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封筆?

用戶58474477468


金庸封筆是自然,不封筆才是意外,因為金庸從事武俠小說創作,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作為出身不俗的舊式文人,金庸本是不屑於寫武俠小說的。金庸的理想是做一名優秀的報人,之所以開始寫武俠,一是受梁羽生之邀,二也是當時武俠流量正盛,金庸想借這個“流量大戶”拉一拉他創設的《明報》。

一個想做報人的舊式文人,為了生意而寫流量文,這本身就是權宜之計,年輕的金庸心中一定是會有不齒的。這種想法很好理解:嚴肅文學太沒有市場,現在很多本來挺優秀的作者,為了經營自媒體而改寫流量文,雖然有了生計,自己內心卻是不認同的。他們一旦不缺錢了,終究還是要回歸“正途”的。正因為對武俠不認同,這才有了倪匡對《天龍八部》的代筆;一旦後繼有人,金庸也就不出新作了。一個作家若真正在意自己的作品,會讓別人代筆嗎?說到底,武俠只是他眼中的流量文罷了。

金庸也是如此。他最後一部完結的武俠是《鹿鼎記》,其中的武俠色彩已經不明顯。日後花費了大量精力去修訂,為的是什麼?為什麼是這些武俠小說可以真正完善到登入文學的大雅之堂。金庸是流量巨星,但他是文學家嗎?這個問題,金庸自己,也一定在疑惑吧。


亞歐研究寮


1969年10月24,一部名為《鹿鼎記》的武俠小說開始在香港《明報》連載。待刊載完畢,已經是1972年9月23日了,一共連載了兩年十一個月,風行香江,洛陽紙貴。

類似這樣的小說連載盛況,在香港已經頻繁出現近20餘年,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安之若素。但是,幾乎毫無徵兆地,又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在此書面世之後,它的作者,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正式宣佈掛印封筆,不再寫作新的武俠小說作品,讓所有人始料未及。文壇大俠從此“金”盆洗手,瀟灑地退出江湖,而那個俠骨丹心、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也隨之從此隱沒。

(圖:金庸近照。2017年與作家陶傑等在香港寓所)

關於他封筆的原因討論,歷來眾說紛紜,口舌為勞。我也湊熱鬧談三點最核心因素,是耶非耶,頭條朋友教我。


1,寫武俠小說本非所願

如果條件能允許他封筆不再涉足武俠,也許金庸早就“金盆洗手”,將筆束之高閣了。只因為寫這類“遊戲文章”,從來就不是他平生所期,是形格勢禁使然。

金庸一生,最大也是唯一的理想,是作一名外交家。他年輕時,大學上外交系,自學英語,關注國際新聞,去香港入《大公報》,甚至傳聞與第一任妻子離婚,都是這種抱負所衍生的言行。而後,所願不遂,退而求其次,辦報有成,布衣論政,處士橫議,多少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所以,晚年,他說,除了妻子兒女,他最愛的就是新聞事業。

他以武俠創作暴得大名,完全是造化弄人,誤打誤撞,無心插柳柳成蔭。他並無心成為一通俗小說家。檢點他的生平,自少及老,他基本從來都不曾說過武俠小說創作是他所愛之業,反倒不斷地“夫子自道”無奈心境。

(圖:年輕時的金庸。與第一任夫人結婚照)

金庸說他所以寫武俠小說,一為交差,二則是為好玩。這是實話。 一者,他的小說創作純粹是出於商業目的,是出於以小說養報的策略;其二,他自己也對這個文體沒有自信,至少在晚年以前都不會視之為“名山事業”。所以,在訪談中、文章中,他屢屢都說,武俠小說是“娛樂性的庸俗讀物”、“無所謂的通俗小說”、不是”真正的文學著作”。

他為何會有如此傳統而古板的觀念與偏見,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海寧查家的出身給他帶來的“影響的焦慮”太大了。海寧查家,是世代“文宦之家”,入宋以來名人大家輩出,都是嚴肅的文學之士,讀小說、寫小說就其家訓而言,不見得是多少光彩的事情,甚至以他歷代先祖的眼光看,大概都是“有辱門楣”的吧。我們看金庸自己對武俠小說的不自信,不能忽視這種來自家族觀念的桎梏意識。


2,江湖退隱夢的誘惑

金庸寫了一輩子江湖,“製造”了一批又一批栩栩如生的大俠,而他自己,儘管嚴肅,內心又何曾沒有仗劍走天涯的“千古文人俠客夢”?

