。安史叛军这个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唐玄宗要先考虑自己的皇位。因为他不考虑也不行了!

毕竟杨国忠这个帝国宰相死了,但命令并不是唐玄宗这个皇帝下的命令;而是愤怒的军人先斩后奏、强迫皇帝追认合法性。


比宰相之死更可怕的是,军人居然逼死了皇帝最心爱的女人。而且还是大家胁迫皇帝做出的相关决定,军人不敬畏皇帝了。

如果一个公司老板连自己的媳妇和总经理都保不住,这个老板当的还有啥意思?

紧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玄宗在做出继续入蜀的决定后,太子李亨居然出来反对自己老爸的战略转移决定,拒绝和自己一起向南行动。太子是啥?帝国储君!是最有登基合法性的人。如果太子脱离了皇帝单独行动,后果是什么?

唐玄宗心里很清楚这个后果,可是他无法阻拦太子的决定。因为太子有一个法宝,就是民意基础!李亨表示,不是我要单干,而是老百姓要我留下来。我能怎么办?而且因为现在帝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我们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就逃到蜀地。这么窝囊,天下之人怎么看我们皇家啊?!

所以,唐玄宗可以入蜀,但是皇家之人必须要留一人在北方领导抗战。这个人,当仁不让的就是太子了。

唐玄宗心里很白的很,太子显然是想趁乱夺权了。面对太子这种行为,唐玄宗自然是非常生气。但是经过简单的思考,唐玄宗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因为从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已然是一输再输,输完了又输了,输到现在,他就如同臭狗屎一样。老百姓不拥护他,军队也反对他,他还不如放手让太子去干,起码太子还是自己的儿子,是李唐皇家的血脉。江山让给太子,也比让给安禄山那家伙强万倍。



是的,唐玄宗在昏庸了一段时间后,此时已经清醒了、更能以大局为重了。

之前,他之所以会做出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脑残弱智行为,主要就是因为他手上抱的坛坛罐罐太多。他舍不得自己的权力,顾虑太多、私心太多。而当他手上抱着的坛坛罐罐突然全部被打碎后,他的顾虑就少了,私心也少了。又恢复了一个作为大政治家本应该有的本色。

所以当他听到太子擅自北上的消息后,并没有追究太子的相关责任,相反还对太子这种行为给予了适当的肯定,并且又给太子送过去两千兵马。这两千兵马,看起来好像不多。问题是唐玄宗是偷溜出长安的,他的身边兵马本来也没有多少,这两千多人是他当时能拿出来的所有家当。从这层意义上,唐玄宗几乎是把自己的力量都送给了太子。

再后来,当唐玄宗听到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并遥尊自己为太上皇的消息后,依然是默认了这种事实,并马上追认它的合法性。

试问唐玄宗连皇位都不稀罕了,一个策动兵变的陈玄礼,他又有什么必要追究呢?

并且陈玄礼从诛杀韦皇后就跟着自己,他的忠诚不容置疑。杀杨国忠这个事,陈玄礼确实先斩后奏了。但是杨国忠必须杀,否则责任就要追究到唐玄宗头上。最终一个死掉的杨国忠承担了所有责任,玄宗并没有受影响。从这一点来看,陈玄礼把事情办的还不错。唐玄宗也没有必要再追究他的责任了。

最后,作为读者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猜测呢?


Mer86


为什么会有马嵬坡之变,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被电影和小说美化过了头。杨国忠做了宰相后贪污受贿,打击异己,安禄山造反和杨国忠有很大关系,是杨国忠让安禄山由一镇节度使变为两镇节度使,在叛军攻破洛阳,围困潼关,先是进谗言杀了镇守潼关的名将高仙芝 ,在更换了哥舒翰为守将后,又多次逼迫哥舒翰放弃坚城,出关与叛军决战,结果二十万守军全军覆没,洛阳城中家家带孝,人人狠不能吃了杨国忠,结果此时玄宗吓破了胆,带着五千金吾卫往四川逃跑,那五千金吾卫的家眷有很多未能逃出,留在了洛阳,到了马嵬坡,金吾卫和随行官员的怒火爆发了,才有了杀杨国忠全家,逼死杨玉环的马嵬坡之变,陈玄礼和唐玄宗包括肃宗都只是顺应了人心 ,谁逆了人心,在马嵬坡都会死。正是杨国忠和杨玉环的死,才使当时逃到马嵬坡的人内心得到了安慰,而电影表达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还混乱了人们的历史观


奔波的路人甲乙丙丁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安史之乱爆发,一场马嵬兵变,造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天地人间两相隔的悲惨结局。那么作为此次事件重要参与人的陈玄礼,为什么回宫后,并没有被以犯上之罪问责陈玄礼呢?因为害死杨玉环的真正刽子手不是陈玄礼,而是唐玄宗他自己