他這一生,出身清貴,學富五車,閱人無數,才識過人,既腳踏實地,又可謂眼空四海,佩服的人極少。他自述生平,曾經說過,他最敬服的人,當代是廣安鄧先生;而在古人中,則是范蠡與張良。何以故?因為他們都是在轟轟烈烈的功業成就之後飄然遠去的人物。

(圖:老年金庸與女兒)

金庸在文章中,數次表露心跡,認為自身心中也一直有著這樣的一個“退隱夢”。在1980年宣佈封筆後不久,他對記者說過,“我希望把筆想停下,把大部分的報社工作也交出去,讓自己進入退隱狀態,過些自己喜歡的生活,比如:弈棋、讀書、旅行,讓大家忘記我的存在”,這完全是一種“隱居式生活”的想象與安排。

他選擇封筆,選擇“退隱”,當然也有“月滿則虧”“見好就收”的智者認知在裡面。他比一般名人都要清醒,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就理論而言,甚至宇宙也有盡頭。小說創作也不能例外,一旦走到了盡頭,若再想前進,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在《鹿鼎記》完成之後,他也表示過,他已經寫出了最好的作品,他無法再創造比之更好的東西來了,也已經無法再超越自己,再寫出來,還是在盡頭邊徘徊,何如不寫?

所以,在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抵達之後,他適時地選擇封筆退隱,去追求另外的人生目標了。人說,讀史使人明智,他確實至老不糊塗,有極好的自知之明,退一步海闊天空。


3,有激而然的好勝心與安心讀書的願望

晚年的金庸,毅然封筆,給武俠小說創作最終作結,又顯然和他後來的一些境遇有關。最明顯的,是他想在學術上得到承認,同時彌補自己年輕時因戰亂沒有繼續求學、安心讀書的願望。

圖:金庸求學於英國劍橋大學)

就自我的文人身份歸屬定位而言,金庸一直有一個深重的情結,即並不樂戴“小說家”的頭銜,而對別人稱呼他為“學問家”特別是“歷史學家”更感受用,甘之如飴。他對“歷史學家”的看重,遠遠超過“小說家”的自命與被命。中國曆代文學評價系統中,”小說“從來都僅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他一生都沒法擺脫這個傳統觀念。

可以說,這是一種隱藏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他不是史學科班出身,但寫下的那些著作,幾乎處處皆史,他把他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的所學所識基本都灌注到了那些小說之中,他對自己所寫的《袁崇煥評傳》等史論也是自豪的,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名歷史學家。所以,當他晚年就任浙大文學院院長時,會如此公開申辯,“請不要叫我金庸,我是查良鏞,我是研究歷史的教授,我是歷史學家”。

但是,他“史學家”的自我期許,卻一直得不得學界的承認與看重,甚至中國史學界內部議論蜂起,非議頗多。當初,當他準備接掌浙大文學院時,學術界幾乎清一色地表示不苟同之意,認為這將損害浙大的學術聲譽,是一個小說家與史學者的“一場錯位”認定;他的很多史學觀念,也得到了很多批評,比如他談羌族的歷史,就被認為是“大笑話”。

這些並不友好的議論,對金庸而言,顯然是倍感挫敗的,他被刺痛的,是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對這些批評,他也並不服氣,他說了很多反擊的話,這些言論至今還隨處可查。他曾黯然地回應,“能被承認當然好。但是有時候一旦妨礙到別人的利益......他們就不肯承認你,就情願打倒你,來貶低你”。

他的“非科班”出身和學術的不被承認,成為他晚年最大的缺憾,也給他構成了巨大的壓力。當一個人的人生攀登到頂峰時,越是沒有得到過的,往往會越想滿足,尋求彌補。因此,他反覆強調,他在東吳大學唸書時,是因為戰亂,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他說,“人說我的小說俗,我並不在乎——有人公開批評我學問不好,我就相當重視了”;他稱,“我最喜歡的還是大學生活,我快80歲了,最大的願望還是到大學去做學生,從一年級念起”;他也坦誠,“求學,並未為了學位,而是感到自己學問不夠”。

可以推測,正是這兩方面的缺憾,不僅使得他徹底“封筆”,也讓他作出了各種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已經是劍橋榮譽博士了,偏偏還執意以80歲高齡,跑到劍橋做真正的學生,從碩士念起,攻讀歷史系博士學位。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作為旁人,僅看到不解,但是,也許對於金庸這位老人而言,他終生都在尋求生命的平衡,尋找自己最好的位置,“生無所息”。從這個角度理解,他從未“封筆”,也永遠不會真的離去。

2018,7,25,午後,閒敲

感謝閱讀。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本號、點贊鼓勵,若有其它看法,也歡迎朋友們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金庸剛開始寫武俠小說,純粹是個餬口的活計。當時,他在報社當編輯,與梁羽生是同事。某天,報社總編派給金庸和梁羽生一個任務,讓他倆寫武俠小說,在報紙上連載。

於是,便有了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

今天看來,《書劍恩仇錄》的筆法幼稚,敘述方法笨拙,甚至比不上樑羽生老練。不過,《書劍恩仇錄》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卻大有可觀之處,這是梁羽生比不了的。

梁羽生和金庸都靠著第一部武俠小說一舉成名。接著,金庸又創作了《碧血劍》。這部小說依然缺點很多,在金庸的所有長篇小說裡排在後三名。

此後,金庸的創作才能被電影公司的老闆所賞識,於是他離開報社,進入當時很有名的長城電影公司做了編劇。

在這期間,金庸開始專心研究西方戲劇創作的規律,然後與自己深厚的傳統寫作功底相結合,迅速走向成熟。成熟的標誌,就是創作出了《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

此後,金庸又不甘心做一名編劇,選擇了自己創業,創辦了著名的《明報》。

在這期間,金庸創作了《神鵰俠侶》,在《明報》連載。

當時,金庸兩個人就是金字招牌,他的小說在哪裡連載,哪個報紙、雜誌就能大賣。《明報》草創之初,全靠金庸的小說維持著。

隨著《明報》的成功,金庸已經解決了財務自由。他的武俠小說創作,也進入了宗師級別。

金庸接連寫出了《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這樣的大作,爬上了武俠小說的頂峰。此時的梁羽生,早就被他遠遠地拋在身後。

梁羽生的創作,人物單薄、雷同,後期尤其如此。而金庸的創作,每部作品的人物性格都是截然不同的。

等寫完《鹿鼎記》後,金庸就停筆了。

為何停筆?金庸的好朋友倪匡代他答曰:他寫不出來了。

其實,這只是笑談。

金庸停筆原因有三:第一,在《鹿鼎記》獲得巨大成功後,激流勇退,保住大師名聲——這是金庸的精明;第二,金庸不想重複之前的人物,在無法繼續突破的情況下,他甘願不寫——這是金庸的高傲;第三,金庸早就獲得了財務自由,在沒有創作快感的情況下,他不需要靠寫作賺錢了——這是金庸的底氣。


趣談秘史


因為沒必要寫下去了。

鹿鼎記之後,以金庸的能力再寫一些好看的武俠小說完全不成問題,所以江郎才盡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沒有必要呢?從世俗意義上來說,寫作也是為了名利的。利,金庸的十幾部小說,從翻拍電視劇的次數,就知道他肯定不差錢了;名,名氣是不用說的,剩下就是名聲地位了,作為一名作家,金庸當然是很追求在文學中地位的,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夠不朽於後世。然而文學地位的獲得,小說的立意言旨是很重要的,鹿鼎記如同堂吉訶德一樣的存在,顛覆了之前包括金庸自己的所有武俠小說,從立意言旨上來講,地位是超然的。金庸幾乎不可能再找到更具超越性的立旨來展開新篇了,即使寫出來的武俠小說仍然好看,對於他求名卻是無所裨益的。

金庸所求之名,如果以現有十五部小說不能達到,那他寫得再多,無法突破鹿鼎記,也是枉然的。所以就沒必要寫下去了。

一視角


嚴格意義上來說,金庸並沒有封筆,只是不再寫武俠小說而已。

為什麼金庸要寫武俠小說?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好玩和能掙錢,所以他才寫了《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但是等到《射鵰英雄傳》橫空出事,震驚香港,許多市民為了看小說而買報紙,金庸才發現自己的小說有這麼大的商業潛力。