首先,马嵬兵变,贵妃殒命,这是一个必然事件,罪不在陈玄礼,而在唐玄宗。如果没有陈玄礼,也会有另外一个人站出来的,只是历史恰好选择了陈玄礼罢了。李隆基千方百计将杨玉环弄到手,集三千宠爱于杨玉环一人身上,而他对杨玉环的过度宠爱已经严重的国家的政治。因为他对杨玉环的过度宠爱,才有了一人得到鸡犬升天的场面。姊妹兄弟皆列土,一代奸相杨国忠因此上位。任宰相期间,贪污腐败,专权误国,党同伐异,败坏朝纲,祸害百姓,天下人公愤,玄宗却不能明察秋毫,并且与安禄山的矛盾也是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原因,最终祸及杨贵妃,而这背后的最终凶手就是玄宗。

其次,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是自私地,他爱自己胜过了爱杨玉环,杨玉环只不过是他得以保全的牺牲品。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停驻不前,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如果李隆基真正地爱杨玉环,拼死也会护住她,大不了放弃皇位,做个普通人,那么杨玉环也就失去了对参与此事件兵士威胁,自然也就能够活下来;再不行,大不了共赴黄泉,在天为比翼,在地为连理。而李隆基却为了自己地苟且,为了被军士安全护送到蜀中避难,保住皇位,选择了向士兵们妥协,牺牲杨玉环以保全自己。这样以牺牲自己自己女人得以苟活地男人,有脸为自己地无能,懦弱,自私去找借口吗。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欢我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你们的认可,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Lee说


大唐的政变总是那么频繁且惊心动魄,而马嵬兵变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更是相当的憋屈,毕竟,从此他不仅被逼迫着做了太上皇,也失去了千方百计从儿子那里夺来的杨贵妃。


作为一个皇帝,他守不住大唐江山,也留不住自己的天子身份;作为一个男人,他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人。唐玄宗李隆基,他哪里还有曾经发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以及创造开元盛世的威武霸气?他不过成了一个昏庸懦弱的老人罢了。

天宝年间,李隆基设下十大节度使,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节度使逐渐成为尾大不掉的存在,其中,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近二十万。最终在755年举兵造反,当然,安禄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清除李隆基身边的宠臣杨国忠,两人不睦已经很久了,而杨国忠权倾朝野胡作非为也已经很久了。所以在安禄山整合出十五万兵马攻向两京的时候,很是顺利。

李隆基听信杨国忠的话,一次次做出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两京不保。72岁的李隆基害怕了,于是在756年的六月,他带着部分妃子、儿女、近臣以及禁卫军偷偷的“御驾亲征”了,第三天就到了马嵬驿。这一天对于李隆基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

当时跟着的禁卫军又饿又累,心里充满愤怒,狼狈逃跑本就是很耻辱的一件事情。而太子李亨早已派心腹太监李辅国去找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毕竟,安禄山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这个杨国忠。此时此刻的狼狈都拜杨国忠所赐,如果杨国忠死了,或许这场叛乱自动就结束了,陈玄礼一听太子想诛杀杨国忠,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愉快的答应了。

而就在马嵬驿这个地方,在大家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有二十多个吐蕃时节拦住了杨国忠,目的是从杨国忠手里要点吃的。远处看见的禁卫军一哄而上,大喊着“杨国忠谋反”,然后箭就射了出去,杨国忠哪里是这些禁卫军的对手,跑了一会就被追上杀死了,士兵们又把杨国忠的尸体进行肢解,然后把头颅挂到了马嵬驿的西门上。

李隆基得知士兵们的所作所为,也是无可奈何,而陈玄礼觉得还不够,还有一个杨贵妃。自从有了杨贵妃,李隆基明显就不再是从前那个强悍霸气的君主了,所以索性一起解决了杨贵妃吧。当时李隆基不同意,在他看来杨贵妃是无辜的(杨贵妃是无辜,但是在那时那刻,士兵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而且,杨国忠被杀,留着杨贵妃,难保秋后算账)。士兵们哪管无辜不无辜,总之她必须死。李隆基不得不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了佛堂,然后用绳子勒死了他。等陈玄礼确认过杨贵妃真的死了之后,立刻对李隆基表示了他的忠心。

在这个时候,李亨和陈玄礼的结盟已经不复存在,毕竟陈玄礼的目的就是真正的清除李隆基身边的祸害因子,而李亨的目的却并不这么简单。于是,在马嵬驿,太子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陈玄礼护送着李隆基继续南下入蜀,而李亨带着李辅国等人北上去了灵武(朔方节度使驻地)。