從1959年,金庸創業,開始經營《明報》。當時的明報是一家小報社,有多小呢?為了填充版面和節約經費,金庸用了一個化名開設專欄,每天寫一些新聞時評,然後還要以真名撰寫報社官方的社論。

而填充版面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武俠小說了。從創業以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就主要發表在《明報》上面,第一部就是《神鵰俠侶》。當時許多市民買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幫助《明報》獲得了最早的讀者群,從而活了下來。

一個例子證明了當時《神鵰俠侶》和《明報》的關係:金庸曾經打算把小龍女寫死,但是許多讀者到報社抗議,威脅要退訂報紙,結果金庸就不得不修改小說,把小龍女復活。

此後12年是金庸武俠小說創作的高峰,到1972年《鹿鼎記》為止,金庸的11部小說有8部是隻發表在《明報》上。也就是說,你要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只能買《明報》。這批小說幫助《明報》從一家小報紙,變成了具有影響力的媒體。

《明報》影響力的擴大使得金庸的身份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他一直以“左手社論,右手小說”而聞名。《明報》影響力的穩固使得武俠小說不再決定報紙的生死,也要求金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論,社會活動和報紙的經營上。因此,《鹿鼎記》之後,金庸決定不再寫武俠小說。

當然也有寫作本身的原因。每日給報紙寫連載實在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而且極不自由,創作過程中還要迎合讀者的喜好,運用許多套路。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明報》的成長,金庸的武俠小說也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深刻,最後一本的《鹿鼎記》甚至是“反套路”的。得虧金庸自己是老闆,換個普通身份的作家還真不敢做這種自己砸自己飯碗的事情。

即使金庸宣佈停筆之後,他也沒有放棄了武俠小說。此後的數十年,金庸不停地刪改自己的作平,把連載版的粗劣之處去掉,形成了我們現在奉之為經典的三聯版。作為一個文人,金庸很清楚地知道,商業和政治只是一時,只有文學才能讓他萬古流芳。


敦復


金庸之所以封筆```你可以看下 白鹿書院 裡面 倪匡先生對金庸作品的評價你就明白了``` 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最佳的好友與拍檔~ 金庸先生很多作品都是由倪匡代筆的`` 他之所以封筆 是因為鹿鼎記對於金庸來說 已經到達了寫作的一種極限了``` 沒個武俠作家都是以主人公的武功如何高強 怎樣成長著筆的```可是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卻是離經叛道的武俠作品```之所以說他離經叛道是因為。主人公基本上是脫離了武俠色彩的 可是這一著也可算是驚世之作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另外一個境界 · 以現實的 世界環境 社會的人情冷暖做主人公的襯托 來陪襯武俠色彩 它其實可是不算武俠小說 可是裡面又出現了那麼多的 武俠人物··它之所以成為絕響的原因 並不是才盡了·你仔細去看下倪匡先生的評價書 你就會明白 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每部書 每個主人公都有著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生 有簘風的激昂 有虛竹的真誠 有周伯通的遊戲人間 有韋小寶的猥褻無恥·有楊過的鐘情 有郭靖的大俠之風 有歐陽鋒的陰毒沉狠 有黃藥師的離經叛道 有楊康的善惡徘徊 ```````````等等`等等`


談笑書生


前些天,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突然去世,享年94歲。很多人都在悼念,這位創造了華語武俠新世界的,文豪泰斗。

同時,也有人表示疑問,為什麼金庸先生在1972年,寫完「鹿鼎記」之後,就突然封筆,不再寫新作了呢?

按照金庸的話來說,他已經把武俠江湖裡的人物都寫了個遍。再寫下去,恐怕會有套路化的東西,所以封筆。的確,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15部武俠小說。每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健全的武俠體系。

不過,也有人說,金庸封筆,是急流勇退。畢竟當時的他,已經是中國武俠小說界的佼佼者。之後的創作,如果不能超越原來的作品,必定會影響聲望,所以,他寧願修訂原來的小說。

還有人說,小說寫作,本來也不是金庸的主業,濟世安民才是他的理想。他寫小說,完全是為了給報紙打開銷路,,所以當他轉型後,便專心做起了報紙,無心搞武俠創作。

不管怎麼說,金庸是很多武俠迷心中的王者。他的封筆,對於「金迷」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如今,他的去世,更讓無數讀者感到悲痛,就連中國首富馬雲也說,「若無先生,不知是否會有阿里」。


金庸先生對你,是否也產生過什麼影響呢?