七月,李亨在李辅国的建议下登基为帝,即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然后开始平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大唐终于夺回了两京。然后,李亨就迎回了远在成都的李隆基,并将其安置在兴庆宫。当然谁都知道,这不过是软禁。陈玄礼和高力士依旧服侍在李隆基身边。而且陈玄礼被封为蔡国公,食实封300户。

760年,李辅国在唐肃宗患病期间将李隆基迁到甘露殿,可怜一代雄主被一个太监欺负。几天后,陈玄礼被逼着辞官回家,很快,陈玄礼就病死了。而唐玄宗孤零零的在甘露殿又撑了两年才去世。

回过头来,我们看李隆基为什么在回宫后没有治陈玄礼的罪:

首先,陈玄礼被李亨封了蔡国公,而李隆基只是一个被囚禁了的太上皇,他是没有权力处置陈玄礼的。

其次,陈玄礼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即便是马嵬兵变,陈玄礼也是为了李隆基好,最重要的是,马嵬兵变是李亨设计的,没必要责怪陈玄礼。

再次,陈玄礼是他的依靠。在李隆基做太上皇的时候,只有陈玄礼和高力士对他不离不弃,他们相依为命,只是后来,李辅国还是把高力士流放了,又逼着陈玄礼回家养老,李隆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萧晓四姑娘


马嵬坡之变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唐朝最美的女子杨贵妃在这里被迫处死。逼死杨贵妃的人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军统领陈玄礼。让唐玄宗如此丢脸的行为,回朝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Δ陈玄礼

实际上的陈玄礼回朝后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了重赏。最后陈玄礼因为重病而死!陈玄礼除了参加马嵬坡之变,一生中总共经历了两场政变。

第一次是唐隆政变: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复辟之后,对与自己共患难的韦后非常的放纵。韦后不但干预朝政,而且还想做皇帝。于是李隆基联合陈玄礼、长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推选李隆基的父亲做了皇帝。成功之后,陈玄礼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第二次是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着太子,在①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保护之下,偷偷的逃出了长安城。当军队逃亡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联合太子逼死了杨国忠。而作为杨国忠堂妹的杨贵妃,在陈玄礼的极力要求之下也被处死。但是在唐玄宗回朝之后,陈玄礼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给他加官进爵!

Δ马嵬坡之乱

陈玄礼不是主谋

其实马嵬坡之乱的主谋是太子李亨,说起太子就不得不提起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在杨贵妃得宠之后,以及原来的宰相李林甫死后,于是拜杨国忠为宰相。做了宰相的杨国忠,平时飞扬跋扈,任人唯亲。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太子李亨的地位,所以李亨为了尽快除掉杨国忠,发动马嵬坡之变。

为了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同时还处死了与杨国忠有关的所有人。而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考虑到唐玄宗沉迷女色,也赞同了太子李亨的建议。然而陈玄礼被太子李亨一直埋在鼓里。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也与唐玄宗兵分两路。所以在整个过程之中陈玄礼都是棋子,回朝之后的唐玄宗也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并没有处罚陈玄礼。

相信陈玄礼

陈玄礼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唐玄宗心腹,在陈玄礼第一次参加政变的时候,陈玄礼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陈玄礼一直被唐玄宗重用。可以说自从发动了唐隆政变,陈玄礼已经追随李隆基四五十年的时间。


Δ杨贵妃

而且在马嵬坡之变后,陈玄礼曾经卸甲来请罪。早已经知道事情缘由的唐玄宗,就没有处罚他。除此之外,在太子李亨试图谋反的时候,本来一直与太子保持同一阵营的陈玄礼,突然反过来宣称效忠唐玄宗,此举也解决了唐玄宗的安全问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偷偷的逃离了长安。第二天大臣在上早朝的时候,才得知此事。之后长安陷入一片混乱,烧杀抢夺无人过问。

逃到咸阳的唐玄宗,自己身边没有人保护。自己的儿子李亨又带领走绝大部分的精兵猛将,已经在灵武城登基称帝。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太上皇。如果这个时候还把陈玄礼杀掉,自己身边除了高力士之外将无人可用。这最后一点才是唐玄宗不杀陈玄礼的最重要原因!

Δ杨贵妃

一、如果在马嵬坡之变中,陈玄礼成功逼死杨贵妃之后,没有立刻向唐玄宗宣誓效忠,那么陈玄礼在回朝之后也会被立刻杀死。可见陈玄礼内心还是非常尊重唐玄宗!

二、唐玄宗暂时之间还离不开陈玄礼,否则将性命不保。

这两个主要原因才能够让陈玄礼活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