愛問愛答




作為武俠小說迷,雖然沒有全部看完金庸的原著也差不多了!古龍的後來也通過電子書看完了,看完很是感慨。

金庸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聯對概括:“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其中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是姊妹篇,講述的大俠胡一刀和兒子胡斐的故事,其中感觸最深的是女主角為了救助中了七心海棠的毒的愛人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動!



而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也是前後姊妹篇,但故事情節完全不同了!這個也是金庸絕妙之處,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其中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相比同時期的大師古龍的人物則沒有太多印象。

而鹿鼎記是封筆之作,也是超級好看作品,主要講述一個江湖混混如何在混亂的社會和官場逢凶化吉,還忘不了把妹的泡妞的故事,這個與前面所有的作品都不同,前面大多都是正面人物!比如,郭靖,胡一刀,胡斐,張無忌,令狐沖,喬峰等!而韋小寶可不一樣,無論是性格還是作風都不符合金老的套路,但依然大獲成功!



金庸之所以封筆,可能是業務太忙,畢竟創辦了報社明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打理!

還有就是武俠鉅著,篇幅過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完成,而金庸的書力求內容詳實,不單單是武功和江湖情義,還林林總總的琴棋書畫,生活瑣事等,這些需要查閱足夠多的相關資料信息,才能完成的!所以很多人懷疑金老的作品可能是團隊協作完成的。



相比較而言,古龍的武俠就較純粹些,很少涉及政治官場,僅僅是江湖兒女的武林。所以古龍有時更吸引人,因為他不會涉及到詩詞和太過繁瑣的武功招式,僅僅是一筆帶過。

最後,金庸封筆一個原因可能是功成身退,畢竟已經達到一個高度,很難被超越,若是晚年因為力不從心而出現敗筆之作,得不償失。所以乾脆就封筆吧!


遠方詩聲


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度被改編成電視劇,在港臺和大陸地區廣受歡迎,有很多粉絲,很多大學甚至開設評點金庸的文學課,金庸的武俠小說,開闢了一個武俠小說寫作的範式,說金庸是武俠小說的高峰,也沒有人反對。

金庸封筆,與文人一貫的注重聲譽有關。金庸的小說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大俠俠女,在很多方面無人超越,也包括他自己。各種套路都被用盡了,無法再推陳出新。他最後一部《鹿鼎記》甚至一反他小說中俠客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了韋小寶這樣一個近似地痞流氓,市井無賴的形象。從創作者的心理看,有金庸厭倦了“偉光正”的英雄形象,想要有所顛覆的企圖,也有思維枯竭,再難重現往日光輝的創作乏力之象。

金庸最早是個報人,寫武俠小說是為《明報》撐版面,吸引讀者。等到《明報》經營得比較成熟,他本人也功成名就時,寫武俠小說無論是由於事業還是個人興趣,都不再有太多吸引力。況且我們看村上春樹寫的自傳,寫小說是個體力活,需要很好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意志。金庸步入老邁,難免需要考慮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再寫消耗大量體力、腦力的長篇小說,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廣大的金庸迷希望金庸孜孜不倦地一直寫下去,也有點強人所難了。很多作家一旦生活切換到另外一種模式,就不再寫作,這種也是比較常見的。讀者對金庸封筆的遺憾,還是自己慢慢消化吧。


蘭闍圖片故事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我每年都要重讀一遍,體會他的博大精深,如痴如醉的武俠世界。太好看了,雖說暢讀多次,可是我每細讀一次,越來越覺得金庸武俠的精妙絕倫,歎服。

金庸本人也是國學大師,做人做事,典型的中國人。他寫完鹿鼎記時,事業如日中天,大師地位不可撼動,更重要的是讓武俠小說,這種下里巴人看的通俗小說,融入文學殿堂,豐富中國當代文學寶庫。金庸深知極盛之時,也衰落之際,年歲大了,精力大不如從前,構思枯竭,何況武俠小說已經寫絕了,很對有所突破,再難有經典作品出現。金庸早年經濟不寬裕,成名後,累積鉅額財富,不再為五斗米折腰,犯不著胡編亂造敗壞名聲,不如早日封筆,點到為止,應了中國古代名將激流勇退的